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人的爱情观》

发布时间:2012-05-14 19:49: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十年代人的爱情观

普希金说:“一切过去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中国人的崇古思想尤为严重,若对现实失望,便会幽幽地叹上一句“人心不古”。比如爱情这件事,在社会普遍缺乏忠贞感的年代,人们把希冀的目光投回古代,古典式爱情便成了现代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果真如此吗?对于这个问题,《手机》里的费老是这么说的:“古时候好啊,上京赶考,几年不回,回来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艳羡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费墨所憧憬的并非古典忠贞的爱情,而是由于交通和通讯不便所造成的偷情契机。  
    

上世纪70年代生的人(至少我所了解的)普遍受周星驰结构、颠覆思想的影响,传说里痴情专一的牛郎在他们看来未必是个好男人。偶尔和母亲聊天(母亲是70后)。我会说以后要嫁一个牛郎一样的人,之后,母亲会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说:牛郎是现代版流氓!首先,他是以一个偷窥者的身份出现,体现了其低劣的道德水准;其次,趁织女洗澡时偷其衣物,这是恋物癖的典型症状;第三,在织女一丝不挂时进行谈判,胁迫织女嫁给自己。这样的行为放到现代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罪,就不知怎生挪到古代却反变成了值得歌颂的爱情故事。所以现代人的爱情观念不一定就是那么低俗的了罢?把一切罪过归结于时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上世纪70年代生人是时下中国社会的主体,然而却偏偏处在一个夹缝中的尴尬境地。打个比方,这么说吧,他们就像夹心饼干最精华的部分在中间一样,或许70年代人对待感情的态度更为理性和客观。格非在小说《初恋》的结尾这样写:“我们信誓旦旦,永不分离;我们未雨绸缪,时刻准备,各奔东西。”细致入微地描绘出70年代人的爱情观。

美国人爱把他们的人群按年龄划分成“迷惘一代”、“垮掉一代”、“嬉皮一代”。在中国,如果说生于60年代是“过于责任”的一代,生于80年代是“物质的一代”——把握物质,并被物质把握。类似我这种90后,大概是“速食”一代了。那么处于夹心饼干中间的70年代人则是“孤独自我”的一代,他们处于保守和反叛的交汇处,骨子里的保守和现代反叛的教育糅合形成了独特、矛盾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严守一,一次婚姻,两段感情,三个女人,皆离他而去。
  
   和于文娟离婚是因为武月,和沈雪分手也是因为武月。
  
   其实作为90后的人,我很想知道:一份完整的感情,如何分配给三个女人?我只知道 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完美的。

男人总是想拥有更多的女人,巴不得做韦小宝。大致“天下乌鸦一般黑”又或者说是“一个更比一个黑”。就连费墨这样的 总是以精神导师的形象出现的角色,亦免不了俗,也会招架不住“美学研究生”的温柔,会背着妻子李燕去宾馆开房。 而我想,所谓武月和严守一,并不是爱情。尽管严守一为了武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很难说他爱她。 之于严守一——激情是一码事,爱,是另一码事。
    
   武月显然是想嫁严守一,希望能够成为严夫人的。然而,我更相信是出于功利——武月是一个懂得利用自己的资本的女人。她会为了得到主持人的职位而去帮于文娟解决工作,会为了于文娟的工作而让自己委身于社长,会为了要挟严守一而在亲热时暗中录音……倘身体只是一种手段,那么,委身于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之于武月——想嫁是一码事,爱,则是另一码事。
       
   而这周旋中,最惨的就是严守一了——失去了婚姻,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周旋于女人与女人之间,手机成了定时炸弹,不晓得哪一时刻会爆炸,一刻不停地删除通话记录和短信,不停地撒谎再不停地圆谎,不敢开机……
      
   于是,“严守一回到北京后,从此不再用手机。”技术本无罪,技术不应当成为人类的束缚。
      
   有报道说,《手机》上映以后,很多夫妻吵架,妻子也都因此开始回忆丈夫曾经的行径,对号入座。
  
   然而信任,是基于长久生活的积淀。查手机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他想骗,他自然有办法。
  
   然而,爱情,一旦有欺瞒,有处心积虑,就下作了,就无趣了。
  
   结尾当悠扬的调子再度响起,“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时隔三十余年,世界已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变,而人们之间的隔膜如一,让人感到无比的苍凉……

也许,70年代人的爱情观,格非笔下的“未雨绸缪”便也容易领会,领会之后不由生出感慨:爱情观还像个万能充电器,谁说就只70 年代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4b918383d049649b665865.html

《《70年代人的爱情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