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发布时间:2020-04-08 16:48: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火把节是彝族自己的传统节日,容包罗万象,形式多姿多彩,节日中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包涵着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及其深层的文化精神,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在全球化文化盛行的今天,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亡,具有丰富文化容的少数民族节日,是各族人民艺术文化的显著表征和重要载体,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在火把节期间,各家各户不仅要祭祀地神、谷神,还要祭祀祖灵,举行摔跤、赛马、斗牛羊、打跳、选美等各种民间游艺活动。彝族传统火把节,是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的节日,在彝族血缘认同难以为续的现实语境下,火把节是进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也是彝族传统文化活性传承的重要机制。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彝族火把节是一种精神生活民俗,彝族火把节代表着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彝族的火把节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双脚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拍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容。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彝族分布在云贵川,大多数地方每年都会庆祝火把节。其中凉山州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凉山州其他县和乡镇也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火把之乡"普格县和布托县两地火把节也是值得参加的。、石林等每年也会举办火把节。不论男女老少,到了火把节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点起火把,载歌载舞。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火把节是流传在地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彝族人民的年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举行,节日时间长短不一。节日期间,节日活动中都要燃篝火歌舞,举火把游田地,具体容和形式各地、各支系不尽相同。 
  在民间,大多数地方节日过三天。彝家村寨欢庆祝福、一派喜气,邻近的村寨约定地点举行节日庆祝仪式。节日当天,彝家人以事先准备好的用松树做成的火把,分别向家堂、家人、灶房、畜厩、家门、田间地头祭祀,各处撒一把火把,祝福家人平安、家畜兴旺,祈求驱害除虫、五谷丰登。之后,走亲访友,村邻串门、相互祝福,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合家欢宴。夜晚,火把通明,人们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节日。第二、三天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集体游乐、斗牛、摔跤、打磨担秋、唱歌跳舞等庆祝节日,有的持续数日。节日期间,除庄重的祭祀活动和热烈的歌舞、文体活动外,彝家人还烹饪美味佳肴,邀约亲朋好友聚饮,唱酒歌、欢庆自己美好的节日。席间,有卜卦的习俗。席毕,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老人给小孩唱古歌(讲述彝族的历史)。彝族青年男女则会成双成对出现在篝火旁、松树林中、姑娘房里谈情说爱。 
  少数地方节日过三天以上,有的地方还进行地方特色的歌舞表演。双柏县罗武支系的彝族,火把节从从农历六月二十三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双柏县法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火把节还要跳源于彝族原始的虎崇拜的老虎笙,场面壮观热闹。禄丰高峰地区的彝族,火把节从六月二十日开始二十七日。永仁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别具风格,从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人们吹响牛角号开始,开展对唱、歌舞、跳脚、摔跤、赛马、射弩、打秋千等活动,一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结束。武定一带的彝族纳苏支系过火把节还有斗牛、摔跤、打磨担秋等活动。元谋小凉山一带彝族的火把节要唱《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等。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人的思想大解放,中国的节日传统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也在被不断创新、发展和合理利用。

彝族火把节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复合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居于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彝族服饰、彝族银饰手工技艺、口弦音乐、民族体育竞技与游艺、民间歌舞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都附丽于、展现于完整性的节庆活动之中。早在2006年,彝族火把节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又入选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受到国外学术界和旅游业的广泛关注。

2014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项目之一,彝族火把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广泛传播的社会影响,亟待总结和提炼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而不断丰富新容、发展新形式、开辟新渠道。

涵文化情况

彝族史诗《梅葛》说:“地上没有火,天上龙王想办法,三串小火镰,一打两头着,从此人类有了火。”火与彝族生产、生活的关系极大,特别是彝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山地区,刀耕火种,防寒和御兽都离不开火。如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常常是晚上在庄稼旁燃起大火吓唬野兽,所以在彝族文化中强烈地表现出浓郁的火文化特点。这种现象表现在过火把节、祭祀火、火禁忌等行为上。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彝族人民已认识到火是可为人类服务的,并成了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因而对火怀着感激之情并加以崇拜。但是,火也是一把双刃剑,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而人们一方面在使用火,一方面也在思索:如何去尊重它,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该怎样做才不会触犯它,不使它发怒,不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样一来,火一下子从一个实体的自然物,变成了似乎像人一样是由其思想和感情来支配行动的“灵”物了。他们认为凡是火所做的好事和坏事,都是火的“灵”在起作用,火具有博大的威力,甚至认为火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所以用火驱鬼除邪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集中在火把节期间进行,使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得到了集中展示。在许多彝区,火把节期间,家家门前都要竖一个火把。通常选一棵松柱,并用松枝和干柴层层围成一个巨大的宝塔式火把,上面插花挂果,有的还插着写有“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字样的红绿彩旗。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响,男女老幼便端着米酒、炒豆等食品汇集广场,大家点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光焰冲天。老人们举杯畅饮,谈古论今;年轻人围着火把翩翩起舞,纵情歌唱,尽兴欢乐。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祭神祭天、祈年丰收、送邪恶为主要风俗容。近年来,随着傩文化研究的兴起,省禄丰县高峰乡火把节傩仪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由于交通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很少受外界文化的影响,全乡大部分的彝族,仍过着一种原始、古朴而又神秘的生活。高峰乡的火把节容丰富、系统严谨、保存完整,最具特色的是该村的祭祀民俗活动,也就是傩仪驱鬼。大、小花箐村的火把节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避邪驱鬼、送火把等六个部分。其中歌舞自始至终穿插在。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许多彝区火把节的规模越来越大,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它必将成为更能反映文化习俗的重要节日。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群众参与度变化

在之前是每个彝族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彝族火把节,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历时三天三夜,在彝族人心中火把节犹如过年一样重要。而现在,多数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过节场面没有以前热闹,本地的彝族人参与程度明显下降,反而是受到旅游因素的影响,外地人会比较多一些,总的来说,现在的火把节流于形式,没有以前祭祀的神圣感。

形式变化

火把节期间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及选美、歌舞等大型的文艺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彝族起源神话或彝族英雄神话,是彝族人长期以来对远古祖先的认同,体现出民族意识的觉醒。为纪念祖先的英雄事迹,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容。 

然而现代人过火把节,这些文艺体育活动真的只是象征性的走走形式而已,活动创新不够,容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涵,参与性不强,不能真正调动人们的兴趣。尤其是现代的彝族年轻人,普遍感到过火把节没意思,没劲头,过不过一个样,但却一味热衷于“洋节日”,把自己本民族的节日束之高阁。当地政府有意识地出巨资制作大型火把节晚会、电视直播之类的“节日大餐”,以引起人们对节日的关注和重视。豪华的舞台布置,震耳欲聋的声响,四射刺眼的灯光,使人们只感到震撼,难找到欢乐。其实火把节庆应该通俗化、民俗化、自主化、少花钱,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欢乐。以凉山州甘洛县为例,火把节是当地彝族聚居区重要的节庆,但是过节时过去那些丰富的活动容不见了,现在只剩下大吃一顿和看火把节电视晚会。这一现象冲淡了火把节传统文化涵,损害了可以全民共享的美好传统文化主题。

社会交往涵变化

节日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进入社会和进行社会知识交换的渠道,提供了共享社会知识的一种方式。火把节期间的祭祀、各种娱乐体育活动、走亲访友、互赠节日食品等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容。彝族人通过这些传统火把节活动让每个人不断进入特定知识交换的体系当中,了解社会关系、社会伦理知识。 

古玛林子的小说《阿朵美》中的火把节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家隆重的节日庆祝,和大多数汉人的春节一样热闹。人们喜气洋洋,脸上堆满了笑容。他们自发地形成几个大的场地,有的斗牛,有的斗羊,有的斗鸡,有的赛马,有的摔跤,还有的唱歌跳舞选美等等。许多人坐在场子四周青草如茵的空地上观看各种娱乐活动。有的趁此机会访亲会友,拜见久别的亲人。火把节场地成了小凉山区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孩子们在这里也学到了许多社交知识,大人们彼此之间增进了联系和了解。整个彝族社会呈现出一种欢乐吉祥的和谐气氛。”不过现在见到类似场面的机会却少之又少,多半是在大点的城市里由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举办的火把节。这种虽然规模大、气势宏,但它忽略了人人参与的节日本质。而现代人过火把节仅仅满足于合家欢乐,聚会娱乐、走亲访友的频率明显下降。节日交往的围狭窄化、形式单一化日益显露。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任何民族的文化都难以孤立存在,都需要与外界交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单一民族、单一文化地区越来越少。同样,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火把节在社会功能上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一种习俗的变化与文化的变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而一种文化的变迁涉及到文化交流、文化整合、文化冲突等诸多因素,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变迁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发生演变的原因在于其文化的变迁,而促使文化的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火把节社会功能演变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就其中几个进行分析: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随着民族间接触的加深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彝族传统的生存空间、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就可能被打破,从以前的小村落迁移到城镇去生活,工作,并逐渐接受城市里的强势文化。与之相应,彝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就可能逐渐萎缩,使用人口和场合会越来越少,一些文化甚至会走向濒危。而且一些原来在彝族人们思想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宗教思想在他们与外界交往的同时被外界的思想和行为所感染,久而久之,自己原有的传统的宗教思想也弱化,逐渐去接受一些现代的文化思想了。所以彝族火把节早期的习俗文化能否被继续传承下去,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的。并且随着全社会人口的增长,彝族人口也在不断增长,而且社会越来越发达,加之政府也提出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这样对一些以前只生活在小村落的人有了很大的影响,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其他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他们对外界了解多了,就必然接受现代的文化,而对彝族自身留传的本地习俗却不感兴趣了。所以,一个民族文化的变迁是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的,当在一个地方这种节日习俗得不到特别的关注时,这种习俗就会慢慢就消失。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一个民族文化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在依据,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发明和传播。而文化的移入是指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地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而形成的。而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就是使得他们之间文化的创新和移入的原因。彝族的火把节文化就受这样的影响。火把节文化加入了汉族及其他对之有影响力的民族的文化,从而改变了原始以宗教祭祀为主的文化风俗。社会的进步给各族人类带来了新的文化,这些新的文化都会对旧文化有着影响。他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却改变了自己的本土文化了。显然,彝族文化的变迁受外来文化的创新与移入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文化的丧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政府介入等外部环境的变化,火把节的影响围日益扩大,但是,火把节也出现传统观念及习俗淡化,节庆活动城镇化,民俗活动商业化等变化趋势。这就会使一些传统文化消失。因为现代的彝族人接受的文化教育越来越先进化了,大多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着外来的文化教育,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走出去,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因此,现代的年轻人都接受统一的教育,人们接受的文化越来越科学,文明,所以原生态的文化习俗将被抛弃,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而原先的一些传统的习俗及封建迷信的思想也被抛弃掉,有的连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也不会说了,更不用说写了。所以,原来宗教祭祀性的火把节文化将逐渐丧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意义的火把节。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人对火把节的观念有所改变了,当然他们的价值观也有所改变,而人类价值观的改变对文化变迁是有所作用的。现在社会进行跨、 跨地区、跨民族的交往和接触,必然使人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对某种习俗的功能也有所改变。彝族人的思想受到外来科学的,先进文化的影响,对他们的社会心理产生作用。使彝族人自身看待事物的价值观也随之变了,从而,他们对待火把节的一些传统的习俗也有所改变了,觉得应该进行改变才是可行的,当然,火把节的传统文化也就有了慢慢被淡忘的危险。所以,人类价值观的改变对文化的变迁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文化的变迁是影响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而且彝族的火把节已受许多环境与人的思想方面的影响,使得一些原有的传统文化丧失,加之一些后来文化的加入,改变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我认为在30年以后将会保留的有打跳,将会消失的祭祀,将会保留但是会有所变异的习俗有选美、舞蹈、斗牛等等。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许多文化正发生种种错综复杂的变化,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也伴随着大量的互动和转移,如的泼水节、蒙的那达慕、广西的赛歌会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都已经从民族性的节庆变成了区域性的节庆,也就是说,各民族的节日习俗在当代文化变迁中正迅速地都市化、城市化,]所以彝族的火把节也作为一种节日习俗,与其他民俗事项一样,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生活中,是不断形成、扩大和发展的,其社会功能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系统中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演变。传统村落结构中的火把节,有自己完整的小传统的教化、维系和调节功能,在现代旅游背景下,传承场扩大和弱化,亦导致社会功能在某些方面的扩大。与此同时,这些节日文化也在种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进行民俗衍变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传统火把节是局限于村落传统中,其教化功能也仅限特定村落民众,节日活动较为单一,多是以宗教祭祀活动为主,活动的主体也比较单一,如,早期玩火把的都是一些小孩子在自己村落举行的小型活动,而现在火把都是由旅游区或政府提供的,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购,并且在规定的围点燃,及根据早期制定好的规则进行活动。而不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活动的。早期在教化和传授知识方式上,也只是以一种潜在的,不正式的教授方式进行的,所以是一种村落文化。而现在的火把节教化的功能却没有那么狭小了,现在景区的火把节,节日期间的各种歌舞活动竞技比赛,在表演、宣传等过程中,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这种发展打破了早期封闭的宗教教化模式。

然而除了在节目方面的扩大外,语言方面也有很明显的扩大。如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各民族语言由于语言相互影响而出现了种种现象,彝族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地域差异及居住环境的改变,促进了与其他民族间的接触和来往,在与外界交往的同时也让外界知道和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这样使一些语言学专家对其语言进行研究,从而进行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改进或规民族文字的现象也出现了,本来只使用于村落之间的语言被广泛化了,也就实现了彝族火把节由传统的社会教化功能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转变。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早期彝族火把节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宗教而举行的,所以早期的彝族火把节具有浓重的宗教性。其体现在,首先是对火的崇拜性。在火把节中,是一个中心主题,也是火把节最为重要的特征。在节日中,人们的绝大部分活动也都是围绕进行的,火能照田驱虫,照岁祈年。人们也以此,来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目的。其次是为了祭天、祭祖而举行的,在火把节中,人们也往往要通过祭天仪式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以祖先遗训、古规教育族人来凝聚民心,增强民族意识。这是早期举行火把节的目的。

而今天的彝族火把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保留了节日的传统形式外,已和地方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物资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都伴随了经济利益,早期的火把节只是村落之间进行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而今天的火把节却推广到国际上,与世界经济接轨,并且在现代社会里要使一种文化被长期保存下去是必须受到保护的,保护当然就要有经济手段的参与,用经济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中国人评判社会发展的标准之一。文化保护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这一点已经成为文化保护工作者的共识。当然,用经济手段保护文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投资。而且政府也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在节日期间,在有些地方要举办大型的物资交流活动,进行吸引外商、游客,各景点的门票收入大增不说,极富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纪念品如彝族漆器、服饰等也让游客心甘情愿掏腰包。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便成了经济功能扩大的最好明证了。

娱乐功能的扩大

早期的火把节只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是一种局限性的村落节日。但是现在的火把节越来越趋于旅游业的发展,而有旅游业肯定就有娱乐,如果一个旅游地区没有吸引游人的东西这个旅游地就不会有生存的可能性了,所以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娱乐功能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娱乐的重要就要表现在娱乐活动的方面了,随着游客的增多,政府的关注,火把节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在火把节时彝族的各旅游地区都开展很多新节目,活动容也比传统村落中的火把节更丰富了。其中最明显的是传统体育活动,火把节里的传统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人们观赏表演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的文化气息。

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火把节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容,而彝族火把节为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活动场所,火把节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促进健身娱乐功能,火把节中广泛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是在古代社会的漫长生活中逐渐变化发展而成的,无论是在宗教祭祀或民俗节庆中彝族先民开展体育活动(赛马、摔跤等)和体育舞蹈在娱神或渲染气氛的同时也娱乐了自己锻炼了身体宣泄了心中的压力。如彝族的“达体舞”、对歌、选美等在现代彝族人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更大的功效是在于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意志、振奋民族精神使人的精神和体魄得到极大的欢愉和强健。[11]并且对彝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体育功能在早期只是被认为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功能,但在今天更多的是所具有的娱乐功能。而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各个节目都充满了艺术风味,一些歌舞已经被艺术化,加入很多的现代艺术,传统单纯的为强身健体所进行的活动也加入了现代艺术,成为舞蹈了,使传统与现代艺术相融合。

还有早期被认为是封建宗教思想的毕摩已被认为是一种艺术文化而被大量利用,在火把节的众多节目中是不可缺少的,汇聚了广大的艺术涵,而且专家解析毕摩文化是独特而稀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而活态的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表演的容涉及整个彝族文明史,具有世界遗产价值。不仅在表演的活动上体现出艺术性,在很多火把节的活动场上的建筑物或所使用的道具的设计上都凸现出浓重的艺术性。艺术的加入,增强了节目的活跃性,能体现出节目的多姿多彩,这样使彝族火把节中的娱乐功能也大大增强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6774fd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9.html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