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

发布时间:2018-10-26 18:24: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
作者:杨博翔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8

        内容摘要: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渔父 形象 生成性

        《楚辞·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而且这篇文章中的渔父意象作为有一个文化原型或者说母题,贯穿了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渔父为扁舟垂钓之,借以表达作者超脱旷达之者,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而溯其本源,《楚辞·渔父》则是发源之始。[1]比如说,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韩愈的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等。这些作品,虽手法不同,情趣各异,却都是从《楚辞·渔父》中渔父原型上生发出来的。可以说对《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的解读对把握中国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文言文时,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次意蕴,存在着,要么对于渔父的形象有误读之嫌,要么忽略渔父的形象分析,而过于注重对屈原形象分析的现象。对渔父的误读表现在,认为渔父这一人物形象是黑白不分,随波逐流,只顾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且认为渔父这一形象是用来反衬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2]可以说,他在文章中全然是一个反面角色,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失偏颇,并没有从文本当中细细品读,而是随意给渔父贴上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标签。过于注重屈原形象分析,则表现在将渔父放置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认为他仅仅是一个发问者,由他来串联整篇文章,从而勾勒出屈原的形象。而如果教授这篇课文忽略了渔父的形象,那就失去文本原本的魅力,学生也就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文章,更无法领悟古代先贤的人生哲理,进而不能更好地理解后世其他有关渔父形象的文学作品。如此一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对渔父形象进行正确有效的解读呢?笔者认为,需要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层层解读,最后圆融为一个鲜活的渔父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709fa1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1.html

《《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