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参考模板)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目: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校: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号:完成日期2014121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
姓名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内容摘要在《红楼梦》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子很多,薛宝钗的形象是刻画得最为成功的几个女子形象之一。但我认为最难懂的是薛宝钗。薛宝钗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形象,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形象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她天资聪慧、孝顺体贴、豁达宽厚、博学宏览;但她毕竟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礼教的毒害,所以又有陈腐的、令人窒息的性格因素,她趋炎附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本文通过对薛宝钗美丑两个方面形象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文学典型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博学奉承世故城府很深趋炎附势中图分类号:I207.411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1宝钗形象中美好、健康的一面……………………………………11.1宝钗的“动人”………………………………………………11.2宝钗的孝顺体贴………………………………………………31.3宝钗的宽厚豁达………………………………………………42宝钗形象中陈腐、窒息一面………………………………………42.1宝钗的奉承世故………………………………………………42.2宝钗的心机……………………………………………………52.3宝钗的“无情”………………………………………………63宝钗性格形成的原因
参考文献……………………………………………………………9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薛宝钗出身于金陵四大世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公曾主管皇家外事贸易,舅舅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做到九省都检点,是朝中拥有军权的人物,姨妈是荣府贾政的夫人。所以薛家是商人与官宦的结合,既有注重实利的商人市侩气,又有崇尚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倾向。虽然薛家也曾依靠皇权,是个具有特权的红顶皇商,做过较好经营,跻身金陵四大家族之列。但父亲早逝,兄长薛蟠又是个没有出息的酒色流氓,于是家道衰败,特别是薛蟠打死人要逃脱法网,就不能不依仗贾家王家的政治势力了。正因为薛宝钗出身的家庭十分复杂,所以造就了她性格的多侧面性和复杂性。《红楼梦》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形象的复杂性,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她的形象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作者既写了她的孝顺、体贴、豁达宽厚、博学多才且有理财治家的本领等,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出了她的弱点,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使她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于是她趋炎附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下面就谈一谈宝钗形象上的一些特点。
1宝钗形象中美好、健康的一面1.1宝钗的“动人”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黛玉的美是一种感性而诗意的存在,宝钗的美则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但读者可以通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我们可以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疑是饶有深意的。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纾放着她的性灵。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1.2宝钗的孝顺体贴
“人生五伦孝当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不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孔孟提出“无违”“悦亲”孝道,无违者,生前死后都要依礼侍奉父母亲者;悦亲者,时时事事都要让父母高兴。而在《红楼梦》中似乎只有薛宝钗一人真正领悟了并实践着孔孟提出的这两种孝道。
宝钗虽生于四大家族之中,自小衣食无忧,但那时正值薛家衰落之际,注定不久就愁事不断,甚至还可能有灾祸,又加上丧父,纵有一个哥哥,却是不知进取,惹是生非,虽有若无。唯有母亲可以依靠,宝钗虽在富贵家娇生惯养,但非常懂事,知礼尽孝。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当宝钗的面说是薛蟠挑唆人干的,宝钗回家告诉了母亲。薛蟠听说后感到受了冤枉于是便大闹起来,说宝钗是“护着”宝玉,把个宝钗气怔了,写到:“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待要怎样,又怕她母亲不安……,次日一早起来,无心梳洗,胡乱整理了衣裳,便出来瞧母亲”。可见宝钗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宝钗甚至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都尊重母亲的意见。当薛母告知宝钗已经把她许与宝玉,书中第九十七回:“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薛母)便是看着宝钗好像不愿意似的,‘虽是这样,他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知我认了,他也没得说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可见宝钗对于这桩婚事并不愿意,只是出于孝顺守礼才逆来顺受。宝钗的孝顺被贾府的人视为大观园众女子中佼佼者,成为了众女子学习的典范。
在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方面,大观园中首推薛宝钗。大观园中最感念宝钗的是史湘云。宝钗曾帮湘云接下袭人拜托的针线活,减轻湘云的负担。第三十二回,袭人曾因“这两日身上不好”,不能做针线,请湘云帮忙做一双宝玉的鞋。宝钗知道后就批评袭人“你这么一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就不会体谅人?我近来看着云姑娘的神情儿,风里言、风里雨的听起来。在家里做不得主。他们家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从宝钗的叙述来看,并不是湘云在她面前直接诉说过什么,知识她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感觉到了湘云的难处。于是,自己主动把活儿接下来。第三十七回,史湘云在大观园中和众姐妹玩得痛快,一时冲动要做东请客。宝钗设身处地的为她着想,知道她在家作不得主,一月统共几吊钱,倘在园子里邀社摆宴做一东道,一时兴了,回去免不得遭婶娘的抱怨,于是资助湘云办了螃蟹宴。湘云看到宝钗如此关心人、体贴人,自是感服,把她“当亲姐姐对待”。
邢岫烟来到大观园后,宝钗想他“家业贫寒,二则别人的父母皆是年高有德之人,独她的父母偏是酒糟透的人,于女儿分上平常;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迎春又是一个老实人,连她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管到她的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宝钗却每相体贴接济。”当宝钗发现这天还冷得很,邢岫烟倒全换了夹的时,特挑了“石壁后”这个避人眼目的地方,问清情况后,知是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便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又悄悄地送去。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关心与帮助。
1.3宝钗的宽厚豁达
宝钗进府后,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对每个人都很豁达宽厚,即使对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贾府上层人物更是交口赞誉,可黛玉一直对她心存戒心,一直视她为“对手”和“假想敌”,薛宝钗则身不由己地面临一连串唇枪舌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战的袭击,她讽刺薛宝钗: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他在别的上来心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有心呢?”在第三十四回,宝钗疑宝玉挨打是哥哥说话不留心给惹出来的,埋怨了几句,反被哥哥抢白一顿,便哭了一夜。第二天黛玉见她脸上有哭泣之状,便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对这样戳着心窝子的话,宝钗也不予还击,在三十五回开头写道:“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但并不回来,一径去了。”开始,薛宝钗是浑然不觉,后来,她感觉到了,但也不是怀恨在心,等待时机报复黛玉,而是从未心存芥蒂。第四十回,黛玉在行酒令中脱口念出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语句,宝钗不是趁机报复黛玉,而是对她进行了一番“不可多看杂书”“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诚规劝。可见为人的宽容厚道便是后来林黛玉叹服她的原因。
薛宝钗之所以能待人宽容厚道,是因为她的胸襟豁达。第四十七回,薛蟠挨了打,薛姨妈气得要寻拿柳湘连,宝钗以其惯有的宽厚豁达进行了有力的劝止,化解了一场冲就是这个“受得富贵,耐得贫贱的女子”,家资万贯时不见她骄逸豪奢、飞扬跋扈,破落之际也能坦然视之,平静面对。她豁达的人生态度,也算是她悲剧命运中的一线生机,黑暗人生路上的一丝光亮;这份豁达,让她不会因一无所有而痛苦不堪,也不会因百历变故而万劫不复……,她会收拾起浑身的伤,满心的痛,呈现出一如既往的坦然豁达,尽心尽力的打理家务,孝顺公婆,抚育遗腹子,帮助完成“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瞩望……。2宝钗形象中陈腐、窒息一面2.1宝钗的奉承世故
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轮廓。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2.2宝钗的心机
这里,我们来研究一下“滴翠亭戏彩蝶”情节,这是一个典型的,很能表现宝钗性格和灵魂的情节。当时,宝钗去潇湘馆找林黛玉,但见宝玉进去了,为了避嫌,便转身回来,扑蝶到了滴翠亭,无意偷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宝钗生怕自己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躲不及”而惹来“没趣”,于是急中生智,信手拈来的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这一“绝招”来得那么突兀,又自然又难测高深。从整个情节来看,宝钗当时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嫁祸”意图,不能说是“存心嫁祸于人”,因为一则宝钗此来并非专门扑蝶,而是邀林黛玉饯花的,二则宝钗编谎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与自己的关系。但至此我们对薛宝钗也“不能不存下戒心”,宝钗客观上的“嫁祸”行为,并不是老实善良的人偶然作出的反应,而是城府极深的人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这里反映出薛宝钗很有心机,在瞬息万变中,颇能随机应变、挥洒自如。
第一百零九回,宝玉想要夜里梦见黛玉,要在外头睡,因为袭人说不放心,所以宝玉便让袭人跟着自己睡,宝钗听了却说:“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叫麝月、五儿照料着也罢。况且今日她跟着我闹了一天,也乏了,该叫她歇歇了。”乍一看,宝钗还真是体贴下人,真让人感动,但“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这里确是如此不通,宝钗嫁来多久,难道袭人跟了宝玉十几年,还不及跟她惯?其实宝钗是有意把宝玉和袭人分开。而后来麝月成了宝玉的妾,袭人却嫁给蒋玉菡,也是这个原因。袭人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钗是很清楚的,她怕袭人分了宠去,麝月只是宝钗的一枚棋子,她知道这个人威胁不到她。这一招,足见宝钗极有心机,城府很深2.3宝钗的“无情”
薛宝钗姓薛,“薛”与“雪”谐音,所以“金簪雪里埋”“丰年好大雪”“山中高士晶莹雪”都与这有关,难怪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时说:“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里出来的。”所谓“雪”,据辞书解是“空中降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零以下时,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换句话说,“雪”就是“冷”的象征。《红楼梦》中宝钗的意象便是雪。雪总是和冷联系在一起,接触薛宝钗就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的姓不仅与“冷”有关,而且她的衣食住行等也都与“冷”脱不了关系。薛宝钗生性不爱调脂弄粉,平时只穿“家常”的旧衣裳,“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在第四十回,贾母和众人游大观园到她的住处蘅芜苑时,“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宝钗吃的“冷香丸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方子要用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花蕊,这四种名花都是寒凉之物,而且“白”又是冷色,它们的花蕊更是增加寒凉性。方子中还用雨露霜雪、蜂蜜、白糖、黄柏,这些也都是寒凉之物,所有的都突出一个“冷”,故名叫“冷香丸”。正如“冷香丸”这一副药,薛宝钗也是“冷”的。薛宝钗的“冷”与她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正所谓“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薛宝钗不会刻意地同谁好,当然也不会同谁翻脸,她的这种“冷”可以用“无情”来形容。所谓“无情”并不是说薛宝钗象“电脑”一样没有人的情愫,而是说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她有的只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冷酷无情的“情”。《红楼梦》中,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虽然书中有很多“比通灵”“绣兜肚”,特别是三十四回,宝玉被打伤,她去探望时,也会“眼圈微红”“送疗棒疮药”等这样的情节,但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宝钗在日常生活上对宝玉的关心,都没有越过表姐弟之间的情谊,他们之间的情不可能与宝黛有一致之处而产生过爱情,黛玉爱宝玉,她从自己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出发,使自己的爱情化为一股叛逆的热量,鼓动宝玉更坚定的走自己的叛逆道路,并且也一直与宝玉并肩作战;而宝钗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她以“仕途经济”规箴贾宝玉,要他攻读时文,“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在《红楼梦》中,仕途经济与功名利禄,对宝玉来说,那是水火不相容的,宝钗在这一方面对宝玉是极为不满的,她与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说宝钗爱宝玉,那为什么要违背宝玉的心愿,只从自己的封建思想出发,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宝玉,以期达到封建社会对仕子的要求呢?所以,在正常的感情领域里,宝钗对宝玉是无“爱情”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是“无情”的一层意思。
如果,把“情”的含义扩大一点,理解为一般的思想感情,那么,宝钗心肠的冷漠也可以用“无情”来概括。在第三十二回,在金钏投井事件中,把金钏被迫死的责任完全推给“糊涂人”的死者自己,看看这时的薛宝钗多么的冷酷无情,还有那种“大不了多赏他几两银子”的口气,不用说她那打死人命如同儿戏的哥哥薛蟠,甚至连那么心很手毒的王熙凤都要望尘莫及。第六十六回,薛姨妈告之宝钗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后,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还发了一通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前生命定”的议论。她那位“呆霸王”的哥哥,带着小厮四处寻找,甚至还为之哭了一场。三姐自杀湘莲出家,宝钗全不在意,这次比对今钏的冷漠态度更令人难以理解,柳湘莲救过薛蟠的命,而且与薛蟠是拜把兄弟,宝钗不管尤柳死活,想到的是建议薛蟠宴请酬谢经商的众伙计。次日,薛蟠请客,酒席描写极平淡乏味,薛蟠提起柳湘莲的事,长吁短叹,伙计们也不过随便喝了几杯。在这里,薛蟠与众伙计的人情味与宝钗的冷酷无情形成了对比。薛蟠设宴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宝钗的铁石心肠。3薛宝钗性格形成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中国古代妇女而言,由于她们的足不出户,所以对其影响最直接的乃是家庭生活。生活于社会之中的薛宝钗也不例外。她的性格的形成,必然要受到她所处的那个社会、家庭环境的制约。和林黛玉被没有儿子的父母“爱如珍宝”、“假充养子之意”不同,她却是父亲早亡,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字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宝钗早知世事、早感世态炎凉是肯定的了。加之“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从而造成了她性格中理智大于情感,道学面孔掩盖了激情本性的特点以及现实的处世态度。如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以及她向黛玉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莫不体现了她封建正统的思想。但对宝钗我们不能苛求太多。我们看看宝钗是如何自述的,“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她又告诉黛玉,先前她也是怕看正经书,背着大人偷看“西厢”、“琵琶”及“元人百种”,但却被大人“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从她的自述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宝钗性格形成的轨迹。但薛宝钗绝不是一个道学先生,她有她鲜活的生命、激越的真情。尽管这些都被她小心翼翼地掩盖着,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了出来。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承笞挞”之后,宝钗强忍悲痛去探望,“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虽然宝钗在这里用了“我们”这个复数主语,但我们细一品味,就会看出,她分明是在说出她内心的苦痛。否则如何又“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又红了脸,低下头来”呢?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我们在这里面,看到的是一个被压抑的心灵,但却是一个有着现实考虑的心灵。因为她的改变,都是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的。严格地说,大观园和外面的世界没有两样,众芳虽然不同于外面的凡夫俗子,但也没有质的区别。就连旷达开朗的史湘云,不也劝宝玉看重“仕途经济”吗?加之贾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王夫人的“恨铁不成钢”,更兼以宝玉的不肖而承大挞、黛玉的孤傲而承冷落,又成了反面二例。凡此种种,都迫使宝钗不得不去拾起道学面孔,做一个贞静的封建淑女,以讨得别人的欢心。
“人格是一个人适应他或她的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行为特征。”①环境作为一个“历史给定性”因素,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脱离不了这一因素的制约。如果这一因素是落后的,阻碍了人的发展,那么很多人就会感到痛苦。在无力反抗时,适应这一因素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于是,薛宝钗选择了适应,尽管这种适应是被动的,是环境外加于她的,但她毕竟是幸运的,因为远离痛苦终究是人的本能。笔者认为薛宝钗是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但自知无力反抗,于是也就不反抗了。否则,如何解释她向别人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她本人又很有才能呢?
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使我们不能不把笔触深入到中国哲学去探讨一番。中国哲学特别强调“和谐”的重要性。“和谐是中国人的真、善、美。天人关系、身心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天人不和,即有天灾;人际不和,便有人祸;身体内阴阳二气不和,则要生病。总之,离开了和,国家、个人都要乱了套。”②毫无疑问,全套封建礼教规范正是这种“和谐”哲学的根本保证,如果破坏了这套规范,势必造成人和社会、人和他人,以及人内心的冲突和激荡不安。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不但在于他们和社会相比是渺小的,而且更在于他们内心始终处于一种惶惑之中。贾宝玉的不敢走出女儿国,黛玉的神经质恐怕都和这一点有关。于是,薛宝钗的顺向接受全套礼教规范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从这种“和谐”哲学出发,就造成了每个人在其内心都有着守旧怕变、求稳怕乱的本能心理。不同的是,先进的人,能看清这种“变、乱”,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是再次达到“稳”的途径;但很多的人,并不能看清这一点,于是无意之中成了“旧事物”的维护者,“新事物”的障碍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不认为薛宝钗是封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让我们听听史湘云咏柳词《如梦令》是如何说得:“岂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谁不留恋旧日舒适生活呢?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侯门贵族的小姐,若养成一副叛逆性格,方是咄咄怪事呢!另外,从作家对自己“无才可去补苍天”的悲叹来看,薛宝钗虽被其多有讥讽,但作为一个封建妇德的完美体现者,也并不是被完全否定的。“可叹停机德”的感慨不正是体现了作家无限惋惜的心情吗?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宝钗是一个对封建社会礼教、处世哲学深有认识的人。她有感情,但绝不让其越雷池一步;她有思想、才华,但却谨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诲。总之一句话,她是曹雪芹笔下一个为着现实而生活的人物典型。正因如此,她才能在大观园中立足,不致闹得像黛玉那样人人侧目,宝玉那样人人误解。
有了上面的论述,宝钗被读者所接受也就好理解了。“某事物之所以能成为某主体的审美对象,原因就在于主体和客体的相关性。③宝钗和读者的相关性,就在于他们有着共通的民族心理——追求和谐。这种求和谐的民族心理,体现于民族性格,就是谦良恭让,理智大于情感,道学面孔掩盖激情本性,体现于处事态度则是现实的。
让我们再看看《红楼梦》中对宝钗的描述:“年岁虽不大,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而且宝钗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虽然曹雪芹讥讽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相比于黛玉的尖酸刻薄、锋芒毕露,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作为具有理想品质的代表,“质本洁来还洁去”、“孤标傲世偕谁隐”的林黛玉无疑是值得人同情的。或许大多数人都对她怀着这样一种感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向往归向往,人总是生存于现实之中的,作为真正生活着的人的代表,“藏愚守拙”、“安分随时”的宝钗无疑是值得人效仿的。
是的,林黛玉、贾宝玉的追求是高尚的,更加符合人性的,但同时也是混乱的、痛苦的。相对来说,薛宝钗刀枪不入的“超稳心态”却是有着秩序的、完整的。赵鑫珊说得好:“从零乱中整理出秩序的人是幸福的,作为一名读者,分享到秩序也够幸福,因为秩序意味着外界和内界达到和谐和平衡,获得了安宁。”读者接受薛宝钗也是自然的事。毕竟,谁愿故意去过那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呢?这也许是人们不吝为黛玉洒热泪,却甘愿娶宝钗的真正原因吧!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参考文献:
[1]周中明.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M].台湾.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2]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3]卢兴基,高鸣鸾编.红楼梦的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4]张锦池.红楼梦考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4.
[5]傅雷.红楼梦学刊[J].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6][]詹姆斯·麦克康纳尔:《人类行为心理学》,福建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361页。[7]李春林:《大团圆——关于民族文化意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75页。
[8]劳承万主编:《现代美学原理纲要》,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112页。[9]贺新民:《红楼拾翠》,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5页。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200139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e2.html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参考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