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

发布时间:2020-07-06 19:18: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两种不同的感情。

B. 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 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B. 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范仲淹;滕子京;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2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面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连月不________

夕阴________

长烟一空________

日星隐________

楫摧________

酒临风________

予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

怀乡________

2)下列各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上下/而或长烟                                      B. 览物/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 临溪/不知人之乐                                      D. 物喜/君之力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 1)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

2A

3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课内的文言实词注意平时的背诵积累。开:今义多指关的反义词,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放晴;晖:翻译为日光;或:该词含义比较多,在这里翻译为有时;曜:日、月、星都叫曜,在这里翻译为光芒;倾:翻译为倒下;把:翻译为持、执;求:今义多翻译为请求、寻求,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探求;国:今义多指国家,古义在这里翻译为国都

2)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A. 一:均翻译为全、都B. 之:助词,的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而:表承接/ D. 以:因为/凭借 ;故选A

3)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以:因为;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

故答案为: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

⑵ A

⑶①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参考译文】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担者三夫________

赵兵果败,括死军________

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

即有不 妾得无随乎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

B. 指通豫南,达汉阴      括母上书言王曰

C. 与军吏、士大夫      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 始龀,跳往助          王终遣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5)【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________;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________

【答案】 1)肩负、扛(挑);覆灭;放弃,放下不管;称职

2D

3)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4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这个数目来计算。

5)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见识深远、处事周密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荷:,肩负。称:chèn,称职。

⑵A哪里/表示陈述的语气词。B到,介词/对,向。C/因。D都是代词,代人。故选D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故停顿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汝:你。固:顽固。彻:通。为:做。

赵奢之妻对丈夫和儿子都非常了解,因此在国王面前支持丈夫,反对儿子。可知她观察细致入微;对于赵母的劝说,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说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答应不会连累你的。说明赵母有预见性,想的长远。

故答案为:⑴① 肩负、扛(挑) 覆灭 放弃,放下不管 称职

⑵D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⑷ 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这个数目来计算。

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 见识深远、处事周密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还可以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乙】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 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买下来(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 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大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 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肝 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 督将士注坡跳壕 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每辞升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

【注释】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休舍:休息。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饰名姝  ________

秋毫无    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辞升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3)结合选文,举例说说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赠送(给予、馈赠);侵占(侵犯)

2)(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3)示例:岳飞是一个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治军有方;关爱体恤下属、百姓的人。岳飞不接受吴玠的赠送,对天下何时太平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清廉不贪;凡是有军事行动,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杰出,治军有方;士兵生病,亲自为他们调药,体现了他关爱体恤下属。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侵占,侵犯是古今异义词,赠送,给予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辞(推辞,辞谢)、何功之有(句式倒装,有何功,有什么功劳)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从本文内容来看,岳飞不接受吴玠的赠送,表现了他清廉不贪;从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廉洁、勇武之人;从师每休舍,督将士注坡跳壕,皆铠以习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治军严明、关爱百姓之人;从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从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谦恭之人。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赠送(给予、馈赠);侵占(侵犯);

(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示例:岳飞是一个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治军有方;关爱体恤下属、百姓的人。岳飞不接受吴玠的赠送,对天下何时太平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清廉不贪;凡是有军事行动,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杰出,治军有方;士兵生病,亲自为他们调药,体现了他关爱体恤下属。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打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就推辞掉了。吴玠大为赞叹佩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

5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善学者,师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道:引导。强:劝勉。庸:功劳,说:通,解脱。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君子之教喻也________

而功倍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答案】 1)所以;闲适,轻松

2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先以善学者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因此,所以。,闲适,轻松。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既:已经;之所由:之所以……的方法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道: 引导 ;和:和谐,融洽;强: 劝勉 ;开: 启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这句话把善学者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句话把善问者不善问者进行对比,并且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因此教与学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所以;闲适,轻松

⑵ ①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先以善学者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⑷ “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

【译文】

        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如果只作引导,而并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教师如果只加以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轻松,还能对老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费力,非常劳累,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美不外见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也(这)     B. 之不能尽其材(吃)     C. 而临之(马鞭)     D. 策之不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 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 1C

2B

3B

4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分析】(1ABD划分正确,C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才美是主语,后边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停顿划分方法是: 才美/不外见。

2ACD理解正确。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这句话的意思是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这里的是通假字,通,喂养。

3ACD理解正确。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直接原因。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这两句话的关键词语是: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5)联系现实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千里马比喻人才,结合现实分析,要成为千里马首先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这是从主观因素方面来说的。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以千里称也。这是从客观因素方面来说的,联系现实从客观因素方面分析,要成为千里马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⑷ 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 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土山。bàng:靠近。纵广:纵横。gāng:独木桥。亏蔽:

掩映。ào:低洼。:弯曲的堤岸。bàng:摇桨,划船。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洒然:畅快的样子。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踞:蹲坐。形骸:身体。汩汩:沉浮。磨戛: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B.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 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 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 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 其地      自以为大有所(《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 旁无民      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 水之又竹    已而夕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 不亦      肉食者(《左传·曹论战》)

【答案】 1C

2B

3)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D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根据句意及和虚词则,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故选C

2ACD符合原文意思,B原文中说纵广合五六十寻,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与里是不一样的,故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这句话不符合文意。

3)选文首段记述了沧浪亭兴建的过程兴废并描述了其周围的美景,第二段写在自己经常在这里游玩以及游玩的感触。因此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相近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话: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A更加;好处。B居住;停留。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阳;太阳。D粗鄙,见识短浅。故选D

故答案为:⑴C⑵B

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⑷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即可。

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范仲淹是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增其________

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前人之述________

怀乡________

3)找出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并工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案】 1)北宋;文正

2)原有的;同,嘱托;详尽;国都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略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是通假字,这里是国都的意思,不要理解为国家

3)本文第一段首先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然后写第二年滕子京取得的政绩,这句话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意思是: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注意书写要正确、工整、规范。

3)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呢?这种人即上段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居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人。因此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看,这篇文章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后嘱咐作者写的,因此也有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的意思。

4)此题在理解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即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达的是一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把自己的悲喜与国家和人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也要学习古仁人这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故答案为:北宋;文正

⑵①原有的;,嘱托;详尽;国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及汉字的书写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而书写的时候,不但要把字写准确,而且要求规范、美观。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乙】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其兵(停止)

B. 其约(违背)

C. 君其之(企图)

D. 桓公乃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4)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C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4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

【解析】【分析】(1C项,错误,图:考虑。故选C

2)本题句子意思是:(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断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此:这。顾:考虑。患:灾祸。亡地:失去的土地。尽:所有。侵地:被侵占的领土。

4)【甲】文吴王欲伐荆意思是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乙】文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意思是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可知两人都是霸道,以强欺弱。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孺子巧妙地利用蝉,螳螂,黄雀,人拿弹弓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自悟其中的奥秘。吴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可知两人都是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

故答案为:⑴C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⑶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⑷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理解和辨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语句要理解其一生,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要注意括号内的限制。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的事例的分析。概括要准确,理解要明白。

【附参考译文】

    【甲】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谁敢劝我就处死他!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他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了三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的衣服为什么会被露水沾湿呢?(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只小动物都只顾着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乙】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不暇:顾不上。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

1)解释划线的词。

斯人________

物喜________

请重法以禁之________

之曰_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予尝古仁人之心    甚解                            B. 然则何时而      怏怏不

C. 或请重法以禁      鸿鹄                              D. 不暇廉耻耳        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5)《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力。

【答案】 1)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2B

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5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古今异义词,”“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

2A探求;要求。B快乐。C代词;结构助词。D所以;学过的知识。故选B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因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的刑罚,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 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精神营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如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故答案为: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⑵B

⑶ 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⑷①去奢省费  轻摇薄赋  选用廉吏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⑸ 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及全文主旨,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或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1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刻露:鲜明地显露。本:根据。上:皇上。刺史:即欧阳修。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树林阴(阴影)                                              B. 佳木而繁阴(茂盛)

C. 上恩德(宣扬)                                              D. 以名其亭焉(写下)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晦明/变化者

C.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 【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 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答案】 1A

2D

3D

4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解析】【分析】(1A 翳:遮蔽。BCD解释正确。

2ABC划分正确。D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动词和宾语之间应停顿。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醉翁亭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但丰乐亭” 是为了刺史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来命名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述:记述;一:用。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乐:喜欢;事:政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故答案为:⑴A⑵D⑶D

⑷ 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乙】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的时候,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当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习惯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为了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12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 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清河张君梦得: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状语。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得平地________     ②余兄子瞻之曰________

不以谪为 ________    ④穷耳目之以自适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文言中的许多虚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联系选文,与选句中划线字作用相符是(   

选句: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A. 提示思路,转换内容。             B. 开启话题,引出下文。             C. 表达语气,突显情感。

4)在苏辙眼中,快哉亭里的张梦得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分析。

【答案】 1)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2)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C

4)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属于词类活用,属于古今异义词。

2)这句话的意思是: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根据题意断三处的要求,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这句话的意思是: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是承接张梦得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非常的豁达乐观。因此这句话中的更何况表达赞叹的语气。

4)结合张梦得的动作、语言故事分析,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故答案为: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⑶ C

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虚词表达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这里找出夏翁、尤翁的相关事例依次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本文有删节)

【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词。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________

居易累以忠鲠遭________

复用,又皆幼君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宋君令人问之丁氏

B. 上悦 召拜翰林学士/渔人甚异

C. 居易累忠鲠遭摈,放纵诗酒/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居易累忠鲠遭摈/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3处)

4)《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也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寄托了人格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如何独善其身兼善天下?请结合本文内容及《卖炭翁》,加以阐述。

【答案】 1)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

2B

3)文 / / /

4)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通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谈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容易。:排斥,摈弃,排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A项,前者,后者B项,都是代词。C项,前者于是,就,后者竟然D项,前者因为,后者。故选B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译为: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而文中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等情节,也是在关心民生与时局,心系百姓疾苦。这些都能反映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观点的。

故答案为: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

⑵B

/ / / 卒;

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通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谈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14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

而岩穴暝________

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

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句子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蔚然而深秀                      B. 溪深而鱼肥                      C. 泉香而酒洌                      D. 而不知人之乐

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茂盛的样子;聚拢;领会;以……为快乐

2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3D

4)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解析】【分析】(1)第一句大意是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故蔚然的意思是茂盛的样子。第二句大意是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故的意思是聚拢。第三句大意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故意思是领会。第四句大意是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故第一个意思是以……为快乐。

2)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意,情趣;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以,用。同时注意第二句是一个倒装句,正确语序是醉能同其乐,醒能以文述者,太守也

3ABC都表示并列。D表示转折。故选D

4)这道题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却不甘沉沦,仍奋发有为,让百姓过得丰衣足食,并带领百姓一起游醉翁亭。欧阳修这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具备的。

故答案为:茂盛的样子;聚拢;领会;以……为快乐

⑵ ①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⑶D

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考生在平时言注意对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的领悟和语言的弊端,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岑文本:唐大宗时宰相,文学家。蜃:大蛤蜊,吉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則透。苏秦:战国纵横家;董生;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推基遮,以求专心。饬:整理。懿:美好。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苏秦刺________

人不学不知道________

2)下面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人禀性定        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B. 必须博学成其道    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燧动焰发          有地隐然                          D. 待学成而        人谋而不忠乎

3)用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1)大腿;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股:大腿。知道:现在要分开解释,懂得道理。

2A项,都是虽然B项,来/认为。C项,表顺承/表修饰。D项,成为/给,替。故选A

3)重点词语的理解:,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本性;,情趣;,整理。句意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句意思是就好比大蛤蝌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句意思是《礼记》说:玉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两个句子都强调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

故答案为:大腿;懂得道理

⑵A

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见虚词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分析,结合语句进行概括。

【附参考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8ef02d31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a.html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