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详解

发布时间:2018-10-04 08:17: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泰山详解

15、东来亦何永,聊欲观海岱。回瞻最高峰,远谢徂徕对。 苏辙

此四句诗摘自苏辙的《岳下》,系第一句与第二十句。

苏辙(公元10391112年),字子由,十九岁即登进士第。熙宁二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遂徙齐州掌书记,十年还京。他晚景凄凉,1093年(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苏辙曾在一年中遭三次贬官,最后远谪广东。直至徽宗立,他才遇赦北归,寓居许昌,杜门谢客,过了十二年孤寂闲居的生活,直到政和二年病逝。

他的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到泰山封禅的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奢靡的景象。

其原诗为:岳下

东来亦何求,聊欲观海岱。海西尚千里,将行勇还退。岱阴即齐疆,南往曾历块。

(历块,一小块土地,意为路途短,很快能到达)

春深草木长,山暖冰雪溃。中巷无居人,南亩释耕耒。车徒八方至,尘坌百里内。

牛马汗淋漓,绮纨声卒蔡(后二字加丝旁)。(绮纨,此处指王公大臣。卒蔡,衣服摩擦的声音)

喧阗六师合,汹涌众流汇。 (六师,亦称六军,朝庭的军队)

无复问谁何,但自舍耽爱。龙鸾画车服,贝玉饰冠佩。骅骝蹴腾骞,幡旆飞暗暧。腥膻及鱼鳖,琐细或蒲菜。

游惰愧无赍,技巧穷殊态。纵观愕未已,精意殚一酹。出门青山屯,绕廓遗迹昧。

登封尚坛遗(土旁?),古观写旗队。(写,通卸;队,通坠)

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雍容太平业,磊落丰碑在。往事半蓬蒿,遗氓但悲慨。

回瞻最高峰,远谢徂徕对。 (远谢,在远处辞别,对,面向)

欲将有限力,一放目所迨。天门四十里,预恐双足废。三宿遂徘徊,归来欲谁怼。 (谁怼,怨恨谁)

前年道轘辕,直上嵩岭背。 (轘辕,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巩县交界处)

中休强饮食,莫宿时盥颒。 (颒hui,频频洗手)

稍知天宇宽,不觉人寰秽。岁时未云久,筋骸老难再。

山林无不容,疲苶坐自碍。(疲苶nie,极度疲劳)

自知俗缘深,毕老守阛阓。 (阛阓,街市)

何当御清风,不用车马载。此诗大意为:

我来齐州复有何求? 且去看看东海与泰山的风景。岂知到海边还有千里,东行的勇气不由地消失尽净。

泰山之北便是齐州的疆界,何不就近南游岱宗——泰山的晚春草木旺盛,山上的冰雪早已消融。

但街巷中却人丁稀少,城南的农田亦无人耕种。于是想起了真宗登封,车骑扬起的沙尘竟百里飞腾。

仆役挥汗如雨,王公贵族的华服相互摩擦发出响声。皇家的军队汇集,人马犹如滔滔的洪水向山脚奔涌。

不管是什么人,都随心所欲抢占喜爱的房舍宿营。皇帝的朝袍缀满纹饰,冠冕上的贝玉雕得既细且精。

皇帝的车马争先恐后,锦旗翻飞遮出了大片阴影。祭天的牛羊鱼鳖及精美菜肴,全都应有尽有安排消停。

但因游荡懒惰,天帝并未赐福,伪造天书愈加显得技穷。封禅之举令人惊愕,莫非一杯酒洒地就能打动神灵?

门外青山俱在眼前,而走遍全城却不见当年封禅的遗踪。帝王祭天要登封禅坛,昔日景观就像脱离了旗杆的幡绫。

封禅之举像戈、矛一样易辨,是是非非人人都能分清。皇帝的仪容丰雍似有太平业绩,颂德的丰碑仍在大观峰。

虽然往事都被杂草淹没,留给百姓的却是愤慨与伤痛……要告别泰山了,再次回眸高峰,并遥向徂徕山辞行。

是的,本想拼力登上岱顶,将千般风光尽收眼中,可惜要走四十里山道,就怕累坏双脚无法返回济南城。

在山下徘徊三天终未成行,回家后这份恨悔谁又能同情?前年曾因事去过登封县,并从北坡登上了嵩山主峰。

中途休息勉强进食,住宿时不得不一遍一遍洗手不停,虽然知道了天宇的广阔,但仍不知人间竟如此污秽不净。

一年四季的时光不能说太久,而人老了却不能再年轻。泰山博大无所不容,都怨我疲乏困顿不能登极顶。

是我的俗缘还太深,留恋市井热闹大概要伴我终生。什么时候能像神仙那样腾飞,不需车马就能八方恣行?

——苏辙确实缺乏勇气,去大海嫌远,登泰山怕累,都没办成。但是他又很有勇气,敢于公开批评当朝皇帝。此后,敢如此的又有几人?16、泰岳倚空碧,汶水卷云寒。 辛弃疾

这两句词摘自辛弃疾的《水调歌头 巩采若寿》。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志士,词坛大家。1116年(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辛弃疾当时22岁,也聚众加入耿京起义军,任掌书记。率师归来后,著《御戎十论》,向宋政府陈述宋金形势,要求备战抗金。淳熙四年开始词的创作,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全部寓寄在歌词中,他的词慷慨激昂,纵横驰骋,继承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后人以“苏辛”并称。

辛弃疾与泰山渊源甚深。少年时,他与泰安人党怀英同学,两人才华出众,关系融洽,曾一道同游泰山;他在泰安投奔耿京,走上抗金之路,立下战功……后来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涉及了泰山,下面这首词便是其一。

这首词是为巩采若祝寿而作的。巩采若曾任南宋湖州太守、明州长史等官职,其祖籍当在泰山一带,辛词称赞了他一番,鼓励他收复京都汴梁,从而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泰山。词中收复中原的情感跃然纸上,令人感动。词曰:

水调歌头 巩采若寿

泰岳倚空碧,汶水卷云寒。萃兹山水奇秀,列宿下人寰。八世家传素业,一举手攀丹桂,依约笑谈间。宾幕佐储副,和气满长安。

分虎符,来近甸,自金銮。政平讼简无事,酒社与诗坛。会看沙堤归去,应使神京再复,款曲问家山。玉佩揖空阔,碧雾翳苍鸾。

词中颇多名词是借指,如“长安”,是指南宋京都临安。“分虎符”,指的是带兵守地。“近甸”,地名,靠近京都,也是指临安。其大意是:

泰山倚着清澈的蓝天,汶河上空寒云翻卷。集聚如此奇特秀丽的山水美景,就像众多的星宿降落人寰。八代家传儒学,登科乃易事,尽在谈笑间。充任辅佐太子的幕僚,一团和气满临安。

带兵把守关隘,今又佐治京都,常进金銮殿。政事公正诉讼简要,结社饮酒赋诗篇。知你已身居要职,别忘记光复京都汴梁,并深情地问候家乡的泰山。揖拜广阔的中原大地,云雾中正藏着青色的凤鸾。17、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金 元好问(见前文,此处略)18、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元 张志纯

此诗标题为《题桃花峪》,四句已全录。

张志纯,元代道士,号天倪子,又号布金山人,泰安布上保(今肥城市马埠乡张家庵村)人。原名张志伟,元世祖召见后赐名“志纯”。他建起了泰山南天门。其家乡祠堂2004年修葺一新,姜丰荣先生为其撰题碑铭记述此事。

桃花源典故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俨然一个和乐安宁富裕平等的世外之境。泰山的这条峪谷亦多桃树,故自古就将此处比作世外的武陵桃花源。

其诗意为:题桃花峪

桃花峪的溪水来自天上的仙洞,天和人本就一脉相通。桃花源其实并不遥远,

从那里漂出的瓣瓣红花正跳跃在浪花中。

——道教的主要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用四句小诗,借用对桃花源溪水的描写,不动声色地就把这一思想表达出来,亦应是得道高人的高明之处。19、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元 张养浩

词诗句摘自张养浩的七律《登泰山》。

张养浩(公元1270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中期著名政治家、诗人、古文家和散曲作家,官至礼部尚书。作为高官,他在赈济灾民中累死,实为元代第一人。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受命赈灾,行前,年迈的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年迫八旬,汝法亦素,此别之后,再无见期”,他与母亲挥泪相别,日夜兼程赶赴陕西。一路上的情景极其悲惨,“犬衔枯骨筋犹在,鸦啄新尸血未干”,他五内俱焚,到任四个月以来,夜以继日,不敢懈怠,救民于水火之中。由于他“罄思竭虑”,“忧劳悲戚”,再加上年事已高,当灾民稍得安顿后,便一病不起,溘然长逝,时年59岁。百姓闻知噩耗后,“哀之如失父母”,为他立碑颂其功德。

张养浩少年有才,为学勤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制止。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在他自己根据时序编定的《归田类稿》诗卷中,第一篇是他十七岁所作的《过舜祠》,第二篇就是《登泰山》了,故此也应是其青年时代所作。

其诗为:登泰山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似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诗中“齐州烟九点”指济南八景之一的“齐烟九点”,

“红崖”是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笙鹤”,仙乐声。

此诗大意是:

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觉得海阔天空。

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张养浩青年时代写的这首诗,表现了他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诗人将自己融入诗中,因为泰山的高大,反观到自己的渺小,提出要站到高处,宽广胸怀,去实现一种崭新的自我。所谓“诗言志”,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吧。20、岧嶤(简化)泰岳柱苍穹,万壑千岩一径通。象纬平临青帝观,灵光长绕碧霞宫。

宋濂

这四句诗摘自宋濂的《登岱》。

宋濂(公元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明初开国大臣,学者。其先人为浙江金华潜溪人,至宋濂始迁浦江。受业于著名理学家吴莱、柳贯、皇溍。元朝至正年间,让他当翰林院编修,他固辞不就,避入龙门山著书。十余年后,朱元璋起兵,与刘基等被聘入应天(今南京)礼贤馆,任儒学江南提举,命授太子经,常侍朱元璋左右,曾为之讲《尚书》、《左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诏修《元史》,宋濂出任总裁官。书成授翰林学士。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博通经史百氏,文章雄丽温雅,享有盛名,四方学者皆以太史公相称;他久为太子师,对太子言行皆以礼法讽劝,一度深受朱元璋宠信。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因受胡案牵连,太祖欲置濂死,幸有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免。遂举家远戌茂州(今四川茂县),次年死于中途夔州(今四川奉节)。

《登岱》的原诗为: 登岱

岧嶢(简化)泰岳柱苍穹,万壑千岩一径通。象纬平临青帝观,灵光长绕碧霞宫。

凌晨云幔天涯白,子夜晴摇海日红。玉露金茎应咫尺,举头霄汉思偏雄。

“象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平临”,水平对正。玉露金茎”,汉武帝迷信神仙,在京都长安神明台建“承露盘”,接甘露,以为饮之可以延年,托举承露盘的铜柱称金茎,故以玉露金茎代指京都。“霄汉”指天空极高处,喻指皇帝。“偏雄”,指才行特出,与众不同的人,亦指皇帝朱元璋。

诗的大意为:

高峻的泰山支撑着苍穹,盘道穿过千崖万壑直达岱顶。日月五星的水平正对着青帝观,神灵之光环绕着碧霞宫。

凌晨的云如薄帐挡不住东方发白,出海的红日正欲升腾。遥看京都似乎并不遥远,仰望朝廷,思念皇帝的恩情。

——读他的诗,看他的事,使人联想良多。21、秦汉旧封悬碧落,乾坤胜概点浮沤。海明日观三更晓,风动天门九夏秋。明 方孝孺

这四句诗摘自明方孝孺的《夏日登岱》。

方孝孺(公元1375--1420年),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受业于宋濂。明洪武时为汉中教授,惠帝时为翰林侍讲。其文章在当时颇享盛名,曾总裁《明太祖实录》等书的编修。笑儒政治上主张复古改制,经济上主张实行井田,他认为明初处于天下丧乱之际,是实行均田最适宜之时。靖难之役发生后,诏檄多出其手。建文三年(公元 1401年),燕王朱棣上书请求罢兵,孝儒主张不准其请,四年六月,燕师攻破南京,棣命孝孺草即位诏,,孝孺不从,被杀。据说其宗族亲友被株连致死者凡十族,达八百四十七人。夏日登岱

振衣千仞思悠悠,泰岱于今惬胜游。秦汉旧封悬碧落,乾坤胜概点浮沤。

海明日观三更晓,风动天门九夏秋。更上云端频极目,紫微光电闪吴钩。

其诗大意是:

岱顶抖衣思绪悠悠,今天是一次极快乐的畅游。秦汉封禅已不知所踪,天地之间泰岱风光实难求。

日观峰半夜天就发白,南天门盛夏也凉爽如秋。再攀绝顶极目远望,北方的雷光电闪如剑如钩。

——诗人的心情颇为复杂,泰山给了他愉悦,惆怅事却仍在心头.22、海日低波鸟,岩雷起窟龙。谁言天下小,化外亦王封。明 李梦阳

这四句诗摘自明代诗人李梦阳的五律《问郑生登岱》二首中的第一首。

李梦阳(公元1473—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出身寒微。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他疾恶如仇,在政治上敢于和大贵族、大官僚、大宦官进行斗争。曾因上书奏章弹劾宦官刘瑾等八虎而两次入狱。在文学上,李梦阳鉴于台阁体诗文千篇一律的弊端,决心倡导复古以改变不良文风。他是前七子的领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在当时影响很大,但他也流于了盲目崇古之弊,徒尚形式,以艰深的文字掩盖内容的浅薄。他在乐府、歌行的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尤其是七律,专宗杜甫,颇有气象阔大之词。

其原诗为:问郑生登岱之一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石,几许大夫松?

海日低波鸟,岩雷起窟龙。谁言天下小,化外亦王封。

诗中郑生,即郑作,字宜述,自号方山子,为诗敏捷,常游于李梦阳门下。波鸟,随着海浪升起的太阳;鸟,指太阳,古人把太阳称作太阳鸟。岩雷,山崖的雷声;窟龙,隐在洞穴中的龙;古人认为龙能兴云致雨,每出洞行雨时便伴随着雷电,泰山百龙池是自宋以来天旱祈雨的地方,池北有忽雷湾,传说天将下雨时,雷声便由此发生。其诗的大意是:

你最近登上了泰山,泰山的哪座峰是最高峰?有没有丈人峰?有几株五大夫松?

太阳随着海涛升起,惊雷在百龙池旁发生。谁说登泰山天下就变小了,再远的地方也归皇上统领。23、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旋碧海流。欲转千盘迷积气,谁从九点辨齐州。 王世贞

这四句诗摘自明代诗人王世贞的《登岱六首》之四。

王世贞(公元1528—1590年),字元美,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万历间任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谢榛等被称为“后七子”,。王世贞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学问广博著述颇富,在文学上同李攀龙齐名,世称“王李”,李攀龙死后,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一时士大夫、山人、词客甚至僧人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奖,声价骤起”。但他的诗多以模拟古人为能事,颇多陈词滥调,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王世贞的这次登泰山在他的《游泰山记》中有所记录,先前,有姓阎的犯法,藏匿于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陆炳求严嵩说情,世贞不许,严嵩大恨。嘉靖三十八年,王世贞父因滦河失事,被严嵩论死系狱,世贞解官奔赴,与其弟世懋终日伏嵩门前,泣涕求贷,终不能救,兄弟号哭持丧归。此诗当作于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即其父入狱前的一个月,世贞已知其父处境不妙,来泰山求祷。此即他的所谓第三次游泰山。

其诗为:登岱六首之四

尚忆秦松帝跸留,至今风雨未全收。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旋碧海流。

欲转千盘迷积气,谁从九点辨齐州。人间处处襄城辙,矫首苍茫迥自愁。

诗中“千盘”,指十八盘。“积气”,云雾。“襄城辙”,指迷途。

诗大意是:

想起始皇避雨留下的的五大夫松,至今仍是风骤雨急。

雨后的山水像银河般泄下,而云似大海一样永不平息。

欲去十八盘却被云雾遮迷,“齐烟九点”又向何处寻觅?

人世间处处都有迷途,抬头远望一片苍茫令我难断愁丝。24、忽出尘寰赋壮游,试从九点辨神州。浮云直上千峰色,落日常悬万里秋。明 于慎行

此四句摘自明代诗人于慎行的七律《登岱》八首的第三首。

于慎行(公元1545 —1607年),字无垢,山东东阿人,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十七岁中举,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他性情耿介,刚直不阿,因得罪首辅张居正,告病还乡。张居正死后,才被重新起用。万历十八年,上疏请早建东宫,致万历皇帝朱翊钧大怒,于慎行第二次乞休归籍,此后家居十七年。直到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才再次被推荐起用,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但此后十三天就去世了。

于慎行的家乡东阿县,距泰山仅二百余里,县境内鱼山、谷城山、云翠山均为泰山西部余脉。因此他曾多次自豪地说自己是岱畎人。他钟情于泰山,一生共七次登泰山岱,创作了大量的泰山诗文。这首诗是他第三次登泰山时写的。

其原诗为:登岱八首之三

忽出尘寰赋壮游,试从九点辨神州。浮云直上千峰色,落日常悬万里秋。

紫塞东临沧海断,黄河北滚大荒流。秦封汉禅成丘土,留与人间不尽愁。

诗中“紫塞”,指北方边塞的长城。“大荒”,原野。“丘土”,废墟。其诗大意是:

这次远游好像进入了仙境,我要从“九点齐烟”看中国。

飞动的云令泰山千峰增色,肃杀的秋光迎接夕阳的坠落。

塞外的长城向东直入沧海,滚滚的黄河北去径向阔野。

秦汉祭天的坛场早成废墟,留给人间的只有悲哀与困惑。

——此愁是忧国忧民之愁。25、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暮疑烟。明 崔应麒

(见经石峪部分)26、百里看山眼,迢遥岱色分。应为天下雨,不断封中云。明 董其昌

此四句诗摘自董其昌的五绝《望岱》。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明代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庶吉士、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其画长于山水,善于用墨,层次分明;用笔则皴、擦、点、染互施,丰富多变;设色则青绿、浅绛兼用,或艳丽而不妖妍,或间淡而又沉着。其书法初学米芾,后自成一家。因其书画负重名,求者甚多,往往请他人代笔,故伪者甚多。董其昌书画既佳,作诗亦如作画,

请看其诗:望岱

百里看山眼,迢遥岱色分。应为天下雨,不断封中云。

汉简千秋秘,秦松万壑闻。何当驰匹练,高揖碧霞君。

大意是:

在百里之外观察泰山的要点,远远地辨别着它的容颜。

泰山能令天下普降喜雨,岱顶封禅坛的白云从未间断。

武帝密埋的玉简已逾千年,始皇封的五松在全国传遍。

何时能驰骏马登上极顶,拱手行礼在女神碧霞元君前。27、松亭亭,石屹屹,偃盖万古青,坚确千年历。故乘风雨夜飞来,不是秦王鞭策激。明 萧协中

此诗题为《飞来石》,诗文已全录。

萧协中,字公鬴,明代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萧大亨的次子,泰安人。他幼读诗书,在科举之路上却未取得什么功名,只是因为他父亲在朝中为官的“福荫”,才被恩赐为上林苑监丞、辅佐主管官员为皇室管理园林。后又升任顺天府治中,佐助尹丞,协理府事。崇祯末年,他就辞官离京,回到了泰城萧家旧宅。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部将郭昇率军攻打泰城。协中听说城被攻破,于是“北向再拜”投井而死。泰安旧志书说他“生平精文翰,犹尚气节,蒿目时事,辄扼腕唏嘘。”他的著作有《绿远楼赋》、《泰山小史》等,现仅存《泰山小史》。泰山有史始于明代,嘉靖年间汪子卿撰《泰山志》,万历年间查志隆撰《岱史》,均记述了历代封禅望祭、灵宇宫室、物产灾祥、登览诗文等,有纲有目,是史志体例。而《泰山小史》,虽书名冠以“史”,却非史志体例。全书不分篇章,只是以泰山“中路”、“岱顶”、“岱阴”、“岱西”、“岱阳”、“岱东”等不同景区为主线,历数泰山的峰岭崖嶂、泉瀑池涧、碑碣摩崖、庵观寺院、洞穴奇石、古树名木、乡贤名人等等,或可视作诗集。全书共记景观、人物一百五十条,每条之下均有诗咏之。

此诗主要写飞来石,兼及五大夫松。他认为,五大夫松是秦始皇所封,而飞来石却是趁风雨之夜飞来此地,与秦始皇没有关系。

诗的大意是:

五大夫松亭亭而立,飞来石身姿不俗。松则万古常青,石则坚毅万古。

必是趁风雨夜间飞来,而非秦始皇的督促。28、日观晴光傍午开,茫茫东见海为杯。九州积气峰前合,万里浮云杖底来。

施闰章

此四句诗摘自施闰章的七律《登岱》四首之四。

施闰章(公元1618—1683年),字尚白,号愚山,江南宣城(今安徽省)人,顺治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时,应试博学鸿儒,为翰林院侍讲,撰修明史。他官江西参议时,正当大乱之后,天灾人祸,地方残破,人民生活极其悲惨。而政府急征军粮,限期迫促,他看到这种情况,写下了《湖西行》、《临江悯旱》等诗,反映人民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温文雅静,与清初诗人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著有《学余堂集》、《试院冰渊》等八十余卷。

其原诗为:登岱四首之四

日观晴光傍午开,茫茫东见海为杯。九州积气峰前合,万里浮云杖底来。

邹鲁山灵真莽荡,吴阊练影漫徘徊。昆仑不到终遗憾,欲驾苍龙首重回。

诗中“邹鲁”,邹为孟子故乡,鲁为孔子故乡,意为文化昌盛之地。“吴阊”,指苏州城门,“练影”,指白马的影像;说的是孔子在泰山南望,看到了苏州城门外有一匹白马,他的学生颜渊说,是的,我还看到了拴马的带子(此典故见岱顶“望吴圣迹”一节)。“昆仑”,神话中的大山。其诗大意为:

日观峰近晌才云开雾散,东望大海一片迷蒙像水一杯。

莫非天下的云都聚到了泰山,争先恐后从脚下涌来。

孔孟之乡的泰山确实阔大,为观吴国白马而空徘徊。

不到昆仑才真遗憾,好想驾马西去到了昆仑再返回。29、云中辞岳麓,枕上见徂徕。他日临千仞,回看海一杯。

王士祯

此四句诗摘自王士祯的五律《岱下作》二首之一。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进士,由扬州司理累官至刑部尚书,是清初最著名的诗人。士祯善文、词,尤工诗,为一代宗匠,主盟诗坛数十年。他少年时即以诗闻名,主张作诗以神韵为宗,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诗的最高境界。王士祯一生曾四次到过泰山,写下过不少表现泰山风物景致、借山咏怀的诗章。这首诗是他第二次泰山之行时写下的。那是康熙八年(1669年)王士祯奉调南下,赴任途中过泰山,其时正值早春,和风徐来,满眼新绿,泰山的一切那么美好,诗便脱口而出……其原诗为:岱下作二首之一

篮舆名山里,悠然怀抱开。云中辞岳麓,枕上见徂徕。他日临千仞,回看海一杯。

仙人骑白鹤,邀我共徘徊。

“蓝舆”,山轿。

诗的大意为:

乘山轿畅游名山,碧峰秀水慰我情怀。云雾中辞别岱麓,睡梦里见到了徂徕。

日后我必亲登极顶,回首眺望杯水般的大海。那时必有仙人骑鹤到来,邀我一起在仙境徘徊。30、齐鲁望青苍,巍然无如泰。洞含天下云,峰高夜不昧。清 孔尚任

此四句诗摘自孔尚任的五言古诗《泰山三贤祠祀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三先生,久圮废,黄昆圃学使葺而新之,诗以志盛》。

孔尚任(公元1648—1718年),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后裔。孔尚任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岁左右就成了才学出众的秀才,但此后乡试却屡屡不中,于是便出钱捐了一个国子监生的头衔,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南巡返经曲阜,孔尚任被荐去御前讲经,甚得赏识,破格录用,次年入京为国子监博士。三十八年六月,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的传奇《桃花扇》终于完成。一时间《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轰动京城,传为佳话。孔尚任还与顾彩合撰《小忽雷》传奇,描写唐代梁厚本与郑盈盈的爱情故事,鞭笞暴虐骄横的权奸,痛斥趋炎附势的小人,主题思想与《桃花扇》一脉相承。《桃花扇》写出后不久,孔尚任即遭罢官,而罢官的原因至今人们也不知晓。此后他滞留京城三年,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1年)回到曲阜,过起了平民生活,直到七十一岁去世。孔尚任熟悉泰山,他的剧中人物,很多都与泰山有关。而且他写下的一批泰山诗文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全诗为:

泰山三贤祠祀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三先生,久圮废,黄昆圃学使葺而新之,诗以志盛

齐鲁望青苍,巍然无如泰。洞含天下云,峰高夜不昧。所以讲习人,杖履于此会。孙君自晋来,担簦极狼狈。

选地初结庐,亭亭超万籁。徂徕亦有人,肮脏胸襟大。比邻就执经,师友两相赖。发明孔孟心,辟除杨墨害。

海陵有胡生,闻风千里外。裹粮远相从,慕德如嗜脍。同耽朝野忧,各抱古今慨。春秋志尊王,杂霸力淘汰。

出处多直言,撰著芟芜荟。岱麓片席同,鼎足建赤旆。不啻麟出游,宛矣风来哕。人亡迹尚存,世迁道未艾。

谁令旧祠荒,鲁儒贫如丐。黄公持文衡,清操绝芥蒂。济溺起衰文,海宇被汪濊(简)登岱缅三贤,访古摩松桧。

不惜月俸钱,栋瓦依址盖。召尧(山旁)云表中,四壁图重绘。梁父矗障屏,汶水横衣带。

礼器两厢陈,郁鬯四时酹 。乃知先后贤,脉脉接肝肺。俎豆共一堂,千秋不复蔡。

这首诗写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六十四岁的孔尚任再次游历泰山。这年夏天,新城诗人王士祯在家乡病故,孔尚任前往吊唁。他们二人早在京城就交往密切,尤其是孔罢官后滞留京城,生活无着,王不避忌讳,多方周济,孔一直将王视为师友知己。此行中,他遇到了王士祯门生,时任山东学政的黄叔琳(字昆圃)。此时黄昆圃应泰安人请求,自割薪俸,已将泰山三贤祠修葺一新,在山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落成仪式上各地官绅学士、宿儒名流纷纷祝贺,赋诗题词。孔尚任大概就是受到黄的邀请前来聚会,并作诗以致其盛的。此诗的大意是:

齐鲁大地的青山一座座,没有一座比泰山更雄伟。白云洞蕴含着致雨的云,日观峰的夜晚依然不黑。

因此研究儒学的人,不远千里拄杖跋涉到此聚会。孙复明从陕西而来,背着书箱举着雨伞十分狼狈。

草创陋舍习春秋,其名声便大噪传遍了整个社会。徂徠石守道也是个人物,磊磊落落不是等闲之辈。

近邻居手执经书拜师学业,亦师亦友相敬又相随。阐发孔孟的思想,扫除杨朱、墨翟非正统的错悖。

胡安定是江苏海陵人氏,孙石的事迹如贯耳之雷,使他不远千里赶来,向往圣哲就像追求佳肴美味。

三贤关注着朝野的忧患,感慨着古今的得失兴废;淘汰霸道的弊端,孙明复写出了《春秋尊王发微》。

他说的都是正直之言,撰写著作剪除掉种种芜荟。三贤聚于岱麓局促之地,其学说如大旗一样飘飞。

不仅像麒麟出游预示着祥瑞,也似凤鸣动人心扉。三贤虽去遗迹还在,世道虽变而学说却好评不退。

齐鲁之地的儒生穷似乞丐,遂使三贤祠多年荒废。黄公掌管山东学政,其清廉操行消除了嫌隙误会。

救助贫困振兴文教,黄公之举九州敬仰恩泽广被。登泰山缅怀三贤业绩,寻幽访古为祠的毁颓伤悲。

不惜拿出自己的月俸,使古祠原地重建再放光辉。新修的祠堂高耸云中,四墙上有三贤事迹的彩绘。

梁父山是祠的屏风,汶河水像衣带一样飘荡低回。祭司的器物陈列在配房,一年四季按时供奉祭酹。

应知三贤与黄叔琳心贯神通,脉脉不语情接肝肺。把三贤崇奉在同一座殿堂,千秋万代再也不损毁.

(备忘,必须介绍每人与泰山的关系,评作品在泰山的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76007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8.html

《泰山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