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形影神》三首详注

发布时间:2018-07-01 16:25: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形影神三首并序》

形影神三首《序》:

贵贱贤愚1莫不营营以惜生2斯甚惑焉3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4神辨自然以释之5

好事君子6共取其心焉7

注释:

1)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

2)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戮力劳心以操持经营,千方百计地谋求;惜生:爱惜、顾惜自己的生命。

3)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惑:迷失、迷惑,这里作“糊涂”解。焉:于此。

4)极陈:详尽地陈述。“故极陈……之苦言”指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营营以惜生这件事的抱苦含怨之辞。

5)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释:开释,排遣,释惑、释怀

6)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

7)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自然之理)道理。

《形赠影》1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2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3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4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5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6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7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8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9

注释:

1)这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

2)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无改时:永恒不变。

3)常理:永久的规律。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4)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5)适:刚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靡:无,没有。

6)奚觉:谁会感觉到。无一人:少了一人。岂:犹言“其”,“岂不”的意思。

7)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ér 儿):流泪的样子。

8)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尔:那样,指死去。

9)苟:草率,随便。

译文:

天地长久不会消亡,山川永恒不变模样。

草木依顺自然规律,秋冬凋零春夏再长。

虽说人是万灵之尊,唯独不能长存世上。

刚才见他活在人间,转眼逝去再见无望。

谁会感觉缺少一人?亲友至交才会心伤。

只剩生前所用物件,睹物心伤泪流成行。

你我既无升仙法术,必将死灭莫再彷徨。

愿你听取我的衷言,得酒便饮莫要辞让。

《影答形》1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2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3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4

憩荫苦暂乖,止日终不别5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6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7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8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9

注释:

1)这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

2)存生:使生命永存。《庄子:达生》:“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同胡、为什么、何)足为哉!”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拙:愚笨,指无良策。

3)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邈然:渺茫。

4)子:您,指形。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5)憩(qì气)荫:在荫影下休息。乖:分离。止日:在阳光下。

6)黯(an 暗)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7)五情:《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刘良注:“五情,喜、怒、哀、乐、怨。”亦泛指人的情感。

8)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胡为:为什么。竭:尽,谓尽力、努力、竭尽全力

9)方:比较。讵(jù巨):岂、怎么

译文:

长生不老本无指望,养身延年苦无良策。

甚想访游神仙世界,虚无飘渺道路断绝。

自从与你相遇以来,彼此一致悲哀欢悦。

荫影之中暂时分离,阳光之下再无分别。

形影不离既难长久,黯然伤神同时毁灭。

身死之后名声亦尽,每念及此激荡情怀。

立下善德留惠后世,为何不能自勉尽力?

虽说饮酒能消忧愁,与此相比岂不拙劣!

《神释》1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2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3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4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5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6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7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8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9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10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11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12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13

注释:

1)这首诗写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

2)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万理:万事万物。森:繁盛。著:立。

3)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以:因为。我:神自谓。故:缘故。

4)君:你们,指形和影。

5)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安得:怎能。

6)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7)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楚辞天问》:“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彭祖至八百岁,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眠远也。”永年:长寿。留:留在人间,不死。

8)复:再。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

9)日:每天。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将非:岂非。促龄:促使人寿短。具:器,指酒。

10)当:会,该。为汝誉:称赞你。

11)甚念:过多地考虑。委运:随顺自然。

12)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大化:指自然的变化。

13)无同“毋”,不要。

译文:

天地自然并无偏爱,万物生存自有其处。

人与天地并称三才,岂非因了我的缘故!

我与你们虽不相同,有生以来相互依附。

交深情厚好恶一致,怎能不将衷言倾诉!

古代三皇人称大圣,时至今日皆在何处?

彭祖虽然享得高寿,想要永存已成灰土。

长寿短命同样一死,贤达愚昧亦无定数。

整天醉酒或可忘忧,饮酒伤身使人短寿。

树立善德令人欣慰,身死之后谁会赞誉?

过分担忧伤我生命,莫如听凭命运摆布。

置身自然无拘无束,既不欣喜亦不忧惧。

命有定数当尽便尽,不必独自苦苦思虑。

诗解:

这是三首富于哲理性的组诗。“形”指人的肉体,“影”指人的影子,“神”指人的精神、灵魂。诗约作于晋义熙九年(413),时诗人四十九岁。

东晋时期社会动乱,宗教神学泛滥。而陶渊明的家乡庐山,正是当时南方传播佛教的中心。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大力宣扬净土宗教义,在此之前撰有《形尽神不灭论》及《万佛影铭》等,宣扬人死之后精神可以离开形、影而独立存在,并通过轮回获得来生的幸福。陶渊明与慧远有过一些交往,这三首诗就是针对慧远而发。诗歌通过形、影、神三个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形象和他们之间的生动对话,反映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并表达了不同于佛教哲学的观点。诗中虽表现了对人生短促。不能长生久视的苦闷与悲哀,但最终仍是采取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达观人生态度。

组诗《序》中,自“贵贱贤愚”至“故极陈形影之苦言”止,当无歧义,余下的,似乎就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了。

作为一首哲理诗,当然是为了表达陶渊明的思想。但上述语段,并没有真正触及这场辩论的实质。笔者认为,诗中形影神三者之间的辩论,其实分别代表儒、释、道思想之间的辨证。诗人的真正用意,正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表达自己以下的人生哲学思想:

1、对儒释道思想的全面批判。

陶渊明在序文中,一开首就矛头直指“营营以惜生”这种做法,并且斩钉截铁地予以否决:斯甚惑焉。根本不留任何辩解的余地。那么,这世上营营以惜生的,又是谁呢?自然是人。在陶渊明看来,表面上人有贵贱贤愚之分,但一具体到“惜生”这件事上,天道人道九流三教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也都一样的天数难逃。至于佛教所谓的生死轮回,自然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无稽之谈罢了。这一点,陶在《神释》中以质问式的阐释:“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作了相应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说,在序文伊始,陶就已经开宗明义,对儒释道学说的思想,定下了一个全面批判的基调。

2、对儒释道思想的辨证取舍。在陶渊明处,批判是为了继承,是企图通过形赠神、影答形、神释这种三者辩论的方式,来最终达到一种哲理性的共识,而决不是匪夷任何一方。这就是序文中的所谓“神辨自然以释之”和“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了。这一点,陶同样在《神释》中以表白式的阐释:“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作了相应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说,在序文结尾,陶同样直言不讳,对儒释道学说的思想,定下了一个辨证取舍的态度。

3、既然是在全面批判中进行辨证的取舍,那么,就必须弄清楚:辨证的依据是什么?取舍的结论又是什么?这里,就必须对序文中“神辨自然以释之一句格外留意了。

首先,是这个“辨是“辨,而不是“辩。形影神三者是据“辨而“辩”——它们三者的陈言,其实都采用了辨证法,只是辨证的依据各不相同。

在《形赠》中,形对的辨证依据是“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平生物,举目情凄洏。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生字:欲求长生而不能。其辨证结果的取舍结论是:“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在《影答形》中,影对形的辨证依据是:“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惜字:愿营营以相惜而不达。其辨证结果的取舍结论是:“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在《神释》中,神对形影的辨识分别给予了批判:“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辨证的依据是“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自然二字——神以天地运作之道以及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来阐释人生的真谛,以此启发形影,希望达到的最后共识是:“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其次,是这个“释字。在这场辩论中,形影所据之“生与“惜,皆乃尘世中人无时不刻的挂怀之物,故陈言至极苦之处,难免举目情凄洏,念之五情热,伤心郁结。惟有神所据之“自然,大化自钧,万理森著,故解辨之余,得以不喜亦不惧,无复多念虑,欣然释怀。因此,这个“释字,既是释形影之惑;又是释形影之怀。

整首诗,从字面和逻辑上讲,已十分严密。而这严密,更深层次,来自于字面下所隐含的对儒释道思想辨证取舍的真正涵义也就是我们必须涉及的下一问题:

形影神究竟代表什么?其各自观点的内在含义又是什么?

很多陶学论著,都把这首诗系于义熙九年癸丑(413),乃针对庐山释慧远作《万佛影铭》并立台一事而发,因此,把诗中形影神三者之间的辩论,看成是名实之辩,儒道之争。笔者以为,如果单从作品系年方面来讲,问题不大,因为确乎可将此事,看作是触发陶创作这首诗歌的动机。但如果要真正探解这首诗歌的含义,那就失之谬方了。因为辩论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事件的触发,而是单纯给出一个命题,虚拟辩论方之间思想和观点的对峙也依然存在。因此,辩论方最重要的并非在于其实际辩论对象是谁,而是在于务求各领要旨,各执一词,有的放矢,自圆其说。如果只是泛泛而谈,空论儒释道思想之表面皮毛,陶又如何能够表达出自己真正的人生哲学思想呢?仅以儒家思想为例,始创孔子,经孟子发展,至荀子而集大成,三人之间的许多观点,未必就是完全一致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却持性恶论。孔孟都持天命观,荀子却提出了“制天命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治上,孔孟讲仁治,荀子重法制,以至下启弟子韩非法家思想之集大成。那么,为什么这三人同被列入儒门呢?当然不是因为师承的关系,或者某些观点或政治主张的关系,而是因为,在儒家思想的学说里,或许很多理论会因时因人因地而异,但其中关于人文精神的某些核心精髓,是贯穿始终,代代延续的。

同样道理,道释学说也不可能是因循不变的理论,某些核心精髓,是作为立派哲学的基本命题而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在第一点中已经明确了陶写作本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表达对儒释道思想的全面批判和辨证取舍,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必须彻底探究清楚:在陶的思想里,足以称得上儒释道思想的核心精髓,并被冠以形影神之名,然后拿出来进行批判式地辩论,最后供辨证式取舍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要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笔者以为,首先不能单看组诗中的任何一首,而是必须渗透其中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深意;其次要结合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互相对照,全面把握,才有可能真正解开形影神之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此,这里暂时按下本诗不表,继第一部分社会形态探讨中对陶渊明现实生活道路的逐一检点,在本部分意识形态层的探讨里,我们同样有必要先对彻底归隐后的陶渊明的人生思想发展路线,作一个梳理。

先看看陶渊明41岁罢官归田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摘录):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托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再来看看陶渊明63岁临终前的《自祭文》(摘录):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阳,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 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以灭,慨焉以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乎哀哉!

《归去来兮辞并序》和《自祭文》两篇,因文中陶渊明已自明确交代时间,一是“乙巳岁十一月也”,一是“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因此其系年当确切无疑。至于《形影神三首并序》一诗,如前所述,根据其写作背景,我们暂系年于陶渊明49-50岁之间。细心研读和比较《归去来兮辞并序》,《形影神三首并序》,《自祭文》这三篇文章,可以发现三篇作品,虽然从形体上有所不同,但如果从表意的层次来划分,则和《形影神三首》一样,都是属于一种三三辨证对话的模式——形影分别极陈其营营以惜生之苦言,据辨而辩,最后是神辨自然以释。

也有另一种看法:

形,指代人的形体,肉体;影,就是身影,影子;神,则是人的精神,相对于“形而言,就是寄托于其中的灵魂。形和神的关系自古就有阐述,而陶渊明在这组诗中提出了影之一说,将原本两方命题变成了三方,进一步提升了其哲学内涵。

三首诗中,前两首通过形与影的对话,各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这两种生活态度可能是当时大多数人秉持的态度。而最后一首,则阐释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也是这套组诗写作的目的。同时,也是作者归隐田园后始终遵循的一条人生价值观。

诗前小序的意思是:众生之中,无论贵贱贤愚,都整日为长生或留名而忙忙碌碌,这实在是太让人困惑了。所以,作者在此要极力陈述形和影二者为名为寿操劳的辛苦,而借神之言,以顺应自然的态度为它们二人作解释。最后,希望关心这类事的人,能共同采纳《神释》中的诗意。

《形赠影》中,把形和影看做是两个人,这首诗,就是形写了送给影的。

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不能像天地山川一般永存于世,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作为亲戚朋友,哪有不相思的!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我只是一个形体,没什么本事,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像上面所说的情况一样,这没什么可怀疑的!希望你——影,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形对生命这个命题的观点,即魏晋士人中大多数的观点。他们羡慕天地山川草木的不衰,感叹人的生命无常。但是又无可奈何,再怎么想法设法去延长寿命,也是徒劳。只能去逃避这个话题,以酒怡情,遁入醉梦中,享受虚幻的快乐。形在这里代表魏晋士人告诉大家,忙忙碌碌为长寿都是无用的,无论如何都逃不过一死,与其如此徒劳辛苦,不如痛饮美酒,醉乡里,省却这些烦恼。形之所痛者,在于身体的消失,故而这首诗中写的最动人的,就是人逝世后留下的那种空缺感,那种“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的情形。

《影答形》中,影收到了形赠的一首诗,也回赠了一首给形。

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始终不离别。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了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么。

影在这里所说的,似乎比形的观点简单了一下,但也更深了一层。它接受人定不能长生的事实,不会为此而奔波辛劳,因此它没有为人死后留下的空缺感所苦恼,却希望可以在死后留下美名。肉体虽然不在了,可是好名声依然流芳百世。诗中观点是,名声与人,同影与形是不一样的。影会同形一起湮灭,而名却不同。如果一个人在世是“立善,死后就会有“遗爱,这比死后什么都不留下要强得多,更比得酒即饮沉湎于物质生活,要更加接近永恒。

神释这首诗,才是本组诗的主旨所在。前两首也许是作者陶渊明的对于人生的矛盾心理,但是到了这里,作者终于想明白了,他领悟到了自己的真谛,写了这首诗作为自己释怀的交待。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这是作者解剖自己的思想,并求得解决的记录。他首先肯定了自然是平等的,万物众生,并没有哪一种被老天特别关照;接着,也肯定了人会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但是,这里批判了前两首诗中喝酒消忧以及竭力留名的愚痴,告诉大家,天命自有安排,与其如此放不下,不如早些释怀,任性自然。也许这,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乐趣吧!

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也许有人会赞同前两者,作者在此只是阐述自己的人生理念。从中我们能看到陶渊明的达观,以及一丝幽默风趣。作者充满想象,以形影神三者对话,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乐于天命的人生价值观,即便是在生死的问题上也显露出来精神的宽松与余裕,才是这套诗最最迷人的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2009dcdd88d0d232d46a16.html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详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