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精选练习(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0-04-05 09:04: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十七课 壶口瀑布

精选练习

word/media/image2.gif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视( 涡(xuán 推推搡sǎng

B时(shà ǎi 怒不可è

Cjiè 汩如泉(

Dchěng 回( 而不服(xi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C项,注音有误,“出轧”的“轧”在这里应读zh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雾霭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潺潺成溪

【答案】A

【解析】B项,如丝如缕。C项,博大宽厚。D项,翻身、浪沫横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起伏的群峰,像横亘南北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

B.加以每日的“”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建立在这吃饭中。

C.她想得,仿佛已经征服了转塔胡同的西四牌楼一带。

D.嘈乱的嗡嗡声即时静了下来,几百个人地仰头望着他拿沉静的面孔。

【答案】B

【解析】B项,“川流不息”的原意是:形容人或车马、船只等往来不绝。鲁迅先生在句中加了引号,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断地吃”,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使用正确。A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指人的气魄)。句中用它来说“群峰”,是错误的,另外,说“群峰”气吞山河,也犯了“以圆喻圆”的错误。C项,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话或不切实际的话)。“天花乱坠”不能用来形容“想”。D项,“万籁无声”只能用来形容“自然环境”,不用于形容“人为”的环境;可改为“鸦雀无声”。

4.请为下面句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选项。

1)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____________

A.一匹宽广的缎子 B.一条咆哮的巨龙

C.一锅正沸着的水 D.一场无比喧嚣的盛宴

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_______;或淌过石板,____;或被夹在石间,_______。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_________……

A.如丝如缕 B.潺潺成溪

C汩汩如泉 D.哀哀打旋

【答案】1 C 2 C B D 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第(1)句中“涛声隐隐如雷”“雾气弥漫”是河流的外在特点,与这两个特点对应的喻体只能是“一锅正沸着的水”,故选C。(2)此题作答时可以用排除法。首先确定“亮晶晶”相对应的特点是“如丝如缕”;“被夹在石间”表现出一种痛苦和无奈,所以此处应该填“哀哀打旋”;“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能够体现“觅缝”这个特点;所以“淌过石板”后应该填“潺潺成溪”。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C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D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B项不同,运用了拟人修辞,其余三项是比喻。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答案】D

【解析】A项,“正好形成一个丁字”的“丁”要加引号。B项,“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C项,将破折号改为省略号即可。

7.阅读下面的语段,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①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②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埋没。③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具有非凡深沉的黑夜一般的渗透力。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 

(2)第②句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把“____”改为“_______”。 

(3)第③句语序混乱,应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第二个逗号 (2). 顿号 (3). (2) 埋没 (4). 淹没 (5). (3)把“具有非凡”调到“一般”的后面 。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起伏的峰峦”与“寂寥的旷野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用顿号。(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 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埋没”指“埋在地下,与此处的语境不符;“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用在这里比较贴切。(3第③句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它就像是深沉的黑夜一般具有非凡的渗透力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8.八(1)班正在开展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替主持人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同学们倡议开展“拯救母亲河”活动,其中一个行动是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同学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把你的作品也告诉大家吧。

张立人: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王明远: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李倾城: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3)有同学找来了相关材料,你能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哪些信息?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

材料二 50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60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着花斑裸鲤、鲫鱼、赤眼鳟等四十余种土著鱼,如今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为傲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品质下降。

材料三 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答案】(1)示例: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2) 示例:母亲河消失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悔——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3) 示例:①关注黄河,保护黄河,还黄河的本来面目。②污染生存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③治理黄河,让母亲河为人民造福。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作答时首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最后写“活动开始。(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设计宣传标语最重要的一点是紧扣活动主题,其次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可用句式比较整齐的两个句子,有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对修辞的要求据此可拟写为保护母亲河,珍惜水资源。(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探究。对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材料一,表明古代黄河水质好,山清水秀;材料二,说明黄河水受到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材料三,指出古人已注重河的治理,认识到黄河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据此作答即可。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壶口瀑布(节选)

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③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漩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9.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10. 作者游览了几次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的?

11. 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12. 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儿?

13. 作者是怎样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的精神的?

【答案】9.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10. 两次。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特征:雨季是雄壮伟大;枯水季节是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

11. (1)示例: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气势壮阔,奔腾激越。

(2)示例: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12.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13. 文章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进行了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解析】

9.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文章在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壶口瀑布和别的瀑布的不同之处,摘抄下来即可。

10.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可知作者游览了两次壶口瀑布,分别是在雨季和枯水季节。从“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可知雨季的壶口瀑布非常雄壮;从“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可以概括出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特点。

1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运用了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黄河的气势。(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歌颂。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2.此题考查学生对侧面烘托作用的分析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用具体的事例烘托出黄河的气势磅礴。

1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这篇文章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以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word/media/image3.gif

三、拓展演练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里,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有删改)

[注]①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4. 第④段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 怎样理解第⑥段中“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的含意?

16. 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17. 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案】14. 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15. ①站起来的黄河“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②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16. ①有中国人的肤色;②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③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④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

17. ①“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②“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③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侧面烘托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侧面烘托,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写出了作者欣赏黄河时的感受,衬托出黄河的气势,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站立起来”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活力,飞跃指的是黄河的勇往直前的气势。

1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赏析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思想,筛选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或象征意义“这才是中国的河”写出了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解答时联系上文对壶口的黄河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为黄河赋予的各种象征意义:带有中国人的肤色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结合上述分析,可总结概括出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4ffb5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5.html

《《壶口瀑布》精选练习(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