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河颂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年级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设计

学校:颍上五中年级:七年级科目:语主备人:陈娜娜审核:语文组成员时间:2018-4-3
【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中第四学段(79年级)对阅读要求主要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内容分析】
《黄河颂》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有自然和谐的韵律,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考纲及考题分析】
阅读《我爱这土地》,回答问题: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说说诗中“土地”的含义是什么?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4、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5、鸟儿歌唱的对象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什么?


6“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7、.《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答案:
1“土地”象征祖国,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2、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3、这句诗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5、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6、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7、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学习,在语文课堂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泛读的组合,精细、粗放的组合等来阅读文章的意识;它将有助于课内的阅读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结合本课诗歌的特点和教法的指导思想,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想】
七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相对较少,对诗歌的内容把握有一定难度。这首诗中,诗人笔触紧扣黄河的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而对于初一且又不


是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如不借助多媒体展现出黄河形象,学生便很难感受到。所以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法,来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且这首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是我这节课的最重要的教学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3.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阅读诗歌,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词并积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diān屏障(píngzhàng狂澜(lán(pī)..
(bǔ澎湃(péngpài九曲连环(qū样(bǎng..
xiè(yuán(zhuó()流wǎn(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8d24f44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6.html

《5黄河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