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

发布时间:2020-01-15 06:14: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名)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万事万物:物质现象 精神现象 活动: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名)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研究一般、共相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宏观角度:世界由物质和思维这两类现象构成

微观角度:个人的精神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

*(名)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特征:强调外在力量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由某种或几种初始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名)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特征: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名)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为人意识所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看时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义哲学基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名)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坚持了可知论和能动反映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现实意义: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客观事实、利用客观事实才能达成我们的目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函数,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名)时间:物质运动的连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名)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们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人们之所以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名)实践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事件的物质活动,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主体对象工具结果)、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际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基础,对另外2中起主导,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类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整体和部分)辩证法整体具有不同与部分的特质,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和性质,离开整体就无所谓部分。部分的问题可以从整体状况得到说明

形而上学部分可以离开整体而存在,整体是由部分结合而成。整体的问题可以从其组成部分得到说明

(本体论)辩证法:世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

形而上学:世界在本质上是绝对统一的、静止的、孤立的

(认识论)辩证法:从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行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名)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性联系具有客观性,其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坚持了唯物论。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多样,联系也多样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名)发展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前进(性)的上升(性)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新适应了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新否定了旧的腐朽,保留了旧合理,添加了新内容。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P47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征

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必然性:规律是必然联系,事物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即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稳定性:规律是本质联系,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规律也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还表现为它的重复性。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二者都具有客观性、可知性、可利用性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的根本特点是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掌握客规,才能认识改造世界)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无能为力,认识利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注意点

1、实际出发,努力认识把握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主体选择: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张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方向、目标、方式是否正确,由实践检验。

*(名)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名)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斗争性=无条件绝对)、统一(同一性=有条件相对

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双方相互贯通:包括相互渗透、包含、相互转化、直接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对抗性、非对抗性)差别、分离、排斥、对立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的关系P48相互连接,相辅相成,没有寓于

同一性和斗争性互为前提,共同构成矛盾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是指我们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要把事物视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其内在对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限制和相互否定中,把握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联结和相互贯通的统一的性质

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是指我们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要把事物视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其内在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联结和相互贯通中,把握它们的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对立的性质

@同一性 在事物发展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在一个有机体中相互依赖。

使对立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 ,从而得到发展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即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

量变过程中促进量的积累

推动矛盾系统的转化即质变

*(名)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共性、绝对性、无条件性.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一切事物,发展过程)

*(名)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个性、相对性和条件性

不同事物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不同时期不同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不同性质地位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贯穿于特殊性之中,统摄个性

割裂个性与共性关系在工作中的表现: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经验主义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始终决定事物性质。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位置,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型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矛盾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基本特征:

从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事物的矛盾

两点论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分析事物的矛盾

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分析事物的矛盾

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发展速度以及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名)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

*(名)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辩化,表现为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名)量变:事物构成成分的数量或空间分布的改变。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两者相互依存,相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开始新的量变,交替循环,形成@实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体现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否定,才能使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基本周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表现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或是螺旋式上升。

形而上学否定观: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辨证否定观认为:肯定和否定的辨证关系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是自我否定

辨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肯定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否定事物中过时的不合理的东西。

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主观是客观的的反应,其本质统一,表现形式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联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唯物辩证法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解放实事求是=因循守旧死教条、主客统一,理实统一。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辩证思维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逻辑与历史

归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式,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5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9df417e518964bcf847cdf.html

《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