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句子成分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13 01:59: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句子六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三种附属成分

二、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主语:“==== 划在主语下面

谓语:“—— 划在谓语下面

宾语:“~~~~ 划在宾语下面

定语:“()” 用在定语前后

状语:“[ ] 用在状语前后

补语:“〈〉” 用在补语前后

三、句子成分

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表示谁或什么,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a.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其短语也可充当主语。b.句子一般具备主语和谓语。

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

2)赵州桥非常雄伟。

3)将军家的厨师来了。

4)祥子有些胆怯了

5)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2、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也有部分名词或者短语可以充当。

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战士们英勇顽强。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你是学生。

(6)什么书他都看。

7)明天星期天。

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太阳暖洋洋的.

这个地方太美了.

海风特别凉爽.

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任何困难他都能克服.

这孩子,我也疼他 .

3、宾语:是动词谓语动词后边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它一般可以回答动作行为涉及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一般由名词和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和宾语共同陈述主语。一般在谓语之后。

例如:

(1) 大家喜欢游泳.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

4)他给我一本书(双宾语)

4、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对名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常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短语充当定语。“的”是定语的标志。一般在主语和宾语前。“的”是定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注意:定语后置 :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常用副词、形容词、介宾短语充当。表时间和处所的名词和短语也长充当状语。常在谓语前,有时也在主语前。“地”是状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1)[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带成分,用来补充说明动作和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时间、处所、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它可以回答 “怎么样”、“多久”、“在什么地方”等问题。常用形容词、动词、代词、副词、数量词和介宾短语充当补语。一般在谓语后面。“得”是补语的标志。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修饰全句的]+()+[]<动补>+(定)宾+<宾补>

[每当有外地人来],(好客的)天津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起了>(天津的)小吃<有多么地道>

区分参见: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他笑得〈非常天真〉;

这花香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 (1)吃个西瓜。

(2)吃个〈痛快〉。

(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1),他每天上山〈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

四、句子成分划分方法:

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句子前部)

2、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句子中部)

3、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句子后部)

4. 定语:用在主语、宾语前面,起限定作用 (定)+ 或(定)+ (定)+名词、代词

5. 状语:用在谓语前面,起修饰作用 [] + [] +形容词 [] +动词

6. 补语:用在谓语后面,起补充作用 + ﹤补﹥或 +﹤补﹥

主谓宾,定状补

主要成分主谓宾

修饰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的”定“地”状“得”后补

牢牢记住别忘记!

五、作业

1.我们(主语)(谓语)一列(定语) (宾语)

2.春天(主语)(谓语)刚落地的(定语)娃娃(宾语)

3.今年的(定语)春天(主语)(谓语)得太迟 (补语)

4.(主语)(谓语)一个高而瘦的(定语)老人(宾语)

5.我们(定语)(定语的)台阶(主语)!(补语)

6.妈妈(主语)突然(状语)(谓语) (宾语)

7.敌人(主语)监视(状语)(谓语)苇塘 (宾语)

8.我们(定语)(主语)(谓语)(补语)(定语)房子(宾语)

9.妹妹(主语)正在(状语)(谓语)小学 (宾语)

10.水珠(主语)起来了(补语)

11.树叶儿(主语)绿(谓语)得发亮 (补语)

12.我和母亲(主语)(谓语)在前面 (补语)

13.(主语)又在衣袋里(状语)(谓语)了半天(补语)

14.我们家的(定语)台阶(主语)(谓语)三级 (补语)

15.眼前的(定语)环境(主语)好像(状语)(谓语)一个(定语)(宾语)

16.年轻的(定语)信客(主语)也渐渐(状语)(谓语)(补语)

17.我国的(定语)石拱桥(主语)(谓语)悠久的(定语)历史 (宾语)

18.画眉(主语)在树林边(状语)婉转地(状语)歌唱(谓语)

19.天气(主语)那么(状语)暖和(谓语),那么(状语)晴朗(谓语)

20.他们(主语)轻飘飘地(状语)(谓语)在水上(补语)

六、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3642d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30.html

《语文句子成分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