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 教案

发布时间:2020-10-25 11:11: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人生与创作风格;学习诗中选择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欣赏、教师示范、学生自读,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选择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难点】

意象的选择运用以及诗歌意境的营造。

【教学设想】

1、诗以传情,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同时,还要鼓励指导其做到有感情的诵读。

 2、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学习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掌握通过意象解析诗歌情感主题的鉴赏方法。【教材分析】

1、《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歌,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在诵读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作为一首现代离别诗,徐志摩在诗中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可以联系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通过对比阅读,加深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朗读。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将已学知识与新的内容融会贯通,同时在补充课外知识基础上,强化鉴赏能力。

【教学道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1999年,一部《人间四月天》把一位才子诗人的故事唱得更响亮,也给他的诗作蒙上了更加浪漫的色彩。在这部电视剧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才子和三位风格迥异的女子复杂多彩的浪漫爱情。这位诗人就是现代诗人——徐志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一首诗——《再别康桥》。

二、作者介绍

1、学生结合教材与查阅课外资料,分享介绍诗人徐志摩。

2、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总结并补充其相关经历。

徐志摩:(1896年-1931年)浙江海宁人。徐志摩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他于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在这个时候接受父亲的安排与16岁的张幼仪成婚,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之后,1918年,他就前往美国去学习银行学。但是,1919年,当远在海外的徐志摩得知五四运动之后,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并且在1921年,远渡重洋,从美国转到英国剑桥大学当特别生,专心学习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与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最终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日子对徐志摩来说,至关重要。他说,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这段时光是徐志摩一生中弥足珍贵且重要的一段经历。

    前面我们也提到《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除了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此时,在英国剑桥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当时有名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提出要和妻子离婚。1922年,两人在柏林离婚,并且发表了离婚通告。而林徽因虽然也欣赏徐志摩的才华,但作为一个理性的女子,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所以匆匆回国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生命当中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完美身影。在追求林徽因以失望而告终之后,徐志摩也是非常痛苦,这时候当时的社交名媛陆小曼走进了徐志摩的视线。她虽已是有夫之妇,但却因为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样有着对爱情渴望,因而快速的回应了诗人的热情两人努力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他们相爱,可是当时大多数的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事实也是,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因她而与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浪费而疲于奔命地赚钱,陆小曼给了徐志摩一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他一个生命的问号。为了满足陆小曼奢侈的生活,徐志摩不得不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奔波教课,最后在一次途中,因为飞机失事而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来去匆匆的短暂人生

徐志摩死后,他的生命也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了时装公司、女子银行;林徽因把一块徐志摩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华丽的生命从此销声匿迹

这位集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的徐志摩,他的一生虽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情感生活悲剧收场,然而,他却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用自己最大的热忱,用诗歌的方式,去讴歌和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所以,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再别康桥》,来体会一代才子徐志摩的诗意人生。

三、解题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再别:再次告别。我们知道,徐志摩第一次离开剑桥大学回国是在1922年。1928年,徐志摩重返剑桥大学,旧地重游,感慨万千。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四、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1、欣赏图片,请学生说一说,“我眼中的康桥”

资料补充: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所以,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康桥创造了徐志摩这样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2、欣赏视频朗读,学生跟读。

3、自由朗读。

4、推荐学生读。

五、分析鉴赏 ﻫ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提问: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个意象?分组讨论:每组说一小节。

教师总结】: ﻫ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ﻫ     首先,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环境)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去;而至深的情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画面感)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感受)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第二节至第六节 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写出了水草的自在与青翠欲滴。

物我合一: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第四节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将清澈的潭水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第五、六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全诗推向高潮,康桥的美景挑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

一方面,诗人仿佛在呵护着一个美梦一样,不忍打破这样的静谧,另一方面,静默与无言也是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逝去的一种告别。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把轻轻的换为悄悄的,更换了最后一句。但却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一种洒脱、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了几分飘逸与潇洒。也形成了诗歌的一个圆形抒情结构。

六、总结诗歌中情感的变化

愁——喜——愁(淡淡的)

七、诗歌三美在《再别康桥》中的体现

1、音乐美2、建筑美3、画面美

课堂活动:教师指出何谓“诗歌三美”,由学生回答“三美”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深化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八、讨论“告别”的对象:

  1、康桥美景

2、在英国剑桥期间自由的生活

 3、对理想爱情的告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也始终在告别中。《再别康桥》为我们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最简单但却无比深刻的情感,所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最美的文学作品、最有道理的往往也就是这些能够引发人类共鸣的情愫。

九、延伸拓展

告别(离别)诗的对比阅读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十、课后思考

对比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加以赏析: 

                 沙 扬 娜 拉  ﻫ                     ——赠日本女郎  ﻫ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ﻫ                沙场娜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86d0c10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05.html

《《再别康桥》 -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