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4-18 10:56: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欣赏诗词的方法。

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韵味呢。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这首诗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解题,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诗咯。问题是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格律诗)

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生听读

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跟读

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

(一二句描写了诗人十五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

(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2师:要真这样干巴巴的解释可真是把这首诗给糟蹋了我们大家都不愿意吧。同学们能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你最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来为我们描绘诗人想要描绘的景象?(150—200字左右写在练习纸上)

3附近的同学交流推荐出最优秀的朗读交流。

4教师展示例文。(出示课件)

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这个朴素的小小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微雪又好像是一汪空明的积水,窗边那棵桂树扶疏的树影,则成了水中微动的藻荇。萧萧树荫里,聒噪了一天的鸦鹊,此时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这中秋之夜皎洁到刺眼的月光,先后进入了睡乡,不知道在它们的梦里,可曾出现去年春日青天掠过的一行归航的雁影。

夜又深了一层,桂花的香味也又浓了一度。一条缀满了黄色小花朵的桂枝探到了我的眼皮底下,鼻头跟前。伸手折枝,咔嚓一声,惊落了一手的冷露。是什么时候,这清冷的露珠竟沾湿了枝头的花朵?丝丝寒意由五指游走全身,不知道广寒宫里的那棵月桂树,那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是否也早已被这无声的露水沾湿?

5品味重点。

结合学生的练笔教师提醒学生想象的注意点:要仔细推敲联想同时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地白:诗人写院中的月色不着一哪里体现出是描绘的月色呢?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结合例文扩展想象)

树栖鸦:同学们想一想树栖鸦的景象是诗人用眼睛看到的吗?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既已夜深在明月之夜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息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应该是凭听觉感受出来的吧。诗人恰恰用这种音响变化,来烘托出当时月下小院的静谧安宁。大家觉得这样的想象有没有合理性?至于对鸦鹊梦境的猜测,我们可否替诗人做此想象呢?这个问题暂时留在这里,等全诗看完了,我们再来讨论。

冷露无声湿桂花:作者怎么会发现露水沾湿了桂花,怎么会知道露水是冷的?是一种触觉,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诗人是如何接触到那清冷露水的过程。一个字,不仅是在说露水,也在说当时整个的环境,清秋的深夜,似乎连空气都是冷的。我们的想象、联想还要往前,如果你愿意,可以想得很远很远。人间的桂花被浸润了,那么举头望明月,那个悬在头顶的月亮里的影影绰绰的桂树呢?生活在桂树周围的那些人呢?

6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想象的力量是多么神奇短短的两句诗居然被我们演绎出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经过这样有血有肉的想象我们眼前有没有那样一幅画面?有没有一部小电影在脑中播映?对中秋夜的景色是不是更了解了?请大家用一两个词语来揭示这些景色的特点。(寂静、清冷等)

五、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身立这样寂静清冷的庭院中,诗人生出怀人的情绪来。怀人的思绪是怎样的?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后面两句诗。

诗人是和朋友一起来到院中赏月的(有些版本的诗题下有注云:时会琴客,说明在中秋佳节,诗人是和良友相聚)。中秋之夜的重点自然还在于举头赏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时刻,全天下的人应该都在遥望着天空中的那一轮明月,只是人与人、家与家之间望月的情形又各不相同。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哪些不同的场景。

例:全家其乐融融,四世同堂,围坐在一桌丰盛的节日果品前,边聊天边赏月,多么欢乐的场面;戍边的战士,孤独坚守在岗哨上,抬头望望明月,在这面圆镜中映出白发苍苍的双亲的面容……

真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里的秋思我们可以理解成怎样的情感?(对家人、朋友的思念。)我们来看这个字,大家来组词。(飘落,掉落,坠落,洒落……)这里你觉得秋思用哪个词好?(洒落)这种思绪,像什么一样?(月光,无处不在的从天而降的片片月光。)中秋之月照到哪里,这种怀人的思绪就洒落到哪里。这种思念让人内心倍感孤独、寂寞,是难耐的,痛苦的,无法逃避的思念。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当诗人说不知秋思落家的时候,其实这个他知不知道是谁?对,就是自己。

不过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诗人并非一人独自对月,有诸多好友相伴,为什么他还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四个字——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的经历、性格等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会帮助我们来理解他的一些作品。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我们经常要借助于这种方法,才能弄懂诗歌中的丰富含义。

简介:王建(767年~约835)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开始写乐府诗。30岁左右离开家当兵。十三年后才离开军队住在咸阳乡间,终日忧衣食,后来才又做了个县丞。

很显然,从他早年的经历看来,也并不是幸福安康的,而且那么早就离开家乡漂泊他方。当你了解到这点的时候,你能不能理解诗人虽有好友在身边,却仍然掩不住内心的那种思乡情绪了?

可以说前面两句寂静冷清的景象是和这里的孤独寂寞的情绪相辅相成的。那么,刚才我们在用想象营造画面的时候,老师猜测鸦鹊的梦境,那样写同学们可不可以理解了?不知道在它们的梦里,可曾出现去年春日青天掠过的一行归航的雁影。归航,不正是诗人内心最深切的渴望吗?

六、再读课文加深情感。

至此可以说我们读懂了本诗但还不能说我们会读本诗。当我们了解了诗中的情绪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刚才放给大家听的录音也不过如此?并没有饱含感情地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来试试注意语音语调注意情感想象自己是诗人王建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得比录音中的好的。

生自己练习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起来朗读再齐读。

七、课堂小结。

对于景物的把握需要我们充分地合理地发挥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揣摩诗歌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

请完成同步练习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绘月下之景——寂静、清冷

抒怀人之思——孤独、寂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0e2430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d.html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