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11 10:30: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十岁的父亲

蔡怡

    ①“爸爸,您几岁啦?我问。听到我喊他一声爸爸,他面有难色地望了我一眼,好像对我这叫了他五十多年的称呼无法接受。但一向温文、有修养的他犹豫了好一会儿,用疏远又客气的态度回答:二十岁吧!【甲】

    ②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不,我应该说他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那是三岁小娃娃那样的纯净的笑。

    ③“您是做爸爸的哟,怎么才二十岁?我一面提醒他,一面拿镜子给他,要他看清楚镜中的老人。

    ④“瞧,您一头闪着银光的白发,不是二十岁吧?我给他第二个提示,再次试探他的记忆。

    ⑤趁着父亲专心地望着镜子,我也在一旁细细地打量他。他穿件浅绿色短袖衬衫,洗得泛白了。本来我想帮他换上丈夫出差回来为他刚买的新衣,他却一直拒绝,直说没钱也不能穿别人的衣服。

    ⑥他总担心没钱,不知这是老年人的通病,还是失智老人独有的忧愁。向他出示写着他大名的存折,并大声念出折子里的存款数额,是我每天的功课,但都无济于事。每隔十分钟,他就要出门找教书的工作赚钱。他一面说,还一面摸上衣口袋,于是我赶紧在他的口袋里放上几百块钱,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⑦父亲的焦躁让我心疼,不停地解说也很累人。雇用的外籍看护担心我不在家的时候,中文不流利的她无法应付父亲,更担心父亲因急着找工作而趁人不备溜出大门。他曾经很神奇地打开四道不同的锁,搭电梯下到一楼,所幸被已经打过招呼的警卫拦了下来。

    ⑧后来我为解决父亲的工作狂心态想出一条妙计。我用他的口吻在一个纸板上大大地写着:我,蔡某某,已经教了四十多年的书,现在领退休金在家养老,还有儿女奉养,生活无忧无虑,不需要再去工作赚钱了。

    ⑨没事时,我就请他翻来覆去地大声朗读这些话。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但读完立刻忘记,所幸,他会自动重读一遍纸板上的好消息,每天读成千上万遍也不厌倦。

    ⑩不知道是这种暗示有效,还是他的记忆更加退化,他觉得自己已不再是要工作养家的中年人,而是在我家做客的外人。他常扯着我的衣袖,一再地点头赔笑:谢谢你的招待,请送我回家吧!【乙】

    ⑪我疲于应付父亲每日抛出的不同的球,也知道某些解释无效,只能忍住眼泪,期许用紧紧接抱所传达的爱与关怀,把他留在我经营的陌生民宿里。

    ⑫此时,父亲在镜中端详自己后,很自信地对我说:头发虽然白了,但我就是二十岁!【丙】

    ⑬“您是我的爸爸,不能比我年轻呀!我撒着娇,不死心地拉着他的手,像是紧紧拉住他随时间流逝而逐渐远去的灵魂,想要唤回他深处的记忆,唤回原来深爱我的父亲。

    ⑭没想到他头一扬,嘴一撇,生气地说:——为什么——要当你的爸爸!

    ⑮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眼前是永无止境的灰暗,而我就在这弥漫的灰暗中,用力追赶着父亲的背影,还口口声声地喊着爸爸”“爸爸,奇怪的是,走在我前面的父亲并不回头。待我终于追上背影,仔细一看,才发现我追错人了,他,只是个和父亲长得一模一样的陌生躯壳,并不是我的父亲。

    ⑯【丁】我吞了吞口水,把寒冬藏在心底,换上春暖花开的语调,好似新生命正要热闹开锣。我兴高采烈地宣布:好啦,就让您当二十岁的爸爸吧!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父亲的这句话将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选文主要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

4)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第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

5)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阅读文章后的收获和感悟。

【答案】 1D

2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满足。

4)示例: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清醒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意思对即可)

5)示例:孝敬父母,爱在当下。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学会独立,不断成长。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

强,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解析】【分析】(1)结合父亲的这句话将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这句话可知,这里出现的是一种对文本承接的具体作用,在此处应该呈现出一种主要的特点,可以放在第十六段的开头,故选D

2)结合文本可知,本文主要写了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的招待等三件事情,据此分析即可。

3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运用了典型的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展现出父亲内心的满足之感,据此分析即可。

4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展现出父亲的话却让清醒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突显出我内心的记忆,据此分析即可。

5)感悟类需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即可,如孝敬父母,爱在当下。学会独立,不断成长。再依次展开即可。

故答案为:(1D

2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满足。

4 示例: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清醒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意思对即可)

5)示例:孝敬父母,爱在当下。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学会独立,不断成长。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强,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语境,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选择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概括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最后根据题意要求,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件自己最爱的老物件来进行描述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

①________,波澜顿起。

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育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了文章情节的补充。因为中间一部分已给出答案: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我们补写的文字应在这段文字的前面和后面,我们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再进行总结即可。

2)本题考查了段落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内容上,这一段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在结构上为下文母亲不舍得吃掉蜗牛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作答。儿子之所以认为蜗牛长大了,是想吃掉蜗牛。母亲一会认为蜗牛长大了,一会说蜗牛没有长大,是因为母亲舍不得蜗牛被吃掉。

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的主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考虑。例如: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表现浓浓的亲情。表现对小生命的爱。以上角度都可以。

故答案为:

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

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地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样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內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笞案;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和人物性格揣摩心理活动;

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文章最后一段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3阅读《偶遇》,回答下列小题。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段风情。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丁丁当当,丁丁当当。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夜晚的广场上,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不断有人加入进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我笑着摇摇头。手突然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条灵活的鱼,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曲终,转身寻她,不见。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散。

    ⑧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偶遇?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却因这偶然的相遇和眷顾,布下温暖的种子。日后,于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种子,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人生因此变得丰盈。

    (选自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选集《遇见》)

1)老妇人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是说她把生活过得怎样?

2)第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作为一个手艺人,他________。第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具有________的优良品质。

3)第段中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4)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文章第段中,有一句话说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请找到并写出。

请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两条启示。(要求: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

5)第段中划线的花常开不败有什么深层含义?为什么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

【答案】 1)美好而充满活力

2)技艺高超;诚实守信

3)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幸福)。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直保有。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的感受一如既往。示例四:生活虽然对他不公(他虽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4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连。言之成理即可

5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所写的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即可。

【解析】【分析】(1如花似玉本义:旧时比喻女子年轻美丽。语境义:美好而充满活力。可结合具体语境,看看如花似玉形容的是什么,这样答案才确保准确无误。

2)此题从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技艺高潮。从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等情节中可看出他是一个诚实守信之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3心灵因一团篝火,是指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在瞬间洞开,是说人们心与心相通相连。

4细读文章第2段,找出能表达出三次偶遇的共同点的那句话即可。即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通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关键。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社会实践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等角度写启示。

5)一问,花常开不败可从生活一直美好幸福等角度作答,总之要答出这句话的比喻义。二问,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的原因可从他面对生活的不公,仍淡定平和、坚强面对等角度作答即可。也就是答出作者敬佩他的原因。

故答案为:美好而充满活力

技艺高超;诚实守信;

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幸福)。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直保有。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的感受一如既往。示例四:生活虽然对他不公(他虽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⑷ ①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连。言之成理即可

⑸ ①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所写的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如花似玉本指女子年轻美丽的,在这里用来形容生活。结合文章第段内容,即可做出回答。

本题考查评价人物性格。答题时应注意,人物形象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题考查阅读的看法、体会、启示。答题时应注意,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长街短梦

铁凝

    ①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②地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嘴杂,村着棕色案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全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③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想去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④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⑤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⑥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央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⑦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⑧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长街短梦》)

1)选文第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请想象并描述一下我的同学在老人求助她的那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2)文章第段写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可为什么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嗜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答案】 1)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我的同学的心理活动:老人居然认为我眼好,对啊,最起码我的眼睛还有用处,这个世上还有人需要我的帮助,父母也需要我啊.....

2)因为在她遭遇不幸、对生活无望的时候,老人通过简单的一句话救了她,帮助她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

3)该句运用环境描写,通过邮局的嘈杂、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衬托出她当时失意的状态和内心的无望。同时为下文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解析】【分析】(1是对老人的动作描写,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是对老人的语言描写,结合语境想象我同学当时的心理活动,当时她已经认为日子没有什么指望,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而老人的这句话会让她想到自己的眼睛还有用处, 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需要自己的帮助,比如眼前的这位老人,比如父母等。想象合理即可。

2)在文章第段找到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结合第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文章第段写她当时遭遇了不幸,对生活无望,在邮局里给父母写诀别信时是老人的一句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让她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让她意识到生活还需要她,是老人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因此 “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

3 认真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描写了邮局嘈杂的环境以及桌面上脏乱的情景,这样的环境没有人会注意到一个心理反常的人,这样脏乱的桌面也没有人会关注写信的人会写什么内容,因此此处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她当时失意的状态和内心的无望。这样的环境也为下文老人的出现及请把帮忙仞针缝邮包做铺垫。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我的同学的心理活动:老人居然认为我眼好,对啊,最起码我的眼睛还有用处,这个世上还有人需要我的帮助,父母也需要我啊.....

因为在她遭遇不幸、对生活无望的时候,老人通过简单的一句话救了她,帮助她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

该句运用环境描写,通过邮局的嘈杂、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衬托出她当时失意的状态和内心的无望。同时为下文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点评】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文章词语中词语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年的月夜

    ①“五一小长假,妈妈带乐乐到农村看望奶奶。对六岁的乐乐来说,邻居家九岁的阿保就像他的闰土哥。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规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分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②阿保穿着件白背心,吸拉着一双满是黑泥的拖鞋,头发很长很乱,都直立着。最初,他用审视的、提防的眼神看着乐乐。这年月,即使农村的孩子,也都在学校学会了普通话,他弄懂了乐乐的语言后,开始跟乐乐一起玩积木。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乐乐瞪着晶亮的小眼睛喊道:我以为你是穷孩子呢!妈妈赶紧制止他并不安地看着阿保,但阿保没有说话。

    ③乐乐瞅个空子,央求阿保带他去追后院的鸡鸭,阿保灵敏得像个猴子,老母鸡看见他都吓得发着抖蹲下来。院中的老杨树上,住着一只松鼠,阿保爬到树杈上去抓,乐乐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这时他看到树下有个猪圈,那头耳朵遮着眼皮的花猪不时瞥他们一眼,还看到墙角一个露天的粪池被雨淋得快满了,他真担心阿保哥会不小心掉到粪池里。最后松鼠逃到树梢去了,阿保从树上下来,带乐乐去二楼淘他的玩具箱。

    ④楼梯是用铁焊的,看上去很陡,但是站到二楼阳台上就能够到树上的橘子。阿保的奶奶喊他吃饭,一碗很黑的肉,是昨天没吃完的,奶奶也不舍得吃,一顿赶着一顿给阿保留着。乐乐说:我妈妈说吃剩饭对身体不好,容易得癌症。妈妈过来喊乐乐回家吃饭,用湿纸巾给他擦去满手的灰尘,顺便问阿保的成績好不好。阿保奶奶抱怨道:阿保脑子笨,我和他爷爷又不能辅导,他回回都考不好。阿保似乎没听到奶奶的话,他只是看着乐乐手,上来回滑过的湿纸巾,半天没回过神。

    ⑤夜晚,孩子们消停下来,老年人不允许过早开灯,他们只好坐在门前的水泥台阶.上聊有趣的事。阿保告诉乐乐,上学要步行三里路,路两边都是稻田,一汪一汪的水里面有很多青蛙。他随身带一个打火机,有时候会偷偷点燃路边的野草,有时还会挖田里的泥巴捏小人,沟里的水不深,但是掉下去可很难上来,沟的尽头是用来浇地的水井。这些让乐乐听得入了迷,抬头望见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照着小院对面那片亮洼洼的菜畦。乐乐说:农村的月亮可真干净,跟刚洗完的脸一样!阿保问:城里没有月亮吗?乐乐说:城里的月亮容易和路灯弄混。阿保就想:那得多大的路灯啊!要是每一盞路灯都跟月亮一样大,那该多神奇呢!对了,妈妈爸爸肯定每天都能看到那么大的月亮。

    ⑥明天小长假就结束了,这是最后的月夜。乐乐像跟妈妈撒娇一样倚着阿保的肩膀,明天的分别让他有些伤感。这时奶奶出来吓唬他:你爸妈说明天把你放这里,让你每天和阿保哥哥一起上学。乐乐一脸恼怒:我才不要当留守儿童!说完他回头问阿保:哥哥你是留守儿童吗?你妈妈呢?阿保又沉默了一会儿,告诉乐乐,妈妈和爸爸都去上海給他挣钱去了,爸妈很爱他,所以要挣很多钱将来好送他出国读书,爸妈还答应他下次回来给他买个平板电脑。可是妈妈说,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乐乐一本正经地说。

    ⑦阿保抬头望向天空,不知什么时候,丝丝缕缕的几片薄云遮住了月亮,月夜似乎暗了下来。而乐乐却感到耳边蛐蛐儿的鸣唱越来越响,青蛙也跟着伴奏。台阶上的两个孩子都不肯回屋,他们望着天空,各自想着心里的月亮。

(李传鹏选自金羊网,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舰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或分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

4)说说文中第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規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让这些留守孩子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材料二】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緒、交往等等一系列问题。

读过选文和链接材料,面对阿保的父母,你想说些什么?

【答案】 1)小长假去乡下玩耍的城里孩子乐乐和留守儿童阿保经过几天短暂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是厚着脸皮的意思,贱兮兮运用反语(或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乐天真可爱,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样子,表现父母对乐乐的疼爱之情。

3)表现阿保父母曾经给他买过很多好玩具,对阿保十分关爱,但之后父母已经很久没有陪伴和关爱阿保了。

4)渲染了月夜宁静的气氛,烘托了阿保对未来的期待却又迷光的矛盾心情,也表现了乐乐对农村月夜的喜爱之情。

5)略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到这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然后进行概括即可。认真阅读可知,这篇文章的时间是:五一小长假;地点:乡下;人物:城里孩子乐乐和留守儿童阿保;事件:友好相处;结果:建立深厚的感情。据此概括即可。

2 “” “贱兮兮都是对乐乐的神态描写,,厚着脸皮,贱兮兮很下贱的样子这两个词语都是贬义词,结合语境分析,乐乐已经六岁了,还整天要求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他乐意撒娇,由此可见,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乐天真可爱,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样子,表现父母对乐乐的疼爱之情。

3)由阿保又沉默了一会儿,告诉乐乐,妈妈和爸爸都去上海給他挣钱去了,爸妈很爱他,所以要挣很多钱将来好送他出国读书,爸妈还答应他下次回来给他买个平板电脑可知这些玩具都是爸爸妈妈给阿宝买的, 说明阿保父母曾经给他买过很多好玩具,对阿保十分关爱,从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可以看出这些玩具被阿宝玩了很长时间,说明父母已经很久没有陪伴和关爱阿保了。

4 从景物描写的内容来看,划线句描写的景物有丝丝缕缕的几片薄云,似乎暗了下来的月亮,这是阿爸眼里的景色,结合语境分析,阿宝的爸爸妈妈去上海打工很长时间没有回来了,他既渴望爸爸妈妈能向乐乐的父母一样时刻陪伴着自己,又渴望爸爸妈妈出去挣钱给他买玩具,买平板电脑,阿宝的心情非常的矛盾,而这些景物描写就烘托了阿保对未来的期待却又迷光的矛盾心情。 二乐乐却感到耳边蛐蛐儿的鸣唱越来越响,青蛙也跟着伴奏,一切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好玩 ,表现了乐乐对农村月夜的喜爱之情。

5)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内容和链接材料对在外打工长久不回来的阿宝的父母说几句话,可以围绕孩子成长中面临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緒、交往等等一系列问题等这些内容来说即可。

故答案为:小长假去乡下玩耍的城里孩子乐乐和留守儿童阿保经过几天短暂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⑵ “是厚着脸皮的意思,贱兮兮运用反语(或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乐天真可爱,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样子,表现父母对乐乐的疼爱之情。

表现阿保父母曾经给他买过很多好玩具,对阿保十分关爱,但之后父母已经很久没有陪伴和关爱阿保了。

渲染了月夜宁静的气氛,烘托了阿保对未来的期待却又迷光的矛盾心情,也表现了乐乐对农村月夜的喜爱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烘托人物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结合材料内容答题。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打树花

冯骥才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惟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61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惟有中国有,中国惟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是红色的,铜水的是绿色的,铝水的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选自《冯骥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

演出前的准备→①________→②________→民俗的形成

2)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打树花在哪里。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

2打铁花的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英雄好汉);仪式奇特;打铁花的技艺奇特;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铁花的色彩奇特。

3)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4)对打铁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解析】【分析】(1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中心事件打铁花概括文章内容,第一段写演出前的准备;第二段写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举行祭炉的仪式。第三段具体描绘众好汉的精彩表演,第四段介绍武状元王平。第五段和第六段介绍打铁花这一民俗的形成。据此概括答题,注意概括时语言要简洁。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第二段首先介绍打树花的汉子们穿的奇异的服装, 而且都是本地奇人;然后介绍祭祀仪式的奇特。第三段写汉子们精彩的表演,这需要有奇特的技艺;第六段介绍色彩的奇特和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3”“”“弯腰”“”“”“都是写表演的汉子的动作,一系列的动作,非常的娴熟,从而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4)结合作者所写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描写了精彩的打铁花表演,从而表达了对打铁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另外打铁花是民俗,是传统记忆,因此也表达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故答案为: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

⑵ ①打铁花的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英雄好汉);仪式奇特;打铁花的技艺奇特;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铁花的色彩奇特。

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对打铁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邵火焰

    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②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④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个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甥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自觉地笑了。

    ⑦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怎么累人。

    ⑧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⑨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个周的忙碌和劳累。

    ⑩一个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⑪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⑫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2期,有改动)

1)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2)第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

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4)村里人都说玉叶婶赛菩萨,可感觉就是。你是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子孙的人。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老累能看出她勤劳。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他善良;从玉叶婶抱过孙子亲,并在心里说咱是娘能看出他对子孙的疼爱。

2)这段插叙了玉叶审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照应上文写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天,别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做铺垫。

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叶婶,内心轻松愉快。(或急切心情)

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他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他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愿意说的矛盾心理。

4)示例一:我同意第一个说法,因为叶婶有一儿一女一枝花儿孙绕膝,一家人其乐融融,安康幸福。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还是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要的休息,可见当女儿的也要多关爱父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多处描写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带孩子的劳累,表现她是一个勤劳的人;玉叶婶来到女儿家,并没有说明此行的来意,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理解与为人的善良;玉叶婶虽然在女儿家没有享福,但她回来后,抱过孙子亲,并在心里说咱是娘,隐忍了一切劳累,表现了她对子孙的疼爱。据此整理出答案。(2)本题考查插叙极其作用的分析。从第四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插叙的事件是: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却很少到她那里去;从后一句原因的交代,插叙这件事,在内容上补充交代了玉叶婶的勤劳;在结构上,既与上文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天照应,又为下文她去女儿家做铺垫。(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句,可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来赏析。句子主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的写出窗外景色的优美,表现出玉叶婶此时内心的轻松愉快;句,可从人物描写的方法来赏析。笑僵住了是对玉叶婶的神态描写,表现她得知女儿请她来的原因时的惊讶;嘴张了几次是她的动作,表现出她想说却又没说出来的矛盾。(4)本题考查阅读感受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没有明确的答案,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关键在于理由的表述。选择第一种说法,可以从她有一双儿女,并且抱上了孙子这方面来谈;选择第二种说法,可以从玉叶婶每天的生活,与孩子对她想法的了解这方面来谈。

【点评】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开端,写拥有一儿一女令人羡慕的玉叶婶自从抱上孙子后,感到无比的劳累,只想着能休息一天;第二部分(④—⑦),发展,写女儿来电话让玉叶婶到她家去过几天,玉叶婶答应了,并在去的路上想着自己应怎样的游玩,吃点什么好吃的;第三部分(⑧—⑫),高潮与结局,写女儿见到玉叶婶就道出了实情,玉叶婶在女儿家带完了孩子又回家继续接过劳累的带孙子的工作。文章以玉叶婶的经历,表现了当今社会,年轻人只想着自己的工作,却忽视了老人的想法与感受的现象。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 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 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有删改)

1)用一句话概括   之间文字的主要内容。

2)结合短文,概括说说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语境,体会作者写爷爷哼歌子的作用。

4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未被卷走的老茅草?

5)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我与爷爷跟大风顽强搏斗的情景。

2)爷爷是一个历尽沧桑、勤劳能干、沉着淡定、坚韧顽强、爱护孙子的老农民形象。

3)悲壮苍凉的歌声烘托出原野的寂静、空旷,体现了爷爷虽历经沧桑,却有乐观坚韧的品格。表现了震撼我心灵的强大力量,让我陡然间长大了。

4)这棵普通老茅草是我们与大风搏斗的仅有的一点收获,它象征着爷爷普通平凡、历尽沧桑却坚韧顽强的品格,这样写含蓄、深刻而又余味无穷。

5运用环境描写,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风之迅猛,渲染了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后文表现爷爷淡定沉着、坚韧刚强的品格作铺垫。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需要概括的内容,并能用简洁的一句话加以概括。一般概括的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通读括号内的内容,可概括为:我与爷爷跟大风顽强搏斗的情景。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中爷爷带我去割草以及他割草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农民;从大风来时,爷爷的语言和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沉着淡定;从大风来时,他与风搏斗的情景,可以看出他的坚韧顽强。综合这些理解整理出答案。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这篇文章着重要表现的是爷爷这个人物,突出他在大风中表现出的坚强精神。作者写哼歌也是为了突出爷爷的形象服务。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歌声可烘托出原野的寂静;从歌声的描绘来看,我们可从中听出爷爷的沧桑及力量,表现出他性格中坚韧的一面。而且结合文中歌声之后的一句话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也可以看出歌声对我的震撼力之大。从结构上看,都为下文描写爷爷与大风的搏斗作铺垫。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文中的这棵老茅草表面来看,是我们与大风搏斗后仅有的一点收获,它虽然老,却在大风中坚持到最后,与普通平凡、历尽沧桑的爷爷很相似,可以看出作者的目的是用茅草来象征爷爷,表现爷爷的坚强。

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这个句子就比较复杂,它是对当时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表现风力之大;同时句子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了风的迅猛,与下文爷爷面对这些的淡定形成对比,表现出爷爷的沉着、坚强的性格。

【点评】这篇文章回忆了儿时和爷爷割草却遭遇大风的往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写爷爷带我一起去割草;第二部分(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一齐倒伏下去)写我们割好草突然遇到大风。第三部分(爷爷双手攥着车把到结尾)写爷爷带着我和大风搏斗的过程。大风的威力无穷,但爷孙二人在大风中的表现令人敬佩,爷爷用行动教育了孙子怎样面对突出其来的困难,也表现出爷爷对的关心与疼爱。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陪父亲看戏

苏正新

    ①一个春寒料峭的周末,我从城里回家乡的小镇,去看望住在我妹妹家的父亲。由于临时有事,启程晚了些,到了妹妹家已经要吃午饭了。

    ②吃完饭,在客厅里跟父亲喝茶聊天,一向爱聊天的父亲似乎有些心神不宁,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我问他是否有事,他说没事。妹妹进来说,父亲要去看戏。

    ③原来,镇子里新开辟了一个农贸市场,请来县剧团以示庆贺,演的是老戏。父亲是个戏迷,早就打听着这一好消息。因为我刚回来,父亲觉着应该在家陪我聊聊,可是又惦记着看戏的事。

    ④一听看戏,我也来了兴致,因为许多年没在老家看戏了。不过,我对那些老掉牙的老戏倒不怎么感兴趣,目的是再重温一下在乡村看戏那种情景。于是,我提出跟父亲一块去看戏,父亲听了高兴得像个孩子,提起马扎就要走。

    ⑤戏台搭在露天市场上,从妹妹家到市场有三里多路。我要搀扶父亲,父亲却不肯,非要自己走不可,父亲一辈子就是这么个犟脾气。路窄,看戏的人多,说说笑笑,欢天喜地,我跟在父亲后边。年轻时如铁塔一般高大壮实的父亲,如今毕竟老了,腰背弯得非常厉害,人整个地缩了一大截。望着父亲那佝偻的背影,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看戏的情形。

    ⑥那时,在农闲时节,镇上有时会请来剧团演出,一般是在晚上。我们村离镇子有五六里地。父亲没上过学,不识字,却十分喜欢看戏,尤其是老戏。他对戏中的那些人物和情节如数家珍,甚至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许多段戏文,高兴的时候还自个儿哼上几句。因此,一有演出,父亲就带上我徒步去镇子上看戏。戏台前面的好位置,早就让镇子上的人占去,我们大都是站在后边,远远地看戏台。父亲把我架在脖子上,我一边吃着父亲买来的糖球之类的,一边洋洋得意地看戏。其实,那时我年龄小,根本看不懂那些装扮怪异、拖着长腔的老戏,只是爱跟着父亲来凑热闹。吃完了糖球,不多会儿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父亲就把我驮在背上或抱在怀里。几乎每次散场,我都是由父亲背回家的。

    ⑦想着如烟的往事,看看年迈体衰的父亲,心中陡然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楚。

    ⑧人山人海,挨挨挤挤,我搀扶着父亲,终于寻到了一个靠近戏台的好位置。刚刚坐定,戏就开演了,演的是吕剧《王定宝借当》,这是父亲最爱看的老戏。父亲满面喜色,仰着头, 着脸,不停地吧嗒着旱烟袋,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父亲那十分投入忘情的样子,我在心里偷偷地直发笑。

    ⑨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城里一位要好的同学打来的,催促我赶紧回去,说晚上去某宾馆参加同学聚会。我犹豫片刻,看看身旁陶醉于戏中的父亲,断然回绝了同学的邀约,说在老家陪父亲看戏。

    ⑩红日西沉,戏才演完。父亲饶有兴致,似乎意犹未尽,一路上唠唠叨叨,评说剧情和角色,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

(文章有删改)

1)文章以陪父亲看戏为题,有什么好处?

2)第段中划线的成语春寒料峭有什么作用?

3)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请说说幸福的原因有哪些。

5)从全文来看,第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该标题是故事的叙事线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幸福感。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自然环境,为后文写在露天市场看戏渲染氛围。

3)外貌描写,突出了父亲年老之后变化之大。

4)陪父亲看戏,找回了童年时温馨、熟悉的感觉;陪父亲看戏,父亲感到幸福和满足,所以也感到幸福。

5)插叙;作者插入了小时候与父亲看戏的情景,写出了那时看戏温馨的感觉,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解析】【分析】(1陪父亲看戏这件事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也表达了的幸福之感。

2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陪父亲看戏的温馨做了铺垫。

3腰背弯得非常厉害,人整个地缩了一大截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父亲与年轻时如铁塔一般高大壮实反差之大,表现出他的衰老。

4幸福不仅是因为找到了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是因为父亲的满足让我感受到快乐与幸福,表现了亲情的温馨。

5)第段回忆了小时候与父亲看戏的情景,是为了表现父子之间的融洽气氛。

故答案为:(1 该标题是故事的叙事线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幸福感

2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自然环境,为后文写在露天市场看戏渲染氛围

3 外貌描写,突出了父亲年老之后变化之大

4 陪父亲看戏,找回了童年时温馨、熟悉的感觉;陪父亲看戏,父亲感到幸福和满足,所以也感到幸福

5 插叙;作者插入了小时候与父亲看戏的情景,写出了那时看戏温馨的感觉,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点评】(1)在分析标题含义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标题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得分点。标题的含义和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通读全文,理清内容,把握主旨的前提下,按照关键词语含哲理。’‘同一象征义。内容主旨紧联系。先表后里理顺次。的解题思路,能保证相关题目不丢分。注意: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写出表层,再表达深层,最后联系主旨。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语境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具体含义。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赏析。答题时注意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①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及作用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段落、语句作答。

5)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透早的枣子园

林清玄

    ①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

    ②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

    ③“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

    ④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

    ⑤妈妈熟练地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地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⑥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⑦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

    ⑧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块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⑨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上,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⑩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⑪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

    ⑫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天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⑬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这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⑭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⑮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早就去采枣子,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⑯“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⑰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

【注】透早是闽南方言,指清晨

(摘自林清玄《谈品人生》)

1)联系文本,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句子是(   

A.文中开头写到妈妈的缝纫机,是为了设下悬念,吸引读者,引起下文对三十多年前妈妈用裁缝车陪伴我们度过艰苦童年的温馨回忆。

B.童年的我们都透早就去采枣子是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而且大家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的人,表达出孩子们对母亲浓浓的热爱。

C.本文采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通过作者的一失神主要回忆了两件与母亲有关的往事,一是:母亲为我们车衣服,二是: 我们为母亲摘枣子。

D.文中多次刻画母亲为了我们勤劳缝制衣服的画面,表达了母亲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

2)赏析下面加线句子、词语的妙处。

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

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

3)结合文章内容,第5段中划线字那个画面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文中的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课文内容,至少列举三点。

5)作者说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你有过类似的体会吗?请结合自身实践,仿写出你生命中两个类似的幸福镜头。

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有时________

有时________

【答案】 1C

2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下妈妈温柔的侧脸比作一座立体派的浮雕,生动地写出了阳光下妈妈温柔、梦幻、迷人的样子,表现出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美。震慑有震惊的意思,作者震惊的是这台缝纫机使我们在贫苦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让我们的生命里有无边的幸福,而三十年过去了,缝纫机还像新的一样。

3那个画面所指的具体内容是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或者写妈妈在晨光中为我们车衣服的情景。

4勤劳,如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善于持家,如总是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不至于让我们穿破衣去上学。温柔和蔼,如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

5)有时候觉得能坐在桌旁与家人一起吃饭,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有时候觉得能陪爷爷奶奶一起去外面散散步,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解析】【分析】(1)本文采用倒叙,故C项错误。

2)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句把妈妈比作一座立体派的浮雕,是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阳光下妈妈温柔、梦幻、迷人的样子,表现出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美。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先要知道这个词的本义,然后再要结合语境,震慑有震惊的意思,作者震惊的是这台缝纫机使我们在贫苦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让我们的生命里有无边的幸福,而三十年过去了,缝纫机还像新的一样。

3)从原文中找出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要求意思正确,文句通顺。

4)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能结合语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如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看出母亲的勤劳品质。

5)开放性试题,能写出简单中蕴藏的幸福和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1C

2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下妈妈温柔的侧脸比作一座立体派的浮雕,生动地写出了阳光下妈妈温柔、梦幻、迷人的样子,表现出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美。震慑有震惊的意思,作者震惊的是这台缝纫机使我们在贫苦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让我们的生命里有无边的幸福,而三十年过去了,缝纫机还像新的一样。

3)那个画面所指的具体内容是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或者写妈妈在晨光中为我们车衣服的情景。

4勤劳;如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善于持家,如总是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不至于让我们穿破衣去上学。

温柔和蔼,如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

5)有时候觉得能坐在桌旁与家人一起吃饭,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有时候觉得能陪爷爷奶奶一起去外面散散步,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点评】(1)要了解倒叙与插叙的区别,结合故事情节的内容和特点加以辨析。

2)赏析句子要找准角度,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3)从原文中找出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要求意思正确,文句通顺。

4)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能结合语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5)仿写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11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拾穗的脚步

       ①迈着匆匆的脚步回到乡下,已是晌午时分,午后的阳光,火辣辣的,没有一丝阴凉。正是稻子收割的季节,空气中,散发着刚收割下来的稻谷的清香味,袅袅娜娜,沁人心脾。

       ②路过一块田地,我忽然看见母亲还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那一刻,我忽然僵住了,站在田埂上,直愣愣地看着稻田里正在拾稻穗的母亲。母亲的身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泛着金色的光芒,斑斑驳驳的,很晃人眼。母亲70多岁了,可是她却在家呆不住,她牵挂的是收割好的稻田里那些散落的稻穗。那些黄澄澄的谷粒,在她心里,就像金子般地散发着眩目的光泽,熠熠生辉。

       ③只见母亲挎着一只篮子,目光在地下仔细寻找着。母亲岁数大了,眼睛早已模糊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到了田里,看到那些散落在田地里的稻穗,却一目了然,看得分外明亮。而我却看不见那些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看到的只是一簇簇稻茬。

       ④我想起小时候,每当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母亲就会叫我到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我兴奋地撒着欢,在稻谷飘香的稻田里四处奔跑。说是到田里拾稻穗,可是,疯了一天,却没捡回几根稻穗,多的是身上被刮破的道道血痕和泥泞。

       ⑤母亲拎着满满一篮子拾来的稻穗,看到这一幕,脸上总是露出一丝嗔怪和爱怜,说道:你看看,稻穗没拾几根,身上倒刮破了这么多血痕,快让我帮你擦擦药水。

       ⑥我睁着一双懵懂的眼睛,对母亲说道:我怎么看不见稻田里有掉落的稻穗,您是怎么看见的?

       ⑦母亲含嗔道:你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只知道在稻田里疯跑,哪能拾到掉落的稻穗?

       ⑧母亲的话,让我好生困惑:我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

       ⑨此时,看着母亲顶着这么烈的太阳出来拾稻穗,我心里不禁有些埋怨。稻田里散落的这几根稻穗拾它干什么?现在生活比过去要好多了,家里米缸里,又不缺这几粒谷子,呆在家里休息多好。

       ⑩母亲不经意地抬起头,发现我站在田埂上,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她大声地招呼道:孩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啊?

       ⑪我答道:刚回来,正在看您拾稻穗呢!

       ⑫母亲笑道:那你下来,和我一块拾稻穗!

       ⑬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由地抬头看了看天空,心里直犯嘀咕,在这么烈的太阳下拾稻穗,真是活受罪。可是,看着母亲那殷殷期待的目光,我犹疑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下田地里。

       ⑭母亲笑着说道:孩子,我们将剩下的一半稻田走完,就回家。

       ⑮母亲边说,边弯下腰,拾起一根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我眼睛漫无目标地看着,似乎看不到一根稻穗。

       ⑯母亲看着我眉头紧锁,心浮气躁的样子,说道:孩子,不要急,拾穗的脚步不能慌乱,要将心沉下来,才能发现散落在田地里的那些稻穗,步伐总是急急躁躁,恨不得一下走到头,这哪能看到那些稻穗。

       ⑰拾穗的脚步?母亲又一次说起这句话,让我心里微微一愣,恍如昨日。我不禁注意到母亲的脚步:只见母亲的脚步,始终不急不躁,有种踏实和稳健。尽管艳阳高照,口干舌燥,可母亲依然不受干扰,她的心全部沉浸在这拾穗中。如果用心无旁骛来形容,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⑱我跟在母亲的身后,学着母亲拾穗的脚步。走着走着,我忽然感到,太阳,已不再那么火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似乎还有一丝清凉滋入心田,眼前变得明媚、清澈起来。

       ⑲生活中,我的脚步早已变得匆忙、慌乱起来。一直在向前奔跑,须臾不敢停留,以为美景总是在前方。当再次体会到母亲拾穗的脚步,我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好。

       ⑳我缺少的不是勇往直前的勇气,缺少的是这种沉稳的脚步。从容、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1)文章第④-⑧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犹疑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到田地里。

3)文章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题拾穗的脚步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两段主要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插叙,回忆了小时候和母亲拾稻穗的事,通过写拾稻穗时脚步的慌乱,衬托了母亲脚步的稳健。为下文母亲对的教诲以及的感悟作铺垫。

2)犹疑,形容慢慢地走,徘徊不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烈日下母亲让下田,内心的犹豫、不高兴、不情愿。

3)运用了排比,加强了语气,使文章更有气势,强调了学着母亲的拾穗脚步跟着母亲拾穗后变得豁然开朗,心情愉快,变得平和、淡定。

4)文题拾穗的脚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母亲与拾穗时的脚步;第二层含义是指生活的脚步,即从容、淡定、心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5)议论,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指出从容、淡定、平和的心态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解析】【分析】(1)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叙、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回忆小时候与母亲拾稻穗是插叙,回忆了小时候和母亲拾稻穗的事,通过写拾稻穗时脚步的慌乱,衬托了母亲脚步的稳健,为下文母亲对的教诲以及的顿悟作铺垫。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犹疑,形容慢慢地走,徘徊不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烈日下母亲让下田,内心的犹豫、不高兴、不情愿。

3)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写出表达的感情。太阳,已不再那么火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句式一致,运用了排比,加强了语气,使文章更有气势,强调了学着母亲的拾穗脚步跟着母亲拾穗后变得豁然开朗。

4)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双关是指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文题拾穗的脚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母亲与拾穗时的脚步;第二层含义是指生活的脚步,即从容、淡定、心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5)本题是在表达方式上设题 ,记叙文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缺少的不是永往直前的勇气,缺少的是这种沉稳的脚步。从容、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议论,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点评】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1)选文中对牛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对牛的描写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3)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4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作者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2)寄寓了作者对平庸、畏难人生态度的厌弃。

3)画线句写首领提醒溜索时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是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过溜索时的表现,与首领及汉子们形成对比,反衬出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解析】【分析】(1 结合全文内容及本段对牛的描写分析,这篇小说小说选取马帮溜索时大段的环境描写,刻画了怒江大峡谷的陡峭、艰险的场景,塑造了马帮首领、精瘦汉子等人对溜索极富经验,性格强悍勇猛,粗犷野性而又遇事不慌、气定神闲的人物形象。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以上这些描写与牛们等待溜索时的哀哀地叫着,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2)结合牛在溜索前后的语言描写分析牛的形象,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这些牛胆小懦弱,在困难面前惊恐万状,畏缩不前。而文中的马帮首领、精瘦汉子等人强悍勇猛,粗犷野性而又遇事不慌、气定神闲。作者在赞颂马帮首领和精瘦汉子等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平庸、畏难人生态度的厌弃。

3)结合语境分析,没有溜索的经验,在溜索时非常的胆怯、害怕,担心自己会掉到江里去,因此就一直看着下面。首领为了解除的胆怯,也为了的安全着想,就大吼着提醒我。据此可知画线句写首领提醒溜索时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结合小说情节分析,通过刻画我在渡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驮队在领队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全过程,是小说的线索,更具有真实感。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作者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寄寓了作者对平庸、畏难人生态度的厌弃。

画线句写首领提醒溜索时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⑷ “是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过溜索时的表现,与首领及汉子们形成对比,反衬出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点评】⑴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烘托和反衬手法的能力。 烘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此考点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对重点语句的感情的理解。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提问方式一般是:这篇文章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

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文章使用第一人称一般具有如下作用: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答题时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感应

    ①在医院的门诊部,他们再次相遇。

    ②上次也是在这里遇见的,当时,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CT结果。一聊,都是陪父亲来看病的。两个老人的症状相似:健忘,丢三落四,话越来越少。医生初步诊断都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他一脸茫然,父亲精明了一辈子,干了那么多大事,怎么也会得这种病?她眼泪汪汪,老爷子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孩子都大了,家里的日子刚刚好过一些,他怎么就得了这种病?

    ③他们互留了电话。但各自忙,并没有联系过。

    ④是她先看见他的父亲的,老人像个娃娃一样,倔犟地不肯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嚷着自己没病,要回家。她一眼认出了老人,这不是上次儿子陪来看病的那位老人吗?再往边上一看,果然是他,满脸无奈的样子,边上还站着个中年妇女,也不知道是他什么人。她走过去,拉住老人的手,轻声安慰说,不是看病,到这里来都是做体检的。指指坐在椅子上的老人,那是我爸爸,我也是陪他来休检的。老人看看坐在椅子上的另一个老人,犹豫了一下,走了过去。他让中年妇女过去陪着两位老人。

    ⑤看着两位老人坐在一起,聊着什么,他和她,在拐角找了个位子,坐下。这个位置正好可以看见两位老人。

    ⑥她轻声问他,你父亲恢复得怎么样?

    ⑦越来越严重了。他连连摇头,诉起了自己的苦zhōng——

    ⑧那次来检查,还只是丟三落四,现在只要从家里走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让他出去吧,他还和你急。害怕他出门走丢了,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平时很忙,哪里有时间管他,于是我给他请了个专职保姆,就是她。他指了指陪在老人身边的中年妇女。保姆专门照顾他,他走到哪,保姆就跟到哪。谁知道,有时候保姆上个厕所,他转身就悄悄地打开门,一个人溜出去了。害得我们找了好多次,还报了警。

    ⑨我又想了个办法,给他新买了个手机,在手机里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这样,他走到哪里,我们只要搜寻一下,就可以随时确定他的位置,找到他。可是,自从我们给他买了新手机后,他经常不带手机就出门,也不知道是忘了,还是故意不带。

    ⑩后来,我有个朋友给我提了个建议,很管用。他家的宠物狗也老是乱跑,他就在狗圈上装了一个感应器,狗狗走丢了,只要跑出一定范围,感应器就会滴滴地叫起来,循着声音一下子就能找着了。我让保姆在父亲的衣服口袋里,偷偷缝了一个感应器。说着,他掏出一个钥匙状的东西,亮给她看,就是这个,父亲只要跑出我的视野,它就会滴滴叫。

    ⑪从装了这个感应器,父亲每次走丢了,我们都能及时将他找回来。他得意地拍拍手中的感应器按钮,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他问她,你父亲的情况,好像比以前好一些了,你们用什么方法管住他?

    ⑫她抬头看看坐在一起的两位老人,在聊什么,很投机的样子。她说,我们也没刻意做什么,就是多抽点时间,陪陪他。老爷子在家里坐不住,每天黄昏,我们下班回来后,就让他一个人出去走走,人老了,倔犟得很,他也不喜欢别人陪着他。让他一个人出门,我们当然不放心,所以,等他走出门了,我老公就拎着个酱油瓶,悄悄地跟在他身后。他要是认得路,我老公就一直陪在暗里;如果他犯迷糊了,我老公就会走过去,佯称下来买酱油,恰好遇见他的样子,然后和他一起回家。

    ⑬他不解地看着她,暗地里陪着就好了,为什么你丈夫每次要投着个酱油瓶?她笑笑,这样老爷子才会相信,真的是偶尔碰到的。我们这样做,就是不想让老爷子觉得他是个病人。

    ⑭正说着话,她猛然站了起来,老爷子呢?他手里的感应器按钮,忽然也滴滴地叫了起来,两个人赶紧奔向两位老人刚刚坐着的地方,只见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向走廊尽头走去,跟在后面的保姆说,他们要去找个地方抽根烟。

    ⑮她,长舒一口气,笑了。他,则陷入了沉思………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zhōng________

2)根据文中内容填写下表。

对象

症状

子女采用的方法

第一次

第二次

他的父亲

症状相似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她的父亲

好像比以前好一些

③________

3)第段采用了________叙述顺序,其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她带父亲到医院去的目的是为了做体检而不是看病。

B.他对患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管理方式让她钦佩不已。

C.两位老人症状的不同变化都使子女感到非常的无奈。

D.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的温馨画面给他以思想的启迪。

5)联系全文内容,请在结尾省略号处补写他此刻的内心活动。

6)本文以感应为题的含义是________

【答案】 1)衷

2)越来越严重;保姆、手机定位以及用感应器盯住。(或:简单粗暴的管束);多抽时间陪伴。(或:尊重老人并给予温情的陪伴)

3)补叙;内容上交代在医院初次相遇的原因——两位父亲都得了老年痴呆症。结构上为后文对患痴呆症父亲的不同行为作铺垫

4D

5)内容上侧重反思自己的行为。

6装在父亲身上的感应器及时向家人传递位置信息。

②“对待父亲的态度影响了他,使的内心受到触动。(或:子女要尽可能地感知父母的心理以及情感需求。)

【解析】【分析】(1)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与书写。是一个字拆开,中间一个字。

2)通过聊天得知他父亲比第一次越来越严重了。自从第一次看病后,子女做法不同,于是我给他请了个专职保姆,就是她。他指了指陪在老人身边的中年妇女。保姆专门照顾他,他走到哪,保姆就跟到哪。”“我又想了个办法,给他新买了个手机,在手机里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概括为保姆、手机定位以及用感应器盯住。另一个子女做法则是我们也没刻意做什么,就是多抽点时间,陪陪他。概括为给予温情的陪伴

3)补叙上次两人都是陪父亲来看病的,两人的父亲都是患了老年痴呆症,为下文第二次相遇患痴呆症父亲症状的不同和女子的不同做法做铺垫。

4A错误,与原文都是陪父亲来看病的。两个老人的症状相似……医生初步诊断都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不符。B“钦佩不已错误,应是惭愧不已。C“思想的启迪错误,明白了老人需要的是陪伴,使的内心受到触动。

5)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当时的心理活动,此处是反思自己的错误做法。

6感应表层含义指安装 患有老年痴呆症父亲身上的向家人传递位置信息的感应器,深层含义指对温柔对待父亲的做法影响了,使的内心受到触动。

故答案为:

越来越严重;保姆、手机定位以及用感应器盯住。(或:简单粗暴的管束);多抽时间陪伴。(或:尊重老人并给予温情的陪伴)

补叙;内容上交代在医院初次相遇的原因——两位父亲都得了老年痴呆症。结构上为后文对患痴呆症父亲的不同行为作铺垫

⑷D

内容上侧重反思自己的行为。

⑹①装在父亲身上的感应器及时向家人传递位置信息。 ②“对待父亲的态度影响了他,使的内心受到触动。(或:子女要尽可能地感知父母的心理以及情感需求。)

【点评】本题考查常用汉字的识记和书写的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又易写错的基础字,考生在平时要注意识记、积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理清思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考生要整体理解文中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对选项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象的能力。考生要结合文段,人物的经历,进行分析,注意人物间的关系,上下文的内容等等。

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掌握对标题理解的常用方法:从象征义、双关义、线索、概括文章中心、修辞、情感等入手分析标题。

14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妈妈的手

琦君

    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自己的左肩膀。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貫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我说:替我捶几下吧!

    “几下呢?他问我。

    “随你的便。我生气地说。

    “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不到十秒钟,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钱。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笑骂他: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他说:那就再加五十下,我就要去写功课了。我说: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这样容易的事。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他噘着嘴走了。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要他们鞠躬如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第一是身体健康,吃得下,睡得着,做得动,跑得快,事事不要依仗小辈。不然的话,你会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失望、悲哀。

    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別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今天,我也到了母亲那时的年龄,而处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接触面是如此的广,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难以兼顾之下,便不免变得脾气暴躁,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样的容忍,终日和颜悦色对待家人了。

    有一次,我在洗碗,儿子说:妈妈,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图上的河流。他真会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显得又瘦又老。这双手曾经是软软、细细、白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这么难看了呢?也有朋友好心地劝我用个女工吧,何必如此劳累呢?你知道吗?劳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啊!可不是,我的手已经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无法使它们丰润如少女的手了。不免想,为什么让自己老得这么快?为什么不雇个女工,给自己多点休息的时间,保养一下皮肤,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

    可是每当我在厨房炒菜,外子下班回来,一进门就夸一声好香啊!孩子放下书包,就跑进厨房喊:妈妈,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饿得咕嘟嘟直叫。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 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一双手再粗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俩连忙为我敷药膏包扎。还为我轮流洗盘碗,我应该感到很满意了。想想母亲那时,一切都只有她一个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会喊出声来。累累的刀痕,谁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把我抱起来,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母亲啊!我当时何曾懂得您为什么哭。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

    如今,电视中出现各种洗衣机的广告,如果母亲还在世的话,她看见了海龙”“妈妈乐等洗衣机,一按钮子,左旋转,右旋转,脱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她一定会眯起近视眼笑着说:花样真多,今天的妈妈可真乐呢。可是母亲是一位永不肯偷懒的勤劳女性,我即使买一台洗衣机给她,她一定连连摇手说:别买别买,按电钮究竟不及按人钮方便,机器哪抵得双手万能呢!

    可不是吗?万能的电脑,能像妈妈的手,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吗?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

【注】接力:方言,指点心。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1)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

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 ……

2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一句中为什么将粗糙温柔两个词语并列使用?

3)文章记叙了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母亲在性格上有哪些优秀之处影响了

4)文中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一句视角独特,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5)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1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撞背,不含感情因素。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

2粗糙是母亲观辛劳作的见证。温柔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对母爱的独特体会。

3)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4)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表达出我对母亲操劳的心疼。

示例: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5)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承上启下。

【解析】【分析】(1擂鼓本义指用力击鼓的意思。这里是儿子只是为了得到五毛钱,而机械地给撞背,含有应付的意味。津津有味指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这里是父子俩对做的饭菜吃得很香。

2粗糙是因为母亲为了这个家辛勤劳作,手变得粗糙。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温柔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与关心。

3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一双放大的小脚沒有停过写出母亲的勤劳能干;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脫、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写出母亲的节俭;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写出母亲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4)此题围绕比喻形象细节描写用词生动回答即可。如,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5我却又想起,就是想起以前发生的事,意味着接下来的回忆往事。回忆结束,要有一句拉回到今天的句子,即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故答案为:⑴ ①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撞背,不含感情因素。

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粗糙是母亲观辛劳作的见证。温柔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对母爱的独特体会。

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表达出我对母亲操劳的心疼。

示例: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承上启下。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联系上下文,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要阐述词语的本义,再理解其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辨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在回答时要联系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相联系。

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根据句子的内容在文本中找照应的句子。再根据其具体的位置判断其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15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灵感忽至

    凌晨时分被一种莫名的不安扰醒,随后想到今天是元月元日。这一日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找我来了。

    我披衣到书房。平日随手堆满了书房的纸页和图书在迷离的晨色里充满了温暖和诗意。这里是我安顿灵魂的地方。我的巢不是用树枝搭起来的,而是用写满了字的纸和书码起来的。我从中抽出一页素纸,要为今天写些什么。待拿起笔,坐了良久,心中却一片茫然。一时人像浮在无际无涯的半空中,飘飘忽忽,空空荡荡。我便放下笔,知道此时我虽有情绪,却无灵感。

    写作是靠灵感启动的。那么灵感在哪里?它怎么到来?不知道。似乎它想来就来,不请自来,但有时求也不来,甚至很久也不露一面。我起身打开音乐。我从不在没有心灵欲望时还赖在桌前。如果毫无灵感地坐在这里,会渐渐感觉自己江郎才尽,那就太可怕了。

    音响里播放出的歌是前几年从俄罗斯带回来的,俄罗斯最时尚的歌曲的骨子里还是他的浑厚和忧伤。忧伤的音乐最容易进入心底,撩动起过往的岁月积存在那里的抹不去的情感。很快,我就陷入这种情绪里。这时,忽见画案那边有一块金黄色的光。它很小,静谧,神秘;它是初生的太阳照在对面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下来,落在画案那边的。此刻书房内的夜色还未褪尽,在灰蒙蒙、晦暗的氤氲里,这块光像一扇远远亮着灯的小窗。也许受到那忧伤歌声的感染,这块阳光使我想起多年前蛰居的那间小屋,还有炒锅里的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然而在那冰天雪地中,唯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于是此刻这块小小的光亮变得温情了。我不禁走到画案前铺上宣纸,拿起颤动的笔蘸着黄色和一点点朱红,将这扇明亮的小窗子抹在纸上。随即是那扰着风雪的低矮的小屋。一大片被冷风摇曳着的老槐树在屋顶上空横舒万状,说不清那些苍劲的枝桠是在抗争还是兀自地挣扎。在通幅重重叠叠黑影的对比下,我这亮灯的小屋反倒显得更加温馨与安全。

    记得有一年,特大的雪下了一夜,我的矮屋门槛太低,早晨推不开门,门外挡着的积雪足足有两尺厚。我从这小窗户跳出去,用木板推开门外的雪才把门打开。当时我从家里走出,站在清冽的冻耳朵的空气里,多么像雪后从洞里钻出来的野兔……于是我把矮屋前大块没有落墨的纸当做白雪。我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地上厚厚而柔软的白雪时,还记起那时常有的一种盼望一有朋友来串门和敲门。支撑我们走过困境与苦难的不是人间种种情与义吗?我便用笔在雪地上点出一串深深的脚窝渐渐通进我的小屋。这小屋的灯光顿时更亮,黄色的光影还透射到窗外的雪地上。

    没想到,就这样一幅画出来了。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画中的一切都是我心底的景象。我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而心中的画多半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这是一种长久的日积月累,等待着有朝一日的升华;就像冬日大地上的万物,等待着春风吹来,一切复活;又如高高一堆干枝干柴,等待着一个飞来的火种。这意外出现的火种就是灵感。

    灵感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燧与升腾。它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就像我在书房原本是想写点什么,灵感没有来,可是谁料它竟然化做一块灵性的光降临到画案上?

    新年初至,灵感即降临我的书房画室,这于我可是个好兆头。当然我明白,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追求及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读美文·学写作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阅读散文《灵感忽至》,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1)请你在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前写一段话,将本文的记叙顺序改为倒叙。(不少于60字)

2)学校的《文苑》杂志正在征集作品,下设美文美语”“情感天地”“小事蕴理”“写法指津栏目。请将《灵感忽至》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写作提示:围绕栏目特点;结合文章内容;不少于100字。

【答案】 1)略

2)略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的要求可知,补写部分应该是对灵感到来的具体描绘,这样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巧妙引起下文,作答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此题考查了推荐语的撰写。无论选择哪一个栏目,都必须抓住栏目的特色,围绕《灵感忽至》一文与它们的契合点来回答,做到言之有据。

【点评】(1)受到启发,只要守住自己的信仰、追求及所爱,灵感会不时降临。倒叙开头,一定要注意从眼前发生的事,引发的感想,对往事的回忆写起,注意运用过渡性的词句,让读者随文字一起,回到当初的场景。

2)《灵感忽至》是冯骥才写的散文,冯骥才,作家,画家。本文的基本内容:本文记叙画家在新年初至,雪后的亮光激发灵感,画家画出一副好画。

推荐角度:探究散文的主旨,参考示例要善于找到创作的动情点。创作源于生活,要善于从生活中找到动情点。作者在忧伤的乐曲中,由一片金黄色的小光,想到了亮灯的小窗,从而找到创作的动情点,引发了创作的灵感。要善于想象和联想。这块光使我想起40年间蛰居的那间小屋以及种种生活的艰难,想到大雪封门,想到对朋友的期盼,在想象和联想中丰富了记忆,汇成了笔下动人的画面。要热爱创作、热爱生活、用心积累,灵感来自于对创作的热爱和日久天长的积累,这积累包括生活经历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6fbc7a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8.html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