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语文]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0-09-13 16:53: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一种乐器。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的沙沙声。

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的凄凉、萧瑟。

C颈联视觉、听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答案】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C

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作答即可。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有的声响。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再通过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作答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分析作答。

2.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一词,完成后面小题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时年他才四十二岁。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②青帘:借指酒家。③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1.诗中描写农民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细读上阕并联系写作背景,赏析第一、二两句。

【答案】

1 闲意态, 细生涯

2.运用以乐景写哀情 (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恬静怡人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反衬词人退隐后内心的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解析】

1扣住“悠闲自在”选择句子,不难找出“闲意态,细生涯”。“闲”悠闲自在。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却来了愁绪。其原因可以从这首词的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这时他正壮年,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是不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的,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凉州词

唐•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注)①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②阑:尽。③意气:情意。④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1.诗歌一、二句写出秦中地区__________,而塞外 __________,将二者景物进行对比,突出了塞外天气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歌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春色已尽(花鸟已阑、已是暮春时节、已至初夏), 大风凛冽(风沙尤寒、尘沙漫天、冷酷严寒), 寒冷恶劣

2.战士们在夜晚听到悲凉的胡笳曲《折杨柳》,不禁思念起千里之外的家乡长安。抒发了战士们在寒风飞沙的边塞荒凉之地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提取相关的形容词。第一句“花鸟已应阑”可知是秦中地区已是暮春时节;第二句中“风沙犹自寒”指出此时塞外还是风沙漫天,气候严寒的季节,一暖一寒形成对比,突出塞外气候的恶劣。

2.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三四句写了战士们在夜晚因听到胡笳曲《折杨柳》,因而激起了对家乡长安的思念之情,然后结合全诗的意境,抒发他们在苦寒之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

(唐)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 视觉 听觉(或所见 所闻)

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 “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哀猿何处鸣。”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分析。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词句“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的意思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应该怎么办呢?故B项中所说的“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作者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

3答案示例: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解析】

1考查诗人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的方法。读懂词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2.AD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B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之情。C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月”字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

(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2)“流莺时一声”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8.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所以,选项A中的“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9.古诗文阅读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幕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②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③舴艋: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出了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干的画面。“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上阙后两句只是写景,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C下阕前两句承上启下,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器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 字又为下面写夜景做铺垫。

D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和精巧的构思,让人回味无穷。

E.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下阙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景色。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词的末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

1BD

2末句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格外恬适和舒畅的心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CE三项正确。B项错误,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D项“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错误,本词语言工巧。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游春的人散了,词人回到家中,心境特别宁静。这里的月色清明,写了静夜之美。杨花从清明的月色下飞过,影儿绰绰,庭中景物似蒙上一层轻雾,瞬息间,月色依旧清明。两句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反映出词人畅游一天后恬静舒畅的心境。

10.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C

2示例:“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解析】

1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据此理解作答。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作,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作战时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2.作者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答案】

1A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1A“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错误,这首词是辛弃疾所写的“怀古”之作。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极力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正是为了反衬当朝统治者怯懦苟安、昏庸无能。

【点睛】

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即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描写绿草如茵,天气晴好,山花烂漫,温暖和煦,表现出旖旎山色。

B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且运用数词,使画面清晰可辨,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

C颈联运用对偶,以“鸡鸣”、“犬吠”写乡村荒野之幽静,侧面写出村民的悠闲恬适,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D从诗题“即事”看,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2.试谈谈诗歌结尾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

1D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源”(或世外桃源)这一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武陵源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优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D“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错误,即事,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叙述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武陵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运用典故,写自己的感受: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洲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赞美。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①韦应物:中唐前期诗人,先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但是无能为力。②独怜:唯独喜欢。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急”字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3.这首诗情景交融,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并揣摩这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第一句从视觉角度,第二句从听觉角度,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

2.春水上涨,水流迅疾。

3.注意要将“横”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并将景物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联系。

示例一:在郊野的渡口,看不见人迹,只有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斜在水边,潮水不断拍打它的这沿,它无助地晃动着。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对现实无力而茫然的心情。

示例二:在夜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经没有人渡船,只有一条小船悠闲自得地飘荡在水面,任意东西。可以看出作者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角度的理解。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上有黄鹂深树鸣”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通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勾勒出了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宁静的意境。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诗句“春潮带雨晩来急”中的“急”字,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携着春雨的情形,突出了春水上涨,水流迅疾的景象。

3.试题分析:(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本题作答要抓住“野渡”“舟”两个意象来设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小船在水中任意漂浮的景象。(2)诗人用“野渡无人舟自横”写出了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即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感伤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14.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

[元]许有壬

懒于沙鸟拙于鸠。为无求。得无忧。底事疏狂,却效子长游。毕竟无求何用出,求不得,亦宜休。

西风真解酿羁愁。试登楼。望南州。黄叶疏云,摇荡一川秋。更被谁家多事笛,吹不尽,思悠悠。

(1)《江城子》与《许有壬传》哪一段相关?为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词中“烟于诊必排于修”一句是许有工的自嘲。他是“懒”“拙”之人吗?请结合《许有壬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⑴对应第③段内容。《江城子》写了词人“效子长游”,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许有壬传》第③段末也提及有壬因官场忌恨他的人多而回乡,不久向南游历湖南、湖北。

⑵有壬不是“懒”“拙”之人。不“懒”表现:独自率领弓箭手守卫,使辽州获得安定;京畿发生饥荒时想到开国家粮仓救济,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多。可见他一心为民,勤勉有加。不“拙”表现:“有壬幼颖悟”,千字文“一览辄背诵无遗”;许多官员因韩公溥家中藏有兵器而牵连,有壬独善其身;认识浑河开凿属劳民伤财;他识破僧人开的谎言;又直言敢谏,有理有据。这一“懒”一“拙”带有自嘲的意味,含蓄地传达出当时不被理解,只能寄情山水的无奈意味。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由《江城子》“试登楼。望南州”,可知这首词写的是词人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的情景。《许有壬传》第三段“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已而南游湘、汉间”的意思是“有壬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湖北”,可知此段内容与《江城子》内容相关。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由“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可知有壬不“懒”;由“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徒劳民费财耳”“有壬独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可知有壬不“拙”。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结合全诗內容,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

1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对即可)

2.前句的“钟”,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秀美;后句中的“割”,写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天色分割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高大。(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考查句意理解、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概括作答。

2.考查通过关键词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找出该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词意、句意、诗歌的主旨及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这两句写出了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钟”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割”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点。

1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别历下二首(之一)

晁补之

来见红蕖溢渚香,归途未变柳梢黄。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

注释:(1)渚:水中的小陆地(2)汶阳:汶河之北。古时有济南到开封经汶河水路。

1.本诗前两句写了芙蓉香和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自选角度赏析本诗第三、四句的妙处。

【答案】

1 柳梢黄 来时的愉悦和去时的伤感(表现作者对济南的不舍和怀念)

2.运用拟人,赋予趵突泉以人的情感,通过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前二句运用“红蕖(芙蓉)香”和“柳梢黄”两个意象,叙写了来济南时的欣喜和离开时的感伤,采用借景抒情(谐音双关)的方法,表达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语句“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用‘殷勤’赋予趵突泉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叙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表现出诗人离别时济南时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82f5580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d8.html

《2020-2021[语文]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