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3-12-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门生曾参(曾子)所作。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章节有所错乱,便将它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我认为它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诚意、格物、至知”。它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至理名言,同时千百年来也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时光荏苒,古代的很多事情都过时了,但我觉得“三纲领”和“八条目”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过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理解为动词,即对明德的能动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所以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根本“智”性一面。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它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我觉得这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大学之道在“亲民”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关于“亲民”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诰》“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但从行道角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而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即使孔子或他学生,如果只是 “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后文《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所以,“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是相同的。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归纳起来就是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而对于个人来说,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

“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紧接着,《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
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八条目。

整个第二段经文,还阐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内涵,这也是与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们深厚的道德根基与实践分不开的。该段经文明确透露出,古代那些贤明君主,之所以都是治国的典范,是因为他们首先是修身、齐家的典范。所以,孔夫子及弟子们正告统治者的,就是要他们从修身做起。所以,孔子的治世思想,与治家、修身、涵养德行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

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修身的方法,后三目修身的目的。关于修身,在《大学》的第七、第八两章中是与正心齐家并列讲解的。其中,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为修身,在正其心。解释了是以正心为前提的,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书中还特别提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生动地揭示了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必须推己及人,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格物致知是在第五章一起讲解的,这一章的原著遗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章是朱熹补上的,他解格物致知就是我们应当接触外物并对每一事物极力探索它的道理,从而达到认识的极点。

一部《大学》,千古传颂。其中的精髓不是一两篇文章可以解释清楚的,所以我们作为古圣先贤的子孙后代,应该不断去拜读,去体会,去品味。借用朱熹的话:《大学》所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a21e1058fb770bf68a5525.html

《《大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