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 -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发布时间:2020-06-11 08:17: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课同步课时训练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实行行省制度

2、“诏令劝农薄賦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

A.西汉的建立 B.汉朝以民为本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

3、《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 后来发展为( )

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4、下列政治举措推行之初,对打破贵族专权、推动官僚政治发展未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

A.设置郡县     B.创建太学     C.创立科举     D.设立刺史

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7、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8、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9、   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

B.降低宰相在中央机构中的地位

C.确保皇帝诏令按照程序来实施

D.完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10、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令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酿成新朝 (王莽建立)取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11、《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1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而祖

1

汉惠命

3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

汉昭帝

3

汉宣帝

4

1

汉元帝

2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上表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西汉统治者认为秦由于未分封同姓子弟而造成孤立,最终败亡,为此采取郡国并行制。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汉初年政府实行黄老之术,重视农业生产,使汉朝强盛起来,C项正确;西汉的建立与材料中诸多措施不符,A项排除;“以民为本”不能得出,B项排除;“大一 统”不能得出,D项排除。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体现的是主张分裂诸侯封地增加诸侯数量,进而削弱诸侯王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即 “推恩令”,故B项正确。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A项,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既打破了贵族专权,又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故A项产生直接影响。

B项,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办太学,太学生员凭借考试成绩可以获得做官的机会,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步入仕途,从而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故B项产生直接影响。

C项,科举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凡是有才识学问的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打破了贵族专权,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故C项产生直接影响。

D项 ,汉武帝创建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官员清正廉洁的重要手段,与打破贵族专权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未产生直接影响。本题要求选择未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符合题意。

7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内朝首领霍光拒绝丞相参加废立皇帝的会议,因为汉代内朝权力来自于皇帝,因此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答案为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朝掌握决策权力,外朝掌握执行权力,A项不能反映内外朝制度的实质,排除;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D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相符,排除。

8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是在西汉发现屯田等遗址,说明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丝路的畅通,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民居、防御性建筑等,并未说明汉代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涉及到发现西汉的一些遗址,不能说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故C项错误;材料中西汉时期西域地区的屯田、官署遗址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故D项正确。

9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从“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就能看出,尚书是皇帝的心腹,是维护皇权,分割相权的措施,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最终应该归结到皇权上;C选项没有挖掘到根本;D选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中外朝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A错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原本应该由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主持的国政,在汉元帝、哀帝、平帝时却由宦官和外戚把持,这说明了法定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所以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专权,没有体现相权与皇权的斗争,排除C;制度的腐朽才是西汉灭亡的根源,外戚宦官专权只是西汉灭亡的原因之一,D错误。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题干涉及的是“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社会演进趋势是相同的,故C项正确。秦朝治理国家的理念是法家思想,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而汉武帝之后治理国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秦汉两代官方意识形态不同,排除A项;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不是“汉承秦制”的表现,排除B项;秦汉时期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并不是日益发展时期,排除D项。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宋代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汉朝宰相的出生,刚开始是有功之成,以及他们的后代,逐渐转变为,由各级属吏提升,以及有饱读经学的儒家是来担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汉朝初期,名叫对建立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孙军事素养相对比较高,所以导致汉朝初期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到了汉武帝以后,统治者为了强化皇权,所以开始削弱宰相的权力,汉武帝推行,内外朝政策,并且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措施,执行察举制,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素质,真相自然就有饱读经书的儒家学者来担任.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1)原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分封制渐趋瓦解,士人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私学出现,学术下移。目标:希望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

(2)措施:设置太学;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行以德行和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察举制;强调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促进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巩固了统一;促进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36c5bc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b.html

《部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 -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