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历程概述

发布时间:2013-04-18 17:33: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

法国大革命 VS拉美资产阶级革命

【韩聪】

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点规律性认识: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与旧生产关系的矛盾

2、主要任务: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3、领导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商业资产阶级

4、主力:农民、城市平民

5、经过:A理论 B方式 C曲折性

6、结果: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和基本原则。

17---18世纪世界历史概况及发展趋势

经济: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商品经济日间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逐步体现出来。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过革命得以实现,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步确立。

思想:启蒙运动兴起,封建思想受到进一步的批判和冲击。

国际关系:殖民扩张继续发展殖民扩张的国家开始发生矛盾。

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

1、西葡封建统治:·强占印第安人大片土地,建立特权大庄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从事繁重劳动·掠夺财富运往宗主国·对殖民地征收重税·限制工农业生产·限制贸易自由

2、拉丁美洲独立前的阶层:欧洲殖民者:即来自宗主国的白人,在西属殖民地称“半岛人”,处在社会最上层。他们占据了殖民地行政、军事和教会的高位,把持殖民地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拥有大量地产。

土生白人:又称克列奥人,拥有土地,是殖民地地主集团的核心,政治上受半岛人压迫,只能充当下级军官和教士,要求摆脱宗主国统治。

混血人种:名义上是自由人,但不享有公民权,不能承担公职。

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处在社会最低层,承担最沉重的生产劳动。

拉美独立战争性质和历史背景

一、性质:19世纪初西班牙属美洲殖民地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而进行的战争。始于1808年,结束于1826年。资产阶级革命色彩的民族解放运动。有早产性质,带有外部条件引发的明显特征。(依据:革命的对象既是殖民主义者,又是封建统治者。这就决定了革命的性质。拉美革命同欧洲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同属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二、历史背景 1.政治:西、葡的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压制拉美经济的发展,激化民族矛盾

2.经济:野蛮的经济掠夺。拉美殖民地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还没有统一市场,

3.启蒙思想的传播促使民族民主意识增长,人民独立愿望日益强烈。但没有形成统一民族。

4.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西葡的衰落

三、影响:独立战争使拉丁美洲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政体;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权势,提出并在一定时期内废除了奴隶制度;逐步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徭役制和贡纳;废除了限制各国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殖民垄断制度。但独立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独立战争后,各国大体上都没有采取措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多数国家的黑人奴隶仍受种植园主和矿主的残酷剥削。政治上又导致了考迪略主义的盛行。

四、局限:1.经济:未触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大地产制;加之英美的经济侵略,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2.政治:考迪罗封建专制;它只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五、评价: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来自拉美社会内部的演变,如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以及革命思想的传播等。独立战争按其性质说是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是多样的,独立战争只是其中之一。在独立战争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玻利瓦尔为代表的独立战争领导人的历史功绩应予充分肯定。

反思拉美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反对外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性质。

2、都以人民群众为主力,前者参加战斗的是美利坚民族,后者是拉美各国人民。

3、斗争形式都是武装斗争,用战争解决问题。

4、过程都是由弱到强,先败后胜,曲折前进。

不同点:1、条件不同:前者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可以与宗主国一争高低并且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后者 处在西葡的殖民统治之下,以封建大地产制为主流,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且未形成统一的民族,独立运动很多程度上借助于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斗争对象不同。前者反对英国殖民者;后者反对西、葡、法等殖民者。

3、组织指挥不同。前者大陆会议统一指挥;后者形成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指挥中心。

4、领导阶级不同。前者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领导;后者是封建民族主义者领导(土生白人)。

5、结果不同。前者获得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专政的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者出现封建大地产制,赶走西班牙殖民者,英美又趁机渗入。

综述: 美洲13个殖民地的宗主国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移民主要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到独立前,殖民地的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得到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和使用奴隶劳动的资本家——种植园主阶级。13个殖民地之间经济来往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开始形成。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时期,发展资本主义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却很高,革命是水到渠成,进行彻底;

西属拉美殖民地由西班牙统治,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由宗主国出生的封建贵族充任高级官吏。他们控制矿山和种植园,奴役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种人。没有统一市场,更没有形成统一民族。拉丁美洲资产阶级革命有早产意味,封建阻力大,发展资本主义受到很大阻碍。

北美独立战争是在大陆会议和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领导下,以《独立宣言》为旗帜而取得胜利的。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也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是各地分别进行和取得胜利的。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VS拉美革命的爆发

17世纪初,西班牙帝国开始逐步衰弱。1702-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波旁君主家族登上了西班牙王位。波旁王朝为了扭转西班牙的衰弱趋势,抵御欧洲列强的挑战,增加王室收入,进行了一系列深远的改革,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加强了防务,扩大了商业活动,增加了王室的财政收入,但是同时也激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尤其引起了殖民地克里奥尔人的不满。例如,实行监政官制度排挤了克里奥尔人在政府中的地位。自由贸易给殖民地的生产带来了一定刺激,殖民地向西班牙的出口额在1782年以后大幅度上升。但是,殖民地向西班牙出口市场很快饱和,而除通过不固定途径的走私贸易外,殖民地依然被禁止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18世纪中期后,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加,欧洲启蒙思想传入新世界。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促进了这种“危险思想”的传播。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著作、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在克里奥尔人中产生了共鸣。但是,由于法国革命很快激进化,西班牙美洲的克里奥尔人不再将其视为榜样。因为克里奥尔人虽然宗主国有矛盾,但同时也强烈地意识到来自下层的社会压力。1790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海地爆发了革命。西班牙美洲的土生白人迫不及待地与海地革命划清界限。18083月,拿破仑派军队侵入西班牙,废黜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七世,并派自己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到西班牙当国王,在宗主国危机和帝国统治面临崩溃的情势下,土生白人不得不填补政治真空,抢在下层起义以前,夺取独立,防止出现另一个海地,由此引发了1810-1826年西属美洲的独立运动。

拉美独立革命的火种首先在加勒比海上的法国殖民地海地点燃。1492126日,哥伦布第一次航行中到达海地岛,并将其命名为埃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1697年,西班牙被迫同法国签订《莱斯维克条约》,把海地岛西部割让给法国。法国将该岛改名为圣多明各岛。岛上原有印第安人25万,被西班牙占领后,几乎被全部杀尽。法国殖民者在岛上大力发展甘蔗、咖啡、棉花、烟草等种植园经济。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法国从非洲运来了大量黑人奴隶。1765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17591788在位)采取在帝国范围内放宽贸易垄断政策以后,西属美洲资本主义因素日益发展。但土生白人经济地位的加强反而使宗主国特权集团与殖民地上层土生白人的矛盾更加激化。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对殖民地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79年,法属圣多明各一共有54万人口,其中白种人占4万,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占2.5万,黑人奴隶占48万。白人虽然人数很少,但是占据了政治、经济、军队和教会等一切高级职位,他们不仅残酷地压榨黑奴,而且对于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也实行种种歧视和压迫。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消息传到海地,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根据《人权宣言》的原则,首先起来争取公民权,但是遭到法国殖民当局的拒绝。

17895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由于财政困难被迫召集三级会议,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

17896月第三等级毅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西班牙停止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激起殖民地人民的不满。海地革命揭开了美洲殖民地独立革命的序幕。1808年,拿破仑一世出兵占领西班牙。1810年,西班牙本土大部分地区被拿破仑军队占领。殖民地人民获悉这一消息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普遍展开。

179010月,混血种人领袖文森特·奥热率领250名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组成的起义军宣布起义。但是,起义军没有提出废除奴隶制度,未能得到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很快失败。同时,黑人奴隶也为了实现法国《人权宣言》所确定的原则,积极开展活动。杜桑·卢维杜尔向奴隶们提出了“为自由而斗争”的口号,反映了广大奴隶要求废除奴隶制的愿望,吸引了大批奴隶加入起义队伍。杜桑也成为著名的起义领袖。

君主立宪派

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8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宣布人与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

17916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君主立宪派制定了《1791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17928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国王路易十六国。9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1791年法属海地独立:杜桑·卢维杜尔领导海地黑奴独立解放战争。1804年独立,成为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掀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吉伦特派

17928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

9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21日开幕,9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

17931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保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31日~6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  1793年,英国和西班牙结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决定联合夺取法属圣多明各。西班牙打着对法战争胜利后解放奴隶的旗号,诱骗起义军同它合作,对法军作战。杜桑当时看不清西班牙的本质,加入西班牙军队对法军作战。但是,西班牙占领海地北部后,不仅拒绝在占领区废除奴隶制度,而且大肆进行贩奴活动。恰逢法国革命中雅各宾派执政后颁布了废除奴隶制的法令,受到鼓舞的杜桑与西班牙决裂,加入法军联合进攻西军,很快收复了被西班牙占领的领土。接着,杜桑率军西进,打败英军,179810月,英军向杜桑投降。

 

雅各宾派

在内忧外患异常严重的形势下,雅各宾派政府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组织爱国力量,严厉打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到17947月,外国干涉军已全部被赶出国境。对内,限制物价,平息了保王党的暴乱。形势出现好转以后,雅各宾派内部出现意见不一。丹东派在1793年秋冬主张放松恐怖统治,埃贝尔派则主张更严厉地推行恐怖政策。罗伯斯庇尔在179434月间先后镇压了两派领导人。同时,雅各宾派还提出了自己的土地政策:把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地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

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727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

督政府

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庇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时期

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179911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他颁布的《民法典》更是成为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1812年兵败俄国,元气大伤;1814年被反法联军赶下台。1815年复辟,随后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逝,1840年尸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纳河畔.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上台。他计划以海地为基地,在美洲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1801年,拿破仑派遣其妹夫勒克莱尔率领一支两万人的远征军进攻圣多明各,勒克莱尔诱骗杜桑谈判,将其扣留送往法国,杜桑后来死于狱中。但是,由于海地人民的顽强抵抗,法军伤亡惨重,同时,黄热病继续流行,造成法军大量死亡,就连勒克莱尔本人也未能幸免。加上欧洲连绵不断的战争,拿破仑决定放弃在新大陆建立殖民帝国的计划,将路易斯安娜卖给美国,并命令失败的远征军残部撤出海地。180411日,圣多明各宣布独立,以印第安语的海地作为国名。

2.西属拉美独立

第一阶段:1810—1815 伊达尔哥 “多洛雷斯呼声”;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西王室复辟,出兵镇压。

第二阶段(高潮):1816—1826 南美洲(委内瑞拉 阿根廷)

北部玻利瓦尔,南部圣马丁1819年波利瓦尔率部进行史诗般的长征,穿越原始森林,翻过安第斯山,经艰苦奋战解放了哥伦比亚地区,年底成立由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三年后扫灭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的西班牙武装,彻底解放了南美北部地区。

1824年阿亚库巧战役大败西殖民军:阿亚库巧战役标志着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军完全瓦解

1826年结束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统治

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1810—1815年)特点:

①领导革命的土生白人地主不敢充分发动广大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

②各地区之间缺乏联系,反殖势力缺乏团结;

③胜利成果得而复失;

第二阶段(1816—1826年)特点:

与第一阶段恰好相反,不仅普遍发动了群众,而且形成了普遍的团结,最后赢得了独立。

3.葡属巴西独立 1822 巴西独立并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革命战争,王室、大地主掌握了领导权,因此,独立后大地产制和奴隶制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和平获得独立且建立帝制

18221012日佩特罗称帝(佩特罗一世);121日,行加冕礼,巴西正式宣告独立

在新西班牙总督区,由于殖民当局在首府墨西哥城控制严密,起义在外地爆发。1810916日,在瓜那华托省的多洛雷斯爆发了由米盖尔·伊达尔格领导的起义。起义军取得一系列胜利,一度席卷了整个墨西哥北部,并逼近墨西哥城,却最终错失良机,伊达尔格本人也在被捕后遭杀害。此后墨西哥南部领导武装斗争的何塞·莫雷罗斯成为墨西哥独立战争的领导人。莫雷罗斯在两年的时间内,控制了整个墨西哥南部。费尔南多七世复位后,增派军队前来镇压,莫雷罗斯被捕牺牲,起义军被迫化整为零。莫雷罗斯牺牲后,墨西哥人民一直坚持游击斗争。这时,大多数地主因为害怕农民,仍然支持殖民者。但是,由于西班牙国内发生了由自由派领导的起义,恢复了1812年宪法,并实行了许多反封建、反教会的措施。墨西哥大地主惊惶失措,力求使墨西哥脱离西班牙独立。领导这个运动的是一个反动军官伊图尔维德。1821年,伊图尔维德发表“伊瓜拉计划”,提出“保证独立、种族平等、保护教会”三项原则。这个纲领对上层阶级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同时又倡导独立。土生白人上层宣布支持“伊瓜拉计划”,与殖民当局脱离联系。928日墨西哥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在墨西哥独立的影响下,中美洲地区于1821年宣布独立,两年后成立中美联合省。

在南美大陆北部的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18104月,委内瑞拉首府加拉加斯爆发起义,土生白人驱逐了殖民官吏,宣布建立共和国,组成了以米兰达为首的革命政府。第二年,西班牙军队反动反扑,革命力量被镇压,米兰达被俘牺牲。1813年,西蒙·玻利瓦尔领导起义军再次解放加拉加斯,第二次宣布建立共和国。此时,西班牙国内形势发生变化,费尔南多七世复位,加强了对于起义的镇压,革命失败,玻利瓦尔流亡国外。

1816年,玻利瓦尔在海地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革命队伍,再次在委内瑞拉登陆。为了发动群众,他发表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又颁布法令,把敌人的土地分给革命军战士。大量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军,不久就解放了委内瑞拉大部分地区,1818年宣布建立第三共和国。次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总统。革命在整个新格拉纳达取得胜利。为了巩固胜利,也为了解放尚未解放的南美地区,玻利瓦尔决定远征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堡垒秘鲁。

在南美大陆南部的拉普拉塔总督辖区,18105月,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建立了革命洪达(委员会)。1816年,各省代表在图库曼开会,宣布成立拉普拉塔联合省,脱离西班牙独立。但巴拉圭、东岸省(今乌拉圭)和上秘鲁(今玻利维亚)未加入。

1817年初,为解放秘鲁,圣马丁率军翻越安第斯山,首先向智利的西班牙驻军发起进攻,18182月智利宣布独立。1820年,阿根廷、智利联军进入秘鲁,一年后解放利马,秘鲁宣布独立。但是,西班牙仍控制着秘鲁沿海和内地部分地区。玻利瓦尔的远征军这时也接近秘鲁边境,为了协同作战,18227月,玻利瓦尔与圣马丁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举行了会晤,商谈最后的计划。会谈后,圣马丁回到阿根廷,玻利瓦尔负责指挥解放秘鲁的任务。182412月,在苏克雷的指挥下,革命军与西班牙军队在阿雅库乔决战,革命军大获全胜。1825年,上秘鲁宣布独立,取名玻利维亚,以纪念玻利瓦尔的功绩。1826年,西班牙在秘鲁的最后一个堡垒卡亚俄港口向玻利瓦尔投降,秘鲁全境获得解放。

1807年,拿破仑军队跨过西班牙,侵入葡萄牙,占领了里斯本。摄政王若昂将政府机构搬上舰艇,在英国军舰的保护下,逃到了里约热内卢。1820年,葡萄牙国内发生革命,若昂六世于次年应召返回葡萄牙,留下佩德罗王子为摄政王。1822年,在当地土生白人的要求下,佩德罗宣布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

独立革命:走向现代化的起点。独立革命后,拉美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共和制度。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例如,废除了宗教法庭,在法律上结束了种族歧视,绝大多数地区废除了贵族头衔。除巴西外,废除了奴隶贸易,到19世纪中叶都废除了奴隶制;同时逐步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徭役制和贡税制。废除了限制各国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殖民垄断制度。所有这些,为拉丁美洲走向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但是,独立运动是在土生白人地主的领导下进行的。独立革命后,政权从欧洲殖民贵族的手中转移到土生白人大庄园主、种植园主手中,而殖民地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不仅没有被触动,反而进一步被强化了。因而,从本质上说,独立运动是一场土生白人与母国的分离运动,是一场政治革命,而非社会革命。独立后,拉美各国的大地产,不但没有削弱,相反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受到极端残酷的剥削,广大农民十分贫困,生活上购买力极低,严重限制了拉美国家的国内市场,阻碍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拉美国家没有利用政治独立的机遇,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而是延续了殖民地时期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外向型的发展模式,拉美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依附性的发展道路。独立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共和政府,仿照欧洲和北美确立了立宪民主制度,从欧美先进国家移植而来的政治制度在拉美“水土不服”,在民主政治的外壳下,到处充满了独裁、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政治上的极端不稳定又翻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在外部市场、外国投资、外国移民的推动下,拉美国家迎来了一个出口经济繁荣的时代。在出口经济的带动下,城市化、工业化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面向出口的、单一产品的经济受到外部因素的巨大制约,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打击下,迅速瓦解。在现实面前,拉美国家开始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高筑贸易壁垒,强化国家干预,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这是拉美国家试图摆脱对外依附,探索自主性发展道路的开始。然而,在此过程中,拉美国家犯了过分依赖国家计划和国家干预,忽视市场机制;过分依赖内部市场,忽视出口;过分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错误。到20世纪七十年代,拉美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已经陷入“衰竭”,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只好大量举借外债,走上了“负债增长”的道路,并最终导致了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失去的十年”。最近30年,拉美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实施改革和开放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改革过程中,多次发生金融危机,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政府的支持率下降,许多国家爆发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动荡。在纪念拉美独立运动爆发二百周年之际,拉美的现代化也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正如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指出的,目前拉美各国正处于一个新的过渡阶段,一个争取“第二次独立”的阶段。如果说,二百年前的独立革命使拉美国家赢得了政治独立,二百年后,拉美人民追求的“第二次独立”的目标将是经济自主、社会公正、政治民主,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依然任重道远。

影响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内外因素

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的拉美独立革命,虽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远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独立后各国发展仍然困难。造成一结局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革命爆发前,西葡两国大肆掠夺殖民地财富,金、银等贵金属成为掠夺的首要目标;其次在殖民地发展单一的经济作物,如咖啡、可可等;他们还压制拉美殖民地工业发展,严禁与宗主国外的国家直接贸易,使殖民地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只在工业经济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2.土生白人上层地主掌握了领导权,新兴资产阶级只作为一般动力参加了斗争。当时在殖民地只出现了少量的手工工场,经营这些企业的手工工场主只是微弱的资产阶级力量。他们没有能力领导革命,而土生白人中的上层地主在革命中取得了领导地位。因此,独立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没有掌握在早期资产阶级手中。

3.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宗主国束缚、限制的愿望强烈,是独立革命发生的强烈动因。由于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摆脱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革命中并没有触动大地产制。这样,革命的结果并没有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地产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外部因素

1.西葡衰落,客观上有利于革命的发展。从17世纪开始,西葡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与荷、英、法等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西葡殖民帝国日益动摇。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西班牙先后丧失了圣多明各、路易安那,1807年和1808年,葡西被法国先后占领,这些直接推动了拉美群众性武装起义的普遍爆发。

2.西葡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革命的进程。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西班牙一时不能以全力来镇压拉美革命。而1820年爆发的葡萄牙资产阶级革命在客观上促进了巴西1822年的独立。

3.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推动了革命的爆发。拉美独立革命的领导人玻利瓦尔、圣马丁等革命领袖都在欧洲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熏陶。在拉美的土生白人差不多都熟悉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的历史。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成了拉美爱国志士的斗争旗帜,法国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了拉美先进人物的共同理想。欧洲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拉美人民民族意识的增长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4.英国对拉美的政策客观上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和胜利。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拉美新独立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为了夺取西葡在拉美的殖民利益,采取了表面上对革命保持“中立”的政策。但英国政府其后对拉美的政策和行为却客观上有利于拉美独立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如: 18171820年间,一些英国商人大都以赊账方式装备了去委内瑞拉的许多远征军;1820年,新成立的哥伦比亚政府承认英国商人提出的50万英镑的债权;1822年,英国反对“神圣同盟”以武力恢复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地的企图;1824年,英国承认了新独立的拉美各国。

5.美国对外政策也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当西班牙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宗主国,极力主张镇压拉美独立运动;俄国是神圣同盟的领袖,在美洲拥有阿拉斯加,并试图向中美扩张;法国与拉美经济关系密切,也积极主张干涉拉美事务;独立后的美国由于国力弱小,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其在美洲的发展,反对欧洲列强干涉拉美事务。1822年,美国承认已经独立了的拉美各国。1823年的“门罗主义”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拉美人民是有利的。

6.英、美、法等国进步人士对革命的支持。如: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军队中都有许多美、英、法等国的志愿人员,其中有6000名英国志愿兵加入了玻利瓦尔的军队。

拉美独立革命胜利的原因

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实体,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从'发现的历史'开始的"。(沃尔夫·格雷贝道多夫:拉丁美洲向何处去,齐楚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从16世纪初开始,欧洲文明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开始在世界范围扩张势力。在这一地区缓慢演进的印第安文明首先成为欧洲文明的牺牲品,而该地区也成为正在形成的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开始了其漫长的边缘化历史。

这段边缘化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期,是持续了300余年的殖民地历史;后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独立运动结束后开始的依附历史,已经持续了150余年了,至今仍未结束。从狭义上讲,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历史就是后一段历史,因为在这一时期中,拉美诸国陆续取得政治独立,开始了以建设民族国家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从广义上讲,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历史则是这两段历史的总和,因为殖民地历史的开始标志着该地区已经被纳入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漫长而独特的殖民地历史直接决定了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使之成为世界现代史中被世界体系牢牢锁住同时又无时不在摆脱束缚的典型。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之路集中体现了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无法摆脱的两难困难:依附与自主。本文将从广义的角度,描绘一下拉丁美洲现代化的宏观进程。

一、 哥伦布之前的拉丁美洲:缓慢演进的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居民。大约在10万年之前,他们就来到美洲,并且陆续分散到各地,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部落文化。人类学家把这一地区的文化分为三类:位于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地区(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的高级农耕文化;处于其毗邻地区的中级农耕文化;以及处于南美洲南部的渔猎采集文化。正是在最高级的农耕文化地区,印第安人建立起强大的帝国和高度的文明。位于今天的尤卡坦、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地区的玛雅文明,位于今天墨西哥地区的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囊括从厄瓜多尔中部至智利中部3000英里地区的印加文明构成了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

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成就举世公认。它们包括:培育出包括玉米、倭瓜、土豆、蔷匣、胡椒、烟草、棉花和豆类等作物,今天世界上近一半的食物发源于此;发达的天体知识;以太阳金字塔为代表的建筑技术;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等等。尽管如此,从总体上讲,印第安文明相对于其他大陆上的文明来说,数千年的孤立隔绝使其演进速度非常缓慢的,在演进阶段上也落后于这些文明。印第安人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公元前1500年的西欧人和公元前3500年的中东人的技术水平。虽然他们在培育植物方面成就辉煌,但除了仅能最低限度地保证人口食物需求外,没有发展出耕作技术。他们仅有石制、木制、骨制的工具,不能熔炼矿石,更没有刀剑和火器。而在制度方面,美洲印第安人还停留在氏族部落阶段。各种各样的部落虽然一度被纳入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之国之中,但是彼此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从语言一直到崇拜对象。这些差别使全体印第安人之间无法形成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协调一致的行为。即使是组织最完善的两大帝国,其内部也多有权力争夺的冲突,无法在资源动员和发挥个人创造力等方面与新兴的民族国家抗衡。

所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往稀少的时代中,印第安人在不受外来干扰的情况下,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明。如果文明间的隔绝能够维持下去,印第安文明也许会平安地向前演进。但是一旦文明间的隔绝被打破,文明间的交往扩大,那么演进缓慢的印第安文明肯定会失去生存的空间,何况这次与之遭遇的是武装到牙齿,有着对财富疯狂的渴求以及宏大的征服世界愿望的欧洲文明。印第安文明被逼向了绝路。

二、 殖民地历史和进入世界体系的开始

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的成功引起了欧洲王室和一些社会阶层的重视。作为当时欧洲两大霸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国力已经呈现出衰落之势,但是依然倾力支持在新大陆的探险活动,因为空虚的国库无力支持王室奢糜的生活和庞大的军费开支,迫切需要获得新的财富源泉。另一方面,怀有高涨的商业热情的资产阶级希望获得更大的市场,没落的贵族,生活无所着落的农民和城市无产者,把航海和殖民冒险看作是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这些阶层成了欧洲扩张的热情支持者和实践者。然而,两个王国在如何瓜分新大陆的问题上争论不止,只能求助于教皇的裁决。149353日,教皇亚力山大六世在同两国政府商量后,颁布洲渝,就双方的领海和海外领土划分了界线。但是里斯本政府对此不满,胡安二世要求双方国王重新谈判,以划定一条更加合理的界线。西班牙同意后于149467日,双方签订了托尔德西亚斯条约。然而,托尔德西亚斯条约从来就不是划定西、葡在美洲领土的令人满意的条约。事实很快证明,真正的界线是由征服者和黄金攫取者的实际占领确定的。

16世纪的头20年是冒险家的时代,来自欧洲的数以千计的冒险家沿着哥伦布的路线来到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上。然而,绝大多数人都失望而归。其中两个西班人成了真正的幸运者。1519年,埃尔南多·科尔蒂斯在短时期内占领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富庶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另一位更为大胆猖獗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于1531年征服了秘鲁具有高度社会组织的印加帝国。从此以后,欧洲人对拉丁美洲的殖民占领开始全面展开,并向大陆内部深入,在秘鲁被征服后,厄瓜多尔和波利维亚也接着被征服。西班牙人阿尔马格罗在30年代征服智利,把殖民范围推进到马乌莱河。随后巴拉圭、阿根廷、巴西也逐渐被纳入殖民地范围。在不断的征服过程中,印第安文明被无情地摧毁了。

为什么辉煌的印第安文明会被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轻而易举的摧毁?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长期的隔绝使其不仅在技术和制度层面上远远落后于欧洲,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无法适应欧洲人带来的一切。我们在这里不再详述印第安人在技术和制度上的落后,只想强调后面两点。欧洲人带来印第安人的疾病比欧洲人野蛮的剥削还要残忍。印第安人在天花、麻疹、伤寒等疾病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只能成群成群地死去。据估计,在17世纪征服时期,西属美洲的人口从5000万锐减到400万。孤立隔绝还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心理上的脆弱。他们虔诚而又热情地迎接外来者,毫无防备心理。而一旦发现这些外来者要的只是金钱,并不惜为此大动武力时,他们变得不知所措,在新式的武器和作战技术面前惊魂不已,毫无还手能力。欧洲人采取的矿山管理制度使被逼迫劳动的印第安人难以接受,他们精神空虚,风纪破败,常常烂醉如泥,趋于绝望。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不断扩大其殖民地的同时,也在建立着自己的统治机制,力图把美洲纳为帝国的组成部分。殖民者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加强其统治的。首先是政治上的"纵向主义"管理和严格的等级制。西班牙政府把殖民地分为四个总督辖区和一些都督辖区。辖区内宗主国直接纵向统治,禁止各殖民地之间任何横向交往。辖区内的官职都由来自宗主国的西班牙人担任,而不是由出生在拉美的征服者的后裔,即土生白人担任。土生白人参政的途径极为有限,他们只能管理城市、市议会和市民联合会。而且宗主国为了加强统治,不断地提高集权程度,其颁布的三十多万条法令对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生活中最锁碎的细节都作了规定,限制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辖区式管理不处于国家意识的形成,为日后的分裂以及各国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埋下了祸根。其次是在经济上实行分封土地的监护区制,强迫印第安人劳动,严格控制殖民地的产品结构,使之为宗主国经济服务。监护区制是一种把土地瓜分给征服者,以把印第安劳动力动员起来为矿山和大庄园服务的制度。它意味着监护人有权要求他所"监护"的印第安人缴纳贡物和提供劳役。同时,监护人有责任在印第安暴乱时为国王提供军事义务,并教化他所监护的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虽然原则上监护人的监护期有限,但后来这种期限被破坏了,监护区变成可以遗赠的私有财产。监护区制是欧洲中世纪庄园制在新大陆上的再版,直接承担着为宗主国聚敛财富的任务。热衷于重商主义政策的西、葡两国最初只关心作为财富代表的金银。按照重商主义的逻辑,一国的财富是恒定的,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会使出口国财富增加,进口国财富损减,因此,谁占有金银越多,谁就越富足。在重商主义政策的鼓励下,采矿业逐渐兴盛起来,与之相伴发展起来的是向矿区提供生活用品、食物等的大庄园。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白银产量的减少,大庄园的经济意义也相应减小,于是种植园经济开始兴盛起来。种植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从非洲洲贩卖来的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经营的方向是满足西欧市场的单一作物如蔗糖、烟草、棉花,后来又有橡胶、咖啡和香蕉。种植园和矿业,大庄园一样都是一种大地产制,都受到宗主国政府的严格限制,一方面殖民地不得擅自种植其他产品,另一方面宗主国控制着殖民地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交换。显然,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给宗主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据估计,在殖民统治期间,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攫取的黄金达250万公斤,白银达1亿公斤,金银的总价值是它出口到殖民地商品价值的4倍。拉丁美洲经济在为宗主国提供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一步步地沦为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体系的依附。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原因在于,西班牙、葡萄牙在剥夺殖民地的同时,也正在成为西欧的附庸。由于受落后的经济结构和中世纪思想意识的限制,西、葡两国不善于利用美洲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自己。它们不能大规模把殖民地生产的丰富的原材料转换成符合殖民地市场需要的制成品。所以向拉丁美洲出口的制成品90%来自工业较发达的北欧 。同时本国经济结构也没有完备起来,需要从西欧和北欧进口纺织品、小五金、谷物等产品,出口的则是羊毛、酒类、铁矿石以及黄金。这样,西、葡两国虽然从地理大发现中首先获益,但没有通过大发现打开世界市场,反而成了随后崛起的北欧与西欧经济的附庸,把从拉丁美洲攫取的金银拱手交给了掌握着市场主动权的北欧和西欧。

宗主国推行的单一产品政策,使拉丁美洲在世界市场中失去了自主权和主动性。由于这些产品只提供给宗主国和中心国,受这些国家国内市场价格的支配,所以其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海外市场。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了这种单一产品经济的脆弱性和低度适应能力。一旦海外市场萎缩,国际市场价格下跌,或者出现政治力量的干扰,单一产品经济就会陷于被动,甚至走向崩溃。单一产品经济在本地区经济中没有横向和纵向的关联度,纯属"飞地经济",无法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单一经营意味着每年的大部分时间有人失业。这种单一产品的经济也许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但无法实现经济的发展,即本地经济的全面进步。

最后,在文化方面,殖民统治者在摧毁了印第安文化的同时,又力图把宗主国的文化移植过来,以求使印第安人皈依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实现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武力图杀、疾病以及残酷的剥削使印第安文化丧失殆尽。对于存活下来的印第安人,殖民统治者内部虽然存在争论,一派认为土著是"高尚的印第安人";则一派则蔑视他们为"脏狗",但是最终后者成为了殖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印第安人被排斥在社会之外。虽然来自旧大陆的天主教士们曾经为印第安人的利益辩护过,并力图改掉他们的一些落后习惯,使之皈依天主,但是成效微弱。而且教士们并不认为印第安人和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他们对印第安人的保护不过是把他们当作年幼无知的孩子监护起来。随着教会力量的壮大,许多教士成为了大庄园主,残酷地剥削印第安人,并与殖民当局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大力协助推行拉美文化中特有的家长式统治和独裁。

排挤掉并取代了印第安文化的宗主国文化对于拉丁美洲来说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宗主国文化是一种推崇等级制、独裁和家长制的封建文化,并没有为拉丁美洲带来新鲜的活力,反而和印第安文化中的一些顽固势力结合在一起,更加强烈地扼杀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宗主国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助长了这种文化的顽固势力的强化。权力操纵在一个小的社会阶层手中的政治和大庄园制的经济不仅形成了个人独裁和一撮人控制国家和经济的传统,而且阻碍了"民族意识"的形成。因为拉美国家内部分裂为若干个大庄园,这些庄园是"封闭的社会",培养的是个人对庄园主的绝对服从,而不是对国家与民族的忠诚与认同。这样的政治经济传统为诠释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独裁不断,社会各阶层间缺乏团结和解,以及对国家利益缺少共识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总之,从某种角度讲,西班牙、葡萄牙进入美洲,是欧洲漫长的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进程实质上就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这两个国家没有全面经历这个革命进程,尤其是西班牙还保留了中世纪的结构。因而,它强加给美洲殖民地的是一种前资本主义的、等级的社会制度,其标志是教条主义和令人窒息的专制主义,这与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半自由的、能够适应和发展的制度形成了对照。

三、 全面纳入世界体系的19世纪

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帝国开始呈江河日下之势。殖民地内部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包括土生白人、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和黑人在内的各阶层人民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殖民统治者。另外,来自欧美的先进思想,如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法国共济会思想等,和法美革命的成功为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注入了思想动力,提供了武装革命成功的例子。

1790年海地爆发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使拉丁美洲的内部危机露出冰川的一角。1806年米兰达在委内瑞拉组织起解放祖国的志愿军,掀开了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而拿破仑占领西班牙和西班牙人民起义反对这位篡权者成了殖民地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并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1810年在加拉加斯、基多、波哥大、布宜诺斯艾利斯等许多城市先后爆发了起义。革命者拒绝承认法国派到殖民地的代理人,纷纷建立起"洪达"(委员会)来管理国家。玻利瓦尔、圣马丁、奥希金斯、伊达尔多等人纷纷在本国举起起义的旗帜,建立起独立的共和国。1815年后,各地的革命斗争向纵深发展,战火在整个大陆蔓延。南美大陆伟大的解放者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认识到只有拉美人民联合起来才能把西班牙统治者彻底赶走,保证各国的独立。于是,两位解放者率军从南北夹击西班牙统治的巢穴——秘鲁。1825年取得了阿亚库乔大捷,全歼殖民军主力部队。1826123日,西班牙驻卡亚俄港的残军向玻利瓦尔投降,拉美独立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前后进行了20多年,遍及整个大陆和海岛,波及的人口达2000万,推翻了300年的殖民统治,建立了18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是独立运动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政治意义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拉美社会内部结构,切断同西方列强的经济联系,摆脱经济上的依附地位。独立战争后的拉美以新的形式被新殖民主义全面纳入了世界体系,同时其社会政治结构的畸形也有所加重。正如斯塔夫里亚诺斯所说,"跟随政治独立而来的,并不是经济独立,而是新殖民主义。"(《全球分裂》上册,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8页。)

独立战争胜利后,传统的大地产制和严格的等级制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发展、扩大。通过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夺,通过对教会地产及国有土地的占有,绝大多数克里奥尔人(土生白人)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他们还取代了西、葡殖民者的地位,霸占了绝大多数原来属于殖民者的土地。另外,通过对在独立战争中立有战功的将军、军官以及行政长官进行的土地分封,大地产的数量大大增加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如以往一样牢牢地控制着经济资源。在政治方面,这些大有产者虽然自称"自由派",但不肯放弃既得的权力。因此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组成的中产阶级,以及一大批无产者仍然被排斥在政治体制之外。

这些在新独立的国家中掌握权力的大有产阶层同国际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都要拿到国际市场销售。另外,由于在独立战争中英国支持了拉美各国反对西班牙的斗争,其发展的模式和取得的成就给这些受过欧洲教育或者熟悉欧洲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的迅速发展与商业优势地位被认为是同自由放任主义相联系的。所以这个阶层中的许多人认为自由贸易应当同刚刚取得的政治独立齐头并进。但是这些人看到的只是表象,没有看到英国的优势来自于其强大的工业基地,商船队以及船坚炮利的后盾,他们更不理解,一项错误的政策,不仅会造成破坏,而且会产生全面的混乱。哥伦比亚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它在独立后废除了所有关税,使拥有价格优势的英国商品大规模涌入国内,结果是国内手工业者在短时期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因此,从发展战略选择上,拉美国家的领导人显得比美国独立后的领导人更加幼稚天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最早牺牲品,丧失了加强自身实力的机会。

实行自由贸易具体体现对进、出口的重视。实践证明脱离社会政治现实的自由贸易政策并不会从李嘉图所描述的比较优势中获益,相反却带来了灾难性影响。在出口方面,大部分拉美国家领导人强调农产品,因为欧洲对热带农产品和欧洲时令以外的农产品需求很大。但是只依赖农业的作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有三个:一是加重了原有的两极分化趋势,并削弱了国内市场购买力的培养。因为农产品生产依然由大土地所有者控制着,其产生的利润很难扩散到众多生产者身上,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困者无法给国产品提供强大的购买支持,从而阻碍了国内工业合理的发展。二是农业生产结构向单一化畸形化发展。由于过份偏重某种作物,所以忽视了其他作物的种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波动很大,因此使整个农业部门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依靠单一产品的加工业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三是为外资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帝国的贸易体制限制了殖民地进出口货物的来源和性质,并且禁止外国人在殖民地拥有财产或建立商业企业。在独立战争期间和独立战争以后,这些限制失去了效力。处于欧洲国家前列的法国和英国乘机占领了拉美市场,成为主要的商品供应国。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并不愿意成为纯粹的进口国,它们希望投资开发本国资源。但是这种强烈的投资愿望并没有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因为拉美各国银行制度不健全,融资渠道不通畅,而拥有大量资本的教会和商人们不愿在国内投资。恰恰在这个时候,发达国家的资本突然增加。加利福尼亚黄金的发现,使传统的金融市场饱和了。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资本开始向包括拉美在内的有利润潜力的地区转移。

外国资本进入拉美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20年代,外国投资(首先是英国资本,其次是法国和西欧其他地区的资本,还有少量美国的投资)开始在拉丁美洲出现,主要用于原料和基础产品的开采和输出。大部分投到今天阿根廷的领土范围之内,第二个时期出现在50年代之后。高速钢制汽船、卓有成效的冷冻装置、新的采矿技术以及其他技术进步激发了西方资本在拉丁美洲的大规模投资。这一时期资本的主要用途是发展必要的交通线路(铁路、公路和港口),以确保产品的运输和经销。后来,投资转向发展各种服务设施。与此同时,欧洲银行给拉美政府的贷款成倍增加。到1914年时拉丁美洲的外国投资总额达到85亿美元,占全世界长期外国总投资的五分之一。资金的来源如下:联合王国,37亿;美国,17亿;法国,12亿;德国,9亿;其他国家,10亿。

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并没有给拉丁美洲各国带来经济福音,相反使拉美经济的依附地位进一步加重。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外国投资创造的"飞地经济",并没有推动国内市场的整合和经济的发展,相反却加强了同宗主国间的纵向经济联系。以巴西为例,在1848年至1849年间从里约热内卢港出口的货物价格为27329万克鲁塞罗(巴西货币单位),而运往国内各地的只值717万克鲁塞罗。英国在巴西出资修建的铁路有几种不同的规格,车辆的转换迄今还是一大问题。因为当时唯一关心的是怎样从内地向各港口运送货物,而不是把巴西的各个地区联成一体。二是形成了面向海外市场的单一产品结构,并且外国资本逐渐控制了这种生产结构,从而控制了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为这些资本的母国干涉东道国内政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渠道。

除了经济依附程度加深外,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的社会政治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独立战争的领导者们代表的是大地产阶级和大资本家阶级,其目的是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而不是打破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有利于这些既得利益者的社会政治结构。在社会结构上,除了长期存在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外,种族主义也开始强大起来。印第安人和非洲人被视为劣等种族,认为其需要的是控制和管理,而不是教育与机会。等级制和种族主义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同时也限制了教育的普及。例如在巴西,适龄儿童入学率1872年为529%,1889年是58%,1907年是919%。此外,拉美的教育方式也无益于民族发展。本地学校只培养下层办事员,而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则是从欧洲引进的。

同许多依附地区一样,在拉丁美洲落后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支撑着奢华的、模仿欧洲生活的消费文化。本地的上层人物对于宗主国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和物质产品、社会服务等亦步亦趋,把大量的钱财用在这些方面,同时极端蔑视体力劳动。上层人士对于消费的崇尚和劳动的蔑视影响了全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时尚。甚至穷人也在竭力模仿这种高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把微薄的收入用于购买进口毛料服装、有边帽子、苏格兰威士忌等奢侈品上。结果,消耗了本可投放在本地企业中的资金,减少了本地经济发展的机会。另外对劳动的蔑视追求奢华的风气,同新格兰的清教伦理观相比,显然十分不利于经济发展。

独立后的政权并没有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相反被众多的"考迪罗"瓜分了,使"考迪罗主义"成为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拉美政治的主要特点。"考迪罗"是指一个军人或一个地主,凭借他个人的威信和受他统治的人的绝对忠诚,在一个地方或地区称王称霸。被他统治的人的忠诚是绝对的,因为一方面考迪罗对他们进行剥削压迫,另一方面也保护他们不受其他考迪罗的侵犯并向他们提供最低的经济保障。随着新殖民主义的扩张,考迪罗成了其合适的代理对象。因为新殖民主义中有一种引导着殖民国家与特权集团结盟,以此稳定其对殖民地的控制的内在要求。"考迪罗主义"的存在对于拉美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阻碍了拉美政治现代化、制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其影响表现为:首先,造成了政局的涣散,中央政权控制的乏力和政令执行的不畅。其次,军人干预政治。在整个19世纪中,政权的原有支柱——天主教会的影响逐渐下降,地主贵族与军队的联盟成为政权的真正基础。军队由于拥有组织,资源以及垄断武器成了拉美最强有力的"政党"。军人对政治的干预限制了政党的发展和民主选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军人独裁替代了民选总统,军人管理替代了文官管理。而且军队长期干预政治在某些国家被宪法等法律合法化,被认为是维护"国内秩序"的保障。再次,腐败和政治上的任人唯亲成了拉美政治的基本特征。殖民统治时期的封建传统和大地产制的维持成了腐败和任人唯亲滋生的良好土壤。考迪罗们的出现使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因为它们要获得政权,必须获得一些特殊的社会集团的支持,而回报的则是政治恩惠。由于没有制度化的民主机制,所以这种政治互惠就变得公开化、被制度默认了。最后,个人魅力成了政治动员的根本性力量。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政治并没有摆脱封建传统的影响,控制资源的个人继续控制着政权。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民主机制和正式的参与渠道,所以民众表达意愿的机会受到了限制,更多的是依赖和寄希望于某些个人。这无疑扩大了个人的影响力。虽然个人魅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全国政治动员,但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却容易沦为个人独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42a707844769eae009ed98.html

《法国大革命历程概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