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陶器

发布时间:2012-08-02 17:03: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十大名陶器

中国历史据中华世纪坛青铜道甬垂刻记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出土的文物证明,中国9000年前开始契刻文字符号,种稻养殖,烧制陶器,制造石器、乐器等等。由此,中国文明追朔为八千年左右。中国文化历史陶器根据文物考证和传承的广泛性,目前大致可分为:河南贾湖陶、甘肃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浙江宜兴陶、云南建水陶、广西坭兴陶、四川(重庆)荣昌陶、广东石湾陶、贵州牙舟陶、安徽界首彩陶等十种类陶器。

1河南贾湖陶: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贾湖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窑穴370座,陶窑13座,陶器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陶豆、陶觚。其中盛酒陶器,具体生产年代确定为距今8600——9 0 0 0年。舞阳贾湖红陶、舞阳大岗彩陶、舞阳阿岗寺亮黑蛋壳陶、舞阳善德灰陶等。舞阳境内贾湖周边同时代陶瓷科学界统称“贾湖陶瓷”。

  

贾湖陶瓷又称“贾湖陶器”和“贾湖彩陶”,河南省舞阳县独特的工艺品。贾湖陶瓷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即沙颍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据《恒盛义》陶艺制作工艺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沙颍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河水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明清时期,贾湖陶瓷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砖雕、石雕艺术风格,出现了浮雕、镂空、剔刻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民国期间,贾湖彩陶在继承传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附近宝丰紫陶、临汝汝瓷、禹州钧瓷的影响,采用内挂釉、外挂釉,部分挂釉的技艺,是贾湖陶艺更加丰富多彩。1915年(民国四年)参加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后,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题材的山水、花鸟、人物中国画场景,浮雕、镂空、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细腻完美。 

2甘肃彩陶:

甘肃是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彩陶文化最为兴旺发达的地方。甘肃彩陶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彩陶文化中也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甘肃史前文化序列大致是:大地湾一期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

3山东龙山黑陶:

龙山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

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黑陶的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Li)、豆、杯、鼎、等品种。

龙山黑啕的代表蛋壳黑陶高柄杯,通高19.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4.7厘米,1973年山东日照东海峪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泥质黑陶,造型细高,有喇叭形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整齐匀和,柄下端为圈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令人惊叹。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堪称绝代之作,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4、浙江宜兴陶:

宜兴紫砂陶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技艺制陶。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的历史。宜兴陶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宜兴陶瓷的特点是在历史上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五千多年来,不管什么朝代,宜兴陶瓷一直制,一直有。在宜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之后,就弃官隐退,带着美女西施乘一叶轻舟来到太湖之滨的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后来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陶朱公"。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千百年过去了,作为陶都的宜兴,最为知名的是它的紫砂陶。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可以说宜兴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1953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名陶”。

5云南建水陶: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碗窑村。碗窑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这里世代以陶瓷为业,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子身后的红土坡由东向西绵亘数里沉寂着一大片行迹清晰的古窑遗址和堆积如山的陶瓷残片。

  

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窑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的叩访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从此,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了古人无意中传递出的历史与文明。

195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合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名陶”。

 

6广西坭兴陶:

坭兴陶古称越陶。考证坭兴陶的历史,在清朝中叶时期,还没有确切的名称,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坭兴陶产品主要有茶具、文具、食具、咖啡具、花瓶、花盆、熏鼎及仿古制品等八大类,以及电热炊具等系列产品,花色品种达六百余种。大的有高达二米的大花瓶,小的有直径仅三厘米的小茶杯。其中以各式茶具、花瓶笔筒、盆景和食具最负盛名。

  

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1915年美国召开的“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团参加国际大赛,钦州坭兴陶就荣获金牌奖。

  

钦州坭兴陶艺人名传四海。从清朝起,曾被光绪皇帝、袁世凯、段祺瑞召见。新中国成立后,坭兴名家荣幸地受到朱德、邓小平、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历代诗人、著名的书画艺术家对钦州坭兴陶情有独钟纷纷作诗赞誉。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钦州坭兴陶和广西“壮族织锦”一起列入被保护的民族特色工艺品。钦州坭兴陶当属广西两件宝之一。

 

7四川(重庆)荣昌陶:

荣昌陶器原产地为安福镇,清代以前叫磁窑里,有史可证的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据历史记载,荣昌陶器主要产于现在的安富镇,早在明、清及民国年间安富镇垭口就有一批著名磁窑、中兴窑、磨子窑、夏兴窑等,其产品远销滇、黔、藏、陇、陕等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荣昌陶器继续发展,开始结合当代工艺技术,盛产花釉。产品以日用陶为主,泡菜坛珠整体比例协调,形式美观,造型结构符合泡菜需要,具有良好功能,是最著名的荣昌陶器产品。其他品质还有罐、坛、壶、瓶等。装饰以化妆土刻花为特点,有刻线和剔花两种,纹饰质朴自然。

8、广东石湾陶:

石湾烧制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唐宋时期产量倍增,明清时期有龙窑近百座,从业数万人。现存的南风灶是一座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龙窑。清末,生产规模逐渐缩小。1949年,仅存陶窑30座。50年代开始,生产逐步发展,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并制作批量的耐酸陶器。70年代初期开始生产杯、碟、壶、盘等日用瓷。80年代发展了建筑陶。石湾陶瓷器烧成设备以连续式隧道窑为主,用煤气或重油为燃料,但以木柴为燃料的南风灶等几座间歇式古龙窑,至今仍在沿用。广东石湾用当地陶土和岗砂为原料生产的陶器。主要生产日用陶、艺术陶塑、琉璃陶和建筑陶。

 

9贵州牙舟陶:

贵州特产。其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牙舟陶产于距平塘不足四十公里的牙舟镇,该镇附近广市一种灰黄而粘的优质泥土,此种泥土是生产陶器的上好原料。牙舟陶的生产都以小陶窑式的家庭作坊为主,明末初具规模,清初已发展到四十多座陶窑,其生产出的产品除在国内市场销售外,清末后还远销南洋及法国等地。牙舟陶的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其特点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牙舟陶瓷色泽鲜艳、晶莹光润、神韵别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牙舟陶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桃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很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珑剔透。牙舟陶以生产烟斗、盐辣罐、酸菜坛、茶壶、土碗而著名,其生产的陶器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贮存食物不易腐败,伏天泡茶经久不馊。牙舟陶生产的烟斗,不仅美观好看,且抽烟还有股清爽感,因此很受人喜爱。

 

10安徽界首彩陶:

陶器的发明,应当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勤劳、聪慧的先民以土为材,挖穴为窑,烧制出精美的低温彩陶。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文化的开始。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朴实饱满,比例协调,装饰图案简洁大方,色彩明丽,集实用、美感于一体。位于淮河中游的界首,历来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人们用灵巧的双手不断创造着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着精美的民间艺术。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技艺,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繁华般点缀着农家小院,尤其是界首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制陶技艺代代相传,犹如黄河之水绵延不断。至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至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

界首彩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因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即: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前计窑、朱窑、尹窑、高窑、盆张窑、田窑、沈张窑、韩窑、王窑,现属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管辖。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的工艺陶瓷厂,现为彩陶的主要生产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032181bceb19e8b8f6bad9.html

《中国十大名陶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