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诗词大会》作文

发布时间:2017-04-11 21:4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思考与言说】

恰似一场春风来,千树万树诗词开。在过去几天里,央视每晚8时开播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刮起了一股收视旋风,让无数家庭祖孙三代围坐在电视机前,节目内容、参赛选手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滋润了亿万网友的心:他们深扒各路参赛选手的学诗之路,从主持人董卿到00后的复旦美少女武亦姝更是圈粉无数,感叹她们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他们封评委老师们为大神,敬仰老师们对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们盛赞节目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高冷的文化类节目也能有市场、有人气。

当我们在谈论诗词大会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曾经高冷晦涩、不够商业化”“实惠型远方的诗为什么能对现代人产生那么大的魅力和影响力?国学的普及,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当然,如果你也想像诗词大会里的选手那样,学诗诵诗,让自己随手一拈,就能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国诗词大会这股综艺清流是如何炼成的?

苑玲玉

27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演巅峰对决,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们,通过答题竞赛的方式传播中国古诗词,最终16岁才女武亦姝夺得冠军。

  最近武亦姝这个名字,突然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被刷屏。她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16岁高中女生,因为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表现出色,强势攻擂北大女博士陈更,成功成为当期擂主。不少人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更有观众表示,孩子看完节目后,自觉地开始背古诗词了。大会系列能做到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被不少网友激赏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

  大会系列到底好看在哪儿,让收视率和口碑 “齐飞?除了多维度的对决模式增加了比赛的紧张感和趣味性,更多的是拉近了诗歌与生活的距离。大会的看点不仅仅局限于比赛对垒,更有意义的是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而不是简单的诗词记忆。平时,那些出现在课堂上的古诗词,并带有考试目的的背诵让诗歌本身的意蕴和情怀大打折扣,随着考试的结束,这些带有情怀的句子也在记忆中随之消失殆尽,因此,当看见沙漠时只会说好多沙子啊,却忘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大会正是让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让不少观众也会融入其中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正是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才让寓教于乐的作用得以体现。

  不靠娱乐明星却能获得高收视率,诚如《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大会系列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以往文化宣传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传播效果自然好了。

  不少人说中国诗词大会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的确,能够在各类明星真人秀中脱颖而出,实属难得,但是如何让这股清流细水长流却是值得思考的,既保持趣味性又要兼顾参与性,这就需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尤其是诗词类的节目,有难度的诗词难免会生僻,耳熟能详的诗词却又有种小儿科的感觉,最后逐渐走进死循环

其实,笔者认为诸如大会系列,见字如面等文化气息浓厚的节目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在快餐时代,唤醒人们内心的安宁,用内心的安宁打败浮躁,在传统文化这片后土中汲取营养。让我们发现除了每天刷微博、发朋友圈,寸手不离手机之外还可以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诗词不仅仅成为考试中的几个填空,而是成为生活的情趣和情怀。  

(“红辣椒评论” 20170209

诗心:生活惊涛中的“平静力量”

李斌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50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华诗词大会》节目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华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华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是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吸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雨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人民日报》201728  人民日

诗词不是文化口红

王清铭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说是万人空巷、满城争说并不为过;董卿又红了,这次不是因为春晚上的口红,而是担任诗词大会主持人,锦心绣口,活脱脱一个张潮在《幽梦影》里所说的以诗词为心的古典女神;武亦姝更了,似乎她那些脱口而出的中国诗词成了增高鞋垫,相貌普通的她,因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给了她最高的颜值,甚至有人称她为国民女神”……曾经高冷的中国诗词,被顶礼膜拜的网友抬高到不胜寒的高处。
古诗词热了,但热度能保留多久?传媒的放大效应过去之后,网民在狂欢之后再次面对眼前的苟且,这些诗词还有多少温度?大概经过这次诗词界的饕餮盛宴后,董卿说起自己的眉毛会引用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网民们知道淡扫蛾眉朝至尊是讽刺虢国夫人的恃宠而骄的,武亦姝们终于会记诵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但不一定懂得这样的道理:骄奢淫逸的唐玄宗保护不了国家,也就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街上可能多一些诗词班,朗朗书声中听不见风一更,雪一更乡愁的哀吟。

诗词不是一种文化口红,想涂就涂;诗歌应该是一种情感、修为和基因,好的传承应是以诗词为心。注重记诵的诗词大会,考查的是选手的诗词储备和记忆力,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功能被淡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一定就能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与习总书记提出的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民族的文化基因还有很大距离。叶嘉莹女士的迦陵说词侧重个人生命的感悟,读诗光是记诵,没有融入生命体验,那是本末倒置。林语堂先生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他强调诗歌能教会中国人生活观念,给予他们悲天悯人的意识,让他们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如果读诗,没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胸襟,没有落花人独立的诗意等,我们是很难将这些承载民族记忆历史的诗词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性格的。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一个事实,武亦姝们被追捧,除了中国诗词本身独具的魅力外,受众对诗词的浅尝辄止、缺乏深刻理解,他们无知导致敬畏的心理,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诗词能火,这是文化自信;要火,这是文化期待;要火成一定的火候,这是我们应持有的文化态度。记得余秋雨曾说过,现代人接受的资讯远多于孔孟、李白等,之所以没有超过他们,是因为每个人心底的文化垃圾多了。读诗要读到心里,先要清除文化垃圾,去糟粕后方能更好吸取精华。那么,文化垃圾有哪些呢?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耽于物质享受、轻视心灵滋养……
我们读诗,不是要复古,而是以古典的目光重新审视现代生活,让生活多一点久违的诗意,让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庸俗贫乏中多一点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意审美。读古诗词,是丰富现代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精神生活,重拾一颗岁月风尘无法掩盖的诗心,正如顾随先生所说的: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
最后,我们还得透过诗词大会的熊熊火光,把理性的目光投向未来。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诗词不是未来的全部,但未来绝对不能没有诗词。

2017210日)

【北京日报:谁动了我的诗意?】 20170210

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像是一个小型龙卷风,卷去了灰尘,让中国诗词之美显露出来,并被大众关注。观众随着选手吟咏那些令人满口生香的诗词,听着专家娓娓道来诗词背后的故事,再加上勾人心弦的“飞花令”,像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如今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提到高晓松作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那首歌中唱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不过,董卿却引用了网友们戏谑的说法: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诗和诗意的生活对我们而言似乎比远方还要遥远,寻找诗意的生活变得更像是个笑话。

是什么让我们远离曾经充满诗和诗意的生活?

也许是高考中诗词填空只占6分,不值一提;也许是忙碌的现代生活让我们无暇他顾,只能低着头向前努,看到的就只有脚下的这几尺地面。《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所在的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黄荣华说,当他在学校推广古诗文阅读背诵时,有一个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质疑为什么要背那么多高考大纲中并没有要求的、没用的古诗文。因为眼前的、看到的无用,我们就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抛得远远的。

可是《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看到诗意的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让我们看到诗意的,不是夺冠的武亦姝,也不是四期擂主彭敏,更不是身着“诗意”服装的张淼淼,而是家境清贫、身患重病的白茹云,是乐观豁达的快递诗人老曹,是寻访100个诗词中景点的行者、是酷爱诗歌的卖菜农民工……他们的生活也被烦恼困扰,甚至比我们许多人的压力都大,但他们却能在困境中坚持对诗歌的热爱,让自己或许无奈的生活多了诗意的色彩。可见诗意的生活并不遥远,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一颗能够包容诗意的心。

《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巨大反响,正好与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相契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传统文化美则美矣,但总等着被发现难免太被动,主动一些也许会更好。

最近一期的网络综艺节目《奇葩大会》上,京剧演员王珮瑜的亮相可以说是一大亮点,在这个舞台上她让许多从未看过京剧的人发现了京剧的魅力。王珮瑜说,她是代表京剧行业站在这个舞台上的,她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喜欢京剧的和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所以自己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推广京剧。

利用新的渠道推广京剧,王珮瑜这不是第一次。她可以说是“最娱乐化的京剧演员”,除了唱戏之外,还办讲座、开直播、在淘宝开店、上MBA、做众筹……这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可是熟悉王珮瑜的人知道,在艺术上她有多么严谨,所谓的“不务正业”,不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喜欢京剧。这样“不务正业”的戏曲演员,给我们再来一打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方肥沃的土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植根于此,方能获得最充沛的力量。让我们回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和中国诗词一样美好的文化因子吧!

人民日报:诗情,咏不完的“飞花令”】 20170215

 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

为你写诗,写一辈子。媒体报道,94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冯端先生,至今已给妻子陈廉方写了60年情诗。相知相守的温暖、诗歌传情的浪漫,感动了无数网友,也让单身族们艳羡不已。

  光阴流转,日久最见真情。也许,写一首情诗并不难,但数十年的坚守与执着殊为不易,最终书写出沉甸甸的爱。也正因此,在妻子眼中,冯老先生就像一块“璞”,尽管貌不惊人,内心却晶莹剔透。在冯端夫妇爱到“欲罢不能”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飞花令”环节,选手须按要求轮流吟咏含关键字的诗句。对于两位老人而言,他们既质朴又浪漫的诗意人生,不正宛若一场围绕着情字、吟咏不尽的飞花令么?

  诗由情而生,情因诗更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吟咏优美诗句,堪称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一旦与诗歌结合,便容易激发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饱含真情的诗篇,不仅让天各一方的两颗心灵相互融通,更流传久远,让更多人感到温暖。如今,无论是风花雪月的元宵佳节还是源自西方的情人节,当热恋男女已经熟练掌握了互赠鲜花与巧克力的技巧,不知还会否有人送给对方一首真挚动人的情诗?

  “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有的人因醉心于古典诗词而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滋养,也有不少人罹患了某种“春节综合征”。平时因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深度沟通,无形中累积了不满和怨气,假期里相处时间相对长了,反而容易因琐事而脾气暴躁、触发矛盾。难怪有人直呼,“春节有毒”“感情经不起假日考验”。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当你“想静静”的时候,不妨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挑出几首,念给你的恋人,发给你的好友,寄给你的亲人。那么,不论五律还是七绝、中文还是西语,相信对方都能从中读出你的真情。

  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的确,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而真正的诗心,无关年龄,无关金钱,无关地位,它只关乎一点,那就是源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热爱。正如冯端夫妇,在他们的生命体验里,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享受永远不会居于主流;而从一位妻子的视角出发,丈夫创作的专属情诗远比钻石更美好、更珍贵、更恒久。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诚哉斯言。处身于社会生活中的广袤原野,如果每个人都愿捧着一颗真心、葆有一份诗心,在诗意中传递一份真爱,那我们就不难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大大拓展自我的精神疆界。

【央视办诗词大会,让古诗词变成新的全民流行“表情包”】 2017/02/09

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刚刚落下帷幕,在比赛过程中就不小心成为网红的16岁复旦附中才女武亦姝毫无悬念地拿到了冠军。27日晚上,这场收官之战的收视率排在了黄金时段的第一位,另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

节目结束后,早就在社交网络上圈粉无数的武亦姝的热度持续发酵,还引发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斗诗”大战。

先来看看这个武亦姝到底有多厉害。零零后,身高180,据说诗词储备量2000首,连上一任擂主《诗刊》编辑彭敏都称赞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在本季新增加的一对一“飞花令”环节中,节目组为每场比赛设置了一个词,如“云”、“春”、“月”、“夜”等,让选手轮流背诵含有这个词的诗句。在关键词为“月”的环节中,武亦姝脱口背出诗经《七月》中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让现场评委拍案叫绝:“这肯定是童子功,从小积累到现在!”

在另一场关键词为“酒”的飞花令中,武亦姝一口气背出了苏轼《水调歌头》、曹操《短歌行》、柳咏《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一)中的诗句。

总决赛中,武亦姝在个人环节、飞花令以及攻擂战中连闯三关,最终夺冠。她也一下子红遍了社交网络,被粉丝捧成了“心目中的李清照”。

但这一次,作为网红的武亦姝没有贡献任何表情包和网络热词,而是激发了大家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平时总在“哈哈哈”和斗图的年轻人,纷纷玩起了“斗诗”……

微博账号@三国人民八卦广播电台 去年发的一条微博 成了微博用户的斗诗场。微博正文写道:

有没有一句诗让你觉得是人间绝句? ……对我来说绝对是王勃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啊啊啊每次读都会觉得卧槽卧槽为什么他能写出来这样的句子

在这次诗词大会后,这条微博一夜间被转发了10万次,有大约3万人留言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间绝句”。

这条神一般的微博的评论还被无数个微博大号截图转发,又形成了一次传播……除了斗诗,现在微博用户们发微博不带句古诗简直就不好意思发出去。

有媒体正儿八经地将这种现象称为“微博上掀起了诗词热”,某报纸在评论中写道:“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古诗词的流行比“小拳拳”的流行对我们的语言更有好处,在习惯了用“蓝瘦香菇”、“小拳拳”那些没什么意义的流行词代替所有对于失望、骄傲、炫耀、吐槽等情绪的表达后,人们已经陷入了一种“词不达意”的窘境——当我们想要表达任何一种情绪时,脑子了首先蹦出来的就是上述有限的词汇。但诗句则不一样,优秀的诗句总能用几个字表达极为复杂的情感 —— 前提是人们真的用对了它。

【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弘扬传统文化就靠背背背吗?】2017-02-10

《中华诗词大会》,武亦姝突然就火了。

在下表示莫名其妙,站在原地摊手: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

是不是全国的父母都把自己过年的梦想投射在上面:在一大堆亲戚朋友面前,拉出个熊孩子来,背唐诗背宋词,一首接一首,不打嗑巴也不念错字。七天到处表演梦,赢得“真有出息”名。

十年前,一班同事去箭扣玩。晚上在农家吃饭,有师长临时提议玩“飞花令”,因为各专业的人都有,用了最普通的“花”“红”两个字。一桌十余人,走了八九轮,撑到最后的都是年轻人,学古代文学的有,也有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有位研究宋元文学的老先生脸上有点挂不住,直嚷嚷:

“不对不对,怎么回事?你们一定是昨天就知道这事,有准备吧?”

其实真没有准备,无非是拳怕少壮,年轻人心思简单,记性好,反应也快,“飞花令”不就靠这两样么?综艺节目《出彩中国人》上,不是有五岁小朋友背诵圆周率至小数点后600多位吗?现在你让我去跟下一代PK,我经常连到嘴边的人名都说不出来,只能是输输输。再把时间提前十多年,我念初中的时候,曾经痴迷围棋,痴迷到背谱的地步,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下棋还是经常被虐成渣渣。

年轻人的文化偏好,都很舍得下工夫,也有工夫可下。背诗词只是其中一种文化偏好,还有打游戏打得棒的,看动漫看得好的,写程序写得溜的,萝卜炒青菜,各人心中爱。电视台做节目聚众消费一下,也无可厚非。但非要把某种爱好抬高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步,反而就漏洞百出。

汪曾祺写过一篇小说《金冬心》。金冬心就是金农,“扬州八怪”之一。他被请去赴宴,是扬州第一大盐商程雪门给新任两淮盐务道铁保珊摆的接风宴。席上,有人提议玩“飞红令”——跟飞花令差不多,各人说一句或两句古人诗词,要有“飞、红”二字,或明嵌、或暗藏,都可以。

他自己先说了两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人不识出处。旁边的人提醒他:“《红楼梦》!”这时正是《红楼梦》大行的时候,“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不知出处的怕露怯,连忙说:“哦,《红楼梦》!《红楼梦》!”下面也有说“一片花飞减却春”的,也有说“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有的说不上来,甘愿罚酒。也有的明明说得出,为了谦抑,故意说:“我诗词上有限,认罚认罚!”借以凑趣的。

轮到主人程雪门,盐商真的是“诗词上有限”,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满堂哗然,一是没有出处,二是柳絮怎么可能是红的?

正在众声喧哗,程雪门紫涨面皮,无地自容之际,金冬心出场了:

“诸位莫吵。雪翁此诗有出处。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然后念出全诗: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一听,全都击掌:“好诗!”“好一个‘柳絮飞来片片红’!妙!妙极了!”“如此尖新,却又合情合理,这定是元人之诗,非唐非宋!”“到底是冬心先生!元朝人的诗,我们知道得太少,惭愧惭愧!”“想不到程雪翁如此博学!佩服!佩服!”

——像不像《中华诗词大会》?

第二天,程雪门让人给金冬心送去一千两银子。

这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是金冬心的捷才,能把一句不存在的诗句诌得活灵活现;二是官场商场上的面子工程,以及由此衍生的利益交换。

我们这个民族,对记忆力有一种谜之崇拜。现在去北京国子监,还能看到一套“世界上最重的书”,是清代生员蒋衡楷书抄写的《十三经》,献给乾隆,乾隆命石刻留于太学。而在民间传说中,总说这套经是蒋衡默写出来的,所以珍贵——记忆力强真是自带魅力光圈。(据传曾有人问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他回答“没有必要把这些可以在书上查到的东西记在脑子里)

具体到考试,尤其是文科,那就是出题者与考生记忆力的大博弈。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华诗词大会》的男女比例相当悬殊?唉,当年高考我就体会过这种痛,有些女同学真的能把整本教材连同注解全背下来。念高中时我是历史科代表,但往往会在这种题上输给女同学,比如:东非肯尼亚原始人化石发现于____年。博南帕克神庙发现于____年。这两道题当时快把我气疯了,居然有女同学能答出来!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这两个数字。

题是光靠背背背,能济得甚事?中学生跟博南帕克神庙较劲的意义何在?我们这个社会是缺记忆力,还是缺创造力?

前面说到痴迷围棋,这方面金庸先生是我的偶像。他不但肯花一千万日元买古棋盘,还把陈祖德、林海峰这些国手请到家里长住,还拜聂卫平、王立诚为师,颇有段祺瑞执政的风范。而他下棋也跟段祺瑞一样,爱而不精,下棋不爱算,是典型的“文人棋”。然而——

阿尔法狗一出,讲求算路的“胜负师”团灭,反而是“求道派”“文人棋”不怕这条狗,因为他们追求棋形美观,棋路飘逸,我就不信阿尔法狗能理解什么是美观和飘逸。

金庸小说《鸳鸯刀》里面有个镖头“铁鞭镇八方”周威信,这人的特长便是记性好,记得无数条诗词成语,不,江湖俗语。短短一场打斗,他的脑海中便掠过了十几条“江湖上有言道”:

江湖上有言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江湖上有言道:“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难行”江湖上有言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江湖上有言道:“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江湖上有言道:“只要人手多,牌楼抬过河。”江湖上有言道:“相打一蓬风,有事各西东。”江湖上有言道:“晴天不肯走,等到雨淋头。”江湖上有言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江湖上有言道:“做贼的心虚,放屁的脸红。”

然而真的没什么卵用,打不过还是打不过,只能靠师叔救命,所以太师叔风清扬教育令狐冲道:

“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才,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人家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杼,能成大诗人么?”在节目中武亦姝用“一簑烟雨任平生”来形容自己,也没个成年人出来,基于传统文化指指谬:“少年人发悲凉之音,于己不吉,于国不祥”,用“为赋新词强说愁”比较合适吧。

靠背背背就能弘扬传统文化么?那些说看了《中华诗词大会》“才知道诗词这么有趣”的,知不知道清末民初上海有一种“诗谜”的玩法?摆摊者列出一句罕见的古诗,挖去其中一个字,然后列出四个字的选项,你可以随便押一个字,买定离手,通吃通赔。以何为正误依据?他拿出一本古书来——这是他前天到城隍庙找高手刻印做旧的。当时上海滩啊,为这个游戏疯魔,多少人自负才学,输得倾家荡产,纷纷跳进黄浦江当浮尸——诗词是不是很有趣啊?

【南都:《诗词大会》火爆刷屏,引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17212

129,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开播,连续十天称霸荧屏。这档节目已然成为春节期间的收视黑马,引起全民关注。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在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亿。

然而,同时也有人提出,节目在专业性上尚有不少瑕疵,应该理性看待。对古诗词鉴赏常识缺乏的现状,也引起业内对当下诗词教育的讨论。

选手挑选 唤醒大家对诗词的热爱,“剥开你心里对诗词久违的感觉”

根据央视介绍,《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27晚的收官之战中,来自湖南衡阳,现任职《诗刊》杂志社的彭敏以小的分差落后于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学生武亦姝,获得亚军。

在本次诗词大会中,彭敏表现不俗。第一期比赛中,他便以80 .3秒答对22题的成绩,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并将对手击败,成为第一期的擂主。在十期比赛中,彭敏是唯一获得4次擂主席位的老将。他能熟背2000多首诗词,有“背诗机”之称。

赛后,不少人问彭敏是不是有意放水,包括武亦姝也吃惊地问他,“你是不是让我?”彭敏对此否认。他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两强相遇,旗鼓相当,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运气。总决赛的题量少,偶然性自然也大。”

对于这次惜败,彭敏坦言,“其实挺遗憾的。”为了这次比赛,他花了3个月时间,从屈原到毛泽东,将一众诗人的代表作分门别类,一共整理出了十几万字的文档。

“我之前已经拿过两次电视节目大赛的冠军,如果这次能成为三冠王,那多爽快啊。”据南都记者了解,彭敏曾是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和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媒体竞赛团年度总冠军。

在节目播出后,不少人跃跃欲试,坦言想报名参加。据彭敏介绍,节目组进行面试选拔时,一般是出一些知识类的题目,给出上句让接下句,以及考察选手的综合反应和临场应变能力。彭敏还记得当时考官曾问他,如何用一句诗形容别人借钱迟迟不还的场景,他以杜甫的《又呈吴郎》作答。

在武汉上学的大三学生李昊宸是百人团成员之一。据他回忆,面试时,考官有四个,持续了大概十分钟。根据他递交的报名单问了一些文学常识和几个接诗句,让其谈谈对李商隐的理解,还被问及用一句诗表达面试心情,“末了再背了一首《沁园春·长沙》。”

《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导演颜芳曾向媒体透露,导演组选人的一个标准,就是选手可以唤醒大家对诗词的热爱,“剥开你心里对诗词久违的感觉”。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在去年125日开始录制的,为期半个月。45岁的陕西渭南的小学语文老师刘泽宇是首期出场的选手。他告诉南都记者,从下午1点进摄影棚,有时要录到晚上11点才结束。尽管时间长,但刘泽宇很享受这一过程,“选手之间的交流很愉快,录制期间都在谈诗,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据南都记者了解,在这些选手中,有不少人拥有丰富的综艺类节目经验。刘泽宇去年暑假参加浙江卫视《中华好故事》的录制,因为在节目中认识一些人,在他们推荐之下,刘泽宇来了《中国诗词大会》。

彭敏告诉南都记者,他参加过七八档类似节目。“大概从2012年、2013年,央视和各卫视开始办这种人文益智类节目,渐渐形成一个答题圈,选手到处串场。”

何以走红?

古诗词有很强的群众性,节目让观众和选手都忙着答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官之战收视率达到1 .17%,而且比排名第二的热播电视剧《孤芳不自赏》的收视率高出30%以上。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11.63亿人次。在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更是超过1亿。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两季的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向南都记者透露节目筹备的一些细节。据康震介绍,《中国诗词大会》筹备近一年,第二季稍作调整,增加飞花令等环节。其从一开始就介入策划,跟编导沟通节目架构,“百人团是节目组的一个智慧,通过内部小循环,胜出者变成选手,增加了竞赛性”。此外,还设计过不同方案,飞花令、用画来猜诗等环节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沙盘预演。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下了诸多准备功夫,节目才能取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康震告诉南都记者,古典诗词有很强的群众性,有浓厚的群众基础。这个节目的好处就是让电视机前后的观众和选手都在忙活答题。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观众反映这个节目比较好看,好看的实质是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在彭敏看来,节目在选手选择上很用心,不只根据诗词水平挑选手,而是涵盖各个年龄层,各种职业身份。小孩子有十几个,外国人也十几个,他们身上都有故事。

“节目能走红,武亦姝功不可没。”彭敏对南都记者说道。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生武亦姝,身高1.8米,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夺得冠军,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

除了武亦姝之外,来自河北邢台的40岁农民白茹云,面对病痛所表现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感动很多人。此外,北大博士陈更、石家庄6旬修车师傅王海军等人也获得不少关注。

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选手为节目增色不少,在他们的身上故事似乎一箩筐。“每个选手都有火的可能。”节目总导演颜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不同声音 诗词圈里有人认为节目尚有不少瑕疵,应该理性看待

《中国诗词大会》火起来了,腹有诗书的参赛选手、节目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都获得很高评价。然而,在诗词圈子里面,则有认为节目尚有不少瑕疵,应该理性看待的声音。

从节目考核内容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考察形式为诗词的背诵,没有涉及诗词的审美、写作方面的考察,因此也被戏称为“背诗词大会”。从诗的选择范围来看,大部分则都是来自中小学教材,稍微有一些引申扩展。“中小学课本里面的选诗本来就是比较有局限的”,2008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获得者、诗三百论坛总版主秦鸿评价说。

曾经写作《网络诗坛点将录》的苏无名,对节目评委的水平略有微词,其写作的一篇《关于“集句”,给诗词大会挑个错……》得到很多诗词界人士的转发。评委郦波在大会中曾经念出一首自己写的苏轼集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集句,是诗词文化中的一门技艺。本意是将不同人的诗词作品里的句子,按照严格的格律规则,重新组合,形成一首新的作品。苏无名在文章中指出,郦波的集句在韵律方面是有问题的。“自有格律以来,古往今来的绝句,第一句不是仄声字结尾,都是要押韵的……四句话,欢字没押韵。押韵的两个字,一个字是‘香’,一个字是‘乡’。郦波挑出苏轼两首诗里的这两句来押韵,这叫撞韵。两个读音一模一样,没有变化,极其死板。”

除此外,集句的平仄也有问题,“‘长恨此身非吾有’平仄不对,因为是苏轼的原作,一查就知道,原文是‘长恨此身非我有’。吾字是平声,我字是仄声……”还出现了“是”“此”“吾”字的重复使用也为诗词中的大忌。

“现在古典文学最大的弊病,在于研究者对于创作极度外行,主要是研究诗词文化、很多更是研究‘对文化的研究’。”苏无名认为,各大高校的古典文学尤其是诗学,基本上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很多研究者连平仄、韵律等基本功都没有打好。

曾少立是当代著名旧体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个人化风格,被诗词界称为“李子体”。他认为,节目虽以诗歌背诵为主,但它激发了公众的兴趣,普及了诗词知识,是有正面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季诗词大会之前,他们来咨询过我的意见,最早的设置是有写诗项目的,现在去掉了,应该也是因为比较好操作和评判吧,也更适合电视去表现。”曾少立说。

这一百年诗词的文脉中断了,伤得太深,要恢复元气任重道远,所以从最简单最直接的背诵开始,慢慢对公众进行熏陶,也是符合道理和现状。当然,它选的诗可能还是略简单了点,据说有高手对决不是比的水平,而是比的谁的手抢答得快,成了比身手敏捷度的体育竞技了。”

秦鸿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对诗词感兴趣,对诗是有利无害,“诗词不管如何,韵律是很好的,自古受到好评的诗词都是很正能量的。因此诗词的教化意义是很好的,对人的审美、性格、价值观,都很好。这个节目让人喜欢诗词、对于诗词的普及,有很好的作用的。”

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张海鸥承认,评委嘉宾的能力欠缺,是节目的一个硬伤,“全中国这么大,为什么来来去去只盯住那几个嘉宾呢?会写诗词的人有很多。”

“但从电视节目的角度来看,这个节目挺好,收视率高,也说明大众对这个东西的喜爱,对于提高古诗词阅读的兴趣的影响,完全不是一个高校老师、中小学老师所能做到。”张海鸥认为,一个节目本来就无法既照顾大众,又照顾小众,“大众媒体就做大众的事情,提高大众的兴趣,我是在大学里面教诗词的,我就干好我小众的事,当一些爱诗的大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他到社会上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配合起来,就多元了。”

升温背后

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复兴?不少专家认为并没有这么乐观

如今,《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的升温,是否说明传统文化的教育正在复兴呢?不少专家认为,事情并没有这么乐观。

“说传统文化在复兴,其实还差得远”,秦鸿打了一个比方,说复兴传统文化,还需要有土壤,但现在土壤已经彻底盐碱化,“《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类节目,算是给盐碱地浇了一点水”。

曾少立也认为,现在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公众已失去对诗词优劣的判断能力,“就是我们的文化精英,大中小学教师、政府官员,包括媒体和文学刊物的编辑,也早已失去对诗词优劣的判断能力。这才导致伪诗、劣诗横行,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一些假冒的所谓创新却泛滥成灾,鱼目混珠,比如所谓‘手枪诗’、‘了体诗’等等。”

“所以我们搞了一个建议书,就是建议从国家层面逐渐将诗词写作纳入中小学教学和高考范围。以后的中小学生有了基本的诗词写作训练,情况或许会改观。”曾少立认为。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黄荣华表达不同的看法。无所不在的应试思维如果继续作祟,教得越多,学生反而离经典越远。目前的古诗文教育言文分离,是一种用碎片化语言材料的应试教学。学生很难感受到诗文的魅力。以《赤壁赋》为例,对苏轼来说,这是通过对水月的思考,体悟人生变与不变。但在教学中,多少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跟着苏轼一起探讨这天下宇宙之间的生命之思呢?他认为,不应单独讲言语,而是因还原作品产生的逻辑,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

张海鸥称,在他所教的中山大学学生中,100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两个人是曾经受过诗词写作的训练,“诗词写作是需要天赋的,能写诗的人始终是少数,但我们现在没有这个环境,有天赋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天赋。”他认为,目前对于平仄、韵律这方面的常识的教育是一片空白,如果高考增加格律诗的写作题,哪怕一道5分的题目,就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其实写作的技术不难,修了一个学期的诗词写作课之后,90%的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写出诗,看出门道,其中五六个有天分的,老师就会鼓励他继续写。”

曾少立提出,诗词写作的教育应该逐步推进,首先大学师范类学校把诗词写作列为必修课,再逐步在高中、初中里涉及诗词写作的内容。

“另外,现在诗词界本身的情况也不乐观”,曾少立称,诗词来自于农耕文明,与我们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落差。社会从农业文明一变而为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基本语境从文言一变而为白话,写作群体从精英士大夫一变而为平民,“而我们的诗词界,显然还没有做好应对这些变局的准备。”

曾少立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写诗词,总感觉他们笔下的,不是现代的真实的校园,“我的朋友殊同写微信公号文《我的大学》,想找一两首真实反映大学生活的诗词,竟然找遍了都找不到。”城市、工厂这些,在现在的诗词中都很少提及,更多还是模仿古代诗词的用典和意象,“不及物,不及事。”

曾少立致力于诗词的推广,但难度不小。2012年,他办了一个“甘棠国诗馆”,在网上教大家写诗词,“刚开始是非常艰难的,这几年情况有所好转,报名的人比以前多了,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还是很少的。”

曾少立说,很多人交钱报名以后,上了两三次课,就坚持不下来了。“诗词缺乏功利性,完全靠兴趣,这可能是多数人难以长久坚持的一个原因,此外学员多是中青年,工作生活繁忙,我们的课又特别长,动不动就是100讲,要学两年多,也是原因。”

“学诗词是个苦事,不下点功夫,没有个几年的时间,根本学不成。”曾少立感叹。

写诗的故事 7年建筑工人自学诗成老师

学诗词有什么意义?这是不少人常问的问题。

在刘泽宇看来,诗词能给心灵安慰。每天晨起读诗,在读满15遍诗文后,骑自行车上班。与诗相伴的生活,让他感觉充实。

然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当生活感到很压抑时,比如受领导挨批,疲于应对时,在心里和李白和杜甫对话,也可排解忧愁。“明代诗人于谦曾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刘泽宇说,读诗读多了,心中便没有一点尘

诗词给他提供更多机会。在当小学老师之前,他曾是一名在建筑工地上工作了7年的工人。但因为他的诗作受到人赏识,换来一份在学校工作的机会。

以诗会友也是一大乐趣。在刘泽宇20多岁时,因为在一次展览中,被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赵玉林写给夫人的诗集感动流泪,刘泽宇便写信给他。此后,刘泽宇与之保持了长达十几年的联系。过去网络没这么发达,人们用书信来往。等信的日子煎熬,一有回信,刘泽宇就迫不及待撕信,撕得乱七八糟。

去年春节,刘泽宇在老先生100岁之际,去福州拜访他。那次老先生唱了李白的《长相思》声音高亢,让刘泽宇至今印象深刻。“我觉得写诗爱诗的人很善良,没有隔阂,容易成为朋友。”

对于无数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诗词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

2013年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时,来自湖北的90后易高杰将自己四年来写的七万字的古文情书《予心录》,送给了一位心仪的女孩。在同学将情书拍传至网络后,引起不少关注。不久后,他还应邀参加了湖南卫视的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易高杰“古文情书哥”的雅号由此传开。

目前,易高杰在深圳一家国企工作,在上班写公文之外,诗词便是他最大的爱好。因为会写诗文,深圳观澜一个村庄相关负责人,还请他作赋,刻在社区公园的石头上。易高杰告诉南都记者,“我并不以为会写诗文有多高雅,这是让生活变得充实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秦鸿毕业于华东工学院机械制造系,是2008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获得者之一,诗三百论坛总版主。他提到与诗结缘,是因为小时候家里藏书很多,父亲喜欢诗词,外公曾是私塾教书先生。受家里影响,中学的时候,秦鸿就读完了中国文学史以及很多的名家选本。“我觉得爱好和工作需要分开,因为理科更好就业,就把文学当做爱好保存。”

【中国的未来,才不是会背诗的武亦姝】

2017-02-08

  昨晚,武亦姝火了。我知道的时候人民已经沸腾了,朋友圈尽是这小姐们的传奇:“才女”,“满足了人民对古典才女的全部幻想”,是“00后的正确打开方式”,“什么比能背两千首古诗词更可贵”……

  16岁妹子PK掉北大博士获得全国诗词冠军,的确是顶头条的胜利方式。但这个主旨就是比一比谁能多背几首诗的比赛,本想着和咱大车圈里,车企比销量、自媒体比阅读量似的,诗友们内部自high一下就完了,竟然毫无防备地神展开变成了全民的狂欢。

  我们来冷静地思考一下比赛考察的核心“背诵”技能,从十几年前开始就是我朝电视才艺竞技的主要项目,经久不衰。早先还不流行背诗,流行背圆周率,出过不少圆周率“神童”。

  记得小学某周例会,全班五十多口人在数学老师的指导下观看闭路电视上“神童”背诵圆周率,能一直背到小数点后面两百位的样子。老师说要我们好好学习一下别人是怎么学习的。不知道从第几位开始,就没人在线了。

  那是中国的互联网史前时期,主打标语“知识就是力量”,果真就是硬资本,谁掌握得多谁的赢面就大。而背诵就是获得该资本的硬渠道。

  即便如此,有的知识也是不必要的,还说圆周率,我大概能背到3.1415926,已经很超纲了,算题的刚需只用到3.14;上了初中,开始用“智能计算机”,则一键承包,方程都能随便上。

  待到PC真正普及,“知识”比人民币贬值更快,获取知识的成本变得非常低。我们不再需要通过背诵去掌握常识以外的冷知识,爆炸般的信息能够被机器秒杀。

  现在,我们处在更先进的位置,在一个人工智能呼之欲出、可以代替人类驾驶、甚至写作的时代,却调头沿袭十几年前初等教育体系的思维,为能多背几首诗欣喜若狂,热捧“知识英雄”,简直就像又看到那个圆周率神童似的,不知意义何在?

  如果每个00后都这么打开,中国反而是没有什么可贵的希望。(编者按:这就不厚道了。你反对背诗就反对背诗,把矛头对准个人作甚?小武同学没说自己是中国的未来,央视也没说她是。给人家扣顶帽子再打翻,有意思不?批判背生僻诗没意义的,不知是否看过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有人会跳出来说平时人类也就散散步,马拉松跑那么远有什么意义吗?是不是还要写一篇《人类进化的未来,才不是马拉松的运动员们》?)

  最近很红的那本《未来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为我们描写了正在形成的世界:有能够教授课程的机器教师;可以体会客户的情绪状态和性格特征的机器电话客服;能通过粪便分析婴儿健康状况的智能尿布;能分析炮友性能力的可穿戴……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20145月,Deep Knowledge Ventures,一家专注于再生医学领域的香港创投公司,任命了一套名为VITAL的算法为董事会成员。“VITAL能够通过分析财务状况、临床试验和知识产权等等资料,提出投资建议,并和其他五位人类董事一起投票决定是否投资某家公司。”

  这样一比,我们经常讨论的无人驾驶汽车,简直是想象力最贫乏的人工智能了。

  在这样的未来,人类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远远不仅限于蓝领等技工,牛津大学有相关就业研究指出,被取代的高风险的工作还包括电话营销员、保险业务员、收银员、律师助理、导游等等等……

  尽管想必会有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工种出现,但是这些新工种中,有多少任职技能要求会是背诵?

  一定有人会把背诗上升到传承我大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诸如此类的自我陶醉,也不是第一次,比如时不时随国学类节目上下浮沉的繁体字复兴运动也是一例。

  朋友圈中也有同在哀叹这种复辟,“白话文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还原语言本身的功能,降低掌握语言的门槛,提高普通人的思维能力,我手写我口,言之有物,不让繁复的文法对仗用典规则束缚人的思想和语言发展,裹脚布脱不到100年又穿回去了。”

  文以载道,说到底,语言是种沟通工具。我们缀以其上的“附加值”,一小撮是传统沉淀下来的,更多的则是基于意淫。就像说武亦姝满足了一种幻想,其实不是我们对古典才女的幻想,确切地说,更是对一个“中国人”的幻想。

  我们都在强调传统文化,但其实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很单薄,才会使得背唐诗宋词,成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粗暴定义,看一个背诗的栏目就被撩骚得不行。盛世的背面,其实是文化的荒芜。

  语言文字在使用和更迭中保持活力,不能随时代迭代的语言方式终究只能留在历史里。我们有过遗憾,还将会有更多,但同时我们也在创造新语言工具的价值。

  从工具的角度来说,遗憾和复辟都是一种怀旧的小情绪,但这些回望阻止不了技术大发展。不会有人想回到前抽水马桶时代,就算刷马桶的姿势可能很优雅,就算蹲坑的马步可能很非遗。

  同样地,当自动驾驶全面降临的时候,对驾驶和操控的追求,也将会变成一种怀旧趣味。我们会像收藏老爷车那样,收藏人力驾驶车。

  怀旧总是凄美的,因为它本身即是墓志铭。

  最后,我们还是要质问,中国的未来是什么?

  别再想着用吊诡的还魂术把老八股掘出来,全民一道背诗能背出个毛未来?不如想想如何培养下一代科技人才,把诗集压缩到一个人体可吸收的芯片里,可以让人秒速加载海量的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价值——才有点风华可言。

[话题解读]

1.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百姓生活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资本,但如果拉开传统文化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让传统文化成为少数人把玩的消费品,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也就不复存在了.以诗词为题材的原创真人秀节目正体现了传统

文化融入民间的愿景,虽然道路是漫长曲折的,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相信假以时日,传统文化一定会在民间生根发芽,在现实社会中重现当年的风采,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做出积极的贡献.

2. 传统文化普及需要提高一定的门槛才能提升自身的品味.目前国内的一系列古典文化类节目无疑对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只强调对文化的纯表层性的了解与灌输,而缺乏对大众传统审美趣味的培养,只能说明这样的节目文化品位还有待提高.也许一些学术嘉宾可能是按照导演的要求在典故外衣上“打旋磨”,结果只能让寻觅中华文化之味的人们感到寡味.

3. 留住记忆才能守住文化之根.文化是坚强的,比如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至今仍长盛不衰;但文化又是脆弱的,也许一场战争就会抹去它存在的印记.只有我们较好地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才会扎得更加牢固.留住这些传统文化,保持对它们的记忆,需要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来加深民众心中的民族文化记忆,如此才能守住文化之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100f2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6.html

《关于《中国诗词大会》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