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梳理

发布时间:2019-06-26 23:12: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字音】

见(jiàn)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我的房屋建造在众人聚居的地方,门前却无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怎么能够如此?心远离尘俗就会觉得地方幽偏。

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

傍晚时山中景色最美,飞鸟结伴回林。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后人称为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因对统治阶级和黑暗政治不满,辞官归隐。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主要内容】

第一句:喧闹的环境与自己静谧的茅庐形成对比。“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烦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第二句:承接上一句,设问作答,自问自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心远”指诗人的心灵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诗眼)

第三、四句:这两句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妙手偶得之笔,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

第五句:诗人在大自然的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揭示主旨: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此二句是全诗点睛之笔。

【主题思想】

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思维导图】

春望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⑻浑:简直。欲:想,要,就要。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祖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故而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但是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诗以景衬情,表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主要内容】

首联以京城的荒凉残破为全诗营造氛围,传达了忧国伤时之感。

颔联感时恨别,移情于景,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颈联忧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尾联写诗人忧愁焦虑、憔悴不堪的情状。表达了连绵战火中忧国、伤时、思家的焦虑心情。

【主题思想】

《春望》这首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雁门太守行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作家、作品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鬼”。有《李凭箜篌引》等名篇。他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疾苦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这首诗是在藩镇叛乱此起彼伏的历史背景下写的,李贺当时仅17岁。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与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主要内容】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的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前两联写落日前的情景。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后两联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的气概。“半卷”“声不起”暗含了唐军纪律严明、行军神速的意思。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了危城将破、敌兵压境、战士们激战后撤退、军旗半卷、鼓声不扬等场景,展示了危城守将决心寸土必争、奋死抗敌、尽忠报国的精神,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构思新奇,形象饱满,是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喜欢吟诵的诗句。

赤壁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我的磨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家、作品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与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主要内容】

前两句借物起兴,叙史点题,慨叹前朝人物事迹。

后两句设想与历史事件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胸中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气。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表明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主题思想】

《赤壁》这首诗咏史吊古,借曹操和周瑜的故事,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需有机遇,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字音】

千嶂(zhàng)

羌(qiāng)管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zhàng):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qiāng)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不寐:睡不着。寐:睡。

【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作家、作品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渔家傲》这首词是记梦之作,当为南渡后所作,气势磅礴,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主要内容】

上阕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图画,营造了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下阕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又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寻求幸福的愿望,是本诗的主旨。

【主题思想】

《渔家傲》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写梦中海天溟濛的景象以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含对南宋黑暗社会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dff08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25.html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梳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