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

发布时间:17142380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词二首
撰稿人:闫金刚
2006.12.1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及其作品。
2.理解这两首词的涵义,感悟词的意境。
过程和方法
1.诵读、鉴赏这两首词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学习借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抒情的写法。
第一课时
词牌解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
2.定风波,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l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二年(1057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代诗歌新貌;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改革了词风,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词创造了多种风格,除传统的婉约清丽外,他的词或清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佳作极多,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写作背景
1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和惟一的亲人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对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2.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积累整合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感受鉴赏
1.读《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词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
第二课时
感受鉴赏
读《定风波》,然后回答: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如何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有人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晴”语含双关,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4《定风波》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什么?

巩固提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写对月饮酒。起句陡然发问,奇思妙语,破空而来。头几句(“把酒„„何年”,体现了作者对于理解自然现象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不愿局促于现实社会的豪迈性格。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我欲„„不胜寒”句对照,既然天上月宫是那么寒冷,那还不如在人间对月起舞。虽然只是一个人,总还有个影子伴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从幻境中回到了现实。
C.下阕对月怀人。“不应”两句,是说月是自然之物,不该有什么愁与恨,但偏偏老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了起来,这就使人在相形之下,更加重自己的离恨了。言外有埋怨明月之意,委婉地抒发了对朝廷的不满情绪。
D.从“人有”到“共婵娟”几句,又推开一层:人事固有变化,月也有亏盈。作者将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物理和人事等量齐观,表现了作者伤别离,而又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21)山高月小, (宋·苏轼《后赤壁赋》 2)不识庐山真面目,
(宋·苏轼《题西林壁》
3)竹外桃花三两枝,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荷尽已无擎雨盖, (宋·苏轼《赠刘景文》

5)枝上柳绵吹又少, (宋·苏轼《蝶恋花》 6)旧书不厌百回读, (苏轼语) 7)若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 8)人生到处知何似, 《和子由渑池怀旧》
拓展迁移
1.阅读诗词,回答题目。2004高考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高考)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f7d3718e9951e79b892789.html

《苏轼词二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