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4 15:25: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论《诗经》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世纪.是我国第一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其内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这段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一面反映当时周王朝社会的镜子。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它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方法,成为文学的典范;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诗为主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具有政治、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与含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然而历史发展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周代一方面承载了前代的风俗、宗教遗存,另一方面,在因袭夏商两代文化基础上,接受前代覆亡教训,于商周社会大变动之际进行维新,逐渐开始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并“制礼作乐”,确立了深刻影响后代的礼乐制度。

虽然形象体现周代文化的《诗经》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是未经系统加工的感性形式。但它展示了整体的社会背景和氛围,构成那一时代的普遍社会心理《诗经》中基于原始宗教和农业文明而形成浓厚的自然意识、人与自然之间息息相通的亲和关系《诗经》的305篇作品,组合成一幅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上古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商周以来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人的精神风貌、政治观念及民间风俗、社会文化心理作了形象化的展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而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 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不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就是那些开放活泼的爱情诗也是如此。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面向现实生活。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如《卫风·氓》、《邶风·静女》、、《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魏风·伐檀》、《硕鼠》等。这些诗中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近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二、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其中说道: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现多取朱熹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描述。

比:“以彼物比彼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用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

,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方法。《诗经》用赋大量,既可铺叙,又可抒情;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描绘,可写全景,也可写一个场面。如《七月》八章全用赋笔其艺术效果深刻、真实而感人。《静女》,写一个场面表现了人物心理感情。此外如《君子于役》、《芣苢》,皆单纯用赋法之例。

比,即比喻。《诗经》中之比,有的比方具体事物,有的用以说理,有的用以写人,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一连串的比喻写庄姜美丽,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如《硕鼠》,通篇用比。再如《陈·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以云彩之喻女子的众多。其余象《氓》《邶·柏舟》等,用比之处不胜枚举。

兴,兴者,起也,即借用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所以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起到一种发端定韵,舒缓语气,齐足诗句的作用。否则作者一上来便直言本意,会显得唐突兀然,若有所缺,甚至失却诗味。《诗经》中的兴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如《王风》、《郑风》、《唐风》各有一首“扬之水,但三诗内容截然不同,扬之水一句与所咏本意并无多大联系,可能当时流传的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故诗人借用之。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因其所见因其所事触物以起情。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兴法。如《周南》之关雎,《邶风》之 谷风,《秦风》中蒹葭,等等。借物起兴,许多景物与所引出的诗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关雎》,起兴句可能是诗人看见河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鸟在互相鸣叫,触动情思,联想到人间的爱情。所以这类兴句,往往有比的意思。朱自清即说是一是起兴,一是譬喻。它在艺术上,或寄寓或象征或渲染,或起韵,或引起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诗经》的语言,简洁朴素,精炼准确,绘声绘色。《诗经》用字非常丰富,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所用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生物名词非常之多。用词精炼准确方面,仅举描写手的动作来说,就用了 ”、“”、“等各式各样的动词。《诗经》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运用了大量的重言叠字、双声叠韵词,重言叠字如依依 、迟迟、萧萧、悠悠、凄凄、丁丁 、嘤嘤;双声的如:参差、玄黄、踌躇;叠韵的如:崔嵬、窈窕、沃若、经营、辗转、逍遥。用少数字来概括复杂的情状,把情思和形状毫无遗漏地描绘出来。这就是 《诗经》 的语言艺术魅力。

《诗经》的句法、章法也很有特色。《诗经》的句式以二节拍的四言句为主,形成一种自然的音乐美。当然,除为主的四言句之外,也出现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乃至七言等句式。多节拍的变奏,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

《诗经》的章法特点是回环复沓。《诗经》中的诗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每一篇被分为若干章,就如今天的歌词的分段。每章词句基本相同,仅换少数几个词反复咏唱,这是民歌常用的形式如《周·芣苢》。它不仅是简单的重复,在艺术上还有强化作用,使所描写的事物,思想感情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曰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曰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曰不见,如三岁兮。

此诗重点只换了三个字,但正是这三个字的更换,体现了相思的递进,相见的迫切。在艺术上也收到了回旋跌宕的效果,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四、《诗经》的深远影响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也就是《诗经》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屈原《离骚》、《九章》中忧愤深广的感情,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唐代陈子昂提倡兴寄,标举汉魏风骨,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新乐府等等都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体。比、兴之法,影响尤为深远,它开辟了后世文学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自屈原吸收、发展了比兴手法只后,比兴手法经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已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以某物作比或触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而且是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艺术手段。后代许多优秀诗人用它创造出无数兴寄幽深、比类切至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籍、韵味深长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诗经》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从古至今,经由历代后人的传承融汇,已经形成源源不断的河流,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乳,哺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精神的成长,至今仍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因此,明确《诗经》的文化经典地位,对于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增添其内涵与活力,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5a5dd17f1922791688e84f.html

《诗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