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9-12-31 10:40: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字统领下文,请说说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准确性。

【答案】 1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1)以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 “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四面歌残终破楚是《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用典的作用,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因此这个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这样写,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模式: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桁:通作。一桁,一带、一列。壮气: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野草。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②“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④“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2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餳《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正确;错误;错误;正确;正确。

2)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解析】【分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 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 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正确;错误,词人没有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只是写出自己的凄凉处 境;只有无奈和悔恨,没有不甘;词人的心境始终是愁苦悲伤,没有随之变得明净、 开阔;正确。

⑵“秋风庭院藓侵阶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苔痕上阶绿,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 苦。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 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傍晚的天气 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故答案为:⑴ ①正确;错误;错误;正确;正确。

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故答案为: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⑵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答案】 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根据上下片主要内容归纳。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作答。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 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 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两字写活了画面。

D. 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 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 颈联中的,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 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⑴D项有误;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而非喜悦之情。故选D

⑵C项有误;颈联中的,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故选C

故答案为:⑴D⑵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体会手法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辨析正误。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多歧路,今安在?

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2闲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多歧路,今安在?

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之无,与后两句的”“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 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⑵ A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诗中作者的评论。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此题,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这句表面看似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据此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赞成更换,旧铜马立在闹市区不安全,而且新的外表有光泽,展现出咱们盐城新的风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蕴。

示例二:我赞成修复,旧的精心修复(或修旧如旧式修复),比换新的更有纪念意义,老的铜马并不只是一个城市雕塑,而是代表着童年的回忆、曾经的故事、新四军的精神。

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体味诗歌中遣词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词语的原意和在现在语境中的含义进行内容和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通读全诗,在通译的基础上感受表现手法,情感则可通过题目、内容、关键词句、作者和注释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

12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注】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簪:插戴。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中蕴含的情感。

醉归的情景:________

②“中蕴含的情感:________

【答案】 1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①“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

②“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 “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常考译文】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A. 衡阳雁去                           B. 四面边声                           C. 长烟落日                           D. 孤城紧闭

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答案】 1A

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一杯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分析】(1)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A

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一杯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就能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手法,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和角度,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分析,就能归纳出诗人的情感。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喜?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萎,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这两首词曲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这两首词曲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案】 1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②“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2)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解析】【分析】(1 ①悠悠:本义是连绵不尽的样子。结合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理解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据此可知悠悠的两层含义分别是: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字还把河水人格化,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②“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答案】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分析】(1新塔、坏壁对应旧宿、僧房蹇驴嘶对应但鸣嘶

2)写作背景: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名词解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故答案为: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通过分析诗句中所写的人、事、物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再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句子诗句答题。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柳色”“柳絮”“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柳青深”“柳絮飞,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惆怅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故答案为:(1 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 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赏析。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对诗眼的辨析能力。《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

1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结合全是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⑵ 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古诗,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写作背景体会这些人、事、景、物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然后再抓住诗中的抒情句或主旨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概括思想感情的一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18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注】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据此分析作答。

2)诗歌的尾联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将月亮比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独吟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和出发时间之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本道题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是如何体现字的。

本道题考査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狐独寂寞之感。

19古诗词阅读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都押韵。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故答案为:⑴①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⑵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中意象表达情感是否一致的辨析;应注意诗人对意象所用的修饰语,以此品味诗人的情感。

2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分析】(1 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⑴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fc2807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9.html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