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发布时间:2020-12-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要: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成为广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使命。本文从广州实际出发,就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 科学发展实力 规划纲要 广州
2008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广州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将广州的发展目标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要求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也是从这一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来的。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成为广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好这一课题,对广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关国家中心城市及科学发展实力的定义 1.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也可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从主要特征上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代表,是国家或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内经济活动组织和资源配置的枢纽,是国家科技文化创新中心,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起着配置国家资源、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和连接国内外的重要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状况,不仅关乎城市自身地位的巩固和提升,直接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2.国家中心城市科学发展实力的定义
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发展实力就是国家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水平和质量的总和。国家中心城市科学发展实力主要包含以下要素:
——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在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内外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体制创新能力、环境创新能力等的综合体现。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前提下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能力。
——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是指国家中心城市公共资源、公共服务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民主法制、实现公平正义、建设法治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国家中心城市由其历史文化积淀、精神文化品质、文化创新能力和市民素质等综合形成的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二、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广州具备较强的物质技术基础、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以及《规划纲要》提供的重大战略契机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发展深层次矛盾、国内区域和城市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1.有利条件
一是较强的物质技术基础。广州经济总量自1989年以来一直稳居国内城市第3位。2008年,全市GDP8216亿元,增长12.3%;人均GDP81233元,增长1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接近60%。支撑物质技术基础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丰富,广州地区集中了全省2/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77%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开发机构以及绝大部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是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拥有国际一流的机场——白云国际机场,2008年旅客吞吐量3340.84万人次,开通定期国际(地区)航线52条,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已投入营运。由四大港区组成的广州港2008年货物吞吐量3.4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69.49万标箱,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第7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初步建成,目前地铁通车里程达116公里,2009年将达到230多公里。信息基础设施高度普及,为我国三大互联网进口之一,互联网用户22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17万户。
三是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约各占1/3生产要素市场化,全市拥有40多大类商品共1200多家大小专业市场,2008年各类市场成交额超过5600亿元,石化、煤炭、金属、粮食、塑料、汽车等大宗原材料及产品交易市场辐射华南和全国。贸易环境国际化,拥有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外贸总值占全国的1/28,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30多亿美元,外国及港澳台地区企业在广州设立常驻代表机构8000多个,广州企业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境外投资机构。 四是较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广州作为建城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地。中外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具有领风气之先、海纳百川的优秀人文传统,这也是支撑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软实力。
五是《规划纲要》提供的重大战略机遇。《规划纲要》把广州的发展目标定位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广州的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可以相信,切实落实好《规划纲要》,一定能成为广州大步走向世界一流城市的重大历史契机。 2.面临的挑战
一是来自广州自身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挑战。目前的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尚未全面走上效益优先、生态优先、富民优先、节约优先的发展新路。发展协调性不够强,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仍较突出。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未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难度仍然较大。发展软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是来自国内区域和特大城市竞争的挑战。近年来,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发展迅猛,上海、天津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比之下,广州的政策优势减弱。与此同时,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广州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和城市竞争。
三是来自国际经济风险及金融危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我市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日益凸显出广州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更使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时期的广州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汪洋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究竟能不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并不是由政府规划说了算,从根本上讲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核心问题是看这个城市是否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城市功能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和分工状况,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仅仅将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继续做大,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使之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真正相匹配。
目前,广州与国家中心城市的最大差距,就在于城市功能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功能、经济辐射功能、城市功能布局、社会事业辐射功能等方面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从资源配置功能来看,广州虽然是商贸中心,但服务功能还比较弱。从经济辐射功能来看,广州虽然生产基地功能比较突出,但对区域性产业活动的辐射能力较弱,总部经济还不发达,仍未形成像香港中环、上海陆家嘴一样具有国际声望的总部集聚区。从城市功能布局看,广州的城市功能分区还不够突出,特别是服务业集聚区、创新活动集聚区还不突出,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布局还不够清晰和明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广州的城市功能,首先要着眼于提升和完善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1.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功能
无论从产业类别看,还是从功能性质看,中心城市一般都拥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但归纳起来,中心城市最基本的功能是对所辐射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的聚集与扩散。它最突出的作用就是使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聚集经济效应,正是这两种效应使中心城市对外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使中心城市进聚集扩散再聚集再扩散的良性循环发展状态中。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对外贸易结构不断变化,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比例逐渐上升,国际劳动分工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大多仍处于中低端的环节,与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北京市社科院发布的《(2008)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显示,按照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开放程度计分,广州位居第三,但报告同时显示广州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要素集聚能力还亟待加强,城市经济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还比较弱。
广州城市发展的一切短板,如资源能源制约、城乡差距和生态破坏等,主要源于低端产业仍占相当比例。针对这种现实,广州要在国际国内和珠三角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提高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应从整体上谋划自身的产业和空间高端化发展。适应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高端要素流动规律,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创新型城市的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这种能力,广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诸如城市交通堵、商务成本高、产业升级难、就业压力大、能源约束紧、可用土地少等发展难题。要通过资本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服务流和产品流等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形成高端要素集聚的产业功能区、人才高地、金融中心、创新基地和高科技企业集群等。就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来说,还要突出第二产业的先进高端制造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在城乡一体化中重视第一产业的高端农业发展等。具体一点就是要注重发展和塑造广州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商务中心区、金融机构聚集区、广州高新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琶洲会展经济区、亚运中心区、白云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南沙临海经济区等。其中高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集聚始终是广州未来必须要加强的两大战略发展方向,其逐步成型还将辐射带动珠三角城市群整体水平的提升。 2.提升科技创新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虽在科技进步方面成绩显著,但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型的三高产业路线相比,广州企业的技术研发力度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还是面临着较大的低度化风险。
了解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研究开发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支撑能力等方面来把握。通过这些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广州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研究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专利是研究开发的重要成果,用专利指标衡量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被广泛接受。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市的专利申请及专利授权统计可以发现:广州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远远低于北京、上海,而且70%的专利不涉及核心技术。可见,与国内科技强市对比,广州的研究开发能力相对较弱。
二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从科技经费投入方面看,广州的科技经费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广州市社科院公布的《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广州研发经费投入164.3亿元,在5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居第三位;广州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2.0%,分别比上海、北京、天津低0.63.81.6个百分点。在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广州相比北京、上海也薄弱许多。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广州的科技研发投入经费约为东京的7%、纽约10%,占GDP比重远低于纽约的4.3%和东京的3.4%
三是创新支撑能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广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1%,远远低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2.5%4.0%的水平,广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有260家,只占总数的34.8%,企业尚未成为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了广泛的科技资源,但由于多种原因,其科技资源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受到制约,难以在短期内成为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引擎。 总之,广州具有一定的科技基础,但整体科技创新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广州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和落实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 3.提升文化引领功能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不断加速和以大城市群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广泛和深远,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趋势看,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朝着资源竞争——资本竞争——技术竞争——文化竞争的方向发展,未来竞争的主战场将更多地转向文化领域,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仅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国内外许多城市首选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而且提升文化软实力已上升为国内外许多城市以文化求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广州在文化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06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41.36亿元,占全市GDP3.98%;2008年则达到595.13亿元,占全市GDP7.24%,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但是也要看到,广州的文化软实力与广州经济快速发展、具备的经济实力相比,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城市文化发展定位和模式不清、城市文化形象模糊、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不强、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不足,文化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解放与发展、高端文化人才缺乏,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广州具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条件,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使命下,广州新的文化定位要以世界先进城市文化发展水准为标杆,着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促进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着力繁荣发展岭南文化,发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开放与创新相统一的当代岭南文化,使广州
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强辐射力的文化名城和大珠三角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
4.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如果说高端要素集聚功能是国家中心城市四大功能的内核,综合服务功能则是其外延,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强不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综合服务功能有多强。综合服务功能越强,集聚辐射的能力就越强,资源配置的范围就越广,资源配置的能力也越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也就越突出、越巩固。
提升广州的综合服务功能,必须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使广州拥有对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更大的支配力、控制力和配置力,才能提升其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辐射和资源配置能力,成为国家和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合格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产业结构经历了由工业主导到工业与服务业并重发展,再趋向服务业主导的发展历程。2008年,广州市实现GDP8216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9.02%,对广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2.0438.9459.02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中心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但是,广州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如:总体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行业集中度较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因此,我们要通过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亚洲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集聚区、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国际信息港和区域创意之,巩固提升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运输、融资、保险、科技、信息、法律等综合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不断整体提升广州的综合服务功能。具体一点说,就是要通过实施五大战略加快服务经济高端发展步伐。一是围绕服务集群战略,立足于高端服务要素集聚,加快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精心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商务会展中心、总部经济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和服务外包中心。二是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把服务经济创新发展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攻方向之一,以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体系、服务业态、服务产品创新。三是围绕品牌引领战略,加快推进广州服务标准建设,打造广州服务品牌。四是围绕人才集聚战略,大力吸引和培育高端服务人才,以人才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五是围绕服务输出战略,提升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开放度,增强对外辐射效应,形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带动珠三角的广州服务发展格局。 四、把发展模式转型作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于提高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发展实力。提高科学发展实力的主攻方向是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思维定势、路径依赖、体制障碍和利益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才能实现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的目标。为此,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核心是落实好三促进一保持。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高端取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先进制造业高端环节,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二是加快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着力点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要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编制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节能减排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健全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三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新财政、金融、投资等经济管理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建设试点工作,落实依法治市战略,壮大统一战线,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促进营商环境和做事规则国际化。 四是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创新,增强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弘扬岭南文化,不断扩大文化广州的国际影响力。
五是推动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教育医疗体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等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就业服务和分配制度,实现充分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基本需求,重点是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争取在基本住房保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增强社会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江华,张强.战略创新与产业演进——广州中心城市发展十二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广州市统计年鉴、广州市相关统计数据见广州市统计信息网. [4]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朱小丹,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卢小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71fd68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e2.html

《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