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

发布时间:2011-12-27 11:54: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第一,政治上,在辽宋夏金并立和元统一的基础上,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之一是通过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和平定叛乱,管辖辽阔疆域的有效措施,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表现之二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而这种专制制度的发展,正是封建制度趋向没落的反映。第二,封建经济逐渐发展,它不仅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种新制度的萌芽——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并逐步增长,日益瓦解自然经济,这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物质因素。第三,在长期而较稳固的统一局面中,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在继续发展着。这种融合又通过共同的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等为近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巨匠和带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明清两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是东部地区,而沿海的江、浙、闽、台,又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社会经济区域的结构来看,江、浙、闽、台的社会经济区域组合,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大的变动,发展出多个社会经济区域板块。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传统联系,在宏观上,组成一个大的社会经济区域──东南区。这也是现在华东经济区的主体。

  明清时代,在江南继续保持龙头地位的基础上,闽东南社会经济区域扩展到台湾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海上贸易的联系,本区域形成了活跃的东南沿海贸易圈。因此,把江、浙、闽、台视为一个社会经济区域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明清时代,东南区域的经济,除受战乱和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年代外,一般都保持增长的势头。这一时期的经济变迁,呈现了如下的特点:

  一、在传统的老农业区,即己开发区,主要指沿海、沿江、沿河的平原和河谷地带,土地的农业开发几已饱和,粮食的增长主要依赖深耕细作或新作物(如蕃薯)的引进,但由于人口的繁衍速度超过粮食增长的速度,这些地区相继经历了从粮食输出地到粮食进口地的转变。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因地制宜,发展商品性的经济作物,成为一种趋势。商品性农业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家庭以副补农的需要,也刺激了专业市镇的兴起,后者又为一部分农村人口提供了新的出路。

二、农业区向半开发的山区地带或海岛伸展。大批流动的"棚民",进入皖南、闽浙边,闽赣边、闽粤赣边山区,开发了玉米、番薯等粮食生产和兰、靛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以闽南移民为主力,开发了台湾岛南部的平原埔地,并渐次向北部拓展。到清中叶,台湾新农业区已成为东南的粮仓。传统的北方人口南迁现象基本中止,出现本区人口向中西部与海外迁徙的两大流向。山区和海岛的进一步开发,虽然带有粗放性,甚至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在当时,它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维系区域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保障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传统的手工工业继承前代而有所发展。在行业布局上,从沿海向山区延伸,开辟了新的基地或新的行业,资源、劳力、资金的配置出现了新的调度,区域性的专业分工更趋合理。在内部结构上,以生产外销产品的"外向型"手工业比重增大,发展较快;家庭副业型的个体生产单位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民营手工业发展蓬勃,手工工场已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出现。

  总之,东南区域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格局下,农业、手工业都与市场发生愈来愈紧密的联系,商品化倾向带动的经济变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强烈。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近代以前经济变迁走向的一个最佳观察点。 

  明清东南经济变迁的研究也走上一个新阶段。以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和福建等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研究,主导着新一波的研究方向。

  明清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明代,以正德时期大致为明代文化变迁的分水岭。从朱元璋建国至正德时期是明初文化的保守时期;正德以后,思想文化渐趋活跃,而到万历中期,又由于“西学东渐”这一外来力量的引发,人文主义、实学思潮相继兴起。在清代,清初经历了专制文化的回归与致用思潮的高涨;乾嘉时期,新旧文化杂陈,考据之学大盛,经世思潮随继沉寂;至清后期,以今文经学为代表的经世之学复兴,成为近代改良思潮的发端。这种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除了遵循文化内部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外,更是随着社会的变动而不断发生变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明清文化发展大势的观照,无疑也可以透视出明清历史的演变趋势和运动轨迹。

以上是明清文化的共同之处,但比较而言,二代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存在不同。如,明代文化形成了一种分野格局,即在明前期,传统官方文化是主体文化,发展较快,而民间文化受到压制,发展较慢。自明中后期始,二种文化却以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且下层民间文化表现出更加强大的活力,进而影响了上层官方文化,成为流行文化。而相形之下,鸦片战争之前,清代文化则基本一直是在官方正统文化的引领下不断发展的,官方文化一直占居主导地位,而下层文化则始终作为一股暗流在官方文化的阴影下潜行。又如,明代文化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表现出一种革新意识、叛逆精神以及冲破封建束缚的勇气;而清代文化虽然较明代文化显得更为恢弘博大,但少有创新,缺乏活力。再如,明代文化的商品化程度高,尤其在明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时,文化的流动性较1840年以前的清代更强、更快。另外,由于清朝乃少数民族所建,所以其文化就有一种天然的民族色彩,而且这特征自始至终表现出一种应有的贵族色彩和“领导地位”,从而使清朝统治者在打破“夷夏之防”的同时,大力推动以满族为首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属性,同时又不同于汉唐文化特征的“满汉文化”的融合体,客观上加速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共同提高,而这一点在明代则要显得较为逊色。

可见在中国文化史上,明清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反思和系统总结时期,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时期,更是古老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转型时期,它在沿袭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之时,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近代文化的特征,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养料。

环工0823 吴应飞083010332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3b616a58fafab069dc022c.html

《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