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散文

发布时间:2015-12-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散文是文学中的精品,浓缩了文化大师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精深的思想。阅读优秀的散文,就是欣赏一种美。

譬如,行走在字里行间,你眼前陡然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不知不觉你就到达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看到一片无与伦比的荷塘月色;你还可以认识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无法忘怀父亲的那一幕背影;欣赏百花斗艳的春;感悟故都清静悲凉的秋„„

散文就是这样的一些文字,不仅拥有深邃的精神见解和优美的意境,还展现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可谓集合了哲理、诗情、画意于一身,美不胜收。你在欣赏美文的时候,身临其境,就像走在玫瑰园里,芳香扑鼻。

所以,读散文是一件雅事。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对美感的欣赏。那么,对于这文学中的精品,我们如何赏读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它里面的精髓呢?
其实,散文不管怎样写,它都是作

家心灵的反映。要读懂散文,就得先让

心灵靠近,用心去聆听作家的心声。那

么,我的一个体会是散文不适合在吵闹

繁杂的环境去读。你可以选择在一个午

后阳光或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杯清茶,

一本散文集,让你品读地如痴如醉。读

散文就是这样,需要静心素读。

静心素读

有人说:“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是不写散文的,同样,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也是不读散文的。”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我也深有同感。

散文是作家抒写人生内蕴最真切、最自由、最富美感的一种精纯的文学性作品。在文化大师的笔下,“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郁达夫语),风景静物,乃至一花一叶皆可入文,如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散文创作来源甚广,正如冯骥才所定义的那样:“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然而,正因为来源于生活,散文成为作家阅历的体现,经验的集合,冷静的思考和智慧的沉淀。读他们的散文,就能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踏入他们的知识领域,感悟他们的灵
性与智慧。

所以,阅读优秀的散文,就好比是跟智慧大师在交谈。过于功利或者心浮气躁的人是无法与大师真正以心会心的。只有放下心中欲望,静心素读,才能真正聆听到大师的心声,得到大师思想的启迪,享受美的感受,陶冶高尚的情操。

披情精读

郁达夫曾这样评价散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其实,散文不管怎么写,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那么,我们要完全赏析一篇精美散文,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所以,这就要我们从“情”字这个角度去阅读,从情入手,披情精读,情意贯穿。如《文心雕龙·知音》篇所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然而,散文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它不像诗歌那样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行云流水自然泻出,十分随意,非常自由。而且“情”是虚的东西,我们要如何才能抓住它呢?

既然情感是“虚”的,那么作家所想表达的情感,则免不了要借一个“实”体来寄托。所以,我认为一个阅读散文、感悟作家情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寻找“情物”。此“情物”并非男女恋爱中的定情之物,而是散文作品中所记述的中心物,它可以是一个人、一处景、一棵树„„凡能让作家寄托情感的事物都是“情物”。阅读一篇散文,找到作品中的“情物”以及它的象征意,基本领悟作品的基调,对于掌握整篇文章的精髓是大有帮助的。寻找到了这个“物”就可以从中去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而言,作家所提到的“物”,都是有用的。它是作家表达文章的中心载体,也是为作家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务的实体。离开了这个载体,作家就无以表情达意,也就无法感染和打动读者。比如说,《荷塘夜色》中,朱自清为什么要写那“曲折的小煤屑路”、那“田田的叶子”、那“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那“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一切的景物、事物的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他当时的心情。如果没有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也无从知晓作家的情感变化了。

总而言之,散文是以“情”来感染读者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阅读散文时,“情”入手,披情精读,就可以逐步深入探究作家所表达的情感。

回归生活

散文,不管是记人叙事,或是写景状物,还是议论抒情;不管是游记、随笔,还是杂感、小品,都是作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正如夏坚勇所说:“这中间包括作家的生命体验、人格精神、知识底蕴、艺术感觉和营造语境的文字功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读散文。

尤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思想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散文作为文学中的精华,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最适宜人们阅读。它不仅能让我们获得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感受唯美、陶冶情操等诸多好处,还能让我们平浮烦躁、缓解压力,丰富精神生活。
总之,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好散文很多,但有一点,我从来不迷信,优秀的我会认真去读,借鉴或者吸取里面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迷信任何人都是对自己的障碍。在写作之前,我不会去读任何一个人的散文,这样的阅读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笼罩,一旦形成印象,一时之间难以改变,行诸文字也就有了他人的痕迹。这样的一个习惯使我受益匪浅。但平心而论,这些年来,在国内散文界,读过的散文(单篇和专集)可谓不少,在散文集中,一口气读完的仅有李国文的《大雅村言》冯秋子的《寸断柔肠》、单正平的《膝盖下的思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心灵史》周涛的《天似穹庐》刘亮程的《一个人村庄》刘烨园《精神收藏》王宗仁《唐古拉山和一个女人》、祝勇《文明的黄昏》、周晓枫《上帝的隐语》以及朋友们的散文著作。真正留下印象的似乎不多,十年,一年最多两篇。冯秋子的《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王宗仁的《五道梁天晴,五道梁落雪》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张锐锋《沙上的神谕》史铁生《我与地坛》、梁东元的《额济纳笔记》、刘立波的《孤灯独语》、马叙《黑暗中的大海》等等一些,还有一些,大都是人人说来说去的好作品名字。

比如格致的《转身》、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刘春的《乡村厕所》等等,后面的几个大都是新近出来的一些新散文作家的作品,在新散文阵营当中产生影响的作品。但根本的问题是,这些赫赫有名的作品有的手头就有,看了一个段落,便觉得索然无味了,比如格致的《转身》,没有像他们说得那么玄乎和优秀,很平常的一个散文作品,有点心理畸形还有病态。于坚的散文虽然篇幅不大,但始终觉得,这个人的写作是健康的,舒朗的,有风度和气象乃至品质的。在新散文作家当中,冯秋子、于坚、庞培等等才是最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当然,新散文仍在路上,谁也不是先锋,有人说,真正的探索是几个人构成的(大意)我觉得这样论断简直是自拆屋墙,孤傲自大,胡言乱语。

人人心中的好散文是各不相同的,也是不可能相同的,50年代出生的人肯定喜欢孙犁、杨朔、秦牧、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作品,少后一点出生的女性死死抱住张爱玲不放,当然还有后来的王安忆、林白、残雪、张洁、斯妤等人,男性可能喜欢张承志、周涛、马丽华、余秋雨、林非等人。这是作者的权利,也是审美和心性所致,当然不可强求。当前的新散文创作说到底是跑马场上砌碉堡,自以为热闹和风光罢了。但他们的功绩就在于,打开了散文的限制,从体制中解脱出来,使散文获得了另外一种可能。

尽管如此,哲理散文、文化散文、游记和小女人散文大量的比重堆在《读者》《读友》《青年文摘》等一类的杂志上面,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散落在《创作》《广西文学·小品文》等和一色的都市晨报晚报上,供白领男女和中学生业余时间心情忧伤或者舒服一把。所谓的小资散文也不例外,根本谈不上创作,充其量只是写作,再低一点就是复制,这些男人女人站在别人的书页和肩膀上,抽取一点羽毛,所作的工作只是把羽毛梳理整齐,稍微变个模样,再加上自己的一点颜色而已。与上述的作家创作相比,其十本书也抵不过一篇原创。

王兆胜博士说:“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太多的使浅薄、死气甚至有毒的,它们像宾馆的假花,至多不过是园中的盆景而已!其中最大的问题有三:一是狭隘、二是无根,三是劣质。《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8月版)联系此言,我倒觉得,鲁迅兄弟、沈从文、梁实秋、胡适等五四时代的大家的散文随笔仍旧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单从气质、学养上就没有办法比肩而立。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散文(包括新散文在内),普遍缺乏一种精神(也还是五四时期倡导的德先生和塞先生),一种关怀(悲悯和同情,人性和人道),一种气质(自然和和谐),一种力量(审美的愉悦和苦难和梦想的追
问)。这四种丧失和缺乏,使得我们的新散文写作看起来热闹非凡,你上来我下去,此起彼伏,海涛汹涌,但本质是贫乏的,无力的,也是可悲和可怜的。

酷评家朱大可说:“散文应当终止紧张的文化漫行,返回到伫立、安坐或躺的的舒适姿态。在这样一个超级资讯的阿年代,散文完全没有必要成为思想者的承重文本。《话语的闪电》朱大可著华龄出版社200310月第一版)。朱大可似乎就是一个酷评家。李建军博士在批评朱大可时候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他(流氓批评家)爱用‘最’‘无比’‘彻底’他只下判断,不作分析。”我觉得正中朱大可批评乃至其上面对散文断语的要害。
如果要开列一个单子,推荐一下中国现当代值得拜读的散文作品,恐怕是很难的。但有几篇大作品不得不事先说出:《少年中国说》、蔡元培先生的两句话:“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沈从文、巴金、张爱玲、胡适、梁实秋,其他的不敢再说了。当代的似乎好说一些,自以为真正可以使得读而有益的,大致有这么一些作家和作品《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朱学勤)、张承志《荒芜英雄路》、韩少功的部分作品、刘军宁关于自由主义的一些论文、李建军的一些文学批评、王兆胜关于当代散文的批评、林非的部分篇章、王宗仁关于西藏的一些长篇散文、史铁生的《想念地坛》、冯秋子的《鸟与鼠》《我跳舞因为我悲伤》张锐峰的《祖先的深度》周晓枫的《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祝勇编的《重读大师》(中国卷、外国卷)、海南学者单正平的部分思想随笔、马丽华《藏北游历》周涛的《游牧长城》肖复兴关于音乐的一些文字、贾平凹《商州三记》(分初录、又记、三记)、于坚的云南文字,马叙的《黑暗中的大海》等等吧,我觉得这些是其中最为合适的。

当然,上面说的有些是思想家和批评家的文字,但我们不是一直说,连小说都可以包括在散文的旗帜之下么?思想随笔和文学评论又何尝不是呢?我还想说,好的散文首先给人一种阅读的愉悦,其次是气质的流露和呈现,第三是引人入胜、闻所未闻,第四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第五是久久(至少两天)不能释怀。从古代到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味道”和“境界”起到了流传的支柱作用、平白的,境界低俗的,特别标新立异,重形式,轻内涵的,无一不是遗留在历史的隧道里,尘土越积越厚,无人问津。最后要说的是,没有思想的作家短命,拥有思想的作家才可以常胜不衰。还要向大家推荐一下的是外国的几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伍尔芙的散文作品、梭罗的《瓦尔登湖》《博尔赫斯文集》、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及尼采的《偶像的黄昏》、叶芝的《尘土蒙住了海伦的眼睛》和布罗茨基的《小于一》

二十年弹指一挥,二十年岁月潇洒。二十年来,常州散文学会成员在新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在散文园地里勤奋耕耘,播种收获,创作发表了一批又一批的散文作品,总体数量相当可观,累计将近30部。这些散文新作,是众手浇开的文学之花,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从不同的社会角度、不同的艺术层面上描绘了七彩人生,反映了大千世界,奉献出作为散文作家的文人的良知良能、才华情思和对社会的反哺回报,同时也代表着常州市散文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学会成员营造的蔚为大观的散文园地,就题材的角度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大致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作品:文化散文


我们常州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存和资源非常丰富,现当代的文化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又出现了许多创新品种,这是常州的亮点之一,也成为散文作者创作的题材之一。古往今来的一些文化人物、文物古迹、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都为热心的作者所关注、发掘、采写,为宣传和弘扬常州的精神文明发挥了作用。在这方面推出的作品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有陈肃同志的《毗陵散笔》和由他主编的《常州名士撷英集》还有肖飞同志的《武进奇葩》邵玉健同志的《延陵访古》,以及孟济元等同志的一部分作品。陈肃的第一本散文《毗陵散笔》作为江苏风情漫录丛书,用艺术形式再现了由“风雅的年代里走来”“更风雅的年代走去”的古毗陵、新常州的精神形象。该书以六组八十五章的系列散文新体式,完成了城市风情的审美化再现。《毗陵散笔》出版以后,很快在市内外乃至海内外产生良好反响。邵玉健同志出版的《延陵访古》以翔实的史料、轻灵的文笔、机趣的评判,让读者看到了常州昔日的风雅和辉煌,同时也在这种风雅和辉煌里面读到了一代代常州人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第二类作品:乡土散文对养育过自己的家乡的热爱、感恩和表现,是许许多多作者共同的情结。李寿生、徐遗辛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李寿生同志是记者,是诗人,更是散文作家。他2000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唱春风情录》2002年出版了第二本诗歌散文汇集《踏遍青山》。李寿生的诗和散文相比,更有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当数散文;而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则是乡土散文。李寿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南农村和农民家庭中度过烂漫而苦难的青少年时代的。故乡的沟河池塘、稻麦瓜豆、耕牛水车、老宅土灶,以至农事劳作、饮食风俗、亲邻师友,给了他太深太重的熏陶和感受,造成了他太深太重、永难割舍的故土情结,这也就成为他后来创作乡土散文的源头活水。那些在作家心灵上的留下深深烙印的各种类型的事物人物、劳动场面、社风民俗,组合起来看,简直是江南农村的巨幅历史画卷,甚至可以看作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江南农村的断代史。新旧农村两重天。时至今日,能像李寿生同志这样有深度有广度地用散文再现四、五十年前的农村面貌,给今人和后人留下一幅幅旧农村的缩影,实在是弥是珍贵的。

以写作散文诗见长的徐遗辛同志的作品大多也属乡土散文性质,但与李寿生的乡土散文风格迥异。李文纪实,突出个“真”之字;徐文务虚,突出一个“美”字,但就旨趣来说,二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徐遗辛先后出版的两本散文集《梦痕心迹》和《乡魂旅思》,书名中就点明了梦萦故土、魂系家乡的创作动因。他把故园、故国和母亲联系在一起,倾情讴歌和赞美。滆湖的月、江南的雨、家乡的耕牛、石桥、芦苇、水车、水井、槐树、集市、茶馆以至人物,都被作家表现得那么富有情韵,富有美感,富有新内涵和时代感。

第三类作品:旅游散文

旅游散文是文人雅士最喜爱写的散文品种之一。在旅游散文作者群体中,陈知义同志是代表性作家。他已经出版了两本以旅游散文为主体的集子《案头红枫》和《云水万里》。陈知义同志钟情自然,热爱艺术,希望通过散文的欣赏和写作,在充满污染的大千世界中为自己也为读者营造一块心灵的绿草地。作者对扑怀入心的种种景物,无不倾注才情,细细把玩,力求搜索其特征、亮点乃至神奇绝妙之处,发现常人所难见、难闻、难述的形态神韵,让那些深切地感染或震撼了自己的真景真美真情,形诸文字,诉诸社会,回赠读者。陆克寒以文学评论见长,他在《常州日报》和《翠苑》上开辟的当代文坛现场专栏,剪影点评,言新义
精,效应颇佳。他的散文不很多,可是很耐读。他发表的《滇之旅》《慈悲的鸟》等,虽然写的仅仅是旅游见闻和生活浪花,但所表现的思想、心理、语言、文气却十分大气,底蕴充足。

第四类作品:社会散文

社会散文是指面向生活现实,严肃地反映和点评社会上的某些负面问题,或者借对客观事物的描述,着意揭示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哲理,以真理哲理给社会以警示,给读者以启迪。陈肃同志历来是这类散文的倡导者。尤其是近几年来,陈肃更注意写散文与大社会接轨,更注重社会责任和思辨性,往往带着冷僻的甚至批判的眼光解读现实,匡正时弊,引导和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自觉地履行着一个作家的社会使命。其它同志如潘英达的《地狱之门》,庞荣瑞的《龙山夜话》,晏飞的《夜航偶拾》等作品,也都独抒已见,致力于事物社会意义的发掘,在散文中立言发论,或具政论隆性,或具杂文味,弘扬了散文阳刚之气的一面。

第五类作品:科教散文

用散文的形式反映科学和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寓宣传教育、赞扬批判于艺术审美之中,这是科教散文的特点。庞荣瑞同志先后出版的《龙山夜话》第一集和第二集,其中较多的篇幅是取材于他从事教育生涯的教育随笔。他借夜话随笔展示自己的灵魂,表达自己不同流俗、辨理求真的见解。他写作的散文随笔无意于图解和粉饰教育,而是着重于用审视、质疑、思辨和批判的眼光,挑战教育领域中似是而非的现象,张扬的是一种平民意识、真理意识和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在当今教育界一片自我颂扬的风气中,庞荣瑞敢于白纸黑字地唱唱反调,说点真话,这不仅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也是对教育时风的一种超越。与庞荣瑞教育散文同属一类的,还有蒋惠琴的《偶尔思考》,杨金达同志的《瞿秋白的小故事》和《动物世界掠影》等。

第六类作品:世情散文

写人生况味,写小我、家庭圈内外的人情事故,写生活的浪花和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把生活与散文艺术融为一体,这便是世情散文,或者叫生活散文。

一些中青年女作家的散文比较多的就是写人生世情的,比如蒋敏的散文集《淡日浓情》曹洁萍的散文集《云过凡尘》、李丽的散文集《我把昨天丢失》等。这类散文写得比较轻盈、纤巧、柔美,长于抒发感悟,倾诉心灵,描写生活中细致入微的情节,虽然不如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些散文那么有份量,但是她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往往独特新奇,情思意向敏锐颖悟,在轻松的阅读之中读者就可以得到生活的启示和心灵的补偿。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常州文联黄瑞康副主席借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这两句诗评价常州散文学会的创作成果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愿“乱花”开得更盛更香,“浅草”长得更茂更绿,愿常州散文学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常州文学百花园增添更多的丽景亮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5e8e892b160b4e767fcfc0.html

《怎么读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