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二)》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2-24 00:5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二)》习题及答案

1. 谈谈你对农民工进城及其社会适应问题的看法

在严峻的城市生活中,农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以往的社会化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失去了有效性,但又不知道如何掌握新的知识以及如何运用新的知识。在这种变动中农民发现自己面临这样一种处境:他开始承担了某种身份,但对于这种身份,他的角色知识不够完全,由此缺乏相应的角色适应能力。农民只能在两种不同的角色行为规范之间如履薄冰地来应付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刺激,带来了希望,但同样也带来了痛苦,而他们在这痛苦中学得的知识仍不足以用来应付生活的艰辛。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适应问题是最为艰难的角色适应类型之一。

2.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分为三大水平七大阶段。这七大阶段是依年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的:

前世俗水平,包括第一、二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儿童的道德倾向是根据惩罚和奖赏来确定的。第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判断是以对惩罚的恐惧为标准的;第二阶段以对奖赏的期待为标准。

世俗水平,包括三、四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道德判断的基础是法律和社会习惯。第三阶段,孩子的道德判断的标准是家庭成员与朋友的期望;第四阶段,开始承认社会管理的必要,并将道德与法律等同看待。

后世俗水平,包括第五、六、七三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还重要的道德原则。第五阶段,人们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但也认识到并非所有法律都是合理的;第六阶段形成了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道德原则;第七阶段,是后来附加的阶段,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3. 谈谈你对中国人是内聚还是内耗的看法

答: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持中国人“不合群”、“内耗”的说法有梁启超、陈独秀、费孝通、柏杨等;持中国人“合群”或有“内聚力”的说法者有梁漱溟、钱穆、杨国枢等。

中国人群体意识本身兼有群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或内聚和内耗两方面的因素,它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种讨论是从“差序”和“隶属”这两种中国社会的“潜结构”入手来讨论中国人的内聚与内耗的。“差序”反映的是一种横向的人际关系,“隶属”反映的是一种纵向的人际关系。中国人并不永远都是一盘散沙,中国人是否能成为一个“整体”,关键看他们之间是否形成高强度的隶属性人际关系。

另一种讨论认为,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是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宗法人伦对中国人群体意识的走向起着指导作用,而权威集中、血缘关系、“礼”的规范和平均分配是构成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四种基本要素。四种要素的作用分析。

 4.论述“脸面”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

答:1)论述日常的社会互动和印象整饰,不能不提及中国人的“脸”与“面子”,因为顾及“脸面”常被人认为是中国人独有的社会心理特征。2)许多文献都强调讲究“脸面”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尽管在西方的文献中也不难找到这方面的例证,但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更重视“脸面”的结论起码是能够接受的。3)在分析脸面的社会文化背景时,许多

学者都将中国人讲究“脸面”与传统中国文化对“礼”的强调相联系。4)此外,儒家主张的等级秩序、家族本位、宗法伦理和君子理想等也与对“礼”的强调一起构成了“脸”与“面子”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

5. 论述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理论来预防和控制犯罪

答:面对人类社会日益严峻的侵犯和暴力犯罪问题,从目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来看,其所提供的消除及控制方案是苍白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有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既然人人都有一个本能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伤害他人的方式释放我们的能量,以降低侵犯性。其二,通过培养和强化个体的“超我”来控制和减少侵犯行为的表现。“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可以通过良知的内省指导自我去限制本能欲望和冲动,由此而减少侵犯行为。

6 论述中国文化中“报”的具体特征

答;具体特征:

1)往还性。“报”的核心特性是一种社会资源或社会行为的交换。

2)情感性。无论是报恩或是复仇,即无论是正性或是负性的“报”,多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牵动着还报者的爱与恨。

3)增量性。由于人情因素的惨入,人们在回报是要有增量,要报大于施。

4)延迟性。“报”不必立即进行。

5)区别性。“报”作为伦理规范还有远近亲疏的含义,即在“报”中含有家族和人伦关系的区别。

1)(1)角色差异。施予者和受施予者由于角色不同,对“报”的看法和具体做法也不同。

1. 简述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的重要性

答: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而这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完整的机构,它是社会的雏形。

2. 简述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

答:(1)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中,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的天地之中;(2)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3)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3. 简述自我观念对于个体的重要功能

答:(1)使个体有关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组织和解释;(2)使个体能够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如认为自己有能力就会不断去发挥能力以获得快乐;(3)使个体保持自尊。

4. 简述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本原因

答:

1)(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的,因此,往往易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2)(2)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榜样,自己的语言和消费方式等,青少年的同辈群体在这方面犹为明显,并往往因此构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3)(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极少带有强制的性质,它往往是在其成员对个人的社交、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5.简述小群体的“小”的含义

答:

1、人数不多

2、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交往和接触

3、群体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4、群体成员之间有浓厚的感情关系

5、他们的行为受群体中形成的规范调节

6. 简述心理内驱力与生理内驱力的异同

答:心理内驱力与生理内驱力都具有推动人们行动以求得平衡的作用,但这两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具体说来,1)心理内驱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产物,是后天的、习得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而生理内驱力则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靠遗传获得的;2)心理内驱力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不同社会生活环境的人会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心理需求;但生理内驱力则是生物遗传的产物;3)生理内驱力产生于生理不平衡,心理内驱力则产生于由社会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7.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将道德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水平七大阶段,这七大阶段是依年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的:1)前世俗水平,包括第一、二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儿童的道德倾向是根据惩罚和奖赏来确定的;2)世俗水平,包括第三、四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道德判断的基础是法律和社会习惯;3)后世俗水平,包括第五、六、七三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还重要的道德原则。

8. 简述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的区别

答: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在中文中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完全不同。

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又称为逆向社会化,即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反向社会化并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  9. 简述霍夫兰德的“单面和双面传播”实验

答:这是霍夫兰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实验,旨在探讨如何能够更好地向士兵传输信念:战争不会马上停止,打败敌人还有一场恶战。表明了信息加以不同形式的组织会产生不同的劝导效果。

10. 简述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

答:(1)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

2)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

  11.简述产生“旁观者效果”的原因

答:(1)在紧急情况下,他人的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2)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3)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觉;(4)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12.简述时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1)(1)时尚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特别是在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变革时期,或大量地受到外来文化地影响时期,时尚特别流行。

2)(2)时尚的变迁有时呈现为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状态。

3)(3)时尚的流行,常常体现为统计学上的“常态曲线”。

4)(4)在传统社会,时尚的流行遵循的基本上是所谓“上行下效”规律。

5)(5)时尚的流行常常会传播的远广而失其本来面目。

13. 简述威尔逊在习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生物学观点

威尔逊在习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生物学上认定:包括利他主义、宗教、伦理道德、性爱以及同性恋在内的诸种社会行为均有其生物学基础,它是由或部分是由我们自己的基因决定的。14.简述文化对变态行为的塑造作用

答:文化对变态行为的塑造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变态行为的类型及其表现够借着民俗、记忆、故事、闲谈而代代相传;3)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文化与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到精神与行为的变态。

15简述“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1、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

2、印象整饰功能

3、社会交换功能

16 简述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答:印象整饰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运用的目的。其正面意义在于,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其负面意义在于,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牟利。

17. 简述“脸”和“面子”的区别

1)(1)中国人认定的“面子事”和“脸事”不同。“丢脸”的事主要为违法乱纪和不道德的事;而“丢面子”的事则主要事一些不雅事件以及反映个人能耐不大的事。

2)(2)脸重在守护,而面子则重在争取。一个人只有一张脸,但却可以有多个面子。

脸的事件具有延时性,而面子的事件具有情境性。一个人一旦丢脸,会长时间抬不起头;但一个人丢了面子,虽则当时令人难堪,但时过境迁,人们很快会忘记。 18. 从汉语谚语的角度简述中国人知解人心的五种途径

答:(1)观语言;(2)观行为;(3)观相貌;(4)类化;(5)省察已心

1. 首因效应

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

答:社会印象试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3.印象整饰

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

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

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

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

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 侵犯线索

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

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

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

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

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

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5. 同辈群体

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6. 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互动双方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方式。

 17. “民意领袖”

答:“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的代言人。

18. 文化反哺

 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

19.社会判断

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1.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有:( B )( C )( E )(  )( 

A. 教育学B. 社会学 C. 文化人类学D. 政治学   E. 心理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 A )( C )( D )(  )( 

A. 广义方法论B. 狭义方法论 C. 专门方法论D. 具体方法论

E. 抽象方法论

3.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学研究的三条基本原则是:( A )( B )( D )(  )( 

A. 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B. 根据社会现象的外部共同特征进行定义

C. 做定量研究D. 客观地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E. 强调历史因素的分析

4.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因素主要有:( B )( C )( D )(  )( 

A. 研究者的经验B. 抽样方法的选择 C. 对总体的界定与了解

D. 样本的大小 E. 计算机性能的优劣

5.常见的非量表测量有:( A )( D )( E )(  )( 

A.自由反应测量B.态度反应测量C.语义反应测量  D.行为反应测量E.生理反应测量

6.在亚文化群中,暗语主要有如下的功能:( A )( C )( D )( E )( 

A.自卫功能B. 扩张功能C. 保密功能D. 组织功能E. 感情强化功能

7. 人类动态无声的交际行为可以分为:( A )( B )( C )( E )( 

A.手势B. 体态C. 面部表情D. 文字E. 触摸

8. 与“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相对应的概念是:( C )( D )(  )(  )( 

A. 内组织B. 外组织C. 我群D. 他群E. 你群

9. 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有:( B )( C )( D )( E )( 

A. 活性作用B. 惰性作用C. 维系群体

D. 认知的标准化E. 行为的定向

10.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D )(  )(  )( 

A. 帕森斯B. 默顿C. 布劳D. 霍曼斯E. 加芬克尔

11.感染可以分为:( B )( C )( E )(  )( 

A. 社会的感染B. 个体间的感染C. 文艺作品的感染D. 榜样的感染

E. 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12. 产生集群行为的最基本条件有:( A )( C )( D )( E )( 

A. 环境场所B. 盲流的存在 C. 失范D. 相对剥夺 E. 权力斗争

13. 流言与谣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A )( B )( D )( E )( 

A. 其基础是不确切的信息B. 开始容易停止难 C. 开始难停止容易  D. 是信息的传播过程 E. 是信息传播过程的产物

14. 社会运动的基本特征是:( A )( B )( D )(  )( 

A. 有自己独特的信念或理想B. 有自己的组织形式 C. 有流言传播

D. 采取实际的行动E. 有后现代的特征

15.造成偏见的原因一般有:( A )( C )(  )(  )( 

A.群体间利害冲突B.信息不对称C.社会化的影响D.权力E.人格缺陷

16.了解态度是怎样形成和改变的研究主流有:( C )( D )( E )(  )( 

A.生理理论的研究B.态度理论的研究C.学习理论的研究  D.功能理论的研究E.认知理论的研究

17.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使偏见得以持续下去的社会因素是:( B )( C )( D )( E )( 

A.出风头的心理B.从众性C.领导人的支持

D.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支持E.权威人格

18.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D )(  )(  )( 

A. 帕森斯B. 默顿C. 布劳D. 霍曼斯E. 加芬克尔

19. 角色的创造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它们是:( A )( B )( D )(  )( 

 A. 角色认知阶段  B. 角色移情阶段C. 角色扮演阶段

D. 角色行为阶段  E. 角色反思阶段

20.阿多尔诺等人对权威人格的研究发展出的量表是:( A )( B )( C )( D )( E

A.反犹太主义量表B.种族中心主义量表C.政治和经济的保守主义量表  D. 潜在的反民主倾向量表   E.潜在的反法西斯主义量表

21.在佛洛依德看来,人格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C )( D )( E )(  )( 

A.个人我B.社会我C.本我D.自我E.超我

22.客我又可以分成为:(B )( C )( D )(  )( 

A.个人我B.社会我C.精神我D.物质我E.主观我

23. 米德认为,通过“类化他人”而产生的自我要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 )( B )( E

  )( 

A. 玩耍阶段B. 游戏阶段 C. 结群阶段 D. 模仿阶段

E. 类化他人角色阶段

24.莱维特将正式沟通网络具体分为:( A )( B )( C )( E )( 

A.轮型B.锁链型C. Y    D. 放射形E.车轮型

25. 霍尔认为人们沟通互动双方的空间由远及近为:( A )( B )( D )( E )( 

A.亲昵区B. 个人区C. 小群体区D. 社会区E. 公众区

26. 因冲突而发生的调适的具体方式有:( A )( B )( C )( D )( E

A. 和解B. 妥协C. 容忍D. 调解E. 仲裁

27. 人际关系形成的基本规律有:( A )( B )( C )(  )( 

A. 邻近率B. 对等率C. 一致率D. 互补率E. 个人特征的影响

28. 构成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基本要素有:( A )( C )( D )( E )( 

A. 权威集中B. 一盘散沙C. 血缘关系D. “礼”的规范E. 平均分配

一、 一、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6分)

1.和基本归因错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是:(

A.“行动者-观察者效应”B.“前台-后台效应”

C. “首因-近因效应”D.“主我-客我效应”

2. 表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是:()

A. 皮格马利翁效应B. 洛伦兹效应 C. 托马斯效应D. 唐璜效应

3. 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的:(

A. 侵犯行为B. 劳动行为 C. 消费行为D. 群体行为

4.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主要研究:(

A. 个人心理 B. 社会心理C. 人类社会行为D. 人类社会结构

5.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

6.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 

A.两个阶段B.三个阶段C. 四个阶段D.七个阶段

二、 二、 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有:()

A. 教育学B. 社会学 C. 文化人类学D. 政治学   E. 心理学

2. 米德认为,通过“类化他人”而产生的自我要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 玩耍阶段       B. 游戏阶段 C. 结群阶段 D. 模仿阶段

E. 类化他人角色阶段

3. 因冲突而发生的调适的具体方式有:(    

A. 和解B. 妥协C. 容忍D. 调解E. 仲裁

4. 人际关系形成的基本规律有:()

A. 邻近率B. 对等率C. 一致率D. 互补率E. 个人特征的影响

5. 构成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基本要素有:()

A. 权威集中B. 一盘散沙C. 血缘关系D. “礼”的规范E. 平均分配

三、概念题(每题4分,共24分):

1、人格   2、社会化

3、社会认知4、托马斯原理

5、社会角色6、集群行为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性质

2、简述价值中立的基本含义

3、简述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4、简述时尚的心理机制

5、简述“边际人”的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共15分):

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危机的成因是什么?怎样看待这场危机?

四、研究设计题(共15分)

2003年春季,我国广州、北京等地遭受非典型性肺炎(SA RS)的侵袭,并因此在社会公众中表现出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现在,SARS已经基本控制住,公众的生活也已经恢复正常,如果让你暑期从事一项与此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经验研究,你将选择什么主题,如何着手进行?请写出你的研究计划。

一、一、单项选择练习题

1. 目前通行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建构于什么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  B  

A. 精神分析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C. 生理解剖理论D. 符号互动理论

2.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的:(   B  

A. 问卷调查法 B. 现场研究法C. 历史资料法D. 实验室实验法

3.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主要研究:(   B

A. 个人心理 B. 社会心理C. 人类社会行为D. 人类社会结构

4.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怀特的《街角社会》在收集资料时基本上采用的是:(   D  

A. 访谈法B. 文献档案法 C. 实验法D. 观察法

5. 解决实验者倾向性的办法之一,是采取实验中的:(   B  

  A. 不问法B. 双盲法 C. 单盲法D. 暴露法

6. 第一个用“价值中立”概念来表达客观性原则的是:(   A

A. 迪尔凯姆B. 帕森斯 C. 韦伯D. 马克思

7. “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应是独立于研究者的:(  B

A. 经济地位B. 价值立场 C. 家庭环境D. 男女性别

8.社会心理学的三种主要的研究取向除了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外,还有一种是:(   C  

A. 政治学取向B. 经济学取向 C. 文化人类学取向D. 教育学取向

9.人格在心理学当中常指一个人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D

   A.人品特征B.学习状态C.道德情感D.心理面貌

10.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经历的:(   C  

A.家庭结构B.人际关系C.社会化进程D.学校教育

11. 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  C

A. 皮格马利翁情结 B. 马林诺夫斯基情结C. 俄迪浦斯情结

D. 米尔格拉姆情结

12.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自我概念,一个是self,另一个是:(  C

A. IB. MeC. egoD. super-ego

13.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   A  

A.动力组织B.内在潜能C.情感侧面D.心理面貌

14Self是个体有关自己的:( B 

A.客观经验B.主观经验C.具体思维D.抽象思维

15.最早提出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的是:(   D  

A.阿希B.戈夫曼C. 林语堂D.卢钦斯

16.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起较大作用的是:(  A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 末尾效应D.晕轮效应

17.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  C

A.变化性B.反复性C. 稳定性D.联想性

18.和基本归因错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是:(  A

A.“行动者-观察者效应”B.“前台-后台效应”

C. “首因-近因效应”D.“主我-客我效应”

19. 表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是:(   A

A. 皮格马利翁效应B. 洛伦兹效应     C. 托马斯效应D. 唐璜效应

20. 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的:(A  

A. 侵犯行为B. 劳动行为 C. 消费行为D. 群体行为

   A.人品特征B.学习状态C.道德情感D.心理面貌

21.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   B 

A.动力机制B.微观机制C.中观机制D.宏观机制

22.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   

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

23. 儿童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简写成:(  A

A.LAD B. HADC. CAD   D. FAD

24. 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   C  

A. 皮格马利翁情结 B. 马林诺夫斯基情结C. 俄迪浦斯情结

D. 米尔格拉姆情结

25. 反向社会化又称:(   B  

A. 无社会化B. 逆向社会化 C. 顺向社会化D. 标准社会化

26.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

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

27.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   A  

A.两个阶段B.三个阶段C. 四个阶段D.七个阶段

28.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

A. 完满感B. 安全感 C. 羞耻感D. 勤奋感

  A.LAD B. HADC. CAD   D. FAD

29.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学龄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   B  

A. 内疚感B. 自卑感 C. 羞耻感D. 孤独感

30.《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的作者是:( B 

A.费孝通B.米德C. 詹姆士D.库利

31.“狼孩”虽经教育也难以象正常人那样说话,似乎说明:(A  

A.LAD不存在 B. HAD不存在C. CAD不存在   D. FAD不存在

32.坎特有关个体在组织中的态度和行为的理论建立在:(B  

A.学习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B. 工作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C.本能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D. 生活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33.拉皮尔认为态度与行为间存在着很大的:(A

A.不一致性B.一致性C. 排斥性D.重叠性

34.费希伯恩和阿泽恩就态度与行为关系,提出了:(  C

A.“行动意图模式”B.“态度意图模式”  C. “态度行为模式”D.“主观期待模式”

35.瑟斯顿量表也称:(   C

A.等量法B.差量法C. 等距法D.差距法

36.进行著名的“单面和双面传播”实验的是:( C  

A. 拉皮尔B. 瑟斯顿C. 霍夫兰德D. 李凯尔特

37.用来消除偏见和歧视的一种方法是在认知上将外群成员:( C 

A.社会化 B. 敌对化C. 个体化D. 理想化

38.从手段来看,非正式沟通多采用:( C 

A.文字的方式 B. 表情的方式C. 口头的方式   D. 暗号的方式

39. 提出“近体学”概念的是:(   C

A.伯德惠斯戴尔 B. 阿希C. 霍尔   D. 乔姆斯基

40. 模仿可以分为自发的模仿和:(   C

A.先天的模仿 B. 习得的模仿C. 自觉的模仿   D. 被动的模仿

41 莫里诺发明了表示群体内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示意图,取名叫:(   C

A.社区图 B. 社会图C. 社网图   D. 社量图

42. 角色可以划分为先赋性角色和:(   D

A.先天性角色 B. 后发性角色C. 自发性角色   D. 自致性角色

43. 戈夫曼的“角色投入”相当于萨宾的:(D  

A.“角色扮演” B. “角色功能”C. “角色意识”   D. “角色参与”

44. 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可以划为潜隐性角色和:(  C

A.凸现性角色 B. 明显性角色C. 活跃性角色   D. 自致性角色

45. 萨宾和艾伦觉得用来代替“角色扮演”一词的是:(   A

A.“角色行使” B. “角色功能”C. “角色意识”   D. “角色参与”

46. 在萨宾看来,浏览商品的顾客是属于:(  B

A. 0度参与 B. 漫不经心参与C. 生物性参与   D. 深度参与

47. 过程角色论者提出,只有从动态、从角色扮演的全过程来分析角色才能建立合理的:(   B  

A. 行为理论 B. 角色理论C. 动机理论   D. 态度理论

48. 时尚最为常见的初始形态是:(   B

A. 时尚 B. 时髦C. 时趣D. 时狂

49. “棒框测验”表明,女性属于:(   B

A. 场域独立型 B. 场域依赖型C. 时间独立型D. 时间依赖型

50 “棒框测验”表明,男性属于:(  A

A. 场域独立型 B. 场域依赖型C. 时间独立型D. 时间依赖型

51. 奥尔波特发现并证实了他人在场对一个人完成任务具有:(   B  

A. 抑制作用 B. 促进作用C. 比较作用D. 暗示作用

52. 里弗斯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   C  

A. 性经验 B. 听错觉经验C. 视错觉经验D. 越轨经验

53. 伯里发现,游牧民族多属:(  A

A. 场域独立型 B. 场域依赖型C. 时间独立型D. 时间依赖型

54 在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善行和德行是:(   D  

A. 慈爱B. 致富 C. 个性D.

55.脸面的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脸重在守护,而面子重在:(  A

A. 争取B. 维护 C. 破坏D. 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851ef3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a.html

《2020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二)》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