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人名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0-10-11 14:57: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汉谟拉比: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约公元前1792年即位。在位42年,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战争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将占巴比伦王国带人全盛时期。在统一过程中他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自称“众神之王”;同时通过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严密控制和监督中央及地方政府、组建常备军和极力控制地方经济等手段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强化专制王权。在位第三十年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建立的统一国家并不稳固,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在他死后国家逐渐衰落。

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2—705年亚述帝国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对内笼络神庙祭司,建立起以军事官僚贵族和神庙祭司为支柱的专制王权。对外继续进行扩张,公元前721年征服以色列,公元前717年占领叙利亚全境,公元前714年大败乌拉尔图王国,其后又占领伊朗高原西北部米底地区。在位期间亚述帝国极其强盛,死后由其辛那赫里布继位。

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公元前604年即位。在位期间与米底王国结盟,与埃及争夺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灭亡犹太国,制造了“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曾经一度入侵过埃及。在军事征服的同时,他对巴比伦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建造了“空中花园”等许多建筑,使巴比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他统治期间是新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但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依然比较尖锐,其死后不久国家被波斯人灭亡。

扫罗:以色列犹太人进入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公元前1020—1000年在位。在位期间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与腓力斯丁人作战并取得了胜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色列犹太民族的统一。但是他在犹太部落中不受欢迎,因此取得的成就有限,最终因为犹太人领袖大卫的背叛而死于与腓力斯丁人的战斗之中。他死后以色列实力大为削弱,为犹太人大卫称王提供了条件。

大卫:以色列犹太人王国的著名君主,南方犹太人的领袖。扫罗死后于公元前1000年即位为王,依靠腓力斯丁人的力量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人,公元前960年去世。即位后将腓力斯丁人逐出以色列犹太国家,后夺取耶路撒冷并定都于此。在位期间还征服了许多周边地区,扩大了国家的版图,是以色列犹太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但是常年征战加重了人民负担,在其晚年引起国内部分地区的不满。

所罗门:大卫之子,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国王,约公元前960—935年在位。在位期间与埃及推罗结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加强巴勒斯坦地区城市建设,将国家划分为12个行省,建立起税收和劳役制度,巩固了君主政体,在《圣经》中被描绘为聪慧贤明的君主。但是在位期间奢侈无度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死后不久国家就分裂为南方的犹太王国和北方的以色列王国。

居鲁士二世:波斯阿黑门尼德氏族的显贵,公元前558年在波斯称王。在位期间带领波斯人先后灭亡或征服了米底王国、埃兰、吕底亚王国、小亚细亚希腊诸城邦、巴克特里亚、粟特、花剌子模和新巴比伦王国等国家和地区。公元前530年在远征中亚的马萨吉特人时兵败被杀,死后由其子冈比西斯继承王位。他是波斯帝国的创立者,为波斯帝国日后进一步的扩张打下了基础。

大流士一世:波斯阿黑门尼德氏族人,公元前522年在国王冈比西斯暴亡后联合其他波斯贵族镇压了高墨达暴动,继而夺取政权成为波斯国王。在位初期先后经过l8次战役,历经两年多时间平定各地暴动,稳定了政局。随后从公元前518年起围绕行政、军事、财政等问题进行一系列改革,并确立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统治后期发动对希腊的征服战争,但是遭到失败。统治时期所实行的政策加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胡夫:古埃及第4王朝国王,约公元前2590—2568年在位,希腊人称其为齐奥普斯,在位期间以修建胡夫金字塔闻名。他修建的金字塔花费了30年的时间,整个建筑高达146.5,每边长约230,是埃及金字塔中最宏大的一个。胡夫可能是古埃及早期最强有力的法老之一,他发动了远征西奈半岛和努比亚的战争,并大获全胜。但是由于时间过于久远,他在其他方面的统治情况流传下来的较少。

孟图霍特普二世:古埃及第11王朝中期的统治者,其首都位于底比斯,在位期间战胜了宿敌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于公元前2040年统一了埃及,结束了古埃及第一中间期,开始了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1786年)。统一全国之后曾竭力削弱地方政权,加强中央集权,但成效不大。尽管如此,他仍被视为古埃及最有影响的法老之一,被第19王朝时期的11王表列为与美尼斯和雅赫摩斯一世并列的各个统一时代的开创者。

雅赫摩斯一世:古埃及第18王朝的创立者和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1085年)的开创者。他领导了反抗喜克索斯人入侵的斗争,并在公元前1553年攻克喜克索斯人的首都阿瓦利斯,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埃及的统一,结束了第二中间期的分裂混乱。雅赫摩斯一世还揭开了埃及大规模扩张的序幕,先后出兵努比亚和叙利亚巴勒斯坦。他所建立的第18王朝是古埃及历史的全盛时期。反映雅赫摩斯一世战功的重要文献是《桡夫长雅赫摩斯传》。

图特摩斯一世:埃及第18王朝法老。公元前1493—1481年在位,阿蒙霍特普一世的继承人。在位期间多年征战,与叙利亚巴勒斯坦人和米坦尼王国展开激烈战争,将埃及北部边疆推进到叙利亚北部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在南方将边境推进到尼罗河第三瀑布以南至少四十多英里之外,并基本上稳定了对努比亚的统治。他是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也是埃及帝国的奠基者。

图特摩斯三世:埃及第18王朝法老,公元前1504—1450年在位。在位前期由继母哈特舍普苏特摄政,亲政后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击溃了叙利亚联军和米坦尼王国,巩固了埃及在叙利亚的统治,并使亚述和巴比伦尼亚主动与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在南方,他将边境推进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他前后17次征战的事迹保留在《图特摩斯三世年代纪》中。在宗教领域他信赖阿蒙神祭司,经常将大批的战利品、奴隶和土地赠送给阿蒙神庙。他使古埃及版图空前扩大,是埃及帝国的完成者。

阿蒙霍特普四世: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公元前1379—1362年在位。在位时进行宗教改革,将阿吞定为埃及新的主神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迁都至新建的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界)。改革遇到来自阿蒙神祭司的强大阻力,在他死后就被其继承人图坦哈蒙废除。

图坦哈蒙: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代法老(公元前1334—1323年)。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并不是在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却是在今天最为闻名的埃及法老王。他死后葬于底比斯西面的王陵之谷,该陵墓是已发现的唯一未遭盗掘破坏的古埃及法老墓,曾以其丰富精美的随葬品轰动世界。

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前13041237年在位),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他在叙利亚与同时代的另一强大帝国赫梯发生利益冲突。双方在前1286年发生一次著名的战役(卡迭石战役),拉美西斯二世在战斗中处于下风,但他却命令将其说成是他的一次伟大胜利。与赫梯的战争一直进行到公元前1270年,最终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卡图西尔三世缔结和约结束。拉美西斯二世的进行的战争和建设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开销,加快了国力的下降,导致了在他死后国家迅速衰落。

拉美西斯三世: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法老(公元前1197公元前1166年在位)。在位期间改编军队,使用外族雇佣兵,阻止利比亚和海上民族的入侵。修建麦迪奈·哈布神庙。在拉美西斯三世当政时期,由于居民的贫困和贵族的分裂意图,国家继续走向衰落。法老本人死于宫廷谋杀。有关他的文物是所谓的哈里斯纸草书,记载了法老为寻求祭司阶层的支持不得不付给神庙大量捐款。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原为净饭王太子,名为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全名乔达摩·悉达多。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开启者。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阿育王:又译无忧王,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宾头沙罗之子。公元前273—236年(另一说公元前269—232年)在位。在位初期残酷屠杀自己的兄弟,镇压地方起义,发动对羯陵伽等国的战争,最终统一除半岛南端之外的印度大部分地区。对内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在基本统一帝国以后对国家政策进行重大变更,改信佛教,同时大力宣扬“圣法”以维护其统治。死后不久帝国分裂,最终为巽加王朝取代。

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他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诗作主要是赞颂雅典城邦及法律的。“梭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一般认为梭伦的改革有利于工商业阶层的发展,但是对贵族阶层和下层平民都不利。他的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制的发展。他后来的继任者庇西特拉图继承了他的改革政策。

庇西特拉图:约前600—527年,古希腊雅典僭主。雅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在其统治期间,庇西特拉图不仅贯彻执行梭伦立法,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者和小农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氏族贵族的权力受到进一步的削弱,工商业者和农民提高了政治和经济地位,雅典变得更加繁荣强盛。

伯里克利:古代雅典政治家。公元前5世纪60年代,他成为民主派的领袖。公元前443年起当选将军,历15年,在雅典内政、外交等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公元前 429年因染瘟疫病逝。当政期间,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伯里克利竭力维护雅典对提洛同盟各城邦的控制和剥削,领兵镇压了萨莫斯岛的起义。利用提洛同盟贡金大力扩建舰队,曾率舰队远航黑海,扩大雅典声威。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后,拟定和执行了反斯巴达战略。伯里克利还大兴土木修建雅典城,执行发展工商业和文化政策。他学识渊博,具有卓越演说才能,与著名哲学家安那克萨哥拉斯、剧作家索福克勒斯、艺术大师菲迪亚斯等人过从甚密。 

赫西俄德:荷马之后古希腊思想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人。据认为,流传下来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都是他的作品。近代学者认为,赫西俄德的作品反映的是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生活。这应当看做是对他的《工作与时日》的评价。《神谱》则继承了荷马的风格与伦理价值观。因此,这是两个从思想内容到风格都极不相同的作品,所反映的道德观念也是两种形态。《工作与时日》是现实主义的并以对人们进行道德劝教为中心,《神谱》则是浪漫主义的并不进行人间道德风化的考虑。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广泛,在数学,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苏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苏格拉底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誉为“历史之父”。所著《历史》一书,共9卷。1—5卷第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该书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亦作《希腊波斯战争史》。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欧洲史坛最先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态度,而不是盲目相信一切传闻。

修昔底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流传至今的按编年体记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修昔底德用30余年的时间编写的一部未完成之作,记述的事件止于公元前411年。全书共8卷。修昔底德善于借书中历史人物之口,用自己审时度势撰写的演说辞阐述与伯罗奔尼撒战争有关的各种问题。修昔底德自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刚一爆发,他即敏锐地觉察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开始注意收集一切有关资料。垂训后世是他修史的目的。他对历史资料采取严格批判的态度,努力辨清真伪。他力图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神谶和灵祥灾异之说持否定态度。这种批判精神使其著作具有材料可靠、思想深刻的特点,从而博得文艺复兴以后许多史学家的称赞。

色诺芬:古代希腊著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著述丰富。《希腊史》叙述公元前411—362年的历史事件;《长征记》(又译《远征记》)叙述希腊雇佣军帮助小居鲁士争夺王位及小居鲁士阵亡后雇佣军返回希腊的历程;《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经济论》、《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等,提供了公元前5和前4世纪社会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苏格拉底的答辩》、《会饮篇》、《回忆苏格拉底》3部著作,为苏格拉底申辩。其著作文字简明流畅,《长征记》常被用作学习古希腊文的教材。作品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有意渲染或回避一些事实。

阿基米德: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从实验观测推导数学定律的先驱之一。他曾师从欧几里得学习数学,潜心于理论研究,他对数学最大的贡献是对几何学的研究。他发展了前人的穷竭法,把面积或体积看成是有重量的东西,由许多长条或薄片组成,然后用已知面积或体积去“平衡”这些元素,找出重心和支点,并利用杠杆定理来求出这些面积或体积。他的工作已蕴含了微积分的思想。利用这种方法,他求出了抛物线弓形、螺线的面积、求圆球及其截体的面积和体积,椭球体、抛物面体、双曲面体的体积等。他是理论力学创始人,以提出阿基米德浮力定理、杠杆原理著称。传说他曾宣称:“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他还发明了螺旋式水车,可用来排水或灌溉。阿基米德的著述很多,流传下来的有《论球与圆柱》、《圆的度量》、《劈锥曲面与旋转椭圆体》、《论螺线》、《抛物线图形求积法》、《平面图形的平衡或其重心》、《数沙者》等。

提比略: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首位皇帝,奥古斯都的继承人,公元14年登基。统治初期与元老院保持和谐的关系,后来遭到元老贵族的反对。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将一切重要事务交予元首顾问会议处理,恢复“侮辱罗马人民尊严法”,鼓励告密,严厉镇压反对派,还把近卫军集中到罗马以保护自身安全,公元37年被近卫军将领刺杀,由其养子卡里古拉继位。从他统治时代起,近卫军在废立皇帝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尼禄: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皇帝,罗马历史上著名的君。公元54年登基。其统治凶暴无度、奢侈挥霍、不务政事;公元64年,罗马发生大火,他却以此为由残酷迫害基督徒。其统治引起罗马各阶层普遍的不满,各地反抗暴动频繁,不列颠、巴勒斯坦、西班牙、高卢乃至意大利本土起义此起彼伏。公元68年元老院宣布其为公敌,他被迫自杀。尼禄之死标志着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统治的结束。

图拉真: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皇帝。继位前出任上日耳曼行省总督,后被皇帝涅尔瓦立为帝位继承人。公元98年即位后,曾改革财政,减免赋税,扩建公共工程,同时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其统治时期罗马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规模,东起美索不达米亚,西至大西洋,北抵多瑙河,南达北非。他的大举用兵引起两河流域及地中海东岸一带人民的反抗,公元117年远征回军途中病逝,由其养子哈德良继位。

马可·奥勒略: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皇帝,斯多噶学派哲学家。他出身于罗马贵族,公元161年称帝。统治期间边疆经常发生战争,公元180年在征战途中病逝。他留下了以道德和宗教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哲学著作《沉思集》。其统治晚期罗马帝国盛极而衰,奴隶制危机的征兆显露端倪。他去世后由其子康茂德继位,罗马帝国已经临近“三世纪危机”的前夕。

戴克里先:罗马帝国皇帝,于2841120日至30551日在位。他结束了罗马帝国的第三世纪危机(235—284年),建立了四帝共治制,使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主要政体。其改革使罗马帝国对各境内地区的统治得以存续,最起码在东部地区持续了数个世纪。

君士坦丁一世:罗马帝国皇帝,史称君士坦丁大帝。306年在不列颠由军队拥立为奥古斯都。312年侵入意大利。后与东罗马皇帝李锡尼结盟。316年夺取李锡尼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 324年战胜了所有帝位竞争者,成为帝国的独裁统治者。君士坦丁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戴克里先的政策,进一步强化官僚机构,实行文武分治,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建立起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官僚体系,和更加繁复的宫廷礼仪。他允许大批“蛮族”在帝国境内定居,吸收他们入伍,允其担任要职。332年颁布法令,严禁隶农自由迁徙。他还禁止城市手工业者脱离手工业公会,禁止市议员离开所属城市。鉴于帝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330年迁都拜占庭并进行扩建,改名君士坦丁堡。在宗教政策方面,他与戴克里先不同,推行支持基督教的政策。313年他与东部的统治者李锡尼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他在尼西亚主持召开基督教主教会议,制定了基督教的信条。卒于337522日,临终前受洗为基督教徒。

西塞罗:公元前106—43年在世,古罗马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身于富裕的骑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步入政界,公元前64年当选为执政官。他反对恺撒的独裁,最终被“后三头同盟”作为政敌杀害。他典雅的拉丁文体促进了拉丁文学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罗马以及后来欧洲的教育。有著作《论演说家》和57篇演说词传世,此外还有大量的书简、通讯和哲学著作。

卢克莱修:公元前98—54年在世,罗马共和国后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原子构成,并按照物质本身规律发展。他力求使人们摆脱宗教迷信,主张人应该按照理性原则生活。代表作品有《物性论》。他的学说对后来唯物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波里比阿:公元前204—112年在世,罗马共和国时期杰出的希腊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是《通史》。全书共分40卷,现仅存前5卷和一些残篇。此书以罗马对外扩张及政治制度演变为中心,始于公元前218年,终于公元前146年。波里比阿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写作方法比较科学,内容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维吉尔:公元前70—公元19年在世,古罗马著名的诗人。早年著有反映意大利田园风光和农民生活的牧歌和农事诗。晚年按照荷马史诗的方式写作了著名史诗《埃涅阿斯》,歌颂罗马的光荣伟大,赞美屋大维的丰功伟绩,是古罗马诗歌的典范之作。

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在世,罗马帝国前期著名的历史学家。竭尽毕生之力写作了《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叙述自罗马建城到奥古斯都时代末年的历史,全书共142卷,现存35卷和少数残篇。在作品中他追述罗马历史发展的艰辛和伟大,进行道德说教,激发爱国热情。他的著作资料丰富,但是内容过于庞杂,某些史料记载有明显错误。

塔西陀:公元55—120年在世,罗马帝国前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共和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是《编年史》和《历史》,分别记载奥古斯都末年到尼禄以及弗拉维王朝的历史。此外,他还在《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了日耳曼部落在氏族公社后期的社会概况。他还著有《阿古利可拉传》等重要作品。他的作品深刻揭露罗马专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对后世反对专制统治有强烈的影响。

普鲁塔克:公元46—120年在世,罗马帝国前期著名的希腊历史学家,代表作品为《希腊罗马名人传》,包括50篇传记。他的作品是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发挥他自己的伦理思想。这部作品有欠严谨,充满英雄史观,但是取材丰富,文笔优美,保存了许多已经散失的史料,是重要的历史著作。他的作品也为西方史学传记体开创了先河。

保罗:基督教会早期重要领袖。据《新约全书》记载,他起初反对耶稣和基督教,但是后来成为耶稣的门徒,并将基督教传往小亚细亚、希腊和罗马各地,最终在耶路撒冷被捕,被押送到罗马,相传被罗马皇帝尼禄所杀。据说《新约全书》中的《罗马人书》和《哥林多人书》等都是由他所著。在基督教日后的发展中,代表非犹太人基督教徒的保罗门徒占据上风,《新约全书》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斐洛: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家,亚历山大里亚犹太人社团的领袖。著作甚丰,对《旧约全书》前5卷作了寓言式的解释,并力图融合犹太教神学与希腊哲学思想;逻各斯思想是斐洛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寓意解经法,斐洛将犹太传统的智慧观和希腊哲学中的理念论、逻各斯等概念结合起来。其弃世、禁欲、灵魂得救等学说对于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具有较深的影响。

奥利金:古代基督教希腊教会神学家。生于亚里山大里亚。先后在亚里山大里亚和该撒利亚城主持基督教教理学校。一生致力于校勘希腊文《旧约》和注释《圣经》。他认为上帝的创造既自由又受制于必然性,既超乎万物之上又具有内在能动性。上帝与宇宙相互需要与依赖。认为信徒应坚信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条,但又可自由探索。其神学观点在4世纪时已遭到强烈反对,在6世纪时被指责为异教徒。但他一直是希腊神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教父。着有《论原理》、《反赛尔索》等。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古斯丁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阿拉里克:西哥特人首领,曾在罗马帝国军队中服役。公元395年被推举为王,随即进军君士坦丁堡,受阻后南下攻入色雷斯和希腊半岛,劫掠雅典、科林斯等地。公元397年东罗马皇帝阿卡迪乌斯任命他为伊里利亚司令官。此后攻入意大利,公元410年攻陷罗马城。在城内劫掠后率军南下,进攻北非未成,回军途中病逝。

阿提拉:匈奴国王,公元434—453年在位。约公元441年率军从多瑙河中游渡河南下,进攻拜占庭帝国;公元443年进军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二世被迫向其求和。公元451年西渡莱茵河入侵高卢,6月在卡塔劳温战役中击杀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公元452年侵入意太利北部,后经罗马主教利奥一世斡旋,与西罗马帝国议和撤军。他的征伐杀戮甚众,给欧洲造成严重破坏,得到了“上帝之鞭”的称号。

狄奥多里克:东哥特国王,公元493—526年在位。在其父死后被推为东哥特首领,公元489年在拜占庭皇帝泽诺的鼓动下,率众西征意太利,击败奥多亚克。公元493年占领拉文那,杀奥多亚克,建立名义上臣属于拜占庭帝国的东哥特王国,辖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在位期间,保留罗马旧制和文化艺术,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其后多次对外用兵,使其统治范围从意大利半岛扩大到西西里岛、达尔马提亚和普罗旺斯等地。

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帝国皇帝,公元527—565年在位。统治期间编纂《罗马民法大全》,积极介入宗教事务,维护皇权专制统治;对外以恢复罗马帝国领土为目标发动战争,征服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和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在东方与波斯先战后和,最终缔结和平条约。此外他还建造了很多著名建筑,尤其以君土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闻名于世。他统治时期是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但是频繁的战争和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力,在他死后,帝国征服的成果逐渐丧失。

贝利撒留:公元505—565年在世,拜占庭帝国伟大的军事家。公元527年担任了驻波斯前线的东方军队司令官,在战争中出奇制胜,屡次阻挡了波斯大军的入侵。公元532年镇压了尼卡起义,公元533年奉命远征北非,次年灭亡了汪达尔王国。公元534—540年又进军意大利,打败东哥特王国,收复罗马并占领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后因受到查士丁尼一世的猜忌于公元548年被免职,晚年二度再次得到起用,打败了攻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的保加利亚人。他的军事思想对其后拜占庭帝国军事活动影响深远。

希拉克略一世:拜占庭帝国皇帝,公元610—641年在位,希拉克略王朝的建立者。继位初期帝国内外局势十分险恶,他果断进行国务改革,推行军区制,调整中央政府机构,整顿财政,加强军队建设。公元628年取得了与波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收复了所有失地。但是这场战争也严重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国力,在其统治末年,这些地区几乎全被阿拉伯人占领。

利奥三世:东罗马帝国皇帝(717—741年在位)。他是伊苏里亚王朝的创立者。716年,伊斯兰领袖摩斯拉玛率领水陆两路八万大军再次进逼君士坦丁堡。皇帝迪奥多西束手无策,于是,小亚细亚督军利奥三世乘机夺权,登上了最高宝座。他在位期间,竭力整顿税收的征收,改善帝国的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给予新兴军事贵族以土地和财产,给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但这一切都同当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生了抵触,变得寸步难行。他还发起了向教会夺权的轰轰烈烈的“圣像破坏运动”。

尤西比乌斯:拜占庭帝国初期的神学家和学者,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生于巴勒斯坦。尤西比乌斯53岁当选为恺撒里亚的主教,并受到君士坦丁一世的宠信。著有《编年史》、《基督教会史》和《君士坦丁传》等,影响很大。他被称为“教会史”之父和拜占庭的第一位历史学家。

君士坦丁七世:10 世纪拜占庭的著名学者,人称“皇太子”。此人儒雅好学,潜心学术,保护教育,热衷著述。身为帝王,却把国务委以他人处理,亲自参加文化学术活动,并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学术运动的带头人。著作有《巴西尔传》,是一部为其祖父歌功颂德的著作;《帝国行政论》是一部关于外交政策的著作,书中保留了大量前代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穆罕默德:约公元570—632年在世,伊斯兰教的创立人。他出身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后受哈尼夫运动的影响,于40岁时宣布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在麦加开始传播伊斯兰教,号召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后因遭到麦加古莱西部落贵族的迫害而迁往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穆斯林公社。公元630年占领麦加,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的权威。他清除了克尔白殿内外的多神教偶像,使其成为穆斯林的朝拜中心。次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大多接受伊斯兰教,整个半岛大体归于统一。公元632年去世,葬于麦地那。

阿布·伯克尔:穆罕默德的挚友、信徒和岳父,公元632—634年在位的第一位哈里发。在位期间首先平息了各部落的叛乱,利用高明的政治手段调节了穆斯林各派的关系,巩周了统治。为了满足阿拉伯人夺取商路和土地的要求,缓和内部矛盾。他对外发动了扩张战争,并成功地占领了加沙地区。死后哈里发的位置由欧麦尔接任。

欧麦尔:公元634—644年在位的第二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的继任者。公元635年开始兵分两路对拜占庭帝国和萨珊波斯展开了全面进攻。经过雅穆克河战役、卡迪西亚战役和尼哈温等重要战役后,阿拉伯军队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巨大胜利,灭亡了萨珊波斯,占领了拜占庭帝国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区。他发动的扩张战争是阿拉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外大征服,为日后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奥斯曼:公元644—656年在位的第三任哈里发,欧麦尔的继任者。在位期间延续了对外扩张政策,先后征服了呼罗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北非的利比亚等地区。他是麦加古莱西部落中最有势力的倭马亚家族成员,他的当选,意味着该家族势力的复兴。他利用职权,在长期的扩张战争中占有大量地产,并大力扶植个人势力,其统治具有明显的贵族专政性质,因而引起人们的反对,由此产生了拥戴阿里的什叶派与其对立。公元656年被刺杀。

阿里:公元656—661年在位的第四任哈里发,出身于麦加的哈希姆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奥斯曼在位时其支持者组建起了追随他的什叶派,奥斯曼被刺杀后他被推举为哈里发,但是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其统治,不久他的拥护者也发生分裂,一部分不满其政策的下层穆斯林组建哈瓦立及派,并于公元661年刺杀了阿里。阿里死后,穆阿维叶建立了倭马亚王朝,神权共和时代由此结束。

穆阿维叶:倭马亚王朝开创者。属麦加古来什部落倭马亚家族,曾任穆罕默德的书记。640年被哈里发欧麦尔任为大马士革总督。奥斯曼被刺后,穆阿维叶以复仇为由,与阿里对抗。阿里在661年遇刺身亡后,他迫使哈桑放弃哈里发职位,在耶路撒冷接任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穆阿维叶依靠阿拉伯部落代表和长老会议,组成阿拉伯穆斯林的统治集团;采用拜占廷的行政制度,建立稳固有效的统治机构;还拥有一支长期与拜占廷作战、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稳定穆斯林社会秩序的同时,继续对外扩张。679年,迫使穆斯林社团领袖们承认其子叶齐德为哈里发继承人,从而开创世袭制的哈里发王朝。

萨拉丁:阿尤布王朝开君主(1174—1193),穆斯林抗击十字军东侵的英雄,原系库尔德人。1137年(一说1138)生于伊拉克北部提克里特城,119334卒于大马士革。1169年任埃及法蒂玛王朝宰相。他通过整编、加强军纪、采用新的军事技术,重建埃及军队,擢升同族亲信,扩大个人势力。1171年推翻法蒂玛王朝,自立为素丹,建立阿尤布王朝。 1183年攻占阿勒颇,灭努尔丁王国。1185年攻克摩苏尔,完成了统一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北部、汉志和也门,进而从东西两侧夹击十字军的部署。1187年,萨拉丁率领阿拉伯联军收复被十字军强占88年的圣城——耶路撒冷。萨拉丁名声大震,成为深受阿拉伯人民景仰和爱戴的民族英雄。他还关心教育,开办学堂,款待伊斯兰教的学者和阿訇,为他们修葺清真寺,委托他们撰写解释伊斯兰教义的著作,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对外贸易,建造开罗城堡和部分城墙。

花刺子密:阿拉伯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公780—850年在世。在天文学方面,他制定的《天文表》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在数学方面,他是最早编写算术和代数的学者,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将代数学和阿拉伯数字的计数法传人欧洲;在地理学方面,他编写的《地形学》是阿拉伯第一部地理学专著,该书附有他和其他学者共同绘制的“地球形象”,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他的地理学理论,对后世的伊斯兰地理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拉齐斯:阿拉伯杰出的医学家,公元865—925年在世,巴格达国家医院的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他的著作多达一百五十余种,其中以《医学集成》和《天花与麻疹》最为著名。前者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增掭了许多新的医学成就,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后者是天花和麻疹的最早著作。上述作品对西方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阿维森那:即伊本·西那,阿拉伯医学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学家,公元980—1037年在世,塔吉克人。他在医学方面丰富了内科学的知识,治疗上采用了许多新的药物,著有代表作《医典》,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对欧洲医学影响深远。此外,在哲学方面,他师承法拉比,最后完成了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的调和。他提出永恒存在的物质非真主直接创造,而是真主流出的第一精神。他的哲学观点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对中世纪的西欧学术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

泰伯里:阿拉伯杰出的历史学家,公元838—923年在世。代表作品有《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和《古兰经注》。前者是世界编年通史,全书共13册,约7500页,从真主创始至915年,以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为主,旁及其他各民族历史,内容丰富,文字优美,为阿拉伯史学划时代的巨著,现存约有原著的十分之一。后者共30册,被公认为是《古兰经》注释的权威,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伊本·赫勒敦:阿拉伯哲学家、历史学家,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哲学的奠基人。公元1332—1406年在世。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唯物主义因素,认为历史的对象应该是社会生活。气候、地理、经济、生活方式和宗教等因素对于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他宣称世界的认识基于人们的感知经验,但感觉是有限的,因此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主要代表作是《历史序论》。

金迪:阿拉伯杰出的哲学家,公元80l—873年在世,因具有纯正的阿拉伯血统,被称为“阿拉伯哲学家”。他力图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同伊斯兰教调和起来。他认为宇宙是真主创造的,精神是决定世界的根本,物质只是精神流出的形式。得自感观的知识是关于物质的形式,是形而下的世界;得自理性的知识是关于精神的形式,是形而上的世界,只有掌握理性的知识,才能成为哲学家。

法拉比:阿拉伯哲学家,公元870—950年在世。他力图将新柏拉图主义和苏非派思想加以糅合,把阿拉伯哲学推向高峰。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特性。但他强调宇宙万物都源于安拉,安拉流出第一精神,其后各级精神依次流出,最低的是人类精神,每一高级精神影响下一级精神。人的认识是安拉赋予的,人们由此可以进入精神的世界。他认为不信仰安拉的人没有理性,将在后世受到惩罚。他在政治上拥护君主专制统治。他的哲学观点对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思想有很大影响。

克洛维:法兰克王国创立者,公元48l5l1年在位。公元481年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公元486年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在高卢的残余部队,占领卢瓦尔河和塞纳河流域,其后又征服了阿勒曼尼人。公元496年他皈依基督教。在位期间编纂《萨利克法典》,在保存了罗马地主的财产同时将罗马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亲兵和官吏,使法兰克人新地主和罗马地主在经济和政治上实现联合。其建立的王权仍很软弱,死后其子瓜分王国,分裂兼并战争不断。

查理·马特:法兰克王国东部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曾重新统一法兰克王国。639年法兰克国王死后,朝政仍掌握在宫相手中。714年马特开始夺权,他打败国王和法兰克王国西部的纽斯特里亚宫相,征服了纽斯特里亚人。719年他成为全国宫相。724年远征萨克森人以及莱茵河和多瑙河两岸地区。732年萨克森人开始威胁高卢,进逼普瓦捷。马特迎战于城郊,击溃入侵之敌。733年马特迫使勃艮第称臣,734年又征服弗里西亚人。735年马特的军威曾远及卢瓦尔、波尔多一带。

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814),查理曼帝国皇帝(800—814)。曾征服西欧大部分地区,是西欧中世纪初期最强大的统治者。查理是加洛林王朝开创者丕平(矮子)之子,于768年继位。查理统治期间对外进行了50多次战争,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控制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疆域西临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及波希米亚,北达北海,南抵埃布罗河及意大利中部。查理于800年圣诞节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皇帝,史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遂称为查理曼帝国,以亚琛为统治中心。

托马斯·阿奎那:西欧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公元1226—1274年在世,意大利人。他认为理智来自上帝,同信仰并不矛盾,信仰高于理智,并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来说明上帝的存在;把世界描绘成由下而上的等级结构,上帝是最高的存在,也是万物追求的最高目标;主张灵魂是身体的形式,但是灵魂不朽;肯定世俗权力和教权都来自上帝,但是后者高于前者。他的哲学神学体系被称作托马斯体系,19世纪末被定位为天主教会官方哲学。代表作有《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

罗哲尔·培根:英国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法兰西斯修会的神学家,公元12141294年在世。他反对经院哲学家把神学形式逻辑化,重视经验,认为知识来自感官和实验,并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指出因袭偏见等是求真的障碍,但又认为神的启示等也是求知的途径。他断言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否认一般的独立实在性。他在实验自然科学方面亦很有造诣。著有《哲学研究纲要》等著作。

英诺森三世:罗马教皇,公元1198—1216年在位。在位期间首先大力制服罗马城和教皇国的意大利贵族,其后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公元1199年他向各地教会征税,由此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拥有了征税权。他还曾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镇压异端阿尔比派,批准多米尼克修会与法兰西斯修会成立。公元1215年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了基督教的七项圣礼,规范了西欧基督教的宗教生活。他的统治使西欧教会权力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路易六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公元1108—1137年在位。他确立巴黎为国家的固定首都;其后对王室领地进行整顿,制裁不服从王权的小贵族;把教会置于王权保护之下;保护王室领地内的工商业,发展贸易,聚积财富;支持各地的城市自治运动;利用一切机会提高法国国王的声望。在他统治时期,法国国王的统一事业大见成效,卡佩王权得到稳固。

腓力二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公元1180—1223年在位。在位期间施展谋略先后与三位英王对抗,陆续收复诺曼底、布列塔尼,安茹、曼恩、图棱等地。公元1214年在布汶战役中击败英王约翰为首的联军,获得“奥古斯都”的美名,从此,再也没有任何重要的势力反对其在法国的统治。腓力二世在位时期,始终笼络法国的贵族集团,同教士的关系也很好,还获得了各城镇的支持。他使法国王室的领地增加了近三倍,成为欧洲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国王,为法国在13世纪的繁荣昌盛铺平了道路。

路易九世:即“圣路易”,法国卡佩王朝国王,公元1226—1270年在位。继位后继续拓展王室领地,先后吞并阿奎丹和土鲁斯。使法王领地由法国西北部一直延伸到南方的地中海沿岸。同时他大力开展行政、司法、货币和军事改革,使法国王权逐步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管理职能;他积极参加十字军活动,得到了罗马教皇的重视。在当时的西欧政坛上,他以精明强干、公正威严而著称,为其后的法王留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

腓力四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公元1285—1314年在位,绰号“美男子”。在位初期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加强王权。公元1294年开始对英国的战争,公元1303年议和。战争的大量支出使他通过各种手段聚敛财富,他查抄犹太人的财产;镇压并掠夺圣殿骑士团;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保证税收;此外开始向教会征税,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激烈反对他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王权,扩大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贞德: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女民族英雄,出身于笃信天主教的农民家庭。公元1429年初,当法国奥尔良城被英军围攻的时候,贞德求见太子查理,称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5月初,贞德率领法军击败英军,解奥尔良之围,其后又收复兰斯城,但因声望日高,遭到查理七世周围贵族的妒忌。公元1430年春,贞德前往救援康边时被俘虏,随后被卖给英国人,异端裁判所将其判为女巫,处以火刑。贞德的事迹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抗英运动。

亨利二世:公元1154— 1189年在位的英国国王,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法国安茹伯爵的外孙。存位期间为加强王权,进行司法政革,以国王法庭贬低领主法庭作用,从而削弱封建主的司法权限;同时进行军事改革,征收盾牌钱取代兵役,用所得资金招募雇佣军。他通过战争和联姻使英国版图空前扩大,除不列颠外,还占领了法国地区的广阔疆域,得到了“安茹帝国”的称号。统治后期被内忧外患所困,其子也陆续发动叛乱,死后英国王权强化趋势一度中断。

狮心王理查:即理查一世,英国金雀花王朝国王,公元1189—1199年在位。早年曾起兵反对父王亨利二世,加冕为英王之后,率领十字军进行东征,并与萨拉丁进行战争;公元1199年在法国作战时阵亡。以勇武著称,被认为是中世纪骑士的典范。然而其在位期间穷兵黩武,花费大量军费,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国力,导致其后英国在与法国的争夺中处于下风,同时也中断了英国王权强化的趋势。

爱德华一世:英格兰国王(1272—1307年在位)。又称“长腿爱德华”、“苏格兰之锤”(因他对苏格兰人民的镇压)或“残忍的爱德华”,金雀花王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奉行的内外政策都十分积极,使英格兰成为当时欧洲的重要大国。他击败了威尔士的末代君主李威林,并顺利夺得他的王国;而后进攻苏格兰,虽然最终也未能达到完全控制苏格兰的目标,但却为今天的统一的英伦三岛打下最初的基础。“大宪章”制度也是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被得到了最终确定。

奥托一世:德意志萨克森王朝第二代国王(936—973), 神圣罗马帝国首任皇帝(962—973),亨利一世之子。936年即位后,积极打击封建割据势力,抵御匈牙利人入侵,维护中央集权。9622月在罗马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长期奉行对外扩张政策,不仅给被侵略地区人民带来苦难,也影响了德意志的统一。

腓特烈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2 3 月在法兰克福当选为德意志国王。1153年他迫使教皇犹金三世签订康斯坦茨条约。他的保证是:不经教皇同意不与罗马共和政府或诺曼人媾和,不把意大利土地割让给拜占廷皇帝,极力维护教皇的地位。犹金三世则保证支持腓特烈取得帝位。犹金三世的继任人阿德里安四世批准康斯坦茨条约,1155 6 18日在罗马为腓特烈加冕。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曾先后6次侵略意大利。因为他在指挥围攻克里马城时(1159年),用被俘的克里马人(多数是儿童)在德军前面抵挡城中的矢石,意大利人因而送给他“红胡子”这个绰号。意大利人说他的胡子是意大利人的血染红的。

腓特烈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西西里国王。红胡子腓特烈之孙,亨利六世之子。1196年末德意志诸侯在法兰克福推选腓特烈为国王。11985月腓特烈加冕为西西里国王。121212月在法兰克福再度为多数诸侯推选为德意志国王,几天后加冕。12201120,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给予意大利教士以重要的特权,并颁布反对异端分子的法令。随后,腓特烈构筑一系列城堡和要塞,还扩大王国的港湾,建立海军和商船队。1224年他在那不勒斯创立欧洲第一所国立大学。他也因为这些比较开明的政策被一些学者称为“中世纪的第一位现代君主”。12501213腓特烈在阿普利亚菲奥伦蒂诺城堡突然死去。

弗拉基米尔一世:公元980—1015年在位的基辅罗斯大公。他在位期间,攻打波兰和立陶宛,向西扩展了国土,并以个人威望加强了大公对全国的控制力。公元987年应拜占庭皇帝瓦西里二世的要求,帮助镇压了小亚细亚的叛乱,并与拜占庭帝国联姻。次年,他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带领臣民皈依基督教。他是基辅罗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对罗斯国家的政治、宗教、文化、立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伊凡一世:1325—1340年在位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富于谋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狡猾而残忍。他利用莫斯科优越的地理优势,利用以往积累的财力贿赂金帐汗国统治阶层,又站在对清算封建分裂势力有利的教会一方,抑制以特维尔王公为首的莫斯科邻近各公国。1328年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位,并掌握了从俄罗斯各地向金帐汗国缴收贡赋的征集权。他常常把贡赋的一部分据为己有,作为自己的活动资金。伊凡一世在莫斯科建造了最早用石头建造的乌斯平斯基大教堂,1328年,把作为俄罗斯统一象征的弗拉基米尔主教府也迁至莫斯科。由于他利用了宗教的权威,莫斯科事实上成为俄罗斯的政治、宗教中心。伊凡一世对贫困者大方慷慨,因此获得“卡利塔”(钱包)的外号。

瓦西里二世:莫斯科大公。因在内战中被人弄瞎双眼,得外号“失明大公”。任期中虽然经过一场内战,莫斯科公国的实力仍然增强。1448年,瓦西里二世任命约拿为俄罗斯主教,俄罗斯东正教会正式脱离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而自治。在位期间还致力于加强国家中央集权化的进程。

伊凡三世:莫斯科大公,在位时间1462—1505年。伊凡三世是使俄罗斯取得了独立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时期,莫斯科统一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彼尔姆、特维尔这几个俄罗斯公国。他在位时,金帐汗国由于内斗而分裂成几个小汗国,伊凡三世于是停止对金帐汗国的纳贡,从而结束了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人统治。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政府机构。1500年,其子瓦西里三世为获取大公权力公然造反,伊凡三世束手无策。1502年,伊凡三世被迫将大公称号授予瓦西里,大权旁落的伊凡三世在抑郁中死去。

伊凡四世:全罗斯大公,俄国第一个沙皇(1547—1584),绰号“雷帝”。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之子。1530825生于莫斯科,卒于15843181533年继位,其母格林斯卡娅摄政。7岁时,母亡,大贵族乘机叛乱,争权夺利,尤以王公舒伊斯基和别利斯基之间的斗争最为激烈。1543年,伊凡四世处死舒伊斯基。1547年加冕,自称沙皇,表示拥有无限的权力。

约翰·胡斯:捷克宗教改革家。曾任布拉格大学教授和校长,布拉格伯利恒教堂神父。他受到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影响,对捷克当时的状况极为不满。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抨击教士的奢侈堕落;主张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与教士一样领取圣体血;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并亲自将《圣经》译为捷克文(见胡斯运动)。1415年因异端罪名被处死。由此激起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引起了胡斯战争的爆发。他著有《论教会》一书。

斯蒂芬·杜尚:公元133l—1355年在位的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在位期间先后13次远征拜占庭帝国,夺取了马其顿、色萨利、伊庇鲁斯和阿尔巴尼亚等广大地区,称雄东南欧。公元1346年他自称“塞尔维亚人和罗马人皇帝”。公元1349年他参照《查士丁尼法典》颁布了《斯蒂芬·杜尚法典》,旨在维护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和社会制度。他在位期间是塞尔维亚王国国势的鼎盛时期,死后王国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逼下迅速衰落。

奥斯曼:公元1290—1326年在位的奥斯曼人首领。在位初期以“圣战”的名义屡次袭击拜占庭帝国边境,扩展领土。由于其在战争中的胜利而被罗姆苏丹国苏丹阿拉丁二世授予“贝伊”的称号,奥斯曼人势力开始兴起。在阿拉丁二世死后,罗姆苏丹国分裂,奥斯曼采用“埃米尔”的称号,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乌尔汗:奥斯曼帝国的第二位首领(苏丹这个称号直到1383年才开始使用),他的执政时期是从1326年到1359年。他占领了安那托利亚西部的大多数地区,他本人与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的女儿结婚,但又帮助约翰六世推翻了约翰五世成为拜占庭皇帝,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衰败。1354年他的长子苏莱曼·帕沙占据了加里波利,为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大陆上开辟了一个桥头堡。

穆拉德一世:奥斯曼土耳其苏丹(1360—1389),乌尔汉之子,1360年继位,改称号为苏丹(阿拉伯语,意为“君主”或“统治者”)。即位后推行领土扩张政策。穆拉德一世在位39年,全力推行领土扩张政策,征服了东南欧和西亚的许多国家,为奥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巴叶齐德:公元1389—1403年在位的奥斯曼人首领,穆拉德一世之子。他在位时征服了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色雷斯地区,从埃及的哈里发获得苏丹王号。他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大败欧洲基督教各国的十字军,但在统一小亚东部时,被帖木儿的蒙古大军俘虏。他被俘死去以后,帝国一度分裂,公元1413年其子穆罕默德回复统一。

穆罕默德二世:奥斯曼帝国苏丹(1451—1481)。穆拉德二世之子。1444—1446年,穆拉德二世对政事厌倦,一度逊位于年幼的穆罕默德。1451年穆罕默德正式即位。14535月攻占拜占廷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以其为首都,并改称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二世以法蒂赫(征服者)著称,在位期间大事征战,扩张领土。穆罕默德二世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伊斯坦布尔等地建立学校、图书馆、医院及清真寺多处。以其名义颁布的法典是帝国最早的法典。

谢里姆一世:奥斯曼帝国苏丹。1512年继位,1514年开始了他著名的远征。公元1514年击败伊朗军队,占领大不里士。其后继续在东方地区扩张,公元1516—1517年占领叙利亚和埃及,灭亡马木路克王朝,俘虏了阿拔斯末代哈里发并将其囚禁,随后获得其哈里发称号。谢里姆一世堪称奥斯曼帝国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其辉煌的军事远征席卷中东,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位8年时期,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使其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苏里曼一世:公元1520—1566年在位的奥斯曼苏丹。在位期间对内颁布法典,改革行政制度和土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继续扩张,公元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公元1526年入侵匈牙利,占领巴尔干半岛西部及多瑙河下游地区。在东方占领亚美尼亚、美索布达米亚和也门等地区,公元1534年攻陷巴格达。建立海军,攻占北非地区,一度逼近直布罗陀海峡。公元1566年在远征匈牙利时死于军中。他被西方史学家称为“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穆罕默德图格拉:德里苏丹国图格拉王朝的苏丹。1325—1351年在位。在位时期,德里苏丹国的疆域达到了顶峰:西起印度河流域,东至孟加拉,北抵克什米尔,南达科佛里河。但是他横征暴敛,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穆斯林贵族和印度教王公的叛乱。他的统治时期是德里苏丹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巴布尔: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创建者。帖木儿后裔,原名扎希尔·乌德·丁,巴布尔系绰号,意为老虎。1494年继费尔干纳王位。1497年夺取了帖木儿王朝的首府撒马尔罕。1526年攻占德里,建立莫卧儿王朝,自称印度皇帝。巴布尔不但是一个成功的君主,而且是一个诗人和察合台文大师。他写的回忆录《巴布尔纳玛》是研究15—16世纪中亚史和印度史的第一手资料。

阿克巴: 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著名的政治和宗教改革家。1556年继位。执政期间,当帝国相对稳定后,集中力量从事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改革税制,促进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改革司法,实行伊斯兰教法和世俗法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倡导印度各宗教一律平等提倡和赞助学术研究,宫廷学者荟萃,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在其统治下,印度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史学家誉他为“阿克巴大帝”,“伊斯兰东方最贤明、正义的伟大君主”。160510月卒于亚格拉。

奥朗则布: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1658—1707)。 1658年即位,号“阿拉姆吉尔”(意为世界的征服者)。当政期间征服拉杰普特,吞并德干,与马拉特人进行战争。经过长期征战,南亚次大陆及阿富汗几乎全部统一在莫卧儿王朝政权之下。奥朗则布是一个狂热的伊斯兰教君,他对印度教采取歧视迫害政策, 使印度教农民和封建主都起而反对这些起义,特别是拉杰普特人和马拉特人的游击战争给了奥朗布以致命打击。死后莫卧尔帝国分裂,并走向衰落。

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封建领主。公元1551年继承父业,数年后成为尾张国的大名领主。桶狭间会战胜利后于公元1562年与三河的德川家康结盟。公元1568年拥立足利义昭为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将军,掌握实权。随后逐渐成为中部日本的霸主。公元1582年,遭部将明智光秀的突然袭击而自杀,史称本能寺之变。执政期间,鼓励自由贸易,打击寺院势力,准许犬主教传播,采用西方火器改革,推行兵农分离,为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日本统一初步奠定了基础。

丰臣秀吉: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封建领主,原是织田信长部将。公元1582年率军消灭发动叛乱的明智光秀,成为信长的后继者。公元1585年被天皇授予关白之职,次年被赐姓丰臣,公元1590年灭北条氏,基本统一全国。后于公元1591597年两次入侵朝鲜,公元1598年去世。他建立新的封建体制;实行士农工商政策;在全国各地实行“太阁检地”;奖励新兴工商业,扶植城市的发展;颁布“刀狩令”,没收民间武器;严格控制海外贸易。他的统一事业为德川家康开创江户幕府奠定了基础。

德川家康:日本江户幕府创建者,三河国冈崎领主。与织田信长结盟后,势力开始扩张。公元1590年被丰臣秀吉转封到关东,移住江户城。丰臣秀吉去世后,公元1600年在关原会战中击败拥护丰臣氏的大名联军。公元1603年出任征夷大将军,建立江户幕府。公元1615年在两次大阪会战后彻底消灭丰臣氏,次年去世。其统治期间建立交替参觐制度,完善幕府及地方大名组织机构,基本形成幕藩体制的基础。他还通过提倡儒学、禁止天主教传教等方式巩固了幕府统治。

藤原惺窝:德川幕府时代初期的懦学家。他专门学习和研究朱子学,并最早用日文宣讲宋儒理学,创造以朱子学为核心的京学派,被誉为“朱子学之祖”。,他曾被德川家康聘用讲解《贞观政要》。他有门徒百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水尺五、那波活所、堀杏庵等人均成为当时日本著名的朱子学大师。他著有《千代源草》、《四书五经倭训》等书。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文学家、诗人,其不朽名作是《神曲》。《神曲》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了教会的贪婪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恩格斯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彼特拉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文学家、诗人。他擅长十四行体的抒情诗,代表作《歌集》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摆脱了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他反对意大利的割据状态,渴望国家统一,烈抨击罗马教廷的黑暗。他创作的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歌中的重要体裁。

薄伽丘:意大利作家。生于佛罗伦萨。青年时代先后在那波里学习商业、法律,并有机会进入宫廷,接触贵族生活,同人文主义者广泛交游。1340年,回到佛罗伦萨,坚定地站在共和政权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并多次受共和政权委托,出使其他城邦和法国。他是位博学的人文主义者,在翻译和用人文主义观点诠释、传播古代典籍上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神曲》研究,并撰写《但丁传》。薄伽丘一生作品甚丰,著有长篇小说、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生于佛罗伦萨。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格逐渐成熟。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以博学多才著称,在数学、力学、光学、解剖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和发明。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刻家,画家,建筑师。早年在佛罗伦萨画家吉兰达约的作坊当学徒,后因爱好雕刻转入以保存古雕刻遗物最多的美第奇庭园工作。1508年米开朗琪罗接受教皇和政府任务,为西斯廷礼拜堂顶壁绘制壁画。整个壁画以宏伟的建筑结构作边框,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划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并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央是取材于《圣经》中从开天辟地到洪水方舟故事的9 幅画,周围是12男女先知、摩西、大卫等,全部绘画面积500 多平方米,塑造了多数比真人还大的343个人物形象。壁画揭幕之后,举世公认为空前之作。艺术界更认为他所塑造的气魄宏伟、体态健壮、具有强力意志与力量的众多人物形象,是文艺复兴盛期美术最完美的创造。

拉斐尔:意大利画家。1509年后,他被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去绘制梵蒂冈皇宫壁画,其中签字厅的壁画最为杰出。这批遍布大厅四壁和屋顶的绘画,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4个方面: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作品除发挥了他特有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之感。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波尔申纳的弥撒》、《波尔戈的火警》和《加拉泰亚的凯旋》等。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运用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之一,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赞美共和政体,认为共和政体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个人才能,培养公民美德。但他认为,当时处于人性堕落、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状况的意大利,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宁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建立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他所主张的政治权术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塞万提斯:西班牙小说家,戏剧家,诗人。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是欧洲最早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享有世界声誉。小说以虚构的穷乡绅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的游侠史,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部作品不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塑造人物的高度和力度方面,都比前人前进了一大步。

达·伽马:葡萄牙航海家,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149778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经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520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同年秋离开印度,于149999回到里斯本。达·伽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后一次被任命为印度总督。达·伽马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这条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

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他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15世纪晚期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16世纪初,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进行向西环球航行。1519 920率船队从西班牙启航,向西南到巴西海岸,再南驶,经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名为麦哲伦海峡),入当时称为南海的太平洋,在横渡南海的航行中船队未遇到一次暴风雨和巨浪 ,麦哲伦和船员称之为太平洋, 此名沿用至今。1521316到菲律宾群岛,427在与马克坦岛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152298船队中的维多利亚号回到出发地。这次航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天体运行论》,这部巨著被恩格斯誉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在书中所创立的科学的哥白尼日心体系揭示了地球决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的一颗普通行星。正是这一点冲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教条,根本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念,引起了自然科学的一场大革命。天文学也因此率先跨进了近代科学的大门。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1604年他发现和持续地观测了出现在蛇夫座的一颗新星,此星现在被命名为开普勒新星。他还发现火星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一个焦点上,还发现火星的向径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不久他指出这两个定律也适用其他行星,它们被称为行星运动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后来又发现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赤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他还出版《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一书,热情宣传哥白尼日心体系,系统介绍自己对天文学的贡献,后来此书成为17世纪欧洲影响最广的天文学著作。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1564年生于比萨,1586年发明了浮力天平,并写出了关于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1589年受聘为比萨大学讲师,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次年发现了摆线。1592年到帕多瓦大学任教。其间,他、发现了惯性原理,研制了温度计和望远镜,后来还发现了太阳的自转和太阳黑子。1597年,受友人开普勒的影响,开始接受日心说。1632年,伽利略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审判,并被判处终身监禁,随后又改为在家软禁,直到去世。伽利略是近代自然科学之父,他为牛顿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哈维:英国医生,生理学家,解剖学家,胚胎学家。他提出了新的血液循环理论,彻底否定了统治1000多年的盖伦关于心血运动的错误看法,为近代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哈维对动物的活体解剖、精确观察和实验分析以及用数学计算方法、引入机械的定量概念等方面,都在前人之上,所以被公认为近代生物学的先驱。

布鲁诺:近代早期意大利唯物论和无神论者,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的伟大思想家。他热情阐述和捍卫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提出宇宙无限性和统一性的新理论,强调物质和形式不可分割以及物质的不可创造性。他怀疑基督教教义,并在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到处宣扬唯物主义世界观。1593年他被宗教裁判所逮捕,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88969人们在罗马鲜花广场竖起布鲁诺的铜像以纪念这位科学的殉难者,1980年,罗马教廷被追为布鲁诺平反。

弗朗西斯·培根:近代早期英国哲学家,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其重要著作有《祟学论》、《新工具论》。他特别重视知识,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他批判了经院哲学的逻辑,阐明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新方法——归纳逻辑。由于他在方法论上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培根是“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笛卡儿:近代早期法国哲学家,同时又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生理学家,其代表作《方法论》和《哲学原理》阐明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在科学方法论上特别强调演绎的方法,即从几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一步一步推论出其他原理,直至构成一个能自圆其说的知识体系。

马丁·路德: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15171031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并反对教廷销售赎罪券,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发端。1520年又撰文表示与教皇决裂并当众烧毁教皇通谕,支持诸侯没收教会财产。后遭教皇绝罚,但受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他在神学上强调“因信称义”,认为拯救在于个人的信仰而不在于教会的中介作用。主张宗教仪式用民族语言举行,并亲自将《圣经》译成德文。其后期思想日趋保守,主张对由宗教改革引发的德国农民大起义采取武力镇压。著有《教理问答》、《讲道集》、《书信集》等。

闵采尔: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派领袖,农民战争领袖。曾任神父,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初拥护马丁·路德。在讲道中反对天主教繁琐礼仪,抨击罗马教廷,并用德语布道。其主张与做法受到下层群众拥护,并曾与激进的再洗礼派合作。1524年后组织领导德国农民起义,在缪尔豪森城成立“上帝永约会”,并任主席。1525年起义失败,被俘后遭杀害。

慈温利: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1484年生于圣加仑州维尔德豪斯村一农民家庭。曾就学于维也纳大学和巴塞尔大学,深受唯名论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潮影响。1506年起任格拉鲁斯神甫。1513—1515年,两次随雇佣军去意大利,目睹教廷的腐败和雇佣兵制带给瑞士人民的痛苦,决心致力宗教改革和实现瑞士的统一。1531年在教派冲突中阵亡。

加尔文:瑞士宗教改革家。新教归正宗创始人。1536 年成为日内瓦市议会的实际领导人并发表了神学著作《基督教原理》,在日内瓦主持宗教改革及市政工作。改革包括: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教会只设牧师、长老和执事等圣职,建立长老制,长老由有威信的平信徒担任;简化宗教仪式,只举行洗礼和圣餐礼;取缔奢侈享乐行为,提倡节俭;改组市议会,由长老、牧师和上层市民组成市议会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其间,加尔文积极参与了对再洗礼派的镇压。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马丁·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椐。主张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的教阶制度等。加尔文的思想对后世的基督教新教神学有重大影响。

克伦威尔: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革命时期他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被称为“铁军”,曾在马斯顿荒原大败王军,使战局出现转折。他率领新军在两次内战中打败王党,以武力解决了议会与国王的矛盾,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最后战胜封建势力,在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奠定基础。但是后来,他镇压掘地派和平等派,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并获得终身“护国公”称号,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富兰克林: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他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创始人之一。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积极参加反英斗争。当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国,促成了美、法同盟的建立。1787年当选为制宪会议的代表,参加起草了美国宪法。他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普选制和一院制议会。

托马斯·杰弗逊: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 。他也是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响力者之一。其任期中之重大事件包括路易西安那购地案、1807年禁运法案以及路易斯与克拉克探勘。杰弗逊受多名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见解影响极深,杰弗逊认为,政府不仅要防止个人侵害群体中其他人之自由,也要自我限制以防削弱个人自由。杰弗逊最广为引述的警句“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乔治·华盛顿:北美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之一,在战争期间任大陆军总司令。在他的指挥下,北美军队最终打败了强大的英国军队,使北美独立战争获得了胜利。美国独立后,他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托马斯·潘恩: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所著小册子《常识》中号召人民拿起武器,以武力争取民族独立,唤醒了民族意识,使成千上万人加人到反英行列中来,加快了北美宣布独立的步伐。

格拉古·巴贝夫: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参加者,他坚决反对热月党人的反动政策,并形成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他在巴黎组织秘密的“平等会”,发表《平等派宣言》,并策划武装起义,但由于叛徒告密,他在起义前一天被捕,于l7975月被杀害。他的理想是建立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公有的大国民公社,马克思认为他的思想是“超出整个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的思想”。

拿破仑·波拿巴: 法国拿破仑帝国的建立者。从小受到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的影响。青年时代曾人军校学习,1793年在土伦战役中园战功晋升为上将。热月政变后他在巴黎用大炮镇压了王党叛乱,1799年他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他率领的法军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彻底战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直至1821年死于该岛。

詹姆斯·瓦特:英国发明家,机械师,蒸汽机的主要发明人之一。瓦特对纽科门的蒸汽机进行改进,于1765年制成可供实用的单作用式蒸汽机,178110月取得双作用式蒸汽机的专利权。1783年,他改进蒸汽机的配气机构,采用带气泵的凝汽器和使活塞平行运动的四连杆机构等。1788年发明能控制进气阀的开启程度从而控制蒸汽机速度的离心调速器。1790年发明压力表,从而使蒸汽机臻于完善。他将蒸汽机零部件标准化,并投入成批生产。1794年瓦特将行星齿轮机构改为曲柄连杆机构,最后完成了双作用式蒸汽机的发明。瓦特是功率单位“马力”的提出者,国际单位制中的功率单位“瓦特”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路易·渡拿巴:拿破仑一世的侄子。1832年拿破仑的儿子死后,他成为了法定的继承人。他处处模仿拿破仑,朝思暮想复辟帝业,曾于1831840年两次发动企图夺取政权的暴动,失败后被判终身监禁,后逃往英国。1848年二月革命后,他重回政治舞台。伪装同情劳动人民,骗取农民支持,暗中与大资产阶级勾结,当选为总统。1851年发动政变,1852年宣布法国为帝国,是为法兰西第二帝国,他自任皇帝,称拿破仑三世。他所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也被称为“波拿巴政体”,这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体制。

加里波第:19世纪意大利著名革命家。1831年加人了青年意大利党,1834年参加武装起义,失败被捕,后来逃到南美。1848年革命爆发后,立即返国,并组织志愿军参加反奥斗争。在他的领导下,曾一度在威尼斯、托斯坎那等地建立了共和国,并推翻教皇政权,建立了罗马共和国,直至18493月,第二次反奥斗争失败。教皇政权重新恢复。后来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加里波第和他率领的“红衫军”起了重要作用。

俾斯麦:俾斯麦(18151898)出身于普鲁士的一个容克家庭,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容克。在政治上集专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强权主义者于一身,担任过邦联议会议员、驻俄国与法国大使。18629月,政府和议会在军费问题上矛盾重重,俾斯麦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委以首相及外交大臣的重任,以图挽救危机。上台后倡言以“铁和血”来解决重大问题,因此以“铁血宰相”著称于世。俾斯麦控制德国内政外交达28年之久。在德国的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

杜桑·卢维杜尔:海地独立战争领导人。生于海地角附近布雷达种植园一个黑人奴隶家庭。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向往自由平等,痛恨奴隶制度和殖民统治。1791年领导黑奴起义,解放北部大片土地。1801年初进军西属圣多明各,统一海地全岛。同年7月颁布宪法,宣布废除奴隶制,任终身总督。18026月被法军诱捕。死于法国狱中。

伊达尔哥:墨西哥独立战争最早的领导人,他是土生白人,出身于大庄园主的家庭,早年深受欧洲启蒙主义者思想影响。1810年,伊达尔哥领导墨西哥人民起义。在伊达尔哥的号召下,由印第安人组成的起义军从多洛雷斯出发,一路上捣毁庄园,严惩殖民者。11月起义军进入瓜达拉哈拉后,伊达尔哥就着手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府和组织解放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18111月,在瓜达拉哈拉郊外的决战中,起义军失败。伊达尔哥在率军向北转移的途中,遭到敌人伏击被俘。730,伊达尔哥被害。他的首级被送到瓜那华纳,放在铁笼子里示众达10年之久。

玻利瓦尔:19世纪初西班牙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军事家。他领导拉美独立革命胜利后,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为总统。1821年,解放加拉加斯。次年解放基多,厄瓜多尔加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在建立南美资产阶级共和政权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制定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等国的宪法,主张废除奴隶制和封建等级制,限制教会特权,实行中央集权制,反对联邦制。他重视拉美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多次建议成立美洲共和国联盟。1826年在巴拿马召开了美洲国家国际会议。1830年春,玻利瓦尔辞去总统职务。同年1217卒于哥伦比亚圣玛尔塔。

圣马丁:阿根廷民族英雄,南美南部独立战争领导人。他领导了18121821年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地的独立战争,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18227月日,圣马丁与玻利瓦尔在瓜亚基尔会见,并进行两次秘密会谈,共商重大的军政问题,因意见分歧,会后返回秘鲁。922他辞去秘鲁护国公之职,悄然引退。1824420到达法国隐居。

库恩·贝拉:匈牙利共产党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人。1918324创建匈牙利共产主义小组,后当选为匈牙利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19321,匈牙利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社会党,接管政权,宣布成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9258月与原匈共其他领导人一起重建匈牙利共产党。1936年,共产国际执委会指责库恩·贝拉“阻挠七大路线的贯彻执行”和“对七大采取宗派主义的做法”。1937629目受诬告被捕,后卒于狱中。1956年恢复名誉。

凯末尔:土耳其共和国奠基人。他领导了19191922年的土耳其革命,史称“凯末尔革命”,革命结束了奥斯曼王朝六百多年的封建统治。19231029,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被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19277月,他为适应新选举法而主动辞去军职,11月再次当选为总统。执政期间,实行了行政、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北一辉:日本法西斯理论家。他于1919年写了一本小册子,初名《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后改名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它后来被日本法西斯奉为经典。北一辉狂热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为了实现该纲领,他要求动用“天皇大权”来改造日本。北一辉的理论是敌视人民群众、敌视马克思主义、敌视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动理论。

贝奈斯: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家,总统(1935193819411948)。慕尼黑危机期间,贝奈斯曾希图依靠英、法、苏等国支持,抵抗希特勒侵略,但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他不敢发动人民,也不愿单独接受苏联援助,在英法压力下,接受了《慕尼黑协定》。1938105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后于1946年当选为总统。

张伯伦:英国首相,20世纪30年代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1937528,张伯伦出任保守党政府首相。执行与纳粹妥协,怂恿其东进反苏的政策。二战之前,他代表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占,并纵容意大利对西班牙继续进行武装干涉;在远东,他奉行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的政策;积极参加策划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阴谋;又同希特勒签署《英德互不侵犯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张伯伦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459b2b3169a4517723a31e.html

《世界史人名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