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重要问题梳理

发布时间:2020-07-17 18:18: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文内容梳理】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2、成语积累

答:①“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重点)

孙权——关爱部下 好学 善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点拨: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鲁肃——敬才、爱才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4、孙权、吕蒙的对话与吕蒙、鲁肃的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答: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与鲁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1)写出鲁肃为吕蒙的惊人才略折服而愿与之交友,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意合。

(2)更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

8、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重点)

答:示例:

①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并学有所成。

②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③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体会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10、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重点)

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11、积累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答:①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神通。 ——苏轼

②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林语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522c65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f.html

《《孙权劝学》重要问题梳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