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发布时间:2019-01-06 20:29: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一、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本质与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

那么,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将文化自信提到如此高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部分中国人拥有文化自卑心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因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文化获得了开放式发展机会,这也在客观上为外国文化的涌入创造了条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文化的全球化浪潮必然也会浸漫到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正是受到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冲击和西方形形色色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些中国人“食洋不化”,“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以在国外发表、在国外获奖、在国外扬名作为自己的追求,尤其当国外的学术文化标准成为中国的学术文化标准后,一些从事学术文化创造的中国人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套上外国价值观的审判绞索,丧失文化自信,沦为文化洋奴。这些洋奴文化产品一经流向社会,就会传导出从创造者身上流溢出来的文化自卑心理,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形塑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这种危害是长远而深重的。

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清晰的精神标识,是流淌在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最热腾的精神血液,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顽强的精神脊梁。这个精神脊梁曾经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压弯过,曾经被各种左倾或右倾的思潮冲击过,曾经被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观念侵蚀过,但是它从未被折断过,它犹如母亲的甘甜乳汁一般,持续地滋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陶冶下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中国人,在历史上最为企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刻,没有理由不以文化自觉克服文化自卑,没有理由不以文化自强达致文化自信,真正挺起精神的脊梁,勠力同心,共筑中国梦!

三、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新时代发展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建者。中国共产党的品格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凝聚并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果要问文化自信究竟信的是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信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信的是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信的是把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升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克服文化自卑的前提条件,那么文化自强便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文化创造,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中是一种精神生产,这种精神生产不能离脱离历史和现实条件,它应该体现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和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反应性。正是从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 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也就是说,要实现文化自强,就要在文艺创作中,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段、形式、内容、思想等各个方面坚持创新,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以此创造出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发展的文化需要,培养出精神雄健的国民,以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吸引人、感化人,为广大人民提供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底气。

四、用新时代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

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的向心力,赋予了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从容姿态,是推进“四个伟大”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文化自信为进行伟大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伟大斗争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一系列伟大创新创造,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实施的战略举措。文化自信为建设伟大工程打牢信念根基。文化自信在根本上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的思想源头。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事业注入政治定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伟大事业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下和实践土壤里不断推进。

文化自信,使我们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梦想激发前进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同于中华民族曾经的历史辉煌,也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前进动力,激发13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五、坚持文化创新发展

习近平同志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的到来告诉我们,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但需要掌握新理论、新观念,也要掌握新方法,尤其是对于干部,方法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任务会越来越重;不但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需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宽松民主的文化环境。这方面,习近平同志为我们带了好头,站在思想、理论、精神的制高点看问题,就会看得清、看得远;站在思维的制高点(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战略思维等)看问题,就会看得深,看得全面、辩证。把握新理论新方法的根本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比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要了解、确定人民的向往到底是什么,并且将之具体化,进而确定为工作目标。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然不再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单一物质需求,而是多样多元的需求——对公平正义、可靠的社会保障、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便捷的教育医疗、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生活的体面和尊严、平等自由民主、个人事业有成和人生价值体现等等,尤其是物质财富进一步丰富之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可能空前高涨。除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外,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开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民族地区有巨大的潜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每个民族的文化潜能都得到汹涌迸发、充满活力,成为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可以空前地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进行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古伟业,习近平同志说,“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不能长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个“条件”要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造就。在历史的发展和抉择面前,文化以其重要的使命站在了前方,民族文化领域的干部,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想、思维、方法、行为惯性,要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以全新的思想、视野、精神面貌成就我们全新的事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cbc5c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5.html

《文化自信 -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