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

发布时间:2020-01-26 06:15: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


1.胜人者先自胜

2.王冕传(节选)

3.赵威后问齐使

4.六一居士传(节选)

5.王翦将兵

6.傅显迂缓

7.北门之管(节选)

8.卫灵公天寒凿池

9.宋人酤酒

10.荀巨伯探病友

11.甲与乙相善

12.公卢之谏

13.乐不思蜀

14.孔文举年十岁

15.齐鲁夹谷之会(节选)

16.狗监

17.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18.师旷论学

19.创鹜之报

20.吕氏春秋·贵因

21.晋献文子成室

22.孺子善谏

23.庖夫

24.孟子见梁惠王

25.庄周家贫

26.二翁登泰山

27.范蠡浮海出齐

28.文天祥传(节选)

29.郑板桥开仓济民

30.答谢中书书

31.食喻

32.张元饲弃狗

33.太祖弹雀

34.武帝游宴见马

35.罗企生拒谢桓公

36.梅圣俞诗集·序(节选)

37.束氏狸狌

38.子产论政宽猛(节选)

39.李泰伯改字

40.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41.劝学(节选)

42.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43.朱文公受骗

44.临江之麋

45.亭林先生神道表


胜人者先自胜

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  ②浅:狭,窄小  ③教:这里指教化  ④张:乐器上弦  ⑤修:设置  ⑥饬:通“饰”,修饰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是吾德而教不善也 六卿请

A B

如钱唇(《活板》) 更若役,若赋(《捕蛇者说》)

钟鼓不 不胜

C D

乃重岳阳楼(《岳阳楼记》) 出淤泥不染(《爱莲说》) 【答】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译】

②期年而有扈氏服。

【译】

3.本文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论及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且在某些观点上不谋而合。请回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与“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一句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将有关句子默写出来。

【答】

4.为了做到“自胜”,夏后伯启采取了哪些举措?结合文中有关内容,简要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D

A.薄弱/与“厚”相对 B.又,再一次/恢复 C.敲、击/修建 D.表转折,但是

2. ①(原因)是我的德行薄弱,教化不够啊。

②过了一年有扈氏就臣服了。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举措:①对自己:生活简朴,摒除杂念,心无旁骛;②对家人:尊重贤长,重视子女教育;③对人才:任人唯贤。(意思对即可)

评价:例: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人。面对战争失败,他不气馁不急躁,而是精心分析原因,并从中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然后严于律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取得了胜利。

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①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②若不见。安阳韩性③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④。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①曷:何,怎么。②恬(tián):心神安逸。③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④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听已,默记( 已而复如初(

③依僧寺居( ④学为通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译】

3.简要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答】

4.根据文意,说说王冕“遂为通儒”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1.①就②不久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④终于

2.①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

②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

3.以父亲的行为侧面衬托王冕对学习的痴迷。

4.王冕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赵威后问齐使

①齐王使使者问②赵威后,书未③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

【注】 ①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②赵威后即赵太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③发:启封。④恙:灾害,忧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亦无恙耶 使者不

无岁 臣奉使使威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

②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译】

3.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赵威后的这番言论,体现了哪句俗语?你觉得赵威后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4.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来吗?

【答】

参考答案】

1. 岁,年成。说,通“悦”,高兴。苟,假如,如果。使,出使。(字词解释与《以虫治虫》、《论语》、《陈涉世家》、《晏子使楚》相关)

2. 难道不是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因此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她是一个爱国爱民,有见地、有远见,懂得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以民为本),只有把老百姓安顿好了国家才能太平的明智的统治者。

4.舍本逐末或者轻重倒置

六一居士传(节选)

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③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注】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③诮(qiào:讥笑④志:记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滁山 老而衰且

为五一尔 知名之不可逃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译】

②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译】

3.根据文意,说说欧阳修更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

【答】

4. 选文中欧阳修因何而乐?与课文“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

1.贬官; 已经;这 本来

2. ①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②这就是庄子讥笑的害怕影子而在太阳下跑的人。

3.聊以志吾之乐尔。或自己的话概括。

4.选文中作者因沉醉于五物(藏书、金石遗文、琴、旗、酒)而乐选文中的乐是怡然自乐,而课文中的乐是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 ②顿舍:停止。 ③为: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以兵数千 ( ) ②于是兵而西 ( )

③秦军 ( ) 不用将军计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译】

3.结合语段简要分析王翦为什么谢病,又为什么重新将兵大破荆军

【答】

4.选文写王翦将兵,却为什么要写李信

【答】

参考答案】

1.①尝:曾经;②引:带领、率领;③走:溃败 ④以:因为

2.我想攻取(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

3.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荆兵每天向西进军时,国难当头,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4.衬托手法表现王翦的沉稳,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也表现了秦始皇狂妄,急躁,也爱惜人才,能屈能伸的君主形象。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赛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②,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

【注】①雅:美好不粗俗。②针黹:针线活

1.下列哪两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

A 知医药 B 指所在

出近之《黔之驴》 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 相见 D 喘息

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清荣峻茂,多趣味《三峡》

E 读书明理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翻译下列句子

1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

【译】

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译】

3.文中写傅显“雅步行市上”“雅步以往”两次提到“雅步”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何作用?

【答】

4.“俯井哭子”这一悲剧完全可以避免,结合划线句子,说说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

【答】

参考答案】

1.B C

2.小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但是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来在实际中运用的。

3.“雅步”意思是迈着优雅的步子,情况紧急,应是奔跑前往,傅显却不紧不慢, “雅步”而行,这一动作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的迟缓和迂腐。

4.根本原因在于“食而不化”,做事呆板,不懂得随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北门之管(节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③。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④!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⑤!”

蹇叔之子与⑥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注】管:钥匙。无乃:恐怕,大概,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③公辞焉:秦穆公拒不接受蹇叔的劝告。④孟子:对孟明的敬称。⑤你懂什么!如果中寿死掉,你那坟头上的树早就长得两手合抱了!这是骂蹇叔早就该死了。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⑥与(yù):参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穆公访蹇叔 ( ) 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 )

文王之所风雨也 ( ) 肉食者谋之,又何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译】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译】

3.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实际上他的判断是有依据的,请说说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

4.结合秦穆公对蹇叔、鲁庄公对曹刿进谏的不同态度说说他们各是怎样的君主?

【答】

参考答案】

1.相当与之于 什么; ,躲避; 参与

2.①使军队劳累辛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②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3.他的依据是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4.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一意孤行看出他是个不讲仁义、自以为是的君主;鲁庄公对曹刿的进言虚心接受并让他参与并主导齐鲁之战可以看出他是个能广开言路、虚怀若谷、知人善用的明君。

卫灵公天寒凿池

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①,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②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 ,履决不组 ,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③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起役:即兴办土木工程。②陬(zōu)隅:屋角。③匹夫:百姓。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决不组( 役(

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 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衣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

【译】

②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

【译】

3.“今将令民以此见之”中“此”具体指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4.读了本文,你觉得卫灵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鞋子;停止;因为;任用、举用

2.①您穿着狐皮大衣,坐着熊皮垫子,屋角又有火灶,所以不觉得冷。②说宛春有善行,(那么)于我也同样有,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

3.宛春因为天寒的缘故,劝谏卫灵公停止凿池。

4.卫灵公是一个知错就改、知人善用、明白事理、懂得为君之道的人。

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③甚高,然而不,酒酸。其故,问其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weng而往酤,而狗迓而龁(he河),此酒所以酸而不售。”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gū):同“沽”,卖。②升:量酒器。概:古代刮平斗斛等量具的器具。③县:同“悬”,挂。帜:指酒旗。闾:里门,此指乡里或村里。孺子:小孩。罋:储酒器皿。迓:迎。龁:咬。万乘之主: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君,指大国之君。

1.找出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两组。(

A. 其故 B 令孺子怀钱

固以之矣 《陈涉世家》 以为死 《陈涉世家》

C 国亦有狗 D 此人主之所以

大国 《曹刿论战》 王之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E 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翻译下列句子

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译】

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译】

3.文中写到了“升概”“遇客”“为酒”“县帜”时连用了四个“甚”,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

4.韩非子认为国家也有猛狗,这猛狗是指什么?作者借狗猛酒酸的典故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B E

2.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有才能的人胸怀本领而想使大国国君贤明;有的大臣就是恶犬,迎面扑来咬他们。

3.突出了卖酒人的公正,酒很甜美,与下文卖不出酒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猛狗对卖酒造成的恶劣影响。

4.这猛狗比喻那些伤害忠臣、阻挡忠谏的佞臣、权奸。

这则典故由卖酒的浅显事物而揭示出治国的高深道理,其道理在于: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

启示是:a、客观环境对事物有很大影响。如果客观环境险恶的话,事情就无法做好。 b、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意思对即可。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友人巨伯曰(             子可     

我身代友人命(          班军而还(    

2.翻译句子

败义以求生。        

【译】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

3.文章是如何刻画荀巨伯这一人物的?

【答】

4.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的感想。

【答】

参考答案】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

2.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3.1)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朋友死去,而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2)文章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贼一,来表现巨伯的义,栩栩如生。

4.(1)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2)从文中可以看出,荀巨伯是一个重情义、有情有义、不贪生怕死的人。)

甲与乙相善

甲与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及官抚军①,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从,久而赀财皆为所干没②,始悟其奸,稍稍谯③责之。乙挟甲阴事,遽反噬。甲不胜愤,乃投牒诉城隍。

夜梦城隍语之曰: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

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④而绐谁耶?渠⑥恶贯将盈,终必食报,若公则自贻伊戚,可无庸诉也。(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官抚军:做官至抚军。抚军,官职名。②干没:吞没。③谯:责备。④绐(dai):哄骗,欺骗。⑤渠: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乙理家政        反噬   

甲不         若公则自贻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

【译】

不公之绐而绐谁耶?

【译】

3.请分别用两个成语来概括甲和乙的行为。

【答】

4.的经历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做人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立刻;承受;忧伤

2.乙像这样阴险恶毒,你为什么对她信任不疑呢?。他不欺骗你,去欺骗谁呢?

3.甲:养虎为患(自作自受 自食其果) 乙:恶贯满盈

4.示例一:人们都希望别人顺从自己,喜欢听奉承的话,但要讲原则,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否则害人害己。

示例二:时时事事顺从你、奉承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答出一点即可)

 

公卢之谏

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被甲之士名曰公卢,望见简子大笑。简子曰:“子何笑?”对曰:“臣乃有夙笑①。”简子曰:“有以解之则可,无以解之则死。”对曰:“当桑②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返,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③也。”简子曰:“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于是罢师而归。

【注】①夙笑:以前的笑话。②桑:采桑。③旷:荒废,这里指失职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兵而攻齐( 甲之士( )

往追( ) ④其妻怒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zx100.

【译】

②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

【译】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公卢的“夙笑”指什么?

【答】

4这是一篇讽谏,公卢讲这个“夙笑”有何用意?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①举:发动 ②被:同披,穿着 ③因:于是 ④去:离开

2.①我邻居家的丈夫和妻子一起到田里。②现在我讨伐别国(就会)失去自己的国家,这是我的失职。

3.邻人追桑女而失其妻。

4.用邻人追桑女而失其妻这个比喻委婉告诫赵简子举兵攻齐不当,使赵简子醒悟到“伐国失国的错误(答到委婉告诫,劝诫的意思即可)。公卢是一个敢于纳谏,善于纳谏,机智勇敢的人。(答到两点即可)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司马文王:指司马昭。他死后,被尊称为文帝,故这里称文王蜀技:表演四川的歌舞。技,同贾充:司马昭父子的亲信。殿下:汉代以后,对太子、亲王的尊称。郤正:刘禅旧日的大臣,和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陇、蜀:指四川。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宜开张圣听 B.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计事

如尊命 王复问

C.殿下何由并之 D.咨臣以当世

太行、王屋何 无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www.szzx100.com

①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x100.com

【译】

何乃似郤正语邪! 

【译】

3.请从文中读出“蜀国大业未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4.面对这样的主子诸葛亮是怎样展示他治国的才能的请结合《出师表》来说一说。

【答】

参考答案】

1.A(A项两个“诚”都译为“确实”。B项中第一个“会”是“聚会”之意;第二个是“适逢”。C项中第一个“如”表示“像这样,如此”;第二个“如”与“何”连起来,译为“把……怎么样”。D项中第一个“之”为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①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他长久,更何况姜维呢?②怎么竟然像郤正说的话呢!

3.刘禅的昏庸无能

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后主提出了治国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孔文举年十岁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②与君先人伯阳③,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④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⑤。

【注】①孔文举:孔融。 ②仲尼:孔子。 ③伯阳:老子。 ④奕世:累世,代代。 ⑤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司隶校尉 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通,前坐 元礼及宾客莫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译】

②人以其语语之

【译】

3.结合故事内容,说说孔文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担任;②到;③已经,······之后;④对······感到奇异,认为······是奇异的

2.①这是我和您是世代交好(的原因)。(或:这样,我和您就是世代友好的亲戚关系了。)②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他。

3.孔文举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他用“世交”关系独闯李府,并以孔子和老子的关系说明“世交”的来历。(孔文举对陈韪反唇相讥,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举其中一例即可。)

4.不能只看到人或事物的表面现象。(要善于利用机智化解尴尬。)(答出任意一点。)

齐鲁夹谷之会(节选)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1),实夹谷。孔丘相。犁弥(2)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3)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4)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5)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加此盟!”孔丘使兹无还(6)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7)曰:“齐、鲁之故,吾之何不闻焉?事即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8),嘉乐(9)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10)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得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

齐人来归郓、讙、龟阴(11)之田。

【注】(1)公:指鲁定公。齐侯:指齐景公。祝其:即夹谷山,地名,在今赣榆县夹山乡与枣庄市中区西北近郊齐村镇交界处。(2)犁弥:齐国大夫。(3)莱:诸侯国名,姜姓,在今山东黄县,被齐国灭掉。(4)裔夷:华夏地域以外的民族。(5)愆:伤害(6)兹无还:鲁国的大夫(7)梁求据:齐景公的宠臣。(8)牺、象:即牺尊、象尊,都是古时的酒器,外形像兽形。不出门:意思是只在朝会和庙堂使用。(9)嘉乐:指钟、磬等乐器。(10)秕:不饱满的谷物。稗:像禾的杂草。(11)郓、讙、龟阴:都是鲁国的邑名,全在汶水的北岸,即“汶阳之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犁弥言齐侯曰 辟之(

③孔丘使兹无还 ④乃不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译】

②夫享,所以昭得也

【译】

3.你觉得孔子是一个“知礼而无勇”的人吗?请举例说明。

【答】

4.孔子对付臣无礼的事迹,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①对②迅速、紧急③作揖④实现

2.①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对人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②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

3.不是,他是一个知礼而有勇的人。文中提到孔子面对齐国君臣时,能够做到大义凛然,知礼而又能及时的回应,如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他要求士兵们快拿武器冲上去。

4.对于那些外表比较强大、骄横的人,其实并不要被他们所吓倒,他们内心也很虚弱,我们要在心理上和气势上战胜对方,关键时刻不能表现出软弱。

狗监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①。上读《子虚赋》而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令尚书给笔札②。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③,乌有此事也,为齐难④;“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⑤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⑥。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

节选自《《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上:皇上。此指汉武帝刘彻。②笔札:写字的笔和可供写字的木板。③乌:何、焉。“乌有”犹言“哪有”,即没有。④难:诘难。⑤空藉:假借。⑥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游玩的园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召问相如 ②上

③未观也( ④天子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译】

②“无是公”者,无是人也。

【译】

3.汉武帝喜欢司马相如的文章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答】

4.司马相如在《天子游猎赋》中借“子虚”、“乌有”、“无是公”之言的目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①于是、就;② 答应;③值得; ④同“悦”,高兴。

2.①我的同乡人司马相如自己说,是他写了这篇赋。

②“无是公”就是没有这个人。

3.喜欢。依据是: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和“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4.司马相如写《天子游猎赋》的主旨是为了讽谏汉武帝节俭。由“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可知。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至于赵之为赵(2),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3),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4)。今媪(5)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7)。”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1)三世:指赵武灵王。(2)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后“赵”指赵国。(3)微:非。(4)重器:指金玉珍宝。(5)媪(ǎo):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6)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7)燕后:赵太后女儿,燕国王后。

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老妇不也。 B 至于赵之

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C 旧都。《出师表 D 自托于赵。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齐。 封之膏腴之地。

2.翻译句子。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译】

3.选段中左师公用什么办法最终说赵太后同意其爱子长安君去做人质?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4.因为爱,赵太后坚决不同意其子“质于齐”,可在左师公的劝谏下,转而慨然应诺,她的改变,也是出于爱吗?

【答】

参考答案】

1.C

2.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

3.君王的子孙,虽然能给予他们高地位、厚俸禄,但如果他们不为国家操劳,未能建立功绩的话,则没有安身立足的资本,就难以长治久安。

4.也是出于爱,而且是更深层次的爱。之前的爱,只是体现在物质、地位的给予和保护上,让他“质于齐”是出于更长久、更深远的考虑,从大局出发,以国利为重,为长安君将来的继位统治储备资本。

师旷论学

晋平公(1)问于师旷(2)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3)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4)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

【注】(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2)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3)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4)昧:黑暗。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何不炳烛乎?( 盲臣敢戏其君乎?(

安有为人臣而其君乎? !

2.解释下列句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译】

3.本文题为《师旷论学》,那么论学的核心句是哪一句?此句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

4.再写一句关于学习的名句或格言。

【答】

参考答案】

1.①炳烛:点起蜡烛。②怎么。③作弄,戏弄。④好。

2.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

3.核心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此句用了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4.示例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示例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示例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示例四:活到老,学到老。

创鹜之报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1.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和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A.妇就 B.妇奉 C.治旬日 D.盖创鹜报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熟视之,乃鹜也。

【译】

②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

【译】

3创鹜之报具体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4.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D A,B,C都是代词,D结构助词)

2.①仔细看它,竟然是一只野鸭。(关键字:熟 也)②农妇不忍心卖它们,就孵化了,孵出小鸭成群。(关键字:市 即)

3.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

4.从农妇角度:善有善报。从创鹜角度:受人之恩,必当回报。(答出一方面即可)

吕氏春秋·贵因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①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朅②至?”武王曰:将以甲子③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④令武王不耕而获。

【注】①胶鬲,商朝纣王的大臣 ②朅:通“曷”,何 ③甲子:表示时间,甲子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一天 ④适:刚巧,正好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将殷也( ②疾行不

战( ④先陈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

【译】

②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译】

3.“人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一句,可以看出,武王最终能“不耕而获”的根本原因什么?

【答】

4.结合本文,说说武王是个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①到;②停;③于是,就;④好处,用处。

2.①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可以拿这话回去报告②我急行军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

3.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他顺应民心,所以才能“不耕而获”

4.为了不让胶鬲失信于其主,不被杀,武王疾行不辍,在甲子日到殷,说明了武王是一位有诚信的君王

晋献文子成室

晋献⑴文子⑵成室,晋大夫发⑶焉。张老⑷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⑸于九京⑹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注】⑴献:进献礼物,引申为祝贺。⑵文子:赵武(前596—545)的谥号。这是后人追记,所以称谥号。 ⑶发:送礼庆贺。⑷张老:前去送礼物的晋大夫张孟。张氏是姬姓的一个分支,三家分晋后,多属韩国。⑸先大夫:自称已故的祖、父。赵氏自赵衰以来世代为晋卿。⑹九京:当作“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

1.解释加词:

晋献文子成室 美哉,

歌于,哭于斯( 君子谓之颂善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

【译】

北面再拜稽首

【译】

3.成语_______________出自本文,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居落成,贺词大多是溢美之词,张老在主人喜庆的日子,说些死丧哭泣的话,张老的祝词有什么言外之意?从文中可以看出文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①新屋落成。②通,华丽。③此,这④擅长。

2.①这说明我可以免于刑戮而善终,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长眠在九原!(要,通。领,脖颈。古时罪重则腰斩,罪轻则戮颈,砍头。)

②朝北拜了两拜,叩头致谢(北面:面向北; 再拜:拱手礼两次。稽(qǐ)首:叩头。)

3.美轮美奂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现代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4.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还有规劝之意。虽然建造了宫殿,也不要忘记以前的艰难困苦。以屋的功用永恒祝文子能寿终正寝,保家族永昌永贵。可谓含意深远,语重心长。 文子:居安思危,从善如流,思维敏捷

孺子善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告其左右曰( ②则怀丸弹(

如是者三旦( ④乃其兵(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译】

②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

3.本文题为“孺子善谏”,用自己的话说说孺子“善谏”体现在哪里。

【答】

4.写出一个出自选文的成语,并说说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近旁的人,近侍②持,拿③像这样④停止

2.①你过来,为什么要把衣服浸湿成这样?(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②这三种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他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3.文中舍人孺子是用委婉的方式向吴王进谏,以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设喻,利用蝉,螳螂,黄雀,人拿弹弓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王自悟其中的奥秘,从而达到说服吴王罢兵的目的。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庖夫

昔有庖夫,甚迂。于市巿鸡及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庖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 其似不闻,啮之愈甚。庖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或曰:"迂哉,庖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己乃是。"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啮之愈

曰:“迂哉。”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也《捕蛇者说》

C.善待汝 D.友人 E.吴广爱人《陈涉世家》

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死肌《捕蛇者说》 忠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于市巿鸡及肉归,置厨中。

【译】

②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己乃是。

【译】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答】

4.根据选文内容,写出两个与“庖夫”有关的成语,并解释。

【答】

【参考答案】

1.BE

2.①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并返回家中,把它们放置于厨房中。②这是猫狗,怎么能把它们当人一样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

3.言之成理即可:与人为善也要看对象,对待恶人不可仁慈,不可做无原则的烂好人。

4.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越俎代庖: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①《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①《诗》:即《诗经》②《汤誓》:《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汤誓》这一篇,记载商汤讨伐君夏王桀的誓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章所引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③时:这。害:同“曷”,何时的意思。④女:同“汝”,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鸿雁麋鹿  ②不贤者有此  

民欢乐之  其沼曰灵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贤者亦乐此乎?

【译】

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

3.选文中的哪句话能体现《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的真正原因?

【答】

4.文中列举了哪两位君主的事例?表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答】

【参考答案】

1.①环顾、看②即使③可是④称谓、称

2.①有品德修养的人也以此为乐吗?②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3.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4.周文王、夏桀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民同乐,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不能与民同乐,是享受不到快乐的。

庄周家贫

庄周①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②。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③,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若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⑤”’

【注】①庄周:即庄子。②监河侯:官名。③邑金:封地的租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④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⑤肆:铺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庄周忿作色( ②周视车辙中(

③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我哉( ④我南游吴越之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译】

②若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译】

3.监河侯明明答应借钱给庄周,为何庄周还要“忿然作色”?

【答】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的样子;②回头看;③使动用法,使……活;④将要

2.①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关键字“故”,倒装句)

②您却说这些,还不如趁早到干鱼铺子里去找我呢!(关键字“若”“索”)

3.监河侯虽答应借钱给庄周,但却是收到租税后,正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对于庄周来说现在的一口粮比数日后的三百金更弥足珍贵。

4.帮助一个人,不一定要做大事,行大惠。更为可贵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②长江,而至泰阴③。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冀﹑雍:古代的两个州,约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②绝:横渡。 ③泰阴:古地名,在今山东境内。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甲翁之妻子去乡( ②叟携酒至乙翁

③二翁往( ④无需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译】

②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译】

3.根据文意,说说甲翁在登泰山前后态度有何变化

【答】

4.从故事中二翁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妻子和儿女 ②府第,住宅 ③一同,一起 ④指代“我”

2.①这座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能承受。(关键词:是,不胜)②如今我们才年过六十,有什么老的?(关键词:逾,倒装句)

3.甲翁在登泰山之前,说:“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他担心自己年老体弱,无法登山。经过乙翁的劝说,他们一起去登泰山。登山时,乙翁想要扶他,甲翁表现坚强,不要他扶,并且一天之内,登至半山。

4.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或者: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成功!

范蠡浮海出齐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chī)夷子皮①,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②以去,止于陶,以为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③父子耕畜,废居④,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⑤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注释:①鸱夷子皮:是范蠡(Li)治产经商时用的名字。②间行:潜行,从小路走。③约要:约束,约定。④废居:指商人见货物价贱则买进,价贵则卖出,以求厚利。废,出卖。居,停蓄。⑤赀:通“资”。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

归相印( 间行以

陶( 以为天下之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译】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译】

3.选文说“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范蠡为什么能够“致赀累巨万”?请从三方面具体分析。

【答】

4.对于选文中的范蠡你是如何评价的?请结合文中范蠡的言行加以点评。

【答】

【参考答案】

1.①于是;②离开;③在;④认为

2.①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闻”“以为”)②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致”“至”“布衣”)

3.范蠡能吃苦耐劳,父子都耕种畜牧,这样积累一定的资本;他选择交通要地陶地作为居住地,便于经商买卖;,友爱乡邻,积累了大量人脉关系;在经商的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能答出三点即可,意近即可。)

4.范蠡在贵为齐国国相后,不以为喜,反而忧虑,喟然叹曰,说“不祥”,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远见,深谋远虑的人,同时他又能够散尽钱财,可见其乃不为名利所累之人,另外他能“致产数十万”“累巨万”,不久就能家产积累到几十万、万万,可见他具有经商的天赋,是一个能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机遇的人。(能答出两点并结合相关言行分析合理即可)

文天祥传(节选)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④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⑤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捍:保卫。⑤泫然,水滴下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为招张世杰。 B.弘范笑而之。

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军中酒大会。

C.左右命之 D.弘范之。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者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译】

3.“弘范笑而置之”,请结合上下文谈谈句中的“笑”字透露出弘范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答】

4.请结合选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文天祥这一人物的。

【答】

【参考答案】

1.CA:信;写B:放置;筹置备办 ③叩拜 ④认为合乎正义 道义、大义)

2.①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会见文天祥。(关键词“遂”“以”“客”)

②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关键词“乃”“叛”)

3. 笑”中,一方面包含对文天祥的敬佩,赞赏他的节气,“真是位志士!才子!”;另外一方面,“笑”中包含对自己的自信,应该可以用荣华富贵收买文天祥,也蕴含爱才之心,包含着一种期待,“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归降于我们!”(写出两方面,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

4.1)正面描写文天祥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例如:“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文天祥面对弘范所说的易主而换来的权势地位与富贵等诱惑,丝毫不为所动,表现了文天祥对南宋朝廷的忠义之心与浩然正气。(2)侧面描写:例如:“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等,以元军将领弘范对文天祥的敬重,侧面衬托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和大义凛然。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去任之日,悉取券焚之,父老沿途送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岁荒 ②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

辗转申报 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译】

②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译】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一: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常常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他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材料二:离任时,郑板桥所有钱粮只够雇三头毛驴,百姓都依依不舍,为此他为百姓题下这样的诗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答】探究结果:

4.文中为突显郑板桥的品质,采用了什么手法?试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说明。

【答】

【参考答案】

1.①遇到;②就;③如果④有人

2.①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②就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让百姓准备好领粮的借据,上万人得以活命(使上万人活命)。

3.爱民如子、忧国忧民、清正廉洁

4.对比,以灾荒时“或阻之”衬托郑板桥“我任之”开仓救灾的坚决与担当,体现郑板桥爱民如子的情怀。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四时俱备( 五色交辉( )

夕日欲( ) 沉鳞竞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

3.南北朝是我国古代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请以本文为例说说骈体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提示:可从文句式、音韵、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体会)

【答】

4.文章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结尾却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写是否合乎情理?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①四季;②交相辉映;③坠落;④潜游的鱼儿。

2.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答谢中书书》除末两句外全文均用四字句,其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句对仗工整,两两相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文章以感慨发端,以感慨收束,中间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映成趣。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富于文采,充分体现了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4.并非不合情理。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山川之美”,但由题目便知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谈心论道的朋友,故而写文章与他共谈“山川之美”,以此表达作者沉醉山水以及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愉悦之情。结尾说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正因为作者与知音共赏美景能感受“山川之美”,于是借此感慨将“康乐公”也引为知音,委婉地表达了期望与前辈谢公比肩之意。全文首尾呼应,充分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表达了归隐山林厌弃尘世的高洁志趣。作者以此表明志趣,应该还有对友人的劝慰,这是别有深意的。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④责人。

【注】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④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郡县之( 其来之(

③时使耳( ④罗列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译】

②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译】

3.请用简洁的语言对刘麟教育学生的方法进行评价。

【答】

4.今天我们来读这篇文章,你一定有新的感悟,请把你的感悟写出来。

【答】

【参考答案】

1.①忧虑、担心②等待③这样④满

2.①等到饭菜端来,直指使抬眼一看,只有一盆脱壳粗米和一盆豆腐罢了。(关键词:比、惟) ②直指使明白了老师在训导自己,从此,他再也不敢因为对饮食的要求责难他的部下了。(关键词:谕、以)   考点说明:谕:明白;“以”,因为

3.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受。(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节约粮食,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示例二:上级领导到到下边检查工作,不能在吃喝上责难下级。

示例三:生活中挑剔食物,是因为没有挨过饿,如果饿一饿,粗茶淡饭同样咽得下去。

张元饲弃狗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已不省人事。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注】①亟:急 ②愈:痊愈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惶惶于阡陌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③张元 ④速医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译】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译】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元收养弃狗的两点原因。

【答】

4.联系全文,说说文中的张元和叔父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①田间小路;②第二年;③对……感到奇怪(认为……奇怪);④邀请

①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省略句式翻译准确,关键词“许”翻译正确。)②叔父被蛇所咬,倒在地上无法行走。(固定句式“为……所”翻译正确,关键词“啮”、“仆”翻译正确。)

3.①狗被人所抛弃,非常可怜。②收养弃狗,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

4.张元:善良、有爱心、珍惜和尊重生命。 张元的叔父:知恩图报。

太祖弹雀

宋太祖尝弹雀①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以钺柄撞其口,两齿坠焉。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注】用弹弓打鸟;②yuè,古代一种像斧子的兵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太祖见之 ②其所奏常事耳

③上怒其故 上既惧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以尚急于弹雀。

【译】

上愈怒,以钺柄撞其口,两齿坠焉。

【译】

3.找出文中表现宋太祖态度的语句,并说说宋太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4.相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文中的“某臣”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话的艺术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答】

【参考答案】

1.①立即,急忙 ②却,竟 ③责问 ④同“悦”高兴

2我以为(这些事)要比打鸟雀重要。(“以”翻译出来各1分,调整语序“于弹雀”介宾后置1分)

太祖更加生气了,拿一种类似斧头的工具的手柄撞他的嘴,两颗牙掉在地上。(“愈”1分,“焉”兼词1分)

3①从“上怒”“上愈怒”“上骂曰”“上既惧又说”(1分);宋太祖显得十分专制霸道,他.让忠耿的谏官付出了两颗门牙的惨痛代价,然而他最终能辨明是非而及时止怒,并反躬自省、以赏代罚,这种过而能改的胸怀与气度,仍不失为明君风范。(写出性格的两方面给1分,否则不得分)

4文中的“某臣”是直言进谏。(1分)

示例一:喜欢邹忌:邹忌能巧妙运用设喻类比从亲身经历出发,以小比大,以家比国,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人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劝告的目的。

示例二:喜欢“某臣”:是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贤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做人不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武帝游宴见马

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金曰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曰磾独不敢。曰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曰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曰磾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②,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兒,反贵重之!”上闻,愈厚焉。曰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③者数十年。及上病,属霍光④以辅少主,光让曰磾。曰磾曰:“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于是遂为光副。

【注】①汤沐:沐浴。②骖乘:同“参乘”,在车右边陪乘。③忤视:逆视。④霍光:西汉武帝时大臣,后辅政。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

而问之( 以本状对(

曰磾亲近( 霍光以辅少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

【译】

②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

【译】

3.汉武帝“贵重”金曰磾的原因有哪些?请用原文回答。

【答】

4.结合全文,你认为金曰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①对……感到奇怪;②通“俱”,全,都;③已经;④通“嘱”,嘱托

2.①(金日磾)不曾有过过失,武帝非常信任并且喜爱他。(“未尝”解释为“不曾”,“甚”解释为“很,非常”,语句大意正确。)②我是外族人,(如果这样)将会使匈奴轻视汉朝。(判断词“是”,“轻”解释为“轻视”,语句大意正确。)

3.①具以本状对;②未尝有过失;③目不忤视。

4.①实事求是;②谨小慎微;③谦让有礼;④顾全大局。(需用自己的话概括)

罗企生拒谢桓公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①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桓南郡破殷荆州 ②咨议罗企生亦在

③桓待企生厚  ④桓又遣人问欲何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若谢我,当释罪。

【译】

②桓亦如言宥之。

【译】

3.罗企生引用嵇康、嵇绍父子之事有何用意?

【答】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罗企生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

1.①已经、……以后;②(在)这里、(在)里面;③平素、向来、一向;④言何,说什么(有什么话要说)。

2.①(桓玄说)如果向我认罪,一定免你一死。②桓玄也就按他的要求饶恕了他弟弟。

3.一是暗示桓玄,他弟弟会像嵇绍忠于晋室一样忠于桓玄,要求桓玄不要搞株连,不要杀害他的弟弟,让他的弟弟能够替他赡养母亲。二是暗示弟弟要学习嵇绍那样,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4.当面对桓玄的利诱“若谢我,当释罪”,罗企生断然拒绝谢罪;当被押赴刑场,桓玄再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的时候,他引嵇康、嵇绍的例子也只求桓玄不要搞株连,饶恕弟弟以养母亲,他的守节不渝、重义轻生的忠诚节操和侍奉父母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梅圣俞诗集·序(节选)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少而多穷 (    )   ②非诗之能穷人 (     )

③夫岂哉  (    )   ④探其奇怪(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

②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译】

3.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世所传诗,多出于古穷人之辞”?

【答】

4.作者认为创作与生活是什么关系?结合全文说说谈你的观点。

【答】

【参考答案】

1.①显贵;②使人窘迫不得志;③这样;④奇特怪异的地方

2.①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使人穷困,恐怕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②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

3.古代诗人胸中有才华、抱负却无地施展,于是只好归隐山水寻找内心的自由、纯净,见自然风物往往会用仔细观赏,但因有着不同常人的体验,于是在描述时又融入了内心的不平之志,如羁旅之愁情、思妇之闺怨。不平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了诗人的生活再加上诗人本身的才华才情,使得作品流传于世,为世人称赞。如王维在写《使至塞上》时正是他政治上被孤立排挤时,孤身前往边塞慰问,特殊的心境下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既有边塞的磅礴大气之景又有作者的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不得不为之折服。(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答案仅属个人体验。)

4.作者认为“诗穷而后工”精确的概括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我个人十分赞同,没有丰富曲折的人生体验是难以写出好的作品,好的作品背后是对人生的深刻体验领悟,是思想的净化升华,正如“国家不幸诗家幸”,境遇不如意反而能让诗人诗情横溢。(本题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创作和生活的关系)

束氏狸狌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则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则窜者,其亦狸狌哉!

【注】①狸狌(líshēng——狸猫、野猫。这里指猫。与与如,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鬣(liè)——这里指老鼠嘴角的胡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市肉啖之 啖肉故

南郭有士鼠( 急从束氏狸狌以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译】

②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

【译】

3.狸狌本是捕鼠高手,为何后来害怕老鼠?

【答】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每天 ②因为 ③忧虑 ④借

2.①(束氏)没有别的嗜好,专爱养猫。(关键词:咸,好)②过了很大一会儿,老鼠估计这猫没有别的能耐,就啃猫的脚爪。(关键词:久之,度)

3.因为狸狌在没有老鼠的环境下养尊处优,毫无斗志,成了一群心安理得光懂吃肉的宠物。(意思对即可)

4.启示:生存环境可以改变物类的习性;我们不能过分享受,御敌自卫的看家本领不能丢;过渡溺爱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答到一点,意思对即可)

子产论政宽猛(节选)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能以宽

子产卒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译】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译】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大叔

A、山光鸟性 B、心 C、固以之矣 D、呼尔而

4.孔子一向主张施行仁政,但文中当大叔将“萑苻之盗”“尽杀之”后,他却说“善哉”,不是与其一贯主张相矛盾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

【参考答案】

1.①使……服从;②稍稍;③到;④眼泪。

2.①火势猛烈,人们见了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柔弱,人们就轻慢地玩弄它,所以死于水的就很多。(关键词“鲜”“狎”)②宽和用来调济严厉,严厉用来调济宽和,政治因此达到和谐。(关键词“以”“济”“是以”)

3.A

4.不矛盾。孔子主张仁政的目的是使百姓生活和谐。文中他说“善哉”并非肯定大叔“尽杀”盗贼,而是对其先宽后猛、宽猛相济之政使政“和”的治国之道的肯定,他关注的仍是百姓生活的和乐安宁。(回答时围绕孔子“仁政”的目的,以及他说“善哉”的前后语境)

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 守桐庐 ,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 ......其歌词 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 ,握手 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 。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⑨坐颔首,殆欲下拜。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广大。⑧趢趚(lù sù):局促不畅 。⑨凝:注意力集中。

1.选出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组。(

A.范文正公桐庐 B.某妄意一字,以成盛美。

令皆不在(《陈涉世家》) 寒暑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C.泰伯读之,叹味不已 D.钓台建严先生祠堂

齐人鼓(《曹刿论战》)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邹忌讽齐王纳谏》)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译】

②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译】

3.李泰伯改字前后,范仲淹的心理是怎样的?试结合原文举一例来分析。

【答】

4.李泰伯为什么能让范仲淹成功地接受自己建议?

【答】

【参考答案】

1.B

2.①(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把它拿给李泰伯看。②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

3.1:当范仲淹看了自己写成的赞词后,心情一定是无比兴奋的,甚至有点得意。这从“既成,以示李泰伯。”中可以看出。

2:当李泰伯提出要改字时,通过“公瞿然,握手扣之。”写出范仲淹的惊讶和急切求教的心理。

3:李泰伯改字后,“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范仲淹完全被李泰伯所改的这个字给震撼住了,对李泰伯表示赞许和诚服。

4.尊重对方是进行成功谈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要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一定要委婉地提出来,而且最好在提出之前说一些亲切和赞赏的话,这样人家才容易接受。

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武功五丈原 ( ) 于渭南 ( )

③亮每粮之不继 ( ) 山为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译】

②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译】

3.“九年,亮复出祁山,”“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诸葛亮屡次出兵的目的是什么?

【答】

4.宣王认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你能从文中看出诸葛亮“奇”在何处吗?

【答】

【参考答案】

1.①占据 ②对抗 ③担心 ④依靠

2.①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②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宣王去巡察诸葛亮的军营堡垒的处所,不禁赞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3.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4.①发明木牛流马运送军粮省时省力,可见他聪明睿智、善于创造;②担心军粮不继,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命令士兵屯田耕地,作长久打算,可见他深谋远虑;③军队混杂于居民间却能不骚扰周边百姓,可见他治军严明;④死后要求墓地只要能容下棺木就好,穿当时的衣服入敛,不须要其它器物来陪葬.可见他廉洁清正。

劝学(节选)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②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1)跂(q!企):通“企”,踮起脚后跟。(2)生:通“性”,指人的资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声非加   ) 马者(   )

千里 (  而闻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

3.这段文字的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4.读了这段文字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②车;③达到;④清楚

2.①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②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这段文字采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构成排比,极富气势和说服力,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以及要善于向贤师益友来学习以提高自己修养的道理。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

4.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

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知臣伐贼 (  ) 与伐之 (  )

③是故托臣而疑也 (  ) ④今贼疲于西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译】

②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译】

3.诸葛亮此时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

4.“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与《出师表》中哪些语句表达的内容相似?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答】

【参考答案】

1.①本来;②哪里,哪个;③不;④恰逢,正赶上

2.①只是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②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4.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尽忠尽责,忘身忧国,得托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①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③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②筇:竹名。③勃窣:匍匐而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觉轻安 (   ) ②道人得诗 (   )

于未针时 (   ) 欲追索其诗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译】

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译】

3.朱文公受骗后为什么“欲追索其诗”?

【答】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立刻,立即;②径直;③严重,厉害;④只。

2.①几年来我凭借着细竹棒扶着我行走,一针下去还觉得有奇特的功效。(关键字“藉”,“功”)②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骗其他人罢了(关键字“持”,“尔”)

3.朱熹一方面怕他拿着诗去害其他人,另一方面也说明朱熹看重自己的名誉,怕自己成为骗子的帮凶

4.从道士角度,我们做事情要靠真才实学,不能肯蒙拐骗。从朱熹角度,作为一个名人要谨言慎行,这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有益的,切忌卖弄。(无论从道士还是朱熹角度概括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①得麋麑②,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③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① 畋(tián): 打猎。②麋(mí)麑(ní):麋鹿。麋,一种小型鹿类。这里“麋”、“麑”同义。③怛(dá):惊吓,呵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自是日抱 (   ) 示之 (   )

使与之戏 (   ) 与之俯仰甚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

【译】

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译】

3. “外犬见而喜且怒”,外犬为何喜?又为何怒?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分析原因。

【答】

4.《三戒》是柳宗元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作者在《黔之驴》中塑造的驴的形象正是社会上那些徒有其外表实则虚弱无能的人的生动写照。那么作者在《临江之麋》中塑造的麋的形象又借以讽刺哪一类人呢?请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①接近、靠近;② 熟悉、习惯;③渐渐、逐渐;友好、友善。

2.①(麋鹿)忘记了自己是糜,认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②(麋鹿)看见在路上有很多外面的狗,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

3.外犬因为发现有麋鹿在路上活动,看到了猎物,想到可以饱餐一顿,所以心情愉快。但发现麋鹿看到它们不立刻逃跑,反而毫无惧意的向它们跑来,觉得麋鹿轻视了它们力量,感觉受到了侮辱,所以内心感到愤怒。

4.这则寓言描写了麋鹿依仗主人的宠势而傲“内犬”,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失去了区分敌我的能力,最终落得个被外犬”“共杀食之的悲惨结局。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先生字曰宁人,乙酉改名炎武,亦或自署曰蒋山佣,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其双瞳子中白而边黑,见者异之。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相传有归奇顾怪之目。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自崇祯己卯后,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曰《天下郡国利病书》。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意思。

见者 (   ) 于书无所不 (   )

其时四国多 (   ) 晚益笃《六经》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

【译】

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译】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亭林先生的特点?他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4.顾炎武的母亲在去世前叮嘱他“莫事二姓”,意思就是告诉他不要忘了明朝灭亡之痛而去侍奉清朝皇帝。有人说这是高尚民族气节的体现,也有人觉得这是不知变通的愚忠。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①感到奇怪(意动用法);②看;③忧患;④记述。

2.①年轻的时候举止潇洒自然,有远大的志向,不随便同意别人的话,性格正直,超出世俗。②务必评定这些在当今社会可以施行的事,而不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3.“落落有大志”。具体体现在:①不随便同意别人的话,性格正直;②心系明朝,与归庄共游复社,参加抗清复明等民族活动;③留心并抄录治理国家、事关百姓的有用且实际的方法。

4.【例】我认为这是高尚民族气节的表现。顾炎武不忘明朝,不忘母亲的遗言,恪记自己是一个明朝人,这是不忘本的体现。 我认为这是愚忠的表现,不管明朝还是清朝,老百姓都是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顾炎武的眼光太狭隘了,明朝已经没落了,时代更替才是社会的主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6e136b763231126fdb1106.html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