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发布时间:2019-03-01 02:50: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3、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唐代近体诗的创作。首先呢,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45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陷贼为官时期(45~48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创作背景:

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 人民——水深火热

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

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

3、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

4、具体赏析

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

着重写景:前两联 由景入情:后两联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请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提问)

提示: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

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

提示:用拟人的手法,凋伤一词将人的感情赋予给物,融入了一种诗人的自身的忧伤凄凉的感受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请同学描述一下颔联描述的景象。(提问)

提示: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这里是一种上天入地,天地连成一片的景象,诗人写这种景为了什么?读到这样一种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提示)

提示:这就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烘托,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既是巫山云水的萧森,更是作者内心压抑阴沉的真实写照。

4)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那就是悲,那么诗人因何而悲呢?那么我们反过来看题目,秋兴,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

提示:因秋感兴,秋天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是指诗人在765年在云安重病,不能回到故乡,766年诗人因兵乱在夔州,有不能前行,一个时刻想回到故乡的人却久久不能前行,那么他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情绪?这里的他日泪,是怎样的泪水啊?

提示:思乡之泪

大家看这里蕴含了多重意思,这里是一个双关用法,那么就请同学说一说这里都蕴含了什么意思呢?

提示:字,一指系孤舟,又指系住了诗人思乡的心。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捣衣声,指古时候人们在做衣服的时候先把衣料在捣衣石上捣软,每到秋天,家人,一般是妻子或者母亲,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如果说落叶是自然界秋天的标志的话,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这里诗人在巫山巫峡之中,乘一叶孤舟,顺江而下,看到岸边的菊花已经非常悲伤,留下了泪水了,正在此时,周围又响起了急促的捣衣声,那么此时诗人心中会想起什么?

提示:想起家人、故乡,增添一种孤独的情绪

5、个性阅读

请大家用现代汉语把这首诗改写一下,要求要融入你对这首诗个性的思考。(请学生做练笔,然后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的改写)

6、小结:齐读全诗

7、课后作业:背诵《秋兴八首(其一)》

板书设计及幻灯片设计

【篇二:《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导入:

回顾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1、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2、抓作者: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3、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 )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4、抓注释:难理解的词语;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进入正课:(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鉴赏诗歌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做的介绍,鉴赏诗歌。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活动:自读,讨论

课堂活动过程: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一、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1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凋伤中的这个字。把换成凋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3、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4、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三、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1.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2.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四、丛菊两开他日泪:

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的意象,这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五、孤舟一系故园心: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这里的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明确: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

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技巧:1、对偶 颔联 颈联。

具体:[江间][塞上][波浪][风云]

[丛菊][孤舟][两开][一系]

2、借景抒情

总结: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篇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3、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唐代近体诗的创作。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45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陷贼为官时期(45~48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创作背景:

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 人民——水深火热

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

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

3、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

4、具体赏析

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

着重写景:前两联 由景入情:后两联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

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

提示:用拟人的手法,凋伤一词将人的感情赋予给物,融入了一种诗人的自身的忧伤凄凉的感受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里是一种上天入地,天地连成一片的景象,诗人写这种景为了什么?读到这样一种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提示)

提示:这就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烘托,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4)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那就是悲,那么诗人因何而悲呢?那么我们反过来看题目,秋兴,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

提示:因秋感兴,秋天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是指诗人在765年在云安重病,不能回到故乡,766年诗人因兵乱在夔州,有不能前行,一个时刻想回到故乡的人却久久不能前行,那么他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情绪?这里的他日泪,是怎样的泪水啊?

提示:思乡之泪

大家看这里蕴含了多重意思,这里是一个双关用法,那么就请同学说一说这里都蕴含了什么意思呢?

提示:字,一指系孤舟,又指系住了诗人思乡的心。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示:想起家人、故乡,增添一种孤独的情绪

5、个性阅读

6、小结:齐读全诗

7、课后作业:背诵《秋兴八首(其一)》

板书设计及幻灯片设计

篇二: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课型:讲读课文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与过程】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

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 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

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 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层次结构】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 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

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 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

【内容述评】

《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

【艺术特色】

面:

一、章法谨严

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 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

二、情景无间

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 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

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

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三、语言练达

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字,暗示两年之中

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 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参考资料】

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

范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

?人瑞《杜诗解》)

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

【板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降,枫林凋,秋气萧森

波浪汹涌,连接天地

巫山风云,下接地阴深沉悲壮

故园心气韵雄浑

忧国泪

篇三:《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855848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8.html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