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发布时间:2013-02-08 16:52: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红楼梦》可谓是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价值之大成者,特别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作者汇聚了古代小说的各方成就,同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大量丰富、细腻、绵长的细节描写,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至此进入到了成熟阶段。本文谨就《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从情节细节和人物细节两方面入手,剖析《红楼梦》如何细节推动情节?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细节描写、情节、人物

目 录

一、情节细节描写 3

(一)横云断山——起穿插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 3

(二)以犯求避——起对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 4

(三)草蛇灰线——起伏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 6

二、人物细节描写 7

(一)人物语言细节描写 7

(二)人物动作细节描写 8

(三)人物心理细节描写 9

三、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小的情节。然而,细虽细、小虽小,但是它的作用却不小。在小说创作艺术中,无论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都要通过细节,尤其是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才能具体、形象、切实有力地表现出来。细节之所以重要,从根本上说,是由小说的特性确定的。小说中的形象需要具体、感性,才能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真实、生动而又精致的细节有很多,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作为我国古典小说顶峰,《红楼梦》在细节描写上同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曹雪芹在组织情节、刻画人物中都使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它们如满天的繁星,令《红楼梦》艺术的夜空无比美妙。本文拟通过对《红楼梦》细节描写艺术的浅析,揭示《红楼梦》独一无二的文学艺术价值。

一、情节细节描写

对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具体感和作品的艺术魅力。甲戌本《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脂批云: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1]

脂砚斋在上文中提到的“书中之秘法”,涉及到小说创作理论的诸多概念,其中如“草蛇灰线”、“烘云托月”、“两山对峙”等手法都离不开情节细节描写的运用。《红楼梦》中的诸多情节细节描写起到了伏笔、穿插、对比等重要的作用,对完善全书的整体结构,推进故事发展等至关重要。

(一)横云断山——起穿插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

所谓“横云断山”,即穿插的手法,指某一情节正在发展中突然插进另一事件,交待过后,原来的情节又继续发展。如《红楼梦》中第七回写周瑞家的送宫花,路上忽然遇到女儿,她女儿为丈夫冷子兴遭了官司,特来找母亲在贾府求情,路上说了几句话之后,周瑞家的继续送那几支宫花。此处有脂批云:

又生出一小段来,是荣宁中常事,亦是阿凤正文,若不如此穿插,直用一送花到底,亦太死板,不是石头记笔墨矣[1]

脂砚斋认为,如果没有穿插手法的应用,文章就会显得“太死板”,不再是“石头记笔墨”。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横云断山”的穿插细节,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效果。例如第四回中,门子向贾雨村出示“护官符”,贾雨村尚未看完,“王老爷来拜”。待会客之后,又“回来细看”。这就是穿插其中的细节。

第八回中,宝玉、黛玉、宝钗三人都在宝钗房中,当宝玉听宝钗说不能吃冷酒,感到有道理,“便放下冷的命人热来方饮”。黛玉心有所感,“只抿着嘴笑”。这时“可巧”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并说是“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没想到,这送手炉的小小一事,却被黛玉抓住,作了一篇文章,把宝玉宝钗奚落了一番:“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把宝玉宝钗说得无言以对。薛姨妈在旁说了一句,又被黛玉巧妙地遮掩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脂批之这里评道:

用此一解,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1]

由此可见,正因为插进去了雪雁前来送小手炉一节,才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发展,巧妙地表现出黛玉的性格和当时当地的微妙心理。

再来看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正向凤姐诉说困难乞讨帮助的时候,突然“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夭娇,轻裘宝带,美服华冠”。贾蓉“穿插”了进来。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贾蓉的出现,以及和凤姐的谈话,和刘姥姥乞讨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另外一码事,正是典型的“横云断山”。但是细看凤姐和贾蓉之间的对话,贾蓉是来向凤姐借玻璃炕屏的,凤姐的故意不借,贾蓉的谄媚乞求,以至最后凤姐又把贾蓉喊回来又放走,这一切都暗示了两人的特殊关系。正如脂砚斋在此处的评语:“传神之笔,写阿凤跃跃纸上”。所以,虽然穿插进来的这件小事和刘姥姥的情节线索毫无关联,但是却反映了凤姐的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

以犯求避——起对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

“以犯求避”法,是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中,归纳出《水浒传》在情节处理上的重要方法之一。他在《第五才子书读法》指出,像《水浒传》这样的长篇小说,由于人物生活空间所限,故事情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类型上的重复——“犯”,而重复将使读者生厌,故高明的作家应时时保持故事情节的新鲜感——“避”。如何保持新鲜感呢?金圣叹认为高手临文不可以去“避”,相反地却可以故意地去“犯”,然后在“犯”中求“避”,“犯”中之“避”才能产生最为充分的新鲜感。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更好地运用了这一重要的描写方法,在看似相同的情节中,通过微小的细节描写差异,不仅产生了新鲜感,更创造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比如请医生看病,这就是一个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在《红楼梦》中,有第十回的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有第四十二回的王太医给贾母看病,有第五十一回的胡庸医给晴雯看病,还有第六十九回胡君荣给尤二姐看病等等。请医看病的本身,自然是大体相同的,但是具体到看病的细节,又大有不同。

为了突出宁府特别是贾珍对秦可卿之病、之死异乎寻常的重视,暗示“淫丧”的隐情,揭示“家事消亡首罪宁”的寓意,《红楼梦》对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一节写的非常详细,如下文:

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脉为喜脉,则小弟不敢从其教也[1]

然后又开了“高明的很”的方子: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酒洗 白芍二钱  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制 醋柴胡八分 怀山药二钱炒 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 红枣二枚[1]

给秦可卿看病写得如此的郑重其事,作者在其中的隐喻也由此可见。

再来看给贾母看病,通过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便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和“忙欠身低头退出”等一系列小心谦恭的行为,以及贾母和王太医之间的对话,来表现贾母这位老祖宗德高望重的地位和气派。

但是写到晴雯看病时,刚开始请来的医生却是个乱用虎狼药的胡庸医,被宝玉强行换掉,请回了王太医给晴雯看病,这一方面表现出晴雯在贾府低下的地位,又写出宝玉对晴雯的爱护。

给尤二姐看病的胡君荣却是个好色之徒,一看见尤二姐的容貌就“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结果乱下了虎狼之剂,生生把尤二姐打了胎,也把尤二姐的命运急剧地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草蛇灰线——起伏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

草蛇灰线”最早见于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其《第五才子书读法》中指出:

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2]

简而言之,草蛇灰线即故事情节发展中埋下的伏笔。《红楼梦》对这一创作手法的使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多次在文中通过情节细节的描写,为荣宁二府和主要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其中比较明显,也是贯穿回目较多的,当属《红楼梦》中出现的戏目。这里举隅一二加以说明。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元春点的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和《离魂》,此处有脂批云“《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由此可见,前两部目,暗伏着全书的盛衰荣辱的总纲领,后两部戏目则暗示了宝黛二人的结局。

再来看第二十九回,贾母在清虚观拈得戏目的一节如下: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1]

《白蛇记》演刘邦醉行泽中,有蛇阻道,拔剑斩之的故事,象征着起自微贱而后臻极贵。《满床笏》则是清代常演的生辰上寿等吉庆节日的戏目,演唐代“老令公”郭子仪,七子八婿,皆为显宦,“富贵寿考”的故事。戏名意为郭令公过生日,祝寿者的板都摆满了床,此戏目寓意极盛。《南柯梦》则演梦中历尽荣华,忽遭祸败,醒来方知是梦的警世的情节。贾母听到前两出戏名,皆有自喜之词,但听到第三本《南柯梦》,便不言语。贾家兴、盛、败的轨迹,在戏名中又一次埋了伏笔。

所以,从书中戏名中即可看出曹公在《红楼梦》中勾勒出的整部小说的大结构和影像,书中另有通过诗词、画卷等暗示人物命运和情节走向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情节细节描写艺术的高超运用。

二、人物细节描写

小说的中心任务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塑造典型人物,使之典型化,就要赋予人物以丰满的血肉和鲜活的生命力,人物细节描写则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红楼梦》中,曹雪芹多处运用了人物细节描写,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一系列描写,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小说人物形象。

(一)人物语言细节描写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通过摹写不同人物的特定语言,是展现人物独特的形象。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巧妙运用了多种人物语言细节描写,其中最典型的如刻画宝玉和黛玉的“囫囵语”。“囫囵语”其实是脂砚斋提出来的概念,从脂批来看,所谓“囫囵语”,即人物语言含混,表述的思想不够清晰明确。从深层上看,“囫囵语”实际上是强调写心态,但这不是笨拙旁白或作者出面交代,而是和现实一样,把人物的心态直接表现在语言细节当中,描写出特殊的语言状态,便可使心态不着笔墨而毕现。

比如《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宝黛发生争吵:

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1]

脂砚斋在此处有评曰:

此二语不独观者不解,料作者亦未必解;不但作者未必解,想石头亦不解;不过述宝、林二人之语耳。石头既未必解,宝、林此刻更自己亦不解,皆随口说出耳。若观者必欲要解,须揣自身是宝、林之流,则洞然可解;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不必求解矣。万不可记此二句不解,错谤宝、林及石头、作者等人[1]

由是观之,宝黛二人青梅竹马又兼志同道合,各生恋情而又惺惺相惜,但是碍于周遭环境而不敢明言,每每以假情试探而又生猜嫌。二人又都属情绪型人物,对自我的情绪感受细腻而敏锐,诉诸语言时不免感受强于理念,所以容易出现“囫囵不解”的情况,说出“我为的是我的心”之类的囫囵语。而在当时当地,也只有这样的“囫囵语”才能把宝玉急切、真挚、恳切的心情表现出来,若是换成直白的海誓山盟,反而不合情理了。

(二)人物动作细节描写

和人物的语言细节描写一样,对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同样起到了刻画人物独特形象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红楼梦》第九十六回,当傻大姐无意中向黛玉透露了“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信息后,“黛玉已经呆了”,“竟是油儿、酱儿、醋儿倒在一处”,接着用了一些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她处于半疯癫的情态心理:当她见到也是疯疯傻傻的宝玉时,极端悲怨的黛玉一反常态,竟当着众人的面只管和宝玉“对着脸傻笑起来”……

一般说来,喜笑悲哭乃人之常情,但喜哭悲笑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并非罕见。这个细节用“笑”来反映已是悲痛欲绝的林黛玉的情态心理,不但符合生活逻辑,而且比用“哭”倍加感人,其悲痛的内涵更为深沉凝重。正如王夫之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当读者读到黛玉悲极反笑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她那孤苦伶仃的身世,联想到她和宝玉之间那纯洁忠贞的爱情,联想到那吃人的封建礼教,使这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而又无处诉说的不平。这个“笑”动作细节描写,调动了人们丰富的联想,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红楼梦》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不仅在刻画单个人物形象时非常传神,在摹写人物群像时,往往通过三言两语的动作细节描写就能够在人群中准确地抓住描写对象的人物特征,最典型的例子同样是写“笑”,第四十回中贾母两宴大观园,刘姥姥被凤姐捉弄,在席上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于是引出一副“大笑图”: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1]

这“大笑图”上的每一个人,各有各的“笑”,各自的性格、地位和身份都在这不同细节的“笑”中展现了出来。

(三)人物心理细节描写

为了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曹雪芹细致入微地摹写了人物的心理细节,服务于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这点在刻画林黛玉身上体现的非常突出。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黛玉在屋外听到宝玉对史湘云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有这样一大段心理活动: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1]

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让晴雯给黛玉送两块家常的旧手帕,黛玉初不解其意,细心揣度,一时方悟过来,她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

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1]

于是黛玉不由得“余意绵缠,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题帕三绝。

这是两段极其精彩的心理细节描写,通过联想、思虑、探索……等一系列心理细节活动,全方位地展现出黛玉的内心世界,惊、喜、悲、叹、惧、愧等等的心理状态见于笔端,又能独一无二地符合黛玉本人的性格特点和情感逻辑,表现了复杂的心理状态。

三、结语

总而言之,《红楼梦》在描写情节时,使用了起穿插、对比、伏笔作用的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时,又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进行了精妙的摹写。曹雪芹通过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艺术,将小说主题表现、情节发展脉络和人物形象刻画,都渗透在字里行间,创造出无穷的艺术意味,也极大地提升了《红楼梦》的小说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 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 碧青.略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J].湘潭师范学院.1988(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46242d58fb770bf78a5514.html

《浅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