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知识清单

发布时间:2016-02-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部分 古代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两周的统治。
(2内容:两周建立后,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3作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4瓦解:受封的诸侯权力较大,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王权衰弱、分封制走向崩溃。
3、西周的宗法制
(l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同宗族内部最高权力地位的传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立大、小宗的体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4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和“国’的统一。
(5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6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机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形成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 2、基本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同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并世代相传。

1
2中央官制:“三公’即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和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三公”以下设“九卿”负责县体事务。
(3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特点: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免。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历史影响
(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统治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的政治制度
(1中央实行中外朝制:汉武帝让身边侍臣参与军国机要,形成“中朝”“中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以承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
(2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诸侯国问题;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包括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3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标准是孝廉。察举制为两汉的强盛提供了人才。
2、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善 (l中央:三省六部制。
形成:隋朝在南北朝三省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革,逐步形成,唐朝加以完善。
职权、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具体分工)
作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
度严密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地方: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丁许多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科举制
过程:隋文帝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
影响: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官吏的任免权由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宋初强化专制集权制度
(1目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根本目的是稳定北宋政权。
(2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3具体措施
中央分相权:以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地方收权:军事上,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井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赋税运到中央。
(4影响:分割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收地方财政权力,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羟济基础,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导致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4、元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全国设立10个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辖区)。边远少数民旗地区设立宣尉司。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阜帝负责。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障,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立军机处。
(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4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但造成皇权高度膨胀,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知识拓展l】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 1、形成条件
( l明清内阁: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近代西方内阁:资丰王义发展,资产阶题革命与改革的完成。 2.权力、地位
(1明清内阁:明清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的重设,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2近代西方内阁: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不对议会负责。
3、历史影响
(1明清内阁:是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志;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王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4
(2近代西方内阁: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大地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知识拓展2】全面认识封建专制王义中是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王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君王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干中央。
(3两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王阶级维护本阶毁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主要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专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毫无自主权。
(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干专制王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冼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
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央是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
4、影响
(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民
5
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由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到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王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王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


6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石器锄耕(未耜) 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
4、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井田制瓦解
(1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开垦。 (2战争频繁,升田制不断遭到破坏。
(3鲁国等诸侯田进行税制政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商周时期: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的井口制。
(3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2000年。战国以来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均田制并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它实际上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士地或荒地分配给官僚地主,也分配给农民,其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统治。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这是封建社会不可改变的规律,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必然被破坏。
(三)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

7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b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a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b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特点
(1分散性:是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影响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干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后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为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为主体)


8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农户自主经营 主要用于家庭 消费和缴纳赋税 部分流通
管理方式 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2、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主要供皇家和政府使用
部分流通
民间消费 部分流通
(1铸冶业: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发达;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2制瓷业:中国最早发明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朝进入成熟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朝五大名窑;元代出现了成熟的青花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彩瓷等。
(3纺织业:中国素有“丝国’之称。元朝的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3、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现相应的变化。 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 1、市场的发展
(1秦至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秦代有管理“市”的法律,汉代有管理’市’的专门机构。 (3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并由政府管理,唐代“夜市”繁荣。
(4宋代“市”突破了汉唐时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
9
吏的直接监管;庙会集市繁荣;“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贸易范围扩大。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城市的发展
(l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始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
(2西汉的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3唐朝时除了长安和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广陵(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
(4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5明清城市中商业繁华,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以江南为盛。
3、商业发展的特点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2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 (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同际贸易全面发展。 (4商业与商人的命运总是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有关。
(5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出现纸币。 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的条件
(1发达的农业。明期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3发达的商业。一批大中城市的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明中期以前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4充足的货币。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0
2、产生的途径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如在丝织业的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户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2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如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出现暑袜店的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
(3两者的不同是机房属于集中的商品生产,暑袜店进行的是分散自商品生产;相同之处在于机户或店主与生产者的关系都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关系。 3特点
(1从区域和行业上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 (2从表现上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从程度上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门,是十分微弱的。
(4从地位上看,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缓慢发展的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同封建统治。
3、推行:商鞅变法时首倡,为历朝沿用,明清时期强化。
4、主要表现:商业垄断、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周、征收重税等。 5、影响
积极性:一定时期内(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丁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
11
于资本丰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推行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或西方殖民势力),危及明清王朝的统治。
2、表现:“海禁”指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只准官方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指禁止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乾隆时期仅开放广州一处,并特许⑥“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这也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拓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丁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12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 春秋战目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1、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激,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话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二)主要流派
1、道家学派
(1老子(春秋晚期人)

(2庄子(战国时期人,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 a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地; b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c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2、儒家学派

13
【知识拓展】如何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的想 1、评价:孔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1“仁”:对于缓和阶授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 “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曲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孔于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以继承。 ①孔于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②孔于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曲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4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用的思想要素。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份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墨家学派
(1墨子创立墨家学派。 (2主张
a“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
b“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c“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d“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
4、法家学派
(1战国后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主张法治,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历史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百家争鸣”是”国占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考点二 汉代懦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5
(1汉代实行的黄老“无为”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撤化。
(2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新的思想,为此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2主张
a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b提出“无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c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之长,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新儒学的生命力。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措施
a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政治方面:重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方面: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
a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这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b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宋代儒学发展形成“理
16
学”
(2主要人物: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颢兄弟,他们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主要思想:认为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深远,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作用。
2、陆王心学
(1南宋的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明朝的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台一”的学说。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3、影响
宋明理学的形成,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进程。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1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a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意识。
b具有忧息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17
e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面:尊卑等级的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考点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赞的离经叛道 1、社会背景
(1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德虚伪。
(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倡自然之性,要求个性解放。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技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启蒙思想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史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黄宗羲:代表作品是《明夷待访录》他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黄宗羲的政治王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丁积极的推动
18
作用。
(2顾炎武:代表作品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他主张“经世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制。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代表作品是《读通鉴论》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认为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历史影响:明清三位进步思想家汲取儒家的民本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是儒学的新发展。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种思想批判并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思想,未能推动社会的政治变革。
【知识拓展】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于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干两”的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
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指责君王“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3、带有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象还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产生了-定的影响。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19
专题四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含现代部分)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
(l发明:西汉前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求,人称“蔡侯纸”,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贡献:8世纪时传到西亚,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贞献。
2、印刷术
(1发明:隋唐之际,中国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
(2贡献:中国的印刷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印刷术的西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3、火药
(1发明: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开创了人类作战史上的新阶段。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2贡献:14世纪初,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了积极作用,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4、指南针
(l过程: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此后又出现指南针、指南鱼等。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贡献:13世纪,指南针传人两欧。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5、评价
(1四大发明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与实践精神,对世界文明的演进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由古代到近代社会的转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我国成为世
20
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2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丁不同的作用。在欧洲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而这些发明在中国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二)数学
1《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十进位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丁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早期的计算工具是算筹,后来算筹演变戚算盘。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历法
1、天象观测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辑成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天文观测仪器: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造的简仪,实用、简便、灵巧,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3、历法: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时期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与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四)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元朝王桢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之一。 (五)医学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1
2、东汉末年,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明朝时期李时珍编写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知识拓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涌现的原因及16世纪后中国未产生近 代科技的原因。
1、古代科技成果涌现的原因
(l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伴。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变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区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未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l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教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制约。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屉。
(3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严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古代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
归根结底是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未能产生近代科技。
考点二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
(1起源: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
22
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晚期,形成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
(3统一:秦始皇“书同文”: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用全国。
(4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的脉络演变。汉字形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魏晋后发展为自觉阶段,书法注重审美功能。
2、书法
(1楷书——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入盛世,初唐欧阳询、盛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他们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2草书——魏晋以来,名家辈出,主要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3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书体。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诗经》
(1特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国风是精华部分,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2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创作手法: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具有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句式灵活,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2代表作:屈原的《离骚》。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指楚辞)并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1特点: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23
4、唐诗
(l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代表
初唐:王勃、陈于昂。
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盂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的两位佼佼者。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和李商隐。 5、宋词
(l词的发展:词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诃发展而来,在宋代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
(2繁荣原因
a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更受市民欢迎。
b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3著名词人与派别: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是一位杰出的婉约派词人;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词人,豪放词、婉约词都有很高成就。
6、元曲
(1兴起: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2繁荣:元代。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7、明清小说
(1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代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2繁荣原因:专制丰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
24
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3代表作品: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清初的《聊斋志异》足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作。清前期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三)古代中国的艺术 1、绘画
(1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囝帛画代表作有《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罔》等。
(2发展
a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b秦汉时期,代表作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和河南洛阳东汉墓出上的壁画《夫妇宴饮图》
c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顾恺之等大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d隋唐时期,著名的画家及代表作有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时期“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另外,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反映了隋唐时期的高超艺术水平。
e.两宋时期:宫廷画活跃,面学必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f.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元代王冕的《景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阿》
(3国画(中国画):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娟素、矿物颜料等。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所谓“画中有诗”是诸多中国画的共同特点。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在创作上,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画家往往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创作上强调
25
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唐代诗人王维以诗人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已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面注重诗意的特点。
2、戏曲
(1古代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a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歌舞。
b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宴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c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
d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南戏”
e元代进入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f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性剧种的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
(2清代京剧的崛起
a开始:乾隆来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b形成: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连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c完善: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问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d成熟:同治、光绪年闻,京剧走向成熟,捅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营“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e京剧的表演特色:“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将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木体系;它的表演都有一定的程式,多采用虚拟性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进行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一)现代中国的科技
1、建国初成立丁中国科学院,并将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作为研究重
26
点,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了“863计划”‘星火计划”等高科技计划,1995年有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2“两弹一星”
(1原子弹和导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2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3、载人航天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裁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年起,“神舟”飞船成功进行丁4次无人飞行试验。
(2200310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神舟七号”开始,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
4、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袁隆平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技术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中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银河1号。
(3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含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提出

27
(1提出原因
a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调动知识分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b.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充分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并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c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中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同题,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是必要的。
(2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3、影响
文艺界显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老舍的活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
4、挫折
在政治运动扩大化及“文革”时期,“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破坏,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和学术观点遭到错误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被恣意篡改和歪曲,“样板戏”一统天下,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
5、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得以恢复,在“双百”方针指导下,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蓬勃生机。
6、经验教训
(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真正做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8
1、新中国初期的教育建设及遭遇的曲折
(1新中国教育的开基创业: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教育的曲折:“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破坏。1966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2、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
(1“文革”后邓小平采取措施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改革开放后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2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正式确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31993年,实施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4“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5希望工程: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希望工程”



29
专题五 古代希腊、罗马
考点一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地理条件:多山靠海、港湾岛屿众多、平原狭小。 2、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3、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4、人文条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5、客观条件:靠近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营养。
(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古希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1、对政治的影响
彼此隔绝的小块平原,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是公民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2、对经济的影响
(1平原少,土地贫瘠,使得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海外殖民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
(2海岸线曲折,海湾良港众多,温和的地中海气候,为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l商业贸易的发展,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以及殖民和其他文化交流括动等。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平等互利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2发达的商品经济造成以财产的多寡而不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划分社会等级的状况。
4、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1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希腊人就会到海外去建立殖是地。
(2殖民活动不仅缓和了希腊的社会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大规模的航海贸易活动相结合,铸就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30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四)特征
1、主权在民。雅典民主制是城邦民主制,主权在民揭示了雅典民主制的本质,表现在国家权力结构及相关措施上。 (1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全体公民皆可参与的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3公民具有对官员和法律的实际控制权,他们通过陪审法庭实现这一权力,陪审法庭是属于全体公民的。
(4雅典公民“轮番执政”雅典政治向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开放,官职不再有财富和门第的限制。
2、权力制约。雅典民主制实行严格的权力制约,即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议事会是履行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到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的制约。陪审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 3、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执政,是雅典人心中神圣的事,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五)评价 1、积极性

31
(1雅典民主制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雅典开西方民王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局限性
真正能够享受民主权利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广大的奴隶和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毫无公民权。
3、实质: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考点二 罗马法
(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概况
(1含义:是古代罗马奴隶制目家法律的总称。 (2目的:为了维护和稳定罗马的统治。
(3渊源:习惯法、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 2《十二铜表法》
(l背景:贵族垄断立法权,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2时间: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于公元前449年颁布。
(3内容特点:相当广泛。它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旗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4意义:它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但它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利益,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3、公民法
(l概念: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的统称。
(2适用范围: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3特点及缺陷: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
32
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4、万民法
(1背景: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从共和国到帝国,岁马不断对外扩帐,新的社会矛盾凸显,需要给外邦人必要的司法保护。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的体系。
(2适用范围:罗马境内各族人民。(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3特点:在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借鉴外邦人的法规,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能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4地位: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同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界限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5《民法大全》
(1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了系列法典,形成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
(2《民法大全》是历代罗马法汇编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二)罗马法的作用 1、积极性
(1维护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肯定皇权、维护奴隶制、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保护私有财产等,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2罗马法中体现的理性原则、平等观念等,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促进资术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系统、完备的法律,影响深远。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2、局限性:宣扬君权神授,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效力,保护奴隶制度。 (三)罗马法为什么能成为影响深远的法律体系
1、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3
2、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所控制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进的罗马法的影响。
3、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
4、罗马法本身法理精深、逻辑性较强,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考点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1背景
a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b哲学家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本身,出现了智者学派。 (2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3主张:普岁泰格持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4影响
积极——智者学派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和人的作用,对希腊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消极——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
(1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主张: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到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髟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异同
(1相同点: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2不同点

34
a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和人的作用;将知识当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演说的工具;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和知识的重要性,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l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著作是《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35
第二部分 近代历史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考点一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1经济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繁荣。 (2政治条件:工商业主掌握着城市的权力。
(3文化底蕴:意大利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4人才汇聚:不满宗教文化钳制思想的先进知识分于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1文学: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并称“文学三杰”
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
但丁:代表作《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代表作是《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被誉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艺术大师的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4、文艺复兴的扩展和影响
(1文艺复兴的扩展:16世纪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达到高期。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2文艺复兴的影响: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使宗教改革的出现,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的态度

36
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千年之久,由于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殷,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能借助于古希腊、罗马的人立主义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宗教题材的作品来揭露教会的腐朽和黑皓。这时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了教会的腐朽和罪恶,但并未放弃宗教,而是要求宗教世俗化、人性化。简言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并没有放弃宗教信仰,他们对教会势力持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和神权独裁,使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的思潮。
(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的矛盾加深。 2性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3、德意志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
(l序幕:157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宣称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否定赎罪卷的功效。
(2思想核心:因信称义学说即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结果改革后创立的新教——“路德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4、宗教改革的扩展
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等新教派。
5、宗教改革的影响
(l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生了重大影响。
(2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力量。

37
考点二 启蒙运动 1、背景
(1思想: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许多成就,教会的学说不攻自破。
(2经济:资本王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基本内容: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谜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抨击天主教和封建制度,倡导自由、平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2盂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掌管,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就为防止专制确立民主提供了可行方案,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他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对法同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康德提出“人非工具”的观点,宣扬理性倡导尊重他人,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4、性质: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是欧洲近代史上的笫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3推动了北美大陆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还激励着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人民为推翻旧社会而斗争。
6、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38

7.比较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不同
(1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有较大不同。欧洲的启蒙思想产生时,各国重商主义的推行以及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已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挤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而发展得十分缓慢,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2两种思想的体系也有较大的不同。欧洲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提倡政治上的民主,反对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中国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虽然也反对专制王权,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却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3两种思想所反对的封建力量有较大不同。1718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而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因清军人关而被注人一股新鲜血液,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9
专题七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和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的开辟—一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5-16世纪) 1、条件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社会根源:西欧人对黄金、白银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的刺激。 3)宗教推动: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传统商路不畅。
5)技术条件: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6)人文主义的激励:人文主义鼓励冒险、追求创新。 7)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
1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
3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了“新大陆” 4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
1)对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引起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世界: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3对亚非拉地区: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⑨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米了深重的灾难;大量白银流人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16-18世纪中期) 1、荷兰的殖民扩张
(1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昆统治,
40
赢得了国家独立。
2表现: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任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17世纪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新航路开辟后,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采用“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
(2过程: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间的贸易,商业贸易飞速发展;从15世纪晚期起,通过圈地运动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16世纪末开始参与殖民掠夺,17世纪英国主要在美洲、非洲、亚洲三个方向进行海外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影响
(1对殖民国家:为西欧同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殖是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黑奴贸易:欧洲一非洲一美洲一欧洲)
(3对世界:使得资本丰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商品输出
考点二 工业革命 (一)两次工业革命

41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1、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业,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3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 (4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历史作用
首先,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其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成分发展壮大。再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欧美列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垄断的形成及评价
1、含义:垄断指的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

42
2、形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但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抬高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大企业为了避免竞争带来的损先和破坏,互相妥协,通过联合,保证相互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跻身其中。当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的时候,便形成了垄断。
3、评价:
(1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垄断组织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有计划生产,较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3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量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问的竞争,也限制丁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4控制着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常常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参与到瓜分世界与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行动中,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与争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
(四)瓷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措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葡萄牙、两班牙等国开始早期殖民掠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地被瓜分完毕所形成的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所构成的体系。16-17世纪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基本形成,到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持续高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渍。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指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的经济扩张,原来互相分隔孤立的各国、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至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它开始形成于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43
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20世纪初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不仅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而且成为它们的投资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如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其代表性组织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对全世界的统治体系。它包含三个组成部分:(l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资本壬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表现为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亚非美之间贸易的扩大;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北美、日本的普遍建立,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标志着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到此基本形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20世纪初,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为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因为这时,整个世界都处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才将之打破。



44
专题八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考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光荣革命”
(l背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目王与议会(13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基本确立)的矛盾日益尖锐。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 (3过程
开始:1640年爆发了英国资产升级革命。 曲折: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结束:1688年,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联台发动“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
(l颁布: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
(2主要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王权,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影响: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标志着英国实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3、责任制内阁
(1概念: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2形成
a“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同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权力不断加强。
b.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
C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极力斗争的对象,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交内阁成员名单,经由国王批准后,组成“贵任制内阁”
(3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45
a.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迅速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民主。 b. 1832年议会改革,使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原来被大贵族控制的席位相应减少。
c.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特点
a.责任内阁表面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b.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特点
(l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国王是国家元自,“统而不治”,议会是同家权力的中心,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19世纪中期以来,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国家权力的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5、英国君主立宪制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国了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历史的一大进步。
(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进行,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美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是近代英国长期称雄世界的重要条件。
考点二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1787年宪法 1、制定背景
(1独立战争后建立的邦联体制存在严重局限:国家没有元首,中央权力极为有限。
(2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46
2、时间、地点、机构: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3、主要内窖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最高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4、特点:体现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1分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分。 a.立法权归国会。国会实行两院制,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b.行政权归总统。美国总统的权力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这是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政体形式被称为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c.司法权归各级法院,它负责监督和解释宪法,拥有最高裁判投。 (2制衡:各部门的权力彼此制约和平衡。联邦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的行为;国会可以23多数推翻总统对法案的否决,可以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可以弹劾总统。
5、进步意义
(1它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3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丁坚实的基础。
6、局限性
(1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以后美国内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二)美国的两党制
1、形成:华盛顿在位时期,两党制就已萌芽,美国南北战争前,正式形成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两党政治;美国的总统选举受两党制影响。

47
考点三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法国共和制 (一)法国1875年宪法
1、内容: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国民议会按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渡院两院行使。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众议院议员以“普选方式选出,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2、意义: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法国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原因
法国共和之路上充满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的长期斗争,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共和制确立之路曲折反复,其过程漫长艰难。原因是:
(1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是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 (2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主张君主制的势力强大。 (3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德意志帝国宪法》 1、主要内容
(l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德意志帝国皇帝和宰相由普鲁士国王和宰相兼任,其代表在联邦议会中也居于王导地位。
(2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赋与帝国皇帝(普鲁士国王)和宰相(普鲁士宰相)以极大权力。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内阁等大权。宰相由世袭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3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
48
机构,实际上拥有权力的是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由民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处于从属的地位。
2、评价
(1国家性质: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
(2局限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 (3进步性: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l帝国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通过宪法使皇帝和首相控制了政府和军队,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2议会虽行使立法权,但不能通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
2、原因:
德意志的统-是由封建邦国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并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统一后掌握实权的是原来普鲁士的贵族,由此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另外帝国的军队、军人地位至高无上,体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三)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概念:代议制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同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正式确立起来的。
2、多样性的表现
(1法国在1875年最终确立起共和政体,与英国和德国的代议制形式却不相同;与同是共和政体的美同也有很大的差别:法国是议会制其和制,而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
(2 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但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同。英同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而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
49
宪制。
法德、法英、法美、英美之间的政体存在着差别,可见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呈现着形式上的多样性特点。
3、统一性的表现
(1一个核心。即代议制民主,在如何解决人民行使权利的问题上,代议制民主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况下的一种最先进的选择,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和完善普选制。
(2两种政体,一种是君主立宪制,一种是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均以防止专制统治、限制王权为目的(德国特殊)
(3三项原则: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不论成立的早晚,还是形式的各异都体现了民主化、法律化和制度化这三项原则。



5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e963204693daef5ff73d13.html

《2015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知识清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