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道德与法治》试卷2(附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7 21:40: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教师《道德与法治》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总 分

得分

1、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从2016年秋季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 》。

2.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 )、( )、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3.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 )的核心。

4.要坚持( )和( )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5.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 ),强化( ),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6.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 )、爱劳动、( )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7.《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低年级(1-2年级)要求认知( )及标志。

8.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 )、党团队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

9.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 )、( )、( )的情感。

10.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 )、( )、( )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     )。

A.感受      B.感情     C.感悟      D.感想     

2.一国两制的基础是( )。

A.实行“两种制度” B.一个中国

C.在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D.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品德与社会课程以(      )为指导。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 

C. 学生社会生活             D. 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4.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       ),也是社会的要求。 

A.成长需要    B.道德需求    C.健康发展     D.基本需要 

5.“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巧妙地揭示了走出困境的一个方法是( )。 

A.坚持就是胜利     B.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C.相信自己,迎难而上   D.决不回头

6.《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       )。 

A.生活质量提高              B.生活能力提升 

C.生活品质提升              D.生活指示启发 

7.帮助学生参与社会、(          )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 

A.学会生活     B.学会学习     C.学会做人     D.学会劳动 

8.“网瘾”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陶宏开教授根据自己的成功个案,总结出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三大诀窍“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你认为这是( )的方式。  

A.树大自然直        B.响鼓需重锤 

C.润物细无声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我的历史名人档案”收集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化名人资料,其中有“诗魔”之称的是 (     ) 。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王维

10.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全球……建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了空前提升,“一带一路”是指( )

A.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B.亚非欧经济带和丝绸之路

C.亚非欧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D.亚欧经济带和丝绸之路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是炎黄子孙”设置了“话说四大发明”的活动,下列属于四大发明的是(    )。     

A.造纸术       B.地动仪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特征是(    )。

A、生活性       B、活动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3.《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三条主线指的是(    )。

A.儿童与自我  B.儿童与家庭 C.儿童与社会 D.儿童与自然

4.《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

A.讨论法 B.讲故事 C.教学游戏 D.情景模拟

5.下列哪些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

A.健康安全地生活 B.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C.愉快积极地生活 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6.《品德与社会》的评价目的是(    )。

A.促进学生发展 B.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C.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D.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7.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    )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A.教育 B.法律 C.行政 D.舆论

8.爱祖国、(    )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A.爱人民 B.爱劳动 C.爱科学 D.爱社会主义

9.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有(    )。

A.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B.利用教材中的范例案例

C.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D.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10.香港和澳门分别在(    )年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

A.1996 B.1997 C.1998 D.1999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遇到危险怎么”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活动,其中遇到火灾应该拨打电话“110”。 ( )

2.唐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端午节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 ( )

3.画平面图我们应该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 )

4.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例,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是贯彻促进教学创新的教学原则。( )

5.教师针对某一些学生学习的特殊情况进行跟踪评价,这属于教师观察记录和成长资料袋分析法。 ( )

6.“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其中霉变食品、碎玻璃片是可回收的垃圾。 ( )

7.《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的自尊自信。 ( )

8.青少年只要不犯法,不懂法、不学法没关系。 ( )

9.低年级教材书上每课内容太少,可以一课时讲完。 ( )

10.《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原有的品德教育基础上只是增加了法规、法条的要求和内容。 ( )

五、简答题(16分)

(一)请谈谈你对“法制”与“法治”区别的理解。(10分)

(2)中国国粹有很多,请你最少列举出六个。(6分)

六、案例分析。(14分)

案例: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李老师的活动设计思路 

最近学校所在的社区正在推行垃圾分类,社区要求学校开展相应的主题德育活动。“垃圾分类”作为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之一,和本课有高度的相关性。李老师觉得将本课学习和学校、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进行整合,可以形成学校、社区、课堂三合一的教育合力。以学会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为切入口,帮助学生认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义,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从中获得减少垃极、节约资源的体验,在生活中学会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对破旧物品进行改造和利用,进而使学生形成绿色生活的观念,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请你简要点评这位老师的活动设计,并说说你的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

1.道德与法治 2.行为习惯 生活态度 3.公民素质

4.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5.道德底蕴 规则意识

6.立德树人 爱学习 爱祖国

7.国家象征 8.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活动

9.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 亲近自然

10.愉快 自信 有尊严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B 5.B

6.B 7.C 8.C 9.B 10.A

三、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D 3.ACD 4.ABCD 5.ABCD

6.BCD 7.ABCD 8.ABCD 9.ABCD 10.B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

(一)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表现为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角度,不用“法制”用“法治”更为适切。

(二)我国的国粹有武术、京剧、中医、书法、刺绣、剪纸、陶瓷技艺、丝绸……

六、案例分析

点评:

优点:该教师能结合社区和学校的大德育活动,整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使统编课程校本化、地方化,并能在学校、社区德育活动中深化实践与体验,扩展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和第二课堂。同时,德育力量的整合,可以提高德育效率,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2.建议:需要提醒的是,不能因为整合学校、社区的德育活动,而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狭隘地理解为“培养学生学会了垃圾分类就是学会了绿色环保的生活”,垃圾分类只是其中的一种能力。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由点及面,帮助学生多角度提升绿色生活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8ab64bf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15.html

《小学教师《道德与法治》试卷2(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