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汇总12篇

发布时间:2019-06-15 05:42: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活着》有感汇总12


篇一
《活着》是我一直都很想拜读的一本书,终于,它辗转到了我的手中,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如获至宝的心情接过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在我还没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觉得它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了,也许这就是活着本身——存在即让人望而生畏。
当我真正开始进入故事的时候,我的心绪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起伏。先是福贵生活的荒淫无度,我在心里暗暗叫骂:你这个败家玩意儿!后来福贵赌钱输光了家里所有的地产,一家人被迫搬迁到茅屋里去住,福贵的父亲愤懑而死,一家人也病的病,散的散,原本富裕的地主家庭如今成了佃户,躬耕于田野。后来妻子家珍生了重病,福贵去镇上找大夫,没成想和一位衙役扭打起来,被一位国民党军队的连长强征入伍。在部队里的几个月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福贵想念家人的心更加迫切,我是一遍遍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被俘之后,福贵最终得以和一家人团聚,所谓吾心安处是故乡
凤霞和有庆都是命苦的孩子,作为这个故事的旁观者,我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我带着最诚挚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事实证明,苦难一旦开始,就会像贪婪的恶魔一般撅住你,使你的生活不得半点喘息。我为凤霞和有庆的悲惨命运而哭泣,他们都是单纯的孩子;我为凤霞获得爱情而笑,也为有庆得了长跑第一名喜极而泣;但这些都没有挡住苦难的脚步,它像一朵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空的驱散不掉的乌云,它最终夺走了凤霞和有庆的生命。凤霞难产而死,有庆也在一场医疗事故中死去,他瘦弱的身躯躺在那里,毫无血色,如同生活本身——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如一具死驱,但它的存在就足以使人肝肠寸断,生活就是有这般魔力。
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家庭中,福贵就是一棵树的树干,凤霞、有庆、家珍、父亲、母亲、二喜包括苦根就是这棵树的树杈,当这些树杈被一牙一牙地砍去,只剩下那棵孤零零、光秃秃的树干在凄风中摇摆。但他不能摇摆,因为他连着这个家里唯一的根,他是这个家里唯一的活着的希望了。
最后,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句话概括了福贵的一生,其中也包含着他满满的生活智慧。我想,正是这种智慧使福贵能够在不幸中求得万幸。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做该做的事,也许放浪形骸、也许磕磕绊绊,但只要我们顺其自然地去看淡它,等到垂暮之年才得以回忆往昔。这是福贵和村里其他老人不一样的地方,那些年过古稀的老人眼神浑浊、口齿不清,他们的故事听起来味同嚼蜡,这也许就是生活对福贵唯一的仁慈。
福贵的故事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史诗,从解放战争到土地革命再到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轮番上演,这是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繁荣时有一时风光,落败时就成了阶下士。在那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每一个小人物都成了伟人的陪衬,但伟人总归是少数,历史是由那些最大多数的普通人谱写的,正是这些人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这本书穿插着不同的记叙方式,一个年轻人用一天的时间听福贵讲完了他一生的故事。漫长而又充满苦难的人生,娓娓讲来不过朝日的一起一落,但经历这一生的人却要用无数个晨兴夜寐去辗转,并用后半生的时间去怀念这故事里的人。生活本就如此,活着的人怀念逝去的人,逝去的人已不知;逝去的人过去盼着眼前人,可时光蹉跎,终究留下的只有眼前人。
生而为人,何其有幸;生而为活着,其幸甚幸。
篇二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篇三
《活着》是一部读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翻开书页的不忍,那种合上书后的隐隐不快,我很想知道一个需要怎样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撑他在遭遇到一连串的打击后还能顽强地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终于的落单与那头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经,他需要多大的勇气。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是生者的赞誉或是悲哀,之于他我更多的同情却又不得不为他的淡然而新生丝丝敬意。他用平静的面容掩饰着他内心的波涛汹涌。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去了一个城里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的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的父亲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经常借钱给福贵的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救母亲的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名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也被墙砸死了。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人,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里那时就像被刀割般的痛割的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作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失去结束自己的命。
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的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是啊!活着真好,更何况是活在幸福之中。一直以来都是个平凡的人,也曾幻想过不平凡,也曾希望自己的日子过的轰轰烈烈,然而我的父母告诉我,平凡最好。平凡了就会淡然,就会宠辱不惊的学会淡然,学会坚强。老师说平凡好,平凡了就能一心一意的读书,在浮躁中积淀,成长。朋友也说,平凡了就能每天过得充实满足。平凡好,平凡了自己成就了别人是一种幸福。
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想想关于活着,这样广大而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向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的活着。
当我们听故事的讲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的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的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着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的角色的担任,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的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放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默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亦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年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的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年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的让我们看到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未犹豫,让角色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岁月,因为并未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轻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忍耐,坚强。这应当便是活着的证据。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篇四
我们尘世中的凡人,恐怕都曾经在人生的一刹那间,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由此衍生出的更多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我应该追逐的理想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总结成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活着。
是因为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吗?是因为诸情牵绊,亲情爱情友情吗?还是因为伟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抑或是类似信仰,道德,传承之类崇高的寄托?
福贵曾经是富家子弟,良田百亩,肥马轻裘,流连于烟花青楼场,虽不说是钟鸣鼎食之家,也是纸醉金迷。然而,当他失去这些时,福贵就死了吗?所以,活着,和物质无关。
福贵曾经有美满的家庭,健在溺爱他的父母,娇妻爱女,他的母亲,无论他如何败家,总是维护他,他的父亲,虽然恼怒亦无可奈何,依然为他收拾残局。当他的父母过世,福贵就死了吗?所以,活着,和父母无关。
福贵子女双全,凤霞虽聋哑但是乖巧美丽,处处为了自己的父母着想;有庆虽然早夭但书中体现了他的聪明懂事。当子女离世,福贵就死了吗?所以,活着,和子女无关。
福贵有过命的兄弟,老全和春生,而且是一起走过炮火走过枪林弹雨的兄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但是,当老全死于战火,当春生死于文革,福贵就死了吗?所以,活着,和友情无关。
福贵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家珍是纯真女学生,但是处处有封建家庭三从四德出嫁从夫的观念。家珍贤良淑德,与福贵不离不弃,任劳任怨地伴他一生。当家珍去世,福贵就死了吗?所以,活着,和爱情无关。
福贵还有仇人,夺家杀父之仇。龙二巧设机心,步步为营,谋他家产。间接导致他家破父母亡,无论在哪种观念下,龙二皆是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当龙二离世,福贵就死了吗?所以在书里,活着,和执念无关。
福贵的寄托,是他的小外孙苦根儿,更是他唯一的血脉传承。可夙愿破灭,苦根儿离世,福贵就死了吗?所以在书里,活着,和这些都无关。
福贵没有被命运打倒,他忠于自己的人生,拥有自己真正的人生。当两个福贵伴随着夕阳缓缓地向远方走去,连同他和家珍”“有庆”“凤霞”“苦根的对话,福贵最后那佝偻的腰背,耷拉的阳具,萧索的身影忽然高大了起来。
人生活着的意义:只是以自己的意志,去过这一生罢了!
篇五
很早前曾读过一句话:能够活着是最大的幸福。到时的我很不能理解,难道说如果人像牲畜一样卑贱的活着而不思进取,这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吗?合上余华的《活着》,细细回味徐福贵的坎坷的一生,蓦然间,发现自己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其实,能够活着,真的是一种幸福。
《活着》为我们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一生的悲欢。在经历了家道败落,父母与儿女,妻子与外孙的相继离去后,福贵的活着更深层次的为我们揭示了活着的意义,同时,也让我们懂得: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活着。
倘若说人是靠记忆来慰藉,靠回忆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那么,福贵则是在靠回首来顿悟幸福。尽管福贵是在充满悲怆的午后黄昏讲述他的一生的,但或许他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后,唯独他活下来了,这是多么大的一种幸福啊。他活着,不仅要自己好好活着,而且要承载他已故亲人的活着的希望。抛开这些,正如余华所绪:人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那样就更应该幸福的活着。既然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那又何必在意那么多过去呢。
活着是人的一种本能。你有权有势有钱的活着是活着,我没权没势没钱的活着,同样也是活着。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不易才坚强的活下来,为什么不感到幸运,感到幸福呢?人生是无常的,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变换,下一刻苦难就可能降临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又何不趁着我们现在还活着,好好享受活着的幸福呢。
对于福贵独自活着是否真的幸福,我无法断言。或许在旁人认为,福贵的活着是一种煎熬,这种煎熬比死还难受;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福贵的活着,最终收获更多的是幸福。撇开福贵来讲,现在我想讲的是: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快乐的活着。
在当今这个和平的社会,福贵时期的动荡岁月已不复存在。我很好奇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的人因为工作不顺利,或者失恋了等种种可笑的原因而轻易放弃活着的机会而选择了死亡。我们要活着,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幸福。
生命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很多的人都来不及到达终点站,便无奈在中途匆匆下车。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还在
这趟列车上。既然还在,我们就要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纵使前面的风景是那么的黯淡无光,都要勇敢的面对。因为,我们骄傲的活着,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篇六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读这句话,似懂非懂。
这本书很好看,使我花了一晚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读完了,读的时候,并未打算一个晚上就读完,读完后就让我联想到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所讲的苦难。
男主人公福贵似乎一生都活在苦难中,只有在一开始享受了几天富贵日子。从败光家产,到气死父亲,妻儿被接走,明明是准备去城里请大夫为母亲看病,却被人捉去拉大炮,好不容易逃回来,发现母亲死了,女儿聋了哑了,好不容易将女儿拉扯大了,儿子却被抽血抽过多而死,难得为女儿找了个好婆家,不久却难产而死,妻子不久也死了,女婿被水泥板压死,小孙子被豆子撑死。最终和一头老牛相守相依至今。
即使这样,但他们没有放弃,没有放弃活下去,是他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深深打动了我,是他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深深震憾了我。福贵是不幸的,但他并未用死亡结束他的不幸,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不幸,换来了晚年的安稳与从容。
我相信,即使现在再苦再累,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世界会给你回报的,就如史铁生,在20岁双腿瘫痪时,如果他选择放弃生命,也许就没有我现在所认识的史铁生。
一切已然,必属本然,必然与当然。
篇七
这是一次难忘的阅读记忆,但这并不是一本令人愉悦的小说。
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像是一张网笼罩在自己心头,一种并不浩荡的悲伤像是一条河流一样蜿蜒无尽头,一种云淡风轻的疼痛像是身体的一部分挥之不去。所以我看完一个如此悲伤的故事却不知道该去恨谁,因为这悲伤和疼痛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这本小说名为活着,却是不断看着自己的亲人死去的故事。时间跨度很长,但是并不枝蔓纵横,大历史和小生活,悲伤与喜悦都在福贵身上交织。这的确是一本让人倍感沉重和压抑的小说,最后只剩一头老黄牛陪着福贵。如果作者够残忍大概会让老黄牛也死在福贵前头,让见惯了生死的福贵再领略一次死的意义。
当然,不管谁先死,剩下的都是福贵,因为这头牛也叫福贵。福贵的一生是痛苦常伴偶有欣喜的一生,可是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小确幸却成了福贵记忆中难得的温存。这是福贵的生活和命运,这也是这个国家曾经的生活和命运,当我试图将视野放宽广一些,我觉得其中的人应该都是悲剧,他们有的死了有的怕了,但是福贵却一直活着,大概也谈不上什么怕。
福贵的一生在我们眼里显然算不上幸福,但他在几十年的悲欢喜乐之后仍然看似快乐地生活着。序言里余华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读此书之前,我告诉自己要自信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读此书之后,我终于懂了作者之前反复提到的意思是什么了。各人有各人的人生,我们尘世相逢,无权为他人的人生定论。人生百难,世代维艰。生如蚂蚁,也要努力活着,一生奔走在路上,而活着的价值,就是活着。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
富贵从一个少爷沦落到贫农,又侥幸的没有被批斗从而活下来。从战场又回到家中。本以为生活可以这么过下去却不料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去。然而在残忍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富贵的生活勇气又令人惊讶。也许在那个年代,活着,本就是个奇迹。
不同的时代,给予福贵的认知却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活着总归是好的。自己的爹娘女人一双儿女女婿外孙一个个在自己的眼下离去,那么大的天下,跟自己最亲的人都没了,天底下只剩自己一人时的那种孤寂,悄悄的,像小时候姥爷家午后太阳晒得整个院子明媚,却连只苍蝇在耳边嗡嗡响却没有一个人去驱赶它的恐惧。
人的一生很长又很短,一天的时间,走过了大半辈子,总在寻找牛一样的寄托,最后的释怀,只是笑着给讲述讲述,最后黄昏时夕阳下的背景我完全可以看到。活着一辈子,到最后想想,也不过如此,有兴有衰,有聚有散,有哭有笑,只是一切过后,还是得活下去,终究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之前读过余华的《兄弟》,喜欢他的叙述方式,直白,有力,不拐弯抹角,觉得活着要比兄弟叙述的更好,可能是年龄阅历都更丰富的原因,福贵经历的年代,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刚刚稳定的历史动荡时期,福贵的人生充满了心酸和几乎所有的不幸,然而活着却恰恰的表述了主人公对生活不屈不挠的态度,可能现实中不能像福贵那样经历所有的困苦,但有活着的勇气,有广阔的胸怀,才是对生活的热爱。我很喜欢书中的两句话。
一句是在战争中始终坚持活着的老全,他说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另一句是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这是对春生的评价,他失去了对生的可望,即使富贵的百般劝阻,仍然抵挡不住他想死的欲望。所以,to be or not to be,是取决于你的心。富贵经历了中国近代历史上60年的磨难,看尽了人事沧桑,饱经风霜雨雪,那种穷困潦倒,那种艰难困苦,是当代的我们所无法感受的。
身处数字化时代的我们,似乎在面对困苦磨难时的那一份坚韧与顽强已经渐渐消逝。
篇八
《活着》这本书被很多人推荐过,也被拍成了电视剧和电影,虽然有很多人写过这本书的读后感,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余华讲述的是一位叫做福贵的一位老人的一生。在小说开头余华用了许多笔墨去描写乡村环境,不得不说他描写的很真实,看着他描写的乡村生活,给我一种很温暖和舒服的感觉,我是在乡村里长大的孩子,看了他所描写的乡村,仿佛感觉自己回到了小时候,那种到了晚上炊烟袅袅的舒适感
福贵其实是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和他父亲一样好赌,最后在赌博中输掉了自己的全部家产,当他的父亲让他去还债时把钱都换成了铜元,让福贵从乡下挑到城里去还债,为的就是让他知道钱财是来之不易的。
在他破产后,他的妻子家珍被她的父亲接走了,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家珍肚子怀着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家珍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她的爸爸是米行的老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好好的照顾家珍,本以为家珍离开了就不会回来了,但是家珍是一个好女人,她愿意和福贵一起同甘共苦
家珍回来后没多久,福贵的母亲病了,福贵拿着家珍从家里带来的几块大洋去了城里请医生,阴差阳错的被征了兵,离家人越来越远,在战争过程中饿过肚子,经历过枪林弹雨,但也在这次战争中也认识了两个好朋友,也在最后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后,却发现他的母亲在他走后没多长时间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死之前还安慰家珍福贵不会拿钱去赌的。看的我都流泪了,母亲这个角色可能是世界上最宽容的人吧。她的女二凤霞也因为生病变成了聋哑人。家珍在福贵不在的这段日子里一个人拉扯有庆和家珍。
当有庆到了该读书的年纪,福贵和家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手里没钱供有庆读书,福贵就想把凤霞买了,给有庆交学费。当有庆知道他的姐姐为了他读书而走了的时候,他死活也不肯去读书,福贵为了让他去读书就狠狠的抽了他的屁股,结果有庆在上学的时候被老师说调皮,其实是他屁股被打开花了,不能坐在凳子上。
凤霞在某天晚上偷偷的回到家里,回到家后,福贵忍痛又把凤霞送回去,但是当快到了那户人家的时候,他突然舍不得了,就带着凤霞回家。有庆看了凤霞回家后特别高兴,因为可以说是凤霞把有庆带大的,他们有很深厚的感情
有庆是我在这部小说里最最喜欢的人,那时候家里养了羊,给羊喂草的任务就交给了有庆,那时候他又要上学又要回家给羊喂草,他在学校和家里两头跑,跑坏了好几双鞋,当福贵看到家珍总是熬夜给有庆做鞋时,他很心疼,就骂了有庆说他不好好穿鞋,有庆很怕福贵,但是如果不来回跑的话就不能喂羊了,所以他都是脱下鞋在乡间的小路奔跑,其实觉得很心疼,他真的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在人民公社建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交出自己家里的粮食,牲畜,福贵家也要把那两匹羊给充公了,人民公社的牲畜多了,饲养员就顾不过来,有庆怕自己亲手养大的羊挨饿,他还是每天坚持到那里去喂羊。
因为有庆每天都在家里和学校两头跑,所以有庆跑的很快,在学校举办的一次活动中他还跑了第一名,有庆的体育老师很欣赏有庆,觉得有庆应该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当他和福贵提出送他去上体校的时候,但福贵觉得学体育没什么用,我想其实还是因为没有钱吧
那时候有庆的学校接到通知要去献血,因为有庆跑的很快,所以他站在献血队伍的第一个,积极的要去献血,但是医生看他瘦瘦小小的就让他站到后面去,当他看到同学都在献血,他很担心自己不能献血,一直等的很焦急,但是由于前面的同学和县长夫人的血性不匹配,终于到他了的时候他高兴坏了,因为县长夫人出血过多所以一直在抽有庆的血,有庆的小脸都白了但是他还是在坚持让医生抽血,最后他睡着了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一条人命就这样没有了,从急救室出来的医生只仅仅说了一句这不是胡闹吗就这样结束了。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没了,福贵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啊,有庆献血的那个人就是福贵战友的妻子。多么心酸啊。
篇九
活着,却活着三代人的影子。
我不能用流畅的语言来阐述这个悲凉的故事,也不能用贫瘠的思想来浮现主人公福贵悲催的命运,更不能以任何眼光来反省这段凄凉的历史。
换言之,我并不是很了解那段人生,无奈与艰辛。但是我知道,福贵,他的人生,苦不堪言。然而,谁又能说他不是苦难中的幸存者?至少,在他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的时候,唯独他,和一头也叫福贵的牛,顽强地活着。
也许这么说很残酷,没有人能忍受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送白发人的痛苦。除了绝望还是绝望,那样的生活,即使自己活着又有多大的意义?但,我并不是那么认为。我不知道如何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那个年代的福贵。书中的福贵,只是一个人,平静地阐述他的人生,没有跌宕起伏的语调,只有那饱经风霜,看透社会百态的深邃的眼神。而那眼眸中,波澜不惊。
任何读过《活着》的读者,或许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基于的,都只是同情。同情富贵人生的悲惨,同情那个年代的残酷,同情那世态炎凉。但真的若只是同情,福贵也许真的不需要我们这些肤浅的旁观者,而余华,也不需要我们这些只有表面情感的读者吧。
至少我认为,富贵是幸福的,我不知道老年的富贵是否这样想。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感受,并不是说你遇到了多少苦难,而是你在苦难中感受到了多少幸福。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的确,家珍是个好妻子,在福贵一开始这么残忍地对待她时,她还能在福贵陷入穷困潦倒时对他不离不弃,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他相信自己的儿女是世上最好的儿女,有庆和凤霞的懂事,让他的一生也幸福地做了一回父亲。要知道,一名父亲,承担的是满满的责任和家庭的幸福,而家庭的支持和温暖,富贵也感受到了。他相信自己的女婿永远是个好女婿,自己的外孙永远是个好外孙。二喜对凤霞很好,待丈人也很孝顺;外孙苦根,也是二喜和凤霞送给福贵最好的礼物。这样的富贵,已经感到很知足。
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他的家人都相继离去,但是,他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怨言。而余华,也深深地被这首歌所打动了,才有了《活着》,才有了今天我们都熟悉的福贵。也许余华想通过福贵的人生来讽刺当时的暗社会,但我认为,从福贵身上,我看到的是另一种姿态,对生活的姿态。换言之,我们应该感谢生活,感谢有着苦难的生活!
生活是流动着的,洗刷走的是浮层,而留在我们心底的,是痕迹。没有痕迹的生活,就如同一张白纸,空洞而又苍白。那浮层,便是经历过的种种苦难;至于痕迹,是一种感悟,一份从心底的感恩。因此,我向往流质的生活,倒也不是要像福贵那样经历如此多的苦难,只是很单纯地认为,人应当学会去感谢那些曾经让自己受过伤、流过泪、泄过气的挫折,无论它是多么渺小,亦或是曾经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不过我认为,这世上真的没有让人生不如死的苦难。或许正当你经历一个一度让你崩溃的挫折时,下一个更大的挫折正等着你。在那个时候,你需要感谢的,便是上一个挫折,上一段艰难的生活。是它给予了你勇气和毅力,让你有足够的耐力去承受痛苦,笑迎生活!
我觉得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是。因为我们都拥有一份生活,单单属于自己;我们都拥有一颗渺小而又强大的心,足以经历挫折,感谢生活。当妈妈在电话那头说女儿,今天是你的农历生日,生日快乐哦时,我的内心满满地开心和感动。那一刻,我压根没想到我的生日,那一刻,我幸福得无言语;当和室友在寝室里一起开心地吃西瓜时,那种温馨,让我感动……很多时候,遇到烦心的事情,遇到让人想放弃的时刻,遇到一些难以跨过的挫折,我只是想很认真地把它们克服。那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是你怎么认真地,自始至终地把一件你压根就不喜欢的事情做得完整和到位。或许我还不能完全做到这样,在不喜欢的东西面前,我无法鼓起足够大的勇气去喜欢它,但是当我完成它的时候,我会感谢那一段经历,感谢这一段时间它陪我走过的点点滴滴,感谢在这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感谢我曾拥有的生活!
好好地活着,在苦难中感谢生活!
篇十
读完余华写的《活着》内心极为压抑,一方面为福贵悲惨的人生命运而悲伤,另一方面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活着的思考。
人为什么活着?
细观身边的尘埃,一阵风吹来,它们飘啊飘啊……,有的落在树叶上,有的落在湖水里,也有的落在大地上;又一阵风吹来,有的仍然随风起舞,有的和水混为一体,变成泥浆,有的已经和其它的尘埃紧紧相拥,合为一体,形成土块,变成岩石。大自然赋予了尘埃形体,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它出现了,它就得存在。
人,不正和尘埃一样吗?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又繁衍了后代。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聪颖或愚蠢,无论美丽或丑陋,我们出现了,我们就得活着。就如余华在《活着》中写到:为了活着而活着
为了活着而活着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获得基本的生存物质,更要有一颗在任何时候都想要活着的心。纵观当今社会,获得基本的生存物质并不难,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死于自杀,不能够好好的活着呢?他们缺乏心灵粮食。
活着,心中要装着平静。我们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身边的事物,喜、怒、哀、乐皆有因,皆有果,不要太在意一时的得失,心中平静了,心胸自然宽广了,所能容纳的事物就更多了。就如《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种种坎坷之后还能说道: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
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
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
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
他们埋在一起的。他的这种平静和归于自然的心态使他遭受打击之后仍然坚强的活着,我们也要懂得以一种平静的、自然的心面对生活,面对苦难。
活着,心中要装着满足。福贵的一生经历了种种苦难,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有着幸福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苦难而自怨自艾,放弃生活,他享受着每一次短暂的,微浅的幸福,这一切源于他容易满足。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要懂得满足正所谓知足者常乐
活着,心中要装着不屈。福贵一生坎坷,经历了土改、大炼钢、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等,每当他生活有一点起色,过上一点幸福的日子的时候,命运又给他一击。他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外甥相继死去,最后养的老黄牛也是要被宰的。他从来没有屈服,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和命运斗争,争取自己活着的权利。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屈服,要知道,生命本是不易,从生命伊始就应该好好珍惜,好好活着。
为了活着而活着,但并不是简单的如尘埃般任人摆布的活着,是人就要像人一样活着,心中装满平静、满足和不屈。
篇十一
知道余华是在好几年前,听说他的作品也在很久之前,但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却在几天前。那天本是陪孩子去冰心书屋借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书架上有许多余华的书:《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出于一种好奇,我随手拿起一本《活着》翻阅着,在他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然这句话读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很是耐人寻味。于是,我就买下了《活着》,打算回家好好去读读他为什么要这么阐述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对苦难有着超强的承受能力,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福贵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从原先的富家少爷沦落为一个一文不值的穷光蛋(因赌博而输光了所有的家产),家庭也因此飘摇凋零,亲人们一个个离他而去,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其中有疾病的困扰,有心情的郁闷,有医疗条件的限制,还有生活的艰难等等原因,而只有他,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依然活着,甚至于被抓去当兵的那几年,他也是想尽办法活了下来。掩卷而思:福贵活着的理由是什么呢?按理说,家中的亲人一个个先自己而去,特别是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外孙也先自己而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但他还是活着,而且活得自在,活得自得其乐。我想这时候的福贵可能就是因为活着本身就是活着而已吧。就如余华在韩文版的自序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当外孙苦根因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撑死时,福贵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自责,但还是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他对这一切的死亡的说法是有时候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蹋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样的话读着让人心酸,也觉得这是种阿q精神,那种精神胜利法。可是,面对这些死亡,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没有,他根本没有一点点的办法去挽回,而他还活着,就是活着而已。福贵的无奈,活着的无奈。
一个人活着有时候不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曾与同事聊天,说到活着这个话题,觉得小时侯是为父母而活,因为小,所以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于是一直听着父母的话长大,没有自我,没有自由可言(当然这么说有些绝对);长大了,工作了,终于可以独立了,可是要结婚生子,接着便是围绕着孩子生活,同样失去了自我;一旦等到孩子长大可以独立时,我们也应该老了,这时就算有那个心也没那个力了。那么,活着又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呢?有时候想想还真郁闷,觉得活着也没多大意思,特别是经历了与父母的两次死别之后,对活着我已失去了原本的热情和期待,现在想来我活着原来是因为活着本身就是活着啊。
当然,就是因为我还活着,所以我对生活还有着一份责任,我对生命还有着一份责任,我还是要对自己负责,对我的生命负责,做我该做的事,为活着本身而好好地活着。
篇十二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我承认那天深夜点了灯读它的某个瞬间老泪纵横。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77e17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9.html

《读《活着》有感汇总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