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发布时间:2020-09-19 05:39: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一、马克思主义含义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坚持把物质当作客观实在性,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①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并产生了语言。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运动,运动和静止①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根本的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物质离不开运动。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

一、相互包含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第二,物质是在时间(一维性和空间(三维性中运动的。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第一,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特点。第二,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第三,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第四,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时空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物质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由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证明的。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1、实践的本质含义①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基本的特征是: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①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②实践是人类同动物的根本区别。③实践是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4、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他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联系观

1、联系的内含和特点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②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事物由两上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③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具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用联系的理论解释:五个统筹、社会全面发展、强调统一,反对分裂,以及分析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等理论。

3、联系和发展密切联系、不可分割①联系引起运动,运动体现联系②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指: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趋向等。③发展是指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性、前进性的变化。

4、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发展与过程①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②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指物质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的的运动,是事物及其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①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②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方法论的原理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②同一性的作用是: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斗争性的作用是: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③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5、矛盾分析方法①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分析的方法告诉我们,“两点论”与“重点论”必须相结。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性所决定的。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③度是事物保痔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掌握适度原则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②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它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4、辩证的否定观方法论的意义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和道路的规律。① 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有科学分析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应采取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不能全盘继承和全盘抛弃。②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法,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要坚定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是结果。②因果关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2、必然性和偶然性①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②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的,也可以不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可能性和现实性①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内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②掌握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现象和本质①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②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③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通过正面的直接的形式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的歪曲的形式来表现本质的现象。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5、内容与形式①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②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①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②主观辩证法就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③客观的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主观辩证法则是客观辩证法在人脑中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2、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关系的一直性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人们常说的要“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这个道理。②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六、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和演绎: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演绎是指从一般的概念、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

2、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前导。

3、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抽象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的反映,是抽取和撇开的统一。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4、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人对此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上述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即对历史的概括和总结。两者的统一是指理论认识的逻辑进程同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七、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但是不能改造和消灭规律。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意识的能动作用①坚持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②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主观能动性。。

5、社会历史的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决定性的内容是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①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②客体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进行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认识客体也是实践客体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不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实践和认识又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又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②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物主义路线。

3、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①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的对象。②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就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4、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极其相互关系。①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离不开理性认识的指导;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渗透的。④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也有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①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③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②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第二,解释作用;第三,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7、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①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③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8、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真理①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一元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①绝对真理的含义: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辩证转化的。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谬论是错误的认识,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②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从而检验人们的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5、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绝对性即指: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②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真理与价值

1、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哲学上的价值由两反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2、价值的及其特点①价值具有客观性。②价值具有主体性。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④价值具有多维性。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表现在:①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③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3、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③正确的价值观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6、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关系。①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②真理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原则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类社会极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②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唯意志论,这是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宿命论,这是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和支配力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①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②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③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以及人口的发展和分布等方面。第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第二,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密度和增长速度是否同生产发展的状态和需要相适应,会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含义,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等全部精神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第一,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第二,道德是是依赖社会舆论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第三,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第四,政治法律思想是关于政治法律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是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第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最抽象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的特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构成:从杜会意识的主体的角度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的高低不同层次的角度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①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②意义:第一,它宣布唯心主义破产。第二,他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

1、生产力①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②生产力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生产力构成: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总和。

2、生产关系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的关系。②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既不能自由选择,也不能随意改变。③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转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从划分阶级的经济基础的标准看,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意义:这一原理是制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的含义①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②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2、上层建筑的含义①社会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②上层建筑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互为因果,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既定的现实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两者都是经济的反映,

3、社会形态的内涵①社会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②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揭示了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有规律的过程。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①辩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②上层建筑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③意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之一。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即经济制度、政治形态、意识形态。每一社会形态都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2、社会发展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①统一性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不同国家、民族发展的具有的共同的社会形态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趋势。②多样性是指发展中的差异性、特殊性、丰富多样性。表现在:各个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多样性。

3、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趋势是确定不移的,是自然历史的发展的过程。②人民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这种或者那种选择,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是取决于民族的利益;第二,取决于交往;第三,取决于人民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4、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①社会发展的前进性的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的矛盾作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的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②社会发展的曲折性的含义:是指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不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过程,是伴随着暂时的停滞、曲折迂回的路线,甚至出现暂时的倒退。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是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的不同,是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二、阶级和阶级斗争

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①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也是经济的范畴。②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对立的实质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2、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①阶级斗争是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②阶级斗争是阶级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最有前途、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

3、阶级分析方法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②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①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革命。②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③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②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②社会革命的爆发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还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阶级觉悟,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社会革命有暴力和和平的两种方法。

3、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的环节。②革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部分进行改革。②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③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当今社会,科学和技术是辨证统一的整体。②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第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变革,体表现在:它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变化,它使人们的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它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③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富于人类社会,也能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球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全球问题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它不仅是自然问题,也是科技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全球的问题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作指导,人类社会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要尊重自然、合理善代自然。当前“技术悲观主义”、“技术乐观主义”都是错误的。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①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鼓吹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②唯物史观认为,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出发,认为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发展,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推动的历史。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①社会和个人是不可分割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3、人的本质①人的本质问题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③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①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出发,分析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只有代表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才是历史的创造者。③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提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①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第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③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①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1ab5cebc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6.html

《2020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