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发布时间:2020-03-05 10:42: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作于 (单项)

窗体顶端

    word/media/image2_1.pngA.1966年惊蛰之夜            word/media/image3_1.pngB.1974年春分之夜
    word/media/image2_1.pngC.1978年谷雨之夜            word/media/image2_1.pngD.1992年清明之夜

窗体底端

(2)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所引“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谁的作品?(单项)

窗体顶端

    word/media/image2_1.pngA.姜夔《点绛唇》            word/media/image2_1.pngB.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word/media/image2_1.pngC.杜甫《望岳》              word/media/image3_1.pngD.王维《终南山》

窗体底端

(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在写“看看”、“嗅嗅”、“闻闻”冷雨时,主要用哪些地方的景色来反衬“中国风景”的意趣和韵味的?(多项)

窗体顶端

    word/media/image4_1.pngA.基隆港防波堤           word/media/image5_1.pngB.溪头树密雾浓           word/media/image4_1.pngC.牧童遥指杏花村

    word/media/image4_1.pngD.嘉陵江布谷啼           word/media/image5_1.pngE.落基山奇岩怪石

窗体底端

(4)余光中的文学创作主要涉及(多项)

窗体顶端

    word/media/image5_1.pngA.诗歌        word/media/image5_1.pngB.散文        word/media/image4_1.pngC.戏剧        word/media/image4_1.pngD.小说        word/media/image4_1.pngE.电影

窗体底端

(5)余光中曾在哪些大学读过书?(多项)

窗体顶端

    word/media/image4_1.pngA.北京大学                word/media/image5_1.pngB.金陵大学              word/media/image4_1.pngC.四川大学

    word/media/image5_1.pngD.厦门大学                word/media/image4_1.pngE.上海交通大学

(1)余光中的散文集有《听听那冷雨》、 word/media/image6_1.png等。

(2)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主要抒写了作者 word/media/image6_1.png

(3)余光中将自己的散文写作称为“左手的 word/media/image6_1.png”。

(4)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文里说:“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子,五陵少年。 word/media/image6_1.png,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5)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文里又说:“雨是一种 word/media/image6_1.png,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1)逍遥游

(2)因海峡两岸“参商太久”而产生的凄迷愁怨

(3)缪斯

(4)杏花春雨江南

(5)回忆的音乐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融“知性”于“感性”之中,通篇借雨写愁,审美的对象主要落在雨上;作者始终用雨来濯洗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你认为本文的美感价值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文作于“1974年春分之夜”,作者离别大陆已整整25年。文章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入笔,扣住“雨”字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回忆了青少年时代在大陆生活的难以忘怀的美好情景,抒发了自己因海峡两岸“参商太久”而产生的凄迷愁苦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与祝福之情。
    (1)写雨,写愁,写作者离别大陆二十五年来时时萦绕心头的乡愁和凄迷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与美好祝愿。
    (2)(允许学生发挥,言之成理即可)例如:
    本文通篇借雨写愁,融“知性”于“感性”之中。审美的对象主要落在雨上;作者始终用雨来濯洗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魅力。

(2)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着力挖掘汉语言文字的美感与韵味,被视为“可读性”散文的典范之作。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允许学生发挥,言之成理即可。能集中于某一两方面进行简述,谈得比较具体实在的,为上。)例如:
    赞同这样的看法。理由是:
    善用重叠手法,并“诗化”散句,使之具有优美的节奏和浓郁的韵味,这是“余体”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两大原因。
    余光中善用叠字叠句,虽有师承李清照《声声慢》的痕迹,如“单调里自有一咱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但更多的还是创新,如“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等,因此,本文具有一种音乐美。
    而且,文中的句子还经作者精心的“诗化”,短句如“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等,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如“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又仿佛如歌的行板,都产生了悦耳的美感。而“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等,更是节奏鲜明强烈,可以让人脱口唱出来。

(3)你读过余光中的其他散文作品吗?你认为余光中的散文与现代其他作家的散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允许学生发挥,言之成理即可。能集中于某一方面进行简述,谈得比较具体实在的,为上。答案内容,可以根据课本“导读”,或多媒体课件中的“学习要点·内容提示”,也可以从其它角度作分析。)
例如:
    《听听那冷雨》的“别辟一境”,我以为主要是指,此文不仅善于融合中西文化,藻采斐然,而且清楚地显示出余光中变革散文的勇气和追求“现代散文”(讲究“弹性”、“密度”、“质料”)的特点。此文不同于《逍遥游》、《咦呵西部》、《登楼赋》等前期散文,前期散文具有飞扬跋扈、石破天惊的格调,采用“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的手法技巧,而《听听那冷雨》则显得神凝气敛、圆润雅洁,文笔趋于成熟,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窗体底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b13e4e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a.html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