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18-12-06 20:04: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322 延边大学 李逢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日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一. 关于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口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吸收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全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段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3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式比过去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但是从大体来讲,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我们的主人要任务,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二.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提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提供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我们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着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等重大课题。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并指明了正确方向。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性、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永远提高党的创造性、先进性。这样,党就能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始终成为领导核心。

三、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体,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吸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式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发展,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推动力量,必须通过革命和改革,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等重要方针和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施“三步走”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的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同时也要看到,一个科学发展观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成的优越性。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3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面的发展不能够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小结

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对中国的实际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等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不同阶段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d523e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9.html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