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写作手法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6 21:40: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拿来主义》写作手法的分析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文章题目为“拿来主义”,但是在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反而先言“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最后才提出了“拿来主义”。这种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写作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并且,前文对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批判讽刺,与下文的对拿来主义的赞美形成了鲜明三对比。拿与送自古以来就是两个对立面,作者对于拿来与送去的对比,使人更容易理解明白,更易理解其中的讽刺意味。

鲁迅先生的讽刺从来都是犀利的,在这篇文章中,除了讽刺的写作手法之外,还有其他的写作手法。在文章的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段中,大量的比喻的运用,例如,把大宅子比喻为文化遗产,把鱼翅比喻为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把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这些比喻无比的生动,但在这生动的比喻之中,也有一些讽刺意味在其中。试想,鸦片在中国的危害,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半殖民化半封建的道路,从此中国变成了东方弱国,被西方列强欺负,鸦片在中国是被大家唾弃的,是垃圾。但是,我们也知道,鸦片也是可以入药的,其药用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由此看来,以鸦片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不仅生动形象,其中的讽刺意味也更浓。

然而我们也明白,讽刺之中往往带着些许的幽默,当然,鲁迅先生的幽默感在这篇文章中也有体现。比如文章第一段所说的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前往欧洲“发扬国光”。这四个字之中的意味不仅仅是讽刺吧!我想在鲁迅先生眼中,他们的这一做法,不仅没有“发扬国光”,反而使国光变黑、变暗。在西方大力发展科技与新的文化的时候,这个“伟大的中国还在画画,在向西方宣传中国拿古老的字画,无疑使西方更加看不起中国。另外,这篇文章中的反语的御用也十分出众,第一段最后一句“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的使用,极大讽刺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之后在文中“摩登”一词的运用,不仅使讽刺的级别上升,同时也是文章的幽默意味加深了。这个词语,明显是当时的英文直接音译过来的,写在文章之中,在幽默之中也透漏这一种时尚。在那个复杂的年代,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中西文化交错相连,在西方语言流行于中国这件事的背后,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西方文化也在对中国进行着侵略?鲁迅先生他作为新文化的代表之一,他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可是并没有提倡使用西方的英语,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音译词背后是不是还代表着更多的东西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cd8e1e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4.html

《《拿来主义》写作手法的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