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浅析“趋之若鹜”的误用

发布时间:2023-02-20 16:05: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浅析趋之若鹜的误用【摘要】趋之若鹜被误用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是被误用为趋之若骛;其二是感情色彩误用,经常用来形容一些正面的、正当的追求,忽略了它的贬义色彩。【关键词】趋之若鹜感情色彩贬义词【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17701在曾经编辑加工的一本书稿中,有一段关于Levi’s牛仔裤的案例,其中一句是人们对这种强韧耐磨的裤子趋之若骛。乍一看,这句话中的应改为,但是根据上下文看,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强韧耐磨的Levi’s牛仔裤深受人们喜爱。而趋之若鹜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明显是错误的。这里的错误集中反映了趋之若鹜被误用的两种情形:第一,错别字。是同音字、形近字,很容易出现录入错误。根据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中的解释,纵横奔驰(如驰骛)和追求;致力(如好高骛远);是指鸭子(如趋之若)。由此可见,如果将误用为,则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第二,成语感情色彩误用。趋之若鹜这一成语的来源可追溯到《史记·货殖列传》: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鹜者,其实皆为财用耳。这段话描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民间盗墓情形的严重性。后来用趋之若鹜(趋:追求,奔赴;鹜:鸭子)比喻许多人争先恐后地追逐某个目标。例如: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哪个不趋之若鹜呢?(清·曾朴《孽海花》第27回)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鹜。(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蝇头之利几何,而此辈趋之若鹜。(清·李渔《笠翁文·与赵声伯文学》)《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对趋之若鹜的解释是:像野鸭般成群而往,比喻很多人争相前往。《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座常满。后含有贬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我们知道,即鸭子,中国传统上把鸭子看成是蠢笨的象征,因此不难看出,即使在对它的注释中不明确指出是贬义词,也显然有贬义含在其中。趋之若鹜的古今典型用例和《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的释义都可以看出,它属于一个贬义词。这条成语也经常被一些新闻媒体误用。例如:公务员考试为什么让大学生趋之若鹜?稳定的工作,规范的劳动关系、完善的养老、医疗保障是根本原因。(《光明日报》,2009313日,第3版)不少大学生对国家公务员这一金饭碗趋之若鹜。(《光明日报》,2009429日,6版)第一次姚鲨对决就曾让球迷们趋之若鹜地挤向球场。NBA中国官方网、人民网,200947日)众所周知,北大是一座享誉神州、闻名世界的高等学府。在众多莘莘学子眼中,北大历史悠久,气魄非凡;北大纯洁高尚,是知识的最高殿堂。因而,北大吸引了众多学子对其趋之若鹜。(人民网,2009421日)在以上几个例子中,大学毕业生积极报考公务员,球迷们踊跃观看姚明和大鲨鱼奥尼尔的对决,中学毕业生向往北京大学,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正当的、正常的,没有任何可贬低之处,用趋之若鹜这一贬义词来描述,显然是不准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成语不求甚解,没有弄懂它的真正含义和感情色彩,出现成语误用;写作者自身文学功底不厚,遣词造句功夫欠佳;为了求快图省,不进行认真的思考琢磨,造成语言乱用,以讹传讹。要避免这一现象的继续出现,就要精益求精,切实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写作时潜心琢磨,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准确生动。而作为一名编辑,不只是改改错别字、标点符号,而是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审读,避免遗漏用词错误、逻辑错误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就需要养成勤查、勤问、勤学、勤思考、勤积累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做好书稿内容把关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cf6f88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e9.html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浅析“趋之若鹜”的误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