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豪情与柔情

发布时间:2020-03-04 10:52: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的豪情与柔情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它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用在苏轼这位“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雄厚”的全才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因此我们对与他的印象以及常见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其实,总管它三百余首诗,属于豪放风格的只占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八九,诸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舒展了他柔情婉约的一面。

婉约和豪放本就是存在渗透吸收,兼容并包的现象。东坡各取其长,将轻柔美丽阳刚美融为一体,创造的这种深厚、高妙的韵致吸引了我们探究的眼光。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个豪放派的词人,他的词豪放旷达,踌躇满志,但他的仕途却历尽坎坷,几经宦海沉浮。

在他文学登峰造极之时,却也是他遭受贬谪,流放外地之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如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受尽贬谪,其中,最严重和的两次便是在黄州,惠州。儋州。

王安石当政时,苏轼变法加重人民的赋税,从而进行反对以致被贬黄州,史称“乌台诗案”,“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好像是孤鸿,孤寂飘渺,惊起回头,怀抱幽恨,无奈落宿在寂寞荒凉的沙洲,即便如此他依然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后来王安石下台,保守派当政,重新回到政治中心的苏轼,在地方看到新法积极的一面,因而又反对司马光废除所有新法的行为,所以自然又收到保守派的排挤贬至惠州,于是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作。随后又流放儋州。

此时的他,早已年过半百,两鬓苍苍。再后来,宋哲宗亲政,扶植新法,哲宗虽然是苏轼的学生,但他并不喜欢苏轼。如此,苏轼的处境便是不言而喻,直到哲宗逝世,他也未回到政治中。

或许是家乡的豪壮秀丽的景色,孕育了东坡的壮志豪情,成就了他那波澜壮阔的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苏东坡来到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上有小船可以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那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浪花翻滚不禁遥想千百年来的风流人物,激起一堆堆雪一样的浪花,如画般的江山一时间倾覆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公瑾,那时乔家小女初嫁归门,他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英姿飒爽,俊美绝伦,从容的谈笑间, 曹操水军便已灰飞烟灭。身临此地,不禁浮想万千 可怜如此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生出白发。在这里我想: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 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何一个僻远的黄州能给他如此巨大的震动呢?他为什么要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称作“乌台诗案”的案件中,为何当时批评苏轼的言论会不约而同的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周围的笔墨比的十分寒碜能把同时代的文化名人比的有些狼狈,引起小人们酸溜溜的记恨。比如何大正,比如张定,甚至还有沈括。

于是检举,逮捕,流放,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大师被捆绑起来通宵达旦的侮辱摧残好在还有侠义之人。杭州的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公开做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尽力照顾他的生活;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镇、张方平不怕受牵连写信给皇上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甚至太皇太后在病的奄奄一息时,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个人就够了。”终于,皇帝赦免了苏东坡,贬谪黄州。

“捡进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也许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终于,豪情发过了酵,“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幻一场,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吧。

“老夫聊发少年狂,”每当读到这首诗,我都会觉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油然而生,东坡通过对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上阕写出猎场面的壮观,“锦貌貂裘,千骑卷平冈,”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文中一个“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发心中的一腔磊落之气,当时苏轼年四十,正值壮年,却以老夫自嘲,又以聊发和少年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流露出内心深处淤积的激愤情趣。

下阕借用典故,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便将自己欲向朝廷请缨杀敌为国的豪情跃然纸上,将自己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鬓微霜,又何妨”。只要给我机会,我依然为笑傲沙场,但朝廷并无启用之心,留给他的只有悲愤和无奈。

失意中,他向往明月,却又充满对人世间的无限眷恋,无奈之中,只好借酒消愁。月圆之夜,坏想起自己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提笔写下了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苏氏兄弟情深似海,患难与共。他们政见独到,豁达乐观。一生处在新旧党派激烈斗争之际,各种纷争的多事之秋,政局动荡不安。他们既不肯苟合保守派守旧,又不赞成改革派的激进,加上更天丰点媚骨的秉性,注定了弟兄二人仕途坎坷莫测的峥嵘人生。但亘古不变的是兄弟情谊,苏氏兄弟手足之情堪为千古楷模。苏氏兄弟生活在深厚文学氛围的大家庭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孜孜苦读,从小沉浸在文学天地里,志同道合,相互激励,生死与共。《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在他们多难的人生中,每遇政治风波,弟兄俩总是相互关照,甚至不惜自己丢掉高管俸禄,不惜抛弃帝城的舒适生活,远谪边城,以求兄弟相聚团员。在苏氏兄弟诗词之中,提到渑池的,写兄弟亲情的远不止一首,丙辰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古今中秋诗词的压卷之作,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倍受璀璨凌辱,“自度会死狱中”,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说“与君世世为兄弟,再接来世未了情”这是多么真挚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

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笑向刀斧丛中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生,畅怀高歌的文人却并不多,苏轼便是极特殊的一个。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由于他站到了反对派的一边,所以立即遭到了革新派的攻击,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定风波》一词,便是它被贬后所作。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莫听穿林打叶生,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然后,将“竹杖”、“芒鞋”与代表身份地位的“马”做一比较,一个“轻”字显出对官场的漠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透露处人到中年的沦桑阅历,几又及多轻视,几多豪气!任凭道路泥泞,衣衫尽湿,心声仍然充满“晴”意,放声高歌。

下片写的春雨出霁,夕阳晚晴,“料峭楚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词人已物我两忘,而对“微冷”时忽逢晚照暖身,本应欣喜,然而苏轼既不以风雨为忧,为不为晚晴而喜,继续自己的旅途,将一路的阴晴冷暖抛在身后,一种淡然的心境跃然。着应是经历坎坷波折,大起大落之后的平淡与坦然。

语意双关是这首豪放词的主要特点,表面上是写在路途中所遭遇的自然界的雨,实则暗指人在官场仕途中所遭遇的政治风雨,其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表现了词人无视官场风波,宠辱皆忘的旷达情怀,而“归去,也无风雨也不晴”一句则是词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愿望的生动体现。

潇洒走人生,不受外物的羁绊,遨游于无尽天地,有了庄子化蝶般的超凡脱俗。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超然物外的人生信念,展现了处变不惊的洒脱和豁达。

他的这种心境使他注定不会因失意而过度悲伤,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原乞儿,无论地位尊卑,苏子都一视同仁,他的毫无城府,使他历尽挫折也使他笑面人生。

苏轼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文词将他刺痛,自己 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可是苏轼不会因事发怒,他不会记恨人,它总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在定风波中苏轼在路途中经历了一场出乎意料的雨,暗示人生的意外风雨与波折,而苏轼又在风雨中顿悟,看透人生的必然,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任何人生的挫折都将过去,可见苏轼的豁达与乐观。
苏轼的阔达乐观产生于深广的人生忧患,经历了解脱和追求两个层面的境界,苏轼思想体系中的儒道佛思想并存互补,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但他的最终目的还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深夜难眠游园中,恰见海棠花开,于是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柱照红妆”,心中怜爱这美丽的花,由此更能看出他不仅是一个豪壮的词人,更是一个爱生活有情调的性情中人。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一个再铁骨铮铮的男儿,心中也会有那么一丝柔软,东坡亦是如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个柔情似水的别样东坡。

《江城子 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既有那种“山长水阔,梦魂杳杳,再相逢唯有来生”的悲切,又有生离死别的幽幽思愁。不同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洒脱,更区别于《念奴娇 大江东去》的磅礴,它是苏轼心头的朱砂痣,心上的白月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以词写悼亡的悲切劲上,东坡与纳兰容若极似,只是他比容若更达观,更懂得死者长矣矣,生者当乐天的道理,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总有重见的希望,而今却是隔着生死界线,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这几句词单刀直入,概括性极强,感人至深。世人多评定苏轼为豪放词派,其实子瞻的情词小令一样写得清灵疏秀,柔媚不让婉约派,风骨刚硬处,又胜其一江春水向东流,由不得人不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十年之后,他还记得王弗在小轩窗下对镜贴花黄的情形,在她坟前默认落泪,无处话凄凉。曾以为,我们是一生一世一双人,你离去,用死亡在我们中间划下一道不可逾越的银河,没有鹊桥暗渡,天上人间,此生此生不复见。这思念又岂是千里可以衡量?!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如果知道有一天,你会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使生活里的点滴都可勾起我对你的思念,我宁愿与你擦肩而过,让更适合的他给你更好的深情宽厚,也不愿让死亡把你我轻易割舍,得到过再失去,比从未得到过,更让人难过绝望。只是许多事,已无法重来。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王弗是一个安静谨慎的女子,自从与苏轼结发为夫妻,便如那缠绕指尖的发丝,将满心爱恋付于东坡,古时有一种礼仪,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好像意味着两个人会相互扶持,一起慢慢由青春年少携手行至白发苍苍,可她却先行一步,徒留东坡在寂静之夜,梦回故乡,那与爱妻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熟悉。她的眸,她的容貌情态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分别十年,犹记得她的音容笑貌,深情一片,宛然可见。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夫妻相见,没有久别重逢的卿卿我我,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诉说各自别后的种种,相忆相怜,又该从何说起呢?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了,这是把现实的感受融入梦境中,使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与上片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虚实结合,给人一种无以复加的哀伤。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王弗病逝后,苏轼续娶,但仍在王弗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三万株松柏,以伴青冢。他对她心有牵念,年年不忘。他当日亲手栽下的松柏,风吹雨打十年,已然挺拔,松涛入耳,望你安眠地下。

为守而守,到最后,爱枯心死,还不如顺其自然,彼此倒能留三尺回旋之地相思。

读《江城子》,读破苏轼一片柔情。

确实幕后听言的王弗对他的帮助太大了,以至于王弗走后十年,东坡都难以忘怀对她的思念,绵绵不尽的哀思在深夜涌上心头,一片深情,情归于寂静无声,十年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的辛酸合着泪一滴滴积攒,一行行流淌,无语相对,柔肠寸断,梦境之中,仿佛曾经,真可谓柔情到此也断肠。

一曲蝶恋花,常常使苏轼涕泪俱下,或许是苍天不公,连深爱的他的朝云也先他而去,此后,苏轼终身不复听此词,她带走了苏轼最后的爱,也留给他永远的痛。

“三王相承,我唯行之”,这或是有意,亦或是偶然,但无论如何,苏子的这份深情都使人刻骨铭心,苏子的执着也毫不褪色,这位挫折面前永不屈服的铁骨男儿,这位屹立于中国诗词之巅的巨人,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对家国的悲叹,他的柔情也同样使人永生难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d40bff5acfa1c7ab00cc1e.html

《苏轼的豪情与柔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