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8 15:01: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家》的赏析

——读巴金与《家》

提纲:1.分析《家》的写作背景,联系巴金的生活实际;

2.分析《家》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3.分析人物性格特色并做出对比。

关键词:写作背景、艺术特色、人物对比

相比起笔触优美细腻的《边城》这一类作品,更为注重对当时的时代状况的描述的巴金的《家》则显得没有太高的美学价值,然而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一个逐步走向没落与分化的封建大家族的描写,影射的不只是一个正在崩溃的时代,更是一个垂死挣扎的吃人的封建主义宗法制度。

《家》的创作如此顺利,情节内容自然流畅,不得不说这与巴金本人的成长背景息息相关。巴金所出生的李公馆正是如同《家》中的高公馆一般的封建主义的大家庭,生长于此的巴金对这种生活必定十分熟悉。然而正如不能将曹雪芹完全代入贾宝玉这个角色中一样,少年巴金也不可以完全等同于高觉慧,他所经历的远比觉慧更加真实,更加复杂。巴金之所以像觉慧又不同于觉慧与他的三个半位老师是分不开的。

他的第一位老师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为人谦和,能平等待人,这一点深深的影响了他。巴金的母亲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并且不像她的婆家人一样迷信,因此少年巴金在母亲的熏陶下早早的开始接触文学和先进开放的思想理念,为他将来步入文学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第二位老师是轿夫老周。常年奔波流浪的老周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对于巴金来说,老周的这些经历不仅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更影响了他对社会的认知和他以后所持有的人生态度。

他的第三位老师是他的同事吴先忧。这位同事有一种热于奉献的精神,他说到做到的处事态度给巴金以深刻影响。巴金本人也坦言自己的行为总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虽然他所承认的老师只有以上三位,但不能否认他的父亲也算是半个老师。巴金的父亲虽然按祖父的安排做事,但他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官。他用戏剧来嘲笑封建官僚,并一度寄希望于革命,这些行为思想也潜移默化了巴金对现实的看法。

让巴金的学识、认知和为人处事的方法成长的是他的三位半老师,而让巴金的心灵成长的则是残酷的现实。他的大哥因为祖父的意见,放弃了要好的青梅竹马,转而迎娶了抓阄的对象;他那性格温和,深受封建制度荼毒而恪守“妇道”的二姐,却因为祖父与父亲的迷信而中断了先进的西式治疗最终死在了其母逝世的四个月后,令人讽刺的是,在她死前的三天,整个李家却在为祖父大肆庆生,在大厅演了三天的大戏;不久后,战火爆发,巴金的好些亲人在其间死去,其中就有他的父亲,父亲在临死前将一切交付于长子——巴金的大哥,从此所有的重担都背负在了巴金的大哥身上;祖父死后,长辈为了打击长房势力,逼迫大嫂到乡下生产并提出分遗产的要求,大哥虽能理解巴金兄弟要大嫂留家生产的好意,但逆来顺受的他还是选择与长辈们妥协,幸而大嫂并未如《家》中的瑞珏那样惨死。同样,虽然觉民逃婚、鸣凤跳水、淑贞投井这类事也未发生,但是六姐的爱情,受阻丫鬟被包办婚姻,堂妹被逼缠足,表姐被逼所嫁非人的惨痛现实令巴金更加厌恶封建主义宗法制度的大家庭。这样的悲剧生活最终转化为了觉慧的悲痛与决心,转化为了《家》这部深沉而厚重的悲剧。但是巴金远比觉慧成熟得多,看到的也更加深远,因此,巴金是觉慧但有不是觉慧。(资料来源于随笔《巴金的家庭和他的青年时代》一文)

巴金的《家》最为突出的写作特点便是“典型化”的方法。什么是典型化呢?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全文的人物可大致分为三个典型,一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支撑者,一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破坏者,还有一个是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撇开牺牲者不谈,维护支持者中一心幻想着四世同堂的高老太爷和反抗破坏者中决不妥协的叛逆的觉慧就是这两类人中的典型化人物,分别处于两个极端。这就是所谓的“典型化”。另外,整本书的抒情色彩浓郁,虽然文字平白简单,但文字组合间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如觉新的无奈和悲伤之情,鸣凤的爱慕与对觉慧的依赖之情,觉慧对这封建大家庭的不满、愤懑和对革命的如火的热情等等。在作品中,巴金运用最为出色的描写手法就是心理描写,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将原本枯燥的故事情节滋润的有声有色,趣味盎然。就像文中对鸣凤的初恋的心理描写,那种面对异性时的的又惊又喜的心态和倾慕,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将少女初尝爱情的心灵萌动和羞涩一展无余,令人感同身受。

《家》这部著作是巴金揭露封建主义宗法制度腐朽面目的一柄利器,它通过美好的事物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封建礼教对生命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主义制度的罪恶本质。通过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歌颂了新青年们勇于与封建势力做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

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觉慧就是觉醒的新青年的典型。觉慧这个人物是高公馆中的“叛徒”,他对封建主义的一切都十分嫌恶,大胆而叛逆,关心国家命运并积极投身于反封建主义的社会活动中去。反观他的大哥觉新,则又是觉慧的另一个极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觉新喜欢与弟弟们谈论革命和激进思想,渴望爱情和新生活。然而身为名门长房长孙的觉新却对封建家长一味妥协,努力维护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他清醒但又软弱,只能一味奉行“作揖主义”,寻求二者的平衡,在夹缝中求生存。

诚然,不论是鼓励觉民逃婚还是与丫鬟鸣凤相爱,觉慧在那个腐朽时代下的叛逆着实令人欣赏。他的反抗让人们看到了那个黑暗时代下的蓬勃生机与希望曙光。然而他又有天真幼稚的一面,没有认清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便贸然攻击,将个人反抗力量当作视为一切,以为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便能完成所愿,改变世界。他又有残酷的一面,与鸣凤相恋,信誓旦旦的1答应保护她,娶她为妻,却在鸣凤被许嫁六十多岁的冯北山,走投无路之下来向其求助时,一心埋首于他所谓的革命事业,在听闻鸣凤投湖自杀后,仅伤心了一小会儿,便为了革命青年的献身精神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牺牲了爱情,转身继续他的革命事业去了。未经过生活历练的觉慧只不过是单纯的活在自己那美好而又虚假的梦中罢了。

也许很多人厌恶觉新的作揖主义,不喜他的妥协和软弱,但无疑他至少是清醒着的。他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身为长房长孙的责任,即使内心痛苦万分,他依旧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弟妹遮风挡雨。经过生活历练的觉新才是真正认清了社会现状的智者。他不是没有理想和抱负才如此逆来顺受,他同样希望能够追求爱情,过自由的生活,不然,在《春》与《秋》中,他又为何会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呢?。然而,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他选择了妥协与隐忍,选择了为弟妹撑起一个尽量安全舒适的家。在别人眼中,觉新或许是懦弱的,只知一味的顺从,在我眼中,他只不过是比觉慧更加清醒,比他多了一份成熟、稳重和睿智罢了。我会为他辜负了他深爱的梅表妹和害死了深爱他的妻子瑞珏的无能而愤怒,然而我更多的是对他的痛惜和同情。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痛苦,他为之牺牲了梦想,牺牲了爱情,牺牲了幸福也在所不惜,也一定要保护的弟弟却因为自己的新思想未能实现而一味的埋怨自己的哥哥不能奋起反抗!!

相比起觉慧,我更加喜欢觉新。在所有人褒扬觉慧的叛逆精神,批判觉新的顺从时,我却要为觉新辩解。我们尽可以想一想,觉新为何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他完全可以像觉慧一样,抛下一切责任,走出这个家,寻求自己希望的生活,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是他对弟妹们的无声的爱的一种诠释啊!如果觉新拒绝了他的责任,那么承担这份责任的便将是他那些满脑子爱情与革命的弟弟们;如果没有觉新的支持,觉慧如何能够不愁衣食;如果没有觉新的支持,觉慧又从哪儿得到那些活动资金。为了支持弟弟们的理想,觉新一边忍受着长辈们的责骂和苛求,一边又忍受着弟弟们的指责和埋怨。他是一个逆来顺受的长孙,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丈夫,但他永远都是一个坚强而又宽容的长兄!

在女性角色中,除了倩如和琴外,如梅、瑞珏和鸣凤等人都惨遭封建主义宗法制度的大家庭的毒手。善解人意的瑞珏,温顺顺良的梅,纯洁刚烈的鸣凤,她们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然而她们都用自己的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披露了其吃人本质。

琴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想教育的女子,她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同校,支持女子短发,甚至要求去觉慧的学校去学习,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无疑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推动了女性在社会上的发展。

相比起倩如,或许她还不够先进,但相比起倩如,我更不赞成琴的激进行为。倩如的大胆追求自由平等,向封建礼教进行反抗是因为有一个开放的家庭背景和一个开明的父亲的支持。琴的行为虽说是勇敢正确的,可她并没有像倩如一样的背景,她从未考虑过她的行为在大家族中将置唯一的母亲于何地,只一心学习倩如,追求自己想要的,过于的激进。但毫无疑问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

总而言之,《家》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现宗旨都十分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和平美好的今天,我们依旧能读出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沉重,然而,也正因此,我们才更能体会现今生活的轻松美好,学会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32243c67ec102de2bd8972.html

《《家》的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