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6017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以古诗词为根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个“语言实践”,就是语言文字训练。
课改前,语文非常注重双基训练。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导致“题海战术”的问世,使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新一轮语文改革后,语文从完全的工具性偏向了人文性。新课标提出要求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理念本来是非常好的。但是过分注重,又会忽视另一方面。现在教学中,出现普遍的问题就是:过于关注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它的工具性。具体体现在:一堂阅读课里,老师多数引导学生:你喜欢读哪个句子就读哪个句子!划出你觉得最美的句子!学习你喜欢的自然段……一线教师们不约而同的认为,设计这样的问题才能体现出学生主体性的地垃,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好像只有这样问方能与课改前“老师死死抓住学生”的局面区分开来。问题是,通过这一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较之课前提高了什么语文能力?
老师们的心目中比较模糊。所以,学生难以解答一些语文基础性的题目。个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老师们并未真正读懂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只有将语文的人性与工具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关注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好语

文。
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可以说古诗文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根基所在,也是学习写作过程中最好的范文。下面,笔者将结合古诗词教学,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抓住语文根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读写结合是以学生学习的文本教材为平台,以阅读教学为基础,以习作训练为途径的语文双基训练。”古诗教学其实也是极佳的读写训练途径,无论是田园诗、山水诗、怀古诗,还是送别诗、咏志诗,教师都不应该只是停留于“会解释、会背、会写”的表面化理解中,从而让古诗教材失去了它独有的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如何在短小的古诗教材中恰当地将古诗教学与语言文字训练融合在一起呢?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一、品读文本,理解方法。 当下语文课堂中盛行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即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先生指出: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应有两个路向: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理解本文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即课文怎么说? 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本诗说了什么,对学生而言通俗易懂。然而,本诗是怎么说的呢?却鲜少教师去思考这个问题。其实,看似简单的一首小诗,作者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白鹅的形体,由“曲项”到“白毛”再到“红掌”,抓住每个部位鲜艳的色彩;同时辅以“歌”“浮”“拨“的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写出了

白鹅在水中悠闲自在的样子。这不得不说是一篇极佳的描写小动物的范文,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诗句,恰当地把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提炼出来,则可将古诗教学的目标作进一步的拓展。又如在教学杜甫的名诗《绝句》时,也可恰当地引导学生在品析诗句的同时,关注“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的景物描写顺序,以及“黄”“翠”“白”“青”等表示色彩的词语,从而总结出诗歌中写景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写景练笔。设计话题,激发想象能力。 一、熟读文本,积累语言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积累,强调多读多背。反观现代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因为“肚中无货”,所以常感写作异常艰难。这就与学生读书少,语言存量不足有关。其实,小学阶段的儿童有记忆的优势,教师们可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高度关注儿童的语言积累。怎样做好语言的积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课本出现了不少绝句诗篇。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古诗的类别,引导学生去熟读积累。如:写景的诗句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有“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等;心理描写的诗句有 “意欲捕鸣蟑,忽然闭口立”等。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良训,将这些诗句积累于心中,习作时信手拈来,运用到语段中,作文就生动多了。
语言学家克拉申说:“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

素材,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的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和速度。所以,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训练点。 二、拓展文本,运用表达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这一体裁的文章非常有特色,它把一首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头,文是诗身,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教师在古诗教学课堂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拓展情节,进行“文包诗”的创作,从而再现诗歌的精彩内容。如笔者在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时,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文包诗”创作: 1、吟诵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及故事的基本情节。 2、想象诗歌中“我”与“童子”的对话。 3、回顾《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文包诗的写作方法。
4、运用写作方法,加以适当的想象补充,大胆进行“文包诗”创作。
5、学生现场练笔并及时评点。
小学阶段,尤其在高年级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苦于“无米之炊”,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多创造练笔的素材与机会,并加以适当的方法指导,“文包诗”的创作将成为学生非常有兴趣的练笔形式之一。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

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在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提高,始终离不开训练。只有每位教师有强烈的训练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细心品味祖国汉语的博大精深,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神韵,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b90503650e52ea54189812.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