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9-09-05 06:11: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静脉输液不但是临床工作应用中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之一,还是临床护理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也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过程中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疗途径。熟练、流畅的操作过程可以体现一个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可以提高病人的信任度、满意率。通过十几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本人对静脉输液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其中应注意的几项技巧。

1  静脉输液前的准备  护士个人准备按工作要求穿戴整齐工作服、工作帽、口罩,保持手部清洁,精神饱满、干净利索地进行操作;输液用品的准备:在治疗车上准备好一个输液盘、酒精、碘酒各1瓶,棉签若干、输液贴或胶布,按医嘱和输液单顺序配好液体,在输液瓶上标明患者的姓名、床号以及加入药品的种类和剂量;患者方面的准备:进病房后先与病人打招呼,如您感觉好些了吗?而后告诉病人:一会儿扎针可能会痛,我会尽量轻些,有什么不舒服请告诉我。

2  输液管排气技巧  首先将输液调节器提到莫非氏滴管下端并将其关毕,把瓶子挂在输液架上准备排气。右手把排气管(短管)打折,捏紧,注意:千万不要让瓶中的液体流出,一方面会弄湿病人的衣服也浪费药液,另一方面,流出的药液把排气管末端的过滤膜浸湿,使空气不能进入输液瓶中造成液体不滴。然后把输液管(长管)盘绕左手拇指与四指中间,用力挤压莫非氏滴管液体会迅速流入小壶中,打开调节器,将莫非氏滴管水平或45°度摆放,让水流沿管壁流下,以免将小空气砸到输液管中形成小段气栓不易排出。使其液面充满1/2或多一点讯速放开右手的排气管,让空气进入输液瓶中,利用连通器原理使药液快速流出并把空气排净,这样会非常快速有效地达到排尽空气的目的。

3  静脉穿刺技巧  选择穿刺部位应尽量找静脉表浅部位,这样显露明显、方便进行穿刺、疼痛轻、易于固定输液针头,遵循既不影响患者的活动,又能满足病情需要的原则。直接刺入血管法是护士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根据皮肤及血管情况调整进针角度,用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三个手指,直接快速、连贯入血管同时将针梗送入2/3并加以固定。捏针柄的手在整个操作中不移动、不换手,避免了针尖晃动引起疼痛。同时,由于不在皮下潜行走针,也避开了伴行的神经。故直接穿刺法微创、痛苦小。要注意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高,静脉穿刺时回血较慢,所以,针头进入皮下后穿刺血管时进针要缓慢,如感觉针已进入血管不见回血,可轻轻挤压一下靠近穿刺针头处的输液管即可回血。

4  输液管固定技巧  输液贴固定不当会引起针头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第一条输液贴固定针柄,第二条带敷垫的输液贴覆盖针眼处,第三条输液贴固定头皮针管,第四条输液贴固定输液管。这样完全可以确保针不移位及针眼处的无菌。

5  输液管换液技巧  输液过程中,经常需要多瓶药液连续滴注,换瓶时可待液面下降至滴壶下段,用边旋转边轻轻挤压滴壶的方式拔出输液器,再插入另一瓶药液中。这样可减少残余药液的浪费,因输液器插入输液瓶有一定的长度,瓶颈中的药液不能全部滴完。  6  拔针技巧  最佳拔针时间选择在输液瓶内药液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拔针时采用先拔后压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先压后拔的方法。将调节器关小,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引起疼痛。将左手拇指指腹顺着静脉走向放于皮肤进针点和静脉进针点上,暂不加压;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针柄上方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方向拔出。这样既可避免拔针时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导致针尖划伤血管壁,又可避免血液回流入输液管。

7  静脉穿刺拔针后穿刺局部的护理  拔针后嘱病人举手按压 5min,这种方法安全方便,简单易行。也避免了穿刺部位按压引起的疼痛。静脉输液拔针后穿刺部位局部护理不可轻视。若没有给患者交待清楚拔针后的按压时间或没有指导患者正确的按压血管穿刺处,就可能会出现局部淤血,甚至会出血很多,不但影响了下一次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以至引起患者对静脉输液的恐惧。

 

几种难穿刺静脉的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在临床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常用的临床操作和重要的给药方法之一。特别是在紧急抢救病人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为了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尽快建立起静脉通道,给抢救赢得时间,减少病人痛苦,现将几种难穿刺静脉的处理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一、不显露静脉

1、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

2、肥胖病人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

二、脆弱静脉

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血管比较脆弱,应该选择从血管旁侧进针,刺入时,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能用力过猛,原则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

三、空虚静脉

大出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进行此类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头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后壁分离,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内有失阻感,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了血管,即可注射。

四、活动度大的静脉

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进针,回血后,针头稍挑起,顺着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五、表浅细小静脉

女病人和儿童的静脉都比较细小,穿刺时较为困难,碰到这种情况可选择适当斜面小的针头,而且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可用热敷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以利穿刺。

六、成人头部骨缝静脉

在四肢无静脉穿刺时,可选用头部静脉,成人头部静脉十分不明显,可按解剖位置,摸准骨缝将头皮针缓慢顺着骨缝中央刺入静脉往往成功,但临床少用。

七、小儿头部静脉

小儿头部静脉较细,加之小儿不配合,往往不易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熟悉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做好注射前准备,选择较直与分叉少的静脉,呈向心方向穿刺,操作时细致轻柔,针斜面向上,针的角度几乎与头皮平行,缓慢将针头直达管腔。

如刺入静脉后,无回血,而且有阻力消失和进入空腔管道的感觉,可注入少许液体,而没见针头旁肿胀,即证明刺入静脉,即可固定,此类静脉原则是宁浅勿深,宁慢勿快,固定稳妥。

 

逆血流方向静脉输液的机理

讨论
31 手背静脉解剖学特点
手背静脉是由沿指背两侧静脉上升的指背静脉彼此吻合形成指背静脉,并在手背中部相互连接组成手背静脉网。含有深浅两套静脉系统,两者借交通支相互连接[1]。由于手背静脉由指背静脉的三级静脉弓向上延伸而来,其外径>15 mm,普通输液针头外径为06O7 mm,加之手背浅静脉之间、浅静脉与深静脉之间存在者丰富的交通支[2]。因此采用逆向静脉穿刺不影响血液回流,液体点滴顺利。
32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临床采用传统顺向法穿刺时,患者握拳后掌指关节高于手背,血管位于两骨缝之间皮下深处,不易看清而影响穿刺,半握拳时掌指关节处皮肤松弛妨碍进针角度,影响穿刺成功率.即使穿刺成果也影响固定。逆向静脉穿刺采用半握拳时.远端血管显露于皮肤表面.可以选择进针角度,再之.逆向穿刺针尖斜面迎着血流方向,容易见到回血,降低了穿透血管的几率,穿刺成功后,易于固定。本组结果显示穿刺成功率逆向穿刺法明显高于顺向穿刺法。
33 逆向穿刺法的稳定性明显高于顺向穿刺法
顺向穿刺由于针梗进入血管的长度短.使穿刺针的针梗与针柄位于掌指关节处,不易固定,有时要将手指一起固定影响手指的活动度,患者手指稍活动针头容易剌破血管造成液体外渗;逆向穿刺法针柄可避开掌指关节,在手背的平面上易于固定,不影响手指的运动,保证了液体的顺利进行,本实验结果表明顺向法对手的影响为100 ,而逆向法对手的影响为0,顺向法发生渗漏18(45 ),逆向法发生渗漏7(14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逆向静脉输液利用了通常情况下不采用的手背下13处的浅静脉,而且易于固定.不易脱出,不影响液体滴数,增加了远端血管的利用率,缓解了肿瘤患者化疗静脉穿刺困难的矛盾。逆向静脉输液滴数可达到正常情况下顺向静脉输液的滴数,虽是逆向输液,但因很快分流不影响输液滴数,在输液过程中,没有出现指端肿胀和不适等,这说明逆向静脉输液回流安全,由于上述优点,逆向静脉输液法值得在顺向穿刺困难时使用。

 

输液的几点经验

1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首先应热悉小儿头皮静脉的分布,要选择血管直   分叉少   暴露浅显的静脉.在距穿刺点约1cm处轻柔进针,同时左手固定静脉的上下端,使针头的斜面向上与皮肤平行,沿向上的方向刺入皮肤,然后挑起皮肤将针头轻轻的推向静脉上方,针头与血管呈10度角穿刺,如进针1CM无回血,可将针头稍向下移
,向前进0.5-1.0CM,见回血后固定.原则是:宁浅勿深 宁慢勿快固定要牢.
2瘫痪病人
  首选患侧肢体血管,因患侧血管固定后,肢体不移动,也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又不影响健康肢体活动.同时可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3水肿及肥胖病人
  水肿病人静脉显露差可先行指压以遣散皮下水肿,显露后穿刺,尽量不先扎止血带,肥胖病人要找深一点的血管以30度角进行穿刺.
4消瘦及老年人
  该类病人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不一固定,因此应先固定血管上下端,在血管上端以30度角进针直刺血管,见有回血后,再少许进针即可.注意要反复消毒,尽量使皮肤皱摺内彻底消毒.
5妇女儿童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妇女儿童较多.这类病人血管浅而细,必须热敷后使血管扩张才比较好穿刺,因此一定要细心观察.
6严重脱水 低血压 休克的病人
   此类病人的血管多为空虚或半空虚状态,由于静脉压低,血液回流缓慢.要扎上止血带反复推压加上热敷等待静脉显露扩张后方可穿刺。刺入静脉后往往不出血,可细心体会,如确信无疑可缓慢注入少量盐水,注意观察是否有局部肿胀。
 7高血压 冠心病人
  病人因血管硬化,其远端肢体也有程度不同的硬化,弹性减弱血管滑。关键是把血管固定好再穿刺。

 

  我个人觉得瘫痪病人更应该选择健侧肢体!虽说患侧血管固定后,肢体不移动,也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又不影响健康肢体活动. 可是患侧肢体血管的血液循环也欠佳,长时间静脉输液极易使药液难以吸收而至患肢浮肿,如果再不勤加锻炼的话,还可引起肌肉萎缩乃至血栓!而健侧肢体则因血液循环畅通,药液吸收迅速,不易因长时间静脉输液而至浮肿等不良反应,康复效果反而更理想。虽然患者常常会不自觉的使用健侧肢体,从而引发针头不易固定的问题,可是如果静脉输液前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请他们予以配合,再加上我们护理人员勤巡视病房,我想防止药液外渗的问题并不难解决!

 

一、对常年患病、经常输液的患者,手背静脉已经不易穿刺,只在靠近手指部位还可以见到少许静脉。这时仍按常规操作,很难固定,并且极易穿破血管,增加病人痛苦。如采取逆静脉回流方向穿刺的方法,不但能很好地固定针头,而且发现刺入血管后回血较快,对于一些血液黏度大,回血速度较慢的病人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增加穿刺成功率。
二、理论上静脉输液正规操作针尖的马蹄面朝上刺入血管,但有时液体输入不畅并不疼痛的感觉,垫高针头尾部也无作用,此时可将针头转动180度,使马蹄面朝下,滴入即可通畅,且疼痛感也可消失。这是因为刺入的针尖紧贴血管壁,针孔被部分阻塞,针尖贴近血管壁,刺激血管壁产生痛觉。反转针头后,马蹄面朝下,解除阻塞和刺激,使输液得以顺利完成。
三在给病人进行静脉穿刺时,见回血,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开关,遂见鼓包,说明穿刺未成功,勿急将针头拔出,可将针头向后退一退,轻按鼓包处数秒,待鼓包不继续增大,可继续沿血管进一小段可穿刺成功,避免二次穿刺为患者带来痛苦。
四静脉输液是将大量的灭菌电解质溶液、药物等,经过静脉直接输入体内。临床中许多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由于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或其他原因,使输液的肢体活动幅度过大,而导致液体漏入皮下,此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液体完全不滴;另一种是液体仍在滴,但速度减慢。以往多采取拔出针头,重新穿刺的方法,现作了改进: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呵将输液针头稍微往后退一点,保证针斜面仍在血管内,观察片刻,若鼓包不再增大,将针头用胶布固定好,嘱病人随时观察鼓包是否继续增大。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方法之一,静脉穿刺是护理人员最基本一项技术操作,熟练掌握此项技术,不但能减少病人的痛苦,还为成功抢救危重病人赢得时间。同时,保护好病人的静脉血管,提高血管反复使用率。对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应从远端静脉血管开始。但远端血管细小,增加护士穿刺难度,因此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尤为重要。


1 方法


保护性选择手背静脉作为穿刺部位,也便于病人活动。选好穿刺点,在穿刺处上部(约6cm处)系紧止血带,并嘱病人反复握拳、松拳,使静脉充盈。然后常规消毒皮肤。嘱病人自然放松手,护士用左手捏紧病人的手,使大鱼际肌、小鱼际肌向掌心靠扰,手背成圆弧形。对于皮下脂肪少的病人,护士用左手食指或中指从病人的掌心顶向掌背,使手背形成较平滑的一个圆弧面。病人皮肤松紧度适度,这样穿刺点的血管充分显露,有利穿刺。操作者右手拇指和食指持头皮针针柄上下面,这样拿得较牢固。穿刺时,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之间成一较大角度(约60°)。由静脉上方快速刺入血管,皮肤上的针眼与血管上针眼几乎在一点,然后变换手法,拇指和食指持针柄前后面[1]。针头与血管平行潜入少许,见回血,即松止血带,固定针头,调节好滴速,穿刺完毕。


2 讨论


过去的教科书讲到静脉穿刺时,嘱病人握紧拳头,对静脉充盈的病人来说,穿刺成功率高。如遇上年老体弱、血液循环差的病人,静脉血管不充盈,手背皮肤绷紧后静脉血管相对也绷紧、充盈度不明显。握拳后掌指关节隆起,妨碍操作者操作易造成穿刺失败。如嘱病人自然放松手,手指处于伸直状态,掌指关节不存在骨隆起。另外,皮下脂肪少的病人,血管走向正好在两块掌骨间隙之间,操作者用手指从病人掌心顶向掌背,血管充分显露,便于操作。进针角度增大,快速刺入血管,然后变换手法,针头在血管腔内潜行少许。如果不变换手法,因食指关系,食指将头皮针尾抬高,头与皮肤成一个角度(约20°)后,继续潜行容易穿破细小及弹性差的血管。不继续潜行的话,针头容易滑脱或针头斜面未完全在血管腔内则穿刺失败。手背静脉交错成网,直线段短细的血管,尤为实用。针头角度大(约60°),直接刺入血管,在皮下组织内行的距离短,疼痛减轻,无痛、微痛占94.5%

 

2 。输液完毕拔取针头时,也不容忽视,应快速拔出针头后再按压,放置棉签与血管平行,并用胶布固定,固定胶布时将手背皮肤皱折起来,起到按压针眼止血作用。病人容易忽略血管上针眼。往往按压时间不够或用力不当,出现出血或皮下血肿情况并不少见。皮肤青紫后增加再次穿刺难度。本人在临床应用中,认为效果不错且病人满意,以此文与各位同仁共同讨。

1 静脉选择是关键  要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静脉的方法:1)一般从远心端开始,选择粗直、易固定、避开关节和疤痕、弹性较好的血管进行穿刺。(2)根据药物的性质、浓度、粘稠度选择静脉。如:使用对血管壁刺激性大、粘稠度高的药物宜选择粗直的静脉。对危重病人、大失血病人,可首选大静脉进行穿刺,以便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2 充分显露静脉  静脉显露充分与否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又一关键环节,可采取几种方法使静脉充分显露:1)延长扎止血带时间,可使静脉充盈、显露。(2)对于穿刺血管外周皮肤无损伤者,可在穿刺前,扎止血带后,轻轻拍打穿刺局部,使血管充盈后,再进行穿刺。(3)嘱患者做肢体下垂、甩动运动,使血液在局部滞留,扎止血带后,让患者反复握拳、松拳,使静脉充盈进行穿刺。(4)对于水肿明显的病人,可在水肿部位用手指沿血管方向轻揉,推开水肿液,显露静脉后进行穿刺。(5)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局部血管,使静脉显露进行穿刺。(6)使用血管扩张剂:对细小不易见的血管,可局部涂擦血管扩张剂。如:1%硝酸甘油、2%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同时辅以热敷)、2%山莨菪碱等,使静脉扩张,血管显露进行穿刺。

3 穿刺方法选择  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人,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1)选择手背静脉穿刺时,则扎好止血带,选择静脉,消毒皮肤,操作者左手将患者五指并拢,使手背形成一弓状,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尖稍向前推进,放松止血及调节器,固定针头。不需嘱患者握拳,因患者握拳,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力过度,使穿刺肢体紧张、僵直,操作者不能随意调整穿刺;同时握拳时皮肤处于紧张状态,穿刺针头斜面锐利,快速进针时,常将皮肉切掉堵塞针孔,影响穿刺成功率;再者针头进入血管后,嘱患者松拳,由于皮肤和血管的牵拉、回弹,容易使针
头刺破血管或脱出血管外,影响穿刺成功。(2)对青壮年、体质强壮、血管粗直的病人,可采用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方法。(3)对于老年人、婴幼儿及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管细小不充盈者,一般采取快速进针后,再缓慢进入血管,可减轻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4)对血管腔径小、血流压力低的病人,先使血管扩充,消毒皮肤,从正面快速进针,然后轻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开,以免穿破血管。

4 针头的固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如不合理固定针头,仍不可避免再次穿刺的可能,正确的固定方法是:针头刺入静脉后,左手固定针柄,右手拿一无菌棉球盖在针眼上,用一条胶布横向固定棉球,再用一条胶布横向固定针柄,最后把针头的硅胶管部份弯曲盘好,再用一条胶布固定,三条胶布最好不要重叠,以便于拔针。

5 拔针方法  正确的拔针,可保护好静脉,为下次穿刺成功创造机会,方法是:首先分离固定胶布,然后右手迅速拔出针头,方法是:首先分离固定胶布,然后右手迅速拔出针头,左手拇指压紧覆盖针眼的棉球,食指按压血管,不要揉穿刺点及血管,同时嘱患者将穿刺肢体抬高,利于血液回流,避免穿刺部位肿胀隆起。

 

 

静脉输液小经验两则

液体少量漏入皮下,液体仍在滴,但速度减慢。
将输液针头稍微往后退一点,保证针斜面仍在血管内,观察片刻,若鼓包不再增大,将针头用胶布固定好,嘱病人随时观察鼓包是否继续增大。


静脉穿刺时,见回血,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开关,遂见鼓包
可将针头向后退一退,轻按鼓包处数秒,待鼓包不继续增大,可继续沿血管进一小段可穿刺成功,避免二次穿刺为患者带来痛苦。

 

静脉输液技巧

1.持针手法
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2.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
 3.易回血法
按常规输液排气后夹紧调节器,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返折,并挤去前端液体0.2ml0.5ml,固定返折处,穿刺针进入皮下后,松开返折处,按常规法穿刺血管,一旦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用手向远心端挤捏头皮针塑料管,增加头皮内的负压即见明显回血。
 4.非握拳穿刺法
扎止血带,患者手背向上自然平伸,护士掌心向下,紧握患者手指根部及手指,拇指、食指分别在患者手背两侧,绷紧手背皮肤,选择血管进行穿刺,穿刺角度为515°。此法穿刺血管暴露明显,易于穿刺成功。
5.拔针后按压法
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因此,输液完毕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切勿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23min,这样能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肘部静脉穿刺后让患者伸直前臂,棉签与血管平行按压35min即可,切忌曲肘压迫止血。以免形成皮下淤血。
6.不同进针长度对血管壁的损伤
通过临床观察,在同一体同一药物同一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短的,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病人疼痛反应小,反之则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注射针头对血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进入血管的针头越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对血管壁的损伤越严重,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越多,血管淤血越明显。由于大量血管内皮细胞被破环,胶原暴露,极易激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极化而阻塞管腔。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特别是长期输液的危重病、慢性病、肿瘤化疗病人,对延长病人静脉的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的痛苦、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7.S”型固定法
头皮静脉穿刺可采用S”型固定,即穿刺见回血后用4条胶布(0.8×7cm)固定。第一条胶布横贴固定针柄部,第二条胶布横过针柄部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第三条胶布一端横贴无菌小棉球于皮肤针眼处,一端同时横贴头皮针塑料管,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在针柄左或右侧,第四条胶布一端横贴于第三条胶布重叠固定头皮针塑料管,另一端横贴在头皮针向下弯曲的塑料管与皮肤上,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成S”型状。其特点:(1)形成两个弯曲,缓冲力大;(2)弯曲的曲率小,针头的横向力小;(3)针头以外增加了两个固定点,固定点多针头的稳定性好。此方法符合力学原理,操作简单、易固定、效果好,是一种理想的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方法。
综上所述,这些技巧能使静脉穿刺方法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机械性、化学性损伤,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dea2d076eeaeaad1f33023.html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