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发布时间:2018-10-09 10:36: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学准备风景画、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3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1、 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句的意思。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2、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3、 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4、 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察效果

                              不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ee808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c.html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