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份量的一篇微信产品的推广与宣传文章

发布时间:2014-11-26 13:59: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微信背后的团队

如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和腾讯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微信并不是腾讯无线做的,微信的背后是鼎鼎大名的Foxmail团队。Foxmail是国内知名的三大国产邮件客户端之一(其余两款为DreamailKoomail),053月被腾讯收购后,整个团队一直独立负责QQmail业务。直至今天QQmail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国内邮箱领域的老大。

正是因此,Foxmail团队的老大张小龙在腾讯内部也颇受马化腾的器重,在腾讯内部QQmail被誉为七星级产品团队(全腾讯只有两个Team有这殊荣,另外一个是即时通讯部)。而当QQmail的业务已经相对较为稳定后,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张小龙又一次出手了。

微信的由来

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无线端的类IM产品不是由腾讯无线操作的,但当我说出微信最早的内部名称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就会理解。腾讯最早内部管这个项目叫微邮件,发起者正是QQmail团队,其实他们之前有一款针对手机用户的邮件客户端——手中邮,但QQmail团队还希望做一款针对QQmail用户在手机端上方便接收、发送QQ邮件的软件。在微邮件产品策划的进程中,Kik横空出世,基于无线数字网络的短信/IM工具成为热点,国内的大批创业团队也开始跟进。

而从腾讯的角度来看Kik类软件,需要双向确认的强关系的IM必然是其优势。但原有的QQ业务线已经非常成熟,面对这样一个新兴的产品方向,腾讯必然要有人站出来做,而当时还处于产品策划期的微邮件就转向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

 

微信的产品节奏

如果你是QQmail和微信的双重重度用户,你就会发现两款产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微信的iOS端产品已经经过3个大的版本变动,每一个大的版本变动都伴随着大功能的添加,而我们现在回头看这些功能的添加,似乎都是恰到好处的。

微信1.0时代:快速迭代+试错

很多人会说腾讯的产品在初期看上去都不是那么给力,或者说中规中矩。微信刚面世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境遇,在当时的市场上有国外的KikWhatsapp,国内有米聊、个信等多家竞争对手,微信没有先发优势。但1.0时代的微信是各家产品中更新最快的,这也是腾讯一贯擅长的方式,先期推出产品后通过用户反馈迅速迭代,提升用户体验。

这个时期的微信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优势,更多的是利用腾讯已有的关系发展用户,沉淀微信自己的用户群体。

微信2.0时代:语音+邮件提醒

2.0版本的微信添加了两项最重要的功能:语音和邮件提醒。

语音这功能其实也不是腾讯独创,Talkbox在那个时候已经红透整个香港,米聊也已经破百万用户。但邮件提醒这一功能的加入直接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拉开,其实这才是微信这个产品最初的想法。QQmail的用户群有大学生群体、白领群体、中低端网民群体,而这三大群体也是智能手机密集的人群,高度重合的用户特征让微信在2.0时代开始出现一骑绝尘的趋势。

而从逻辑上看,微信添加邮件提醒与Android提供Gmail邮件推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面上看是业务的整合,而深层次的是加强用户的粘性。

微信3.0时代:摇一摇+漂流瓶+附近好友

后面的故事我想很多人就更加了解了,3.0版本的微信添加了三个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功能:摇一摇、漂流瓶和附近好友。漂流瓶本身就是QQmail的特色功能之一,在2.0添加邮件提醒之后,这个功能的加入顺理成章。而摇一摇和附近好友的功能则直接将手机的移动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也有XD说摇一摇成了约炮利器)

每个功能点都不那么突兀,反面的对比就是新一版本的米聊添加的如: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PK等。

 

微信面临的威胁

上面说了这么多的好,似乎微信已经无敌于天下,但微信就那么强大么?就没有威胁么?我个人觉得事实并非如此,微信最大的威胁其实来自于腾讯内部:

1 微信与移动QQ的竞争

都在智能手机领域发力,都属于移动IM,而用户的使用总时长是一定的,使用微信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影响手机QQ的使用时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微信也已经支持了QQ离线消息,这基本等于另外一个手机QQ。而最新一版的Android手机QQ已经添加了查看周边好友的功能,单纯的从功能上看这两款产品已经越来越重合了。

同时小马哥在今年多次表示微信的地位非常重要,我想其原因应该有3点:高端人群的拓展(这部分是之前QQ比较弱的)、大面积沉睡用户关系链的唤醒QQ做得也不好)和可能的国际化拓展QQ依然不行)。以一个后来者的身份来讲,微信突出的3个优势对于QQ业务来说,似乎有点过于抢风头了。

2QQmail团队与腾讯无线的博弈

其实威胁2是威胁1的延伸,由于QQmail和腾讯无线隶属不同的业务体系,微信的发展壮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腾讯无线的业务发展。对于小马哥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资源调配上如何取舍,或许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微信的未来走势。

同时最近微博上很多人看到了三星与QQ-Service合作推出的一款手机的广告,N多的QQ应用被内置在手机中,可唯独缺了微信,为什么?……

不过这件事情今天看似乎也有转机。腾讯内部采用了无线业务综合管理的方式,可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界限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业务其实更希望自己来做无线端的拓展,未来某天或许腾讯无线会被拆回到各业务体系,这并非不可能。

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张小龙也是腾讯广州研发院的老大,而QQ安全管家、QQ通讯录也都隶属广研,似乎战争比我想得要激烈得多……

3、手机端与PC端的抉择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希望微信能够提供PC端的产品,无论是WEB还是客户端。需求非常明确,因为毕竟还有很多用户使用电脑的时间要多于手机,但这个功能做不做?什么时候做?用什么形式做?我相信张小龙和其团队成员都需要十分慎重的掂量掂量(最近微信团队也明确的说了他们不会做PC端,或许吧

搜狐IT消息115日,来自投资界的消息显示,腾讯已于近期收购了一家专长CRM营销的公司——通卡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增强O2O方面的实力。

同时,可靠消息称,通卡公司的超过100名员工已经与腾讯上地公司协同工作,开展O2O业务,而通卡公司在对外接触客户时也已经开始以微信的名义进行。

据悉, 通卡公司是由天使投资人麦刚、原蓝点软件CEO邓煜共同创建的一家CRM营销软件和营销服务供应商,获得过德丰杰龙脉(DFJ Dragon)和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的投资。公开资料资料显示,麦刚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

通卡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会员营销软件营销通、店管家以及通卡手机应用等。该公司目前的客户包括西贝莜面村、麻辣诱惑、酷圣石、刘一手、金汉斯、比格比萨、瑞尔齿科、大董烤鸭、全聚德、百万庄园、老舍茶馆、金凤成祥、拉丁餐厅、锦绣江南、大收、瑞蚨祥、和兴客家王、庖丁堂、友睦齿科、活力咖啡等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

腾讯并购通卡之后,一方面可以直接获取通卡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腾讯直接获得了成熟的、与线下企业打通的CRM技术和人才。

此前,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曾强调O2O对腾讯的重要作用。另外,腾讯电商控股公司生活服务电商部总经理戴志康亦曾披露,微信将通过二维码识别,把商家和用户建立起联系,形成熟人形式的SNS,进而指导O2O业务。目前,微信正在大规模推广这一业务。

目前,搜狐IT尚未获悉此度收购的金额。而腾讯方面也未就收购通卡一事发表评论。(雷风)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腾讯微信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在互联网历史上,这不仅使微信成为增长最快的一款新软件,同时,它也让腾讯处于令人羡慕的位置。

  微信是由张小龙(艾伦张),一位低调的中国互联网老兵开发的。1996年,艾伦独立开发了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自从他研发了许多产品以来,他从一个超级开发者成为一个超级产品经理。在中国,他被认为是最好的产品经理和创新者之一-就像美国的Jack DorseyMarissa Mayer

  艾伦的核心产品哲学是:使用极简单性和娱乐性来吸引用户。他说:互联网产品需要超越满足用户需要,他们需要满足用户的欲望。”他还说:“当形式上是有趣的时候,形式优于功能。”因此,尽管微信有一些相似的产品如WhatsappKik,但微信有许多独特简单有趣的功能: 一键即聊,摇一下就可以找到一个朋友,漂流瓶,群组聊天等等。由于使用这些简单的、易于使用的、有趣的特性,微信的用户增长速度令人难以置信,,并已成为事实上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社交图谱。

  是Wechat创新?很难说它有任何功能的创新。但当这些功能综合起来时,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和新奇的体验。我走在我的公司,看到人们打电话说话,不是把电话贴近耳朵而是靠近嘴唇。

艾伦也是一个的“轻创业公司”的践行者。他已经尝试了许多创新性的实验:微信能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吗? 微信可以与线下商店联系、实现O2O(Online2Offline)吗?微信是否可以成为中国第一个给国外带来冲击的产品?这些实验显示出有前途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使用微信平台。越来越多的线下商店和餐馆都都被连接到微信上。微信在埃及、阿拉伯、越南等很多国家用户增长数排在首位。

明星群聊

  视频通话

  微信用户数超过1亿

作为一款交友工具软件,微信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用户数超过了1亿,不仅将同行者米聊远远甩在身后,也打败了同属于腾讯阵营的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成功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用户:

  好友添加了林志玲

  肖清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最近频频收到好友发来的信息,称在使用一款社交软件微信,还积极向他推荐。肖清点击了这些好友发来的短信链接,也开始使用微信。

  谈到微信上好玩的功能,“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都是他比较喜欢的,闲暇时向“大海”中扔个瓶子,同时也捡几个瓶子,看看大家都在聊什么。“群聊”功能让他能召集几个同事在手机上开会,虽然大家实际距离很远。

  最近,有着台湾第一美女之称的林志玲入驻微信,人们只要用微信检索“林志玲”或者扫描林志玲的二维码,就能将其添加为好友,然后就能在微信上听到林志玲嗲嗲的问候声。同样,人们可以添加杨幂、范玮琪、吴宗宪、范晓明等为好友。“就是好玩,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也会互相传手机,一遍遍的听听这些大明星的声音。”另外,类似Facetime的视频通话功能也很受欢迎,“我经常在手机上和外地朋友视频,当然用的是家里的无线网络,不然这费用肯定高了去了。”

  随着一个个明星和大众网民在手机上下载安装这款手机交友软件,今年上半年,微信的用户人数已经超过1亿。

  研发者:

  在功能上下苦工夫

  谈到微信为何能快速成功,腾讯首席技术官熊明华和微信项目总监刘乐君均认为,微信在技术研发方面把握住了用户需求,在功能方面主要有三个阶段性的突破:语音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和摇一摇。

  刘乐君说,微信研发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人们分享照片,而在语音版本发布后,微信的用户数真正开始出现高增长。“语音比文字能够传达出更多的情感信息,也是让人非常舒服的一种沟通方式,特别是一些女性用户非常喜欢这样的功能。比如她们在晚上的时候拉一些闺密聊天。”对于这个语音对讲功能,技术人员不断完善,在2.12.2版本里面,对语音对讲聊天功能做了上千点的改进。

  在发布了“查看附近的人”和“摇一摇”以及“漂流瓶”功能后,许多人在手机上安装了这款社交软件,通过“摇一摇”的方式,看看身边有哪些好友。

  2008年的QQ手机客户端版本里面已经推出了语音对讲的功能,但是并没有成功。刘乐君说,以前QQ用户发布语音需要三步,微信就两步,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不同,就使得用户在聊天的时候更加愉悦和方便,这是用户安装微信很重要的一个理由。

  竞争对手:

  功能做强就能超越同行

  作为手机端的沟通工具,雷军旗下的米聊是与微信最相近的一个。而且,米聊是在201012月份发布,一个多月后,微信正式发布。而现在,微信的注册用户数量突破1亿,米聊的注册用户数为1700万。

  谈到微信,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米聊项目负责人黄江吉说,微信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凭借一两个有创新性的功能,就把一个几乎全国网民都在使用的QQ颠覆了,微信给了行业一个希望,这是自己对微信最大的感受。他透露,腾讯研发出了微信后自己认真研究过,当时认为自己做得也不赖呀,甚至有的功能更强大,“当时的米聊并没有比微信明显好许多,而微信有庞大的QQ群用户基础,所以被微信超过去了。

  不过,这位前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并不服输,最近米聊也发布了新版本。8日小米对外宣布,正式收购MSNLite软件研发团队。MSNLite 在保留了 msn 的基本通信功能外,删除了广告、网站链接,增加了多账户登录、新浪微博插件等功能,目前活跃用户已经达到百万级别。在该团队研发MSNLite的基础上,米聊即将推出电脑端版本,“这是我们的一个机会”,黄江吉说。

微信的灵魂

曾鸣评价:小龙不说话,你看不出来他是什么青年;但一开口,就是十足的文艺青年。

有人曾用相当写意的语言描述: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

张小龙是微信的灵魂他将自己的特质不自觉地注入微信。

这个低调而神秘的人,成名很早,上个世纪,他就是中国顶级的程序员,一个人完成了Foxmail的前三个版本。Foxmail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后来他负责研发的QQ邮箱是当时腾讯内部唯一的七星级产品。

腾讯以注重用户体验著称,张小龙又是腾讯的极致,他把准确的用户需求称为一种暗流,要发现这些暗流,并用合理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呈现出来。

看似微信在满足用户的交友和沟通需求,但这并非真正的暗流。微博、聚会、QQ、婚恋网站,认识新朋友有很多种方式,甚至可以直接提供给用户一个名单。张小龙认为,产品背后真正的需求来自人性。他努力探寻人性,找到那些真正的用户需求。比如摇一摇,为什么大家乐此不疲?男人为何每天都浪费这么多生物能在这事上,而且很多人还是在做无用功?其实他并没有找到女孩子,这种搭讪的成功率也很低。它在满足人类内心的孤独感。他说。

曾有宅男产品经理对摇一摇感到负疚,因为这可能让女性用户遭到骚扰,实际上很多女性很享受被搜到被搭讪的感觉。张小龙推荐给产品经理们一本书《女性的缘起》,如果你们对女性的心理研究不透彻的话,你就损失了一半的用户。

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观察当下,先观察到那股暗流,再依此设计产品。他极其敏感,半年前,刘乐君和邹浩吃饭时试用一个程序,互碰了一下手机,这个动作被他看到,就想到用一个动作建立一种关系,完成陌生人之间的交友,后来就有了摇一摇

这些灵感来自一番艰难的进化,甚至有人说,张小龙是另一个马化腾

准备做QQ邮箱时,前面一年半快两年是很痛苦的,试了几个路都做不通。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回忆。当时腾讯急迫地需要一款邮箱产品来对抗MSNHotmail,谷歌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Gmail,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疯狂模仿。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用最顶尖的技术做出的是一款既笨重、速度又超慢的产品,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张小龙也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006年底,他们决定放弃之前的思路,转型做一个轻便、精简版本。到2007年春天,解决了速度问题。

随后,一系列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创新陆续出手,QQ邮箱团队在2008年居然发现了400多个创新点,其中一个让QQ邮箱获得广泛口碑的创新是对大容量附件的发送功能,与其它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的附件不同,QQ邮箱将附件容量扩大到1G,这一功能获得许多办公室白领的欢迎。

张小龙此时升华了他的产品理念,在邮箱中做了一个幼稚得让人大跌眼镜的功能漂流瓶,没想到这个功能每天产生几亿次互动。这让张小龙常有冥冥注定之感,就像腾讯广州研发中心墙上那幅画。当时决定在墙上画一片大海,觉得太单调加上一个瓶子,纯属偶然。

小龙的灵感来自他多年对产品的潜心研究。曾鸣说这话前一刻钟,张小龙刚刚提到马尔科西姆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他最欣赏其中关于“1万小时定律,一个人必须经过超过1万小时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

不仅是他,整个团队在邮箱时期就有“1110军令”—阅读1000条用户反馈,阅读100个产品博客、做10CE(用户调查)每个产品经理必须遵守。曾鸣说,这已经是广州研发中心的习惯,其实接触的远远大于这个数量,关注产品多了才能对产品产生感觉。

微信没有规划,张小龙很坦然:我不知道半年后要做什么。如果我告诉你有,要警惕我在骗你;或者我的团队在半年内没有任何进步,还停留在半年前的水平。

后来QQ邮箱做了手机版,一些无线互联网通讯产品开始出现,但都让他觉得不够。他想做一款自己满意的产品,与管理层一拍即合,马化腾立即同意,并取名微信

张小龙有着更深层次的追求把产品做成一件艺术品。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制造能力很强,什么样的产品都能做出来,但我不想互联网也成为像东莞那样的世界制造工厂。

做邮箱时他曾因为喜欢《蓝莲花》买下版权放在邮箱入口处;现在更进一步,在启动页面放上一张迈克尔·杰克逊的照片,并附上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或许这是他对微信模仿KIK的批评的回应。他排斥种种限制。就像他不刻意区分用户群基于熟人还是陌生人关系,不介意微信一夜情利器的评论,仅是提供功能任由用户发挥;有人质疑,3.5版本新增兔斯基表情太过低龄幼稚,他认为既然是美的就没有年龄界限,兔斯基流行这么多年,一套同等水平的表情不是说做就做得出来的。

布局

有人说,微信是最神秘的一颗棋子,它的成败甚至决定着腾讯的无线互联网棋局。

这并非凭空猜测。20111111光棍节,马化腾用微信向腾讯全体员工送上腾讯的生日问候。其实小马哥一直都是微信的忠实体验者,不断使用微信并提出建议,把许多工作从邮箱和ITX搬到微信上。

微信4.2的大平台战略

微信在 2011 年由《商业价值》杂志、极客公园联合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中获得了最佳人气奖。如今新一届的产品评选拉开序幕,而曾经的明星产品还依旧闪耀吗?一年的时间过去,微信的现状怎么样?这一年里,他有哪些改变,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创新。

腾讯微信团队在917日凌晨发布消息,称微信的用户数已经突破2亿。而这一切,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2011 年初,腾讯正式发布语音社交应用微信,随后通过快速迭代迅速占领市场,而在不久前结束的 2012 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在演讲中提到,微信用了 14 个月注册用户就超过了1亿。而从 2011 1 月微信发布到 2012 9月突破2亿,也只不过用了 20 个月。平均每月1千万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放到任何一个产品领域,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你可以认为微信含着金钥匙出生,有 QQ 强大的注册用户做支撑,还有腾讯强大的渠道能力,但你不能否认的是,微信的产品发展,经历了从抄袭到创新,再到让后来者望其项背,达到不可超越的高度,造就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产品神话。

1.0 4.3 ,成长的量变与质变

微信 1.0,语音是基础,微信 2.0,加入了群聊。微信 3.0 加入了陌生人交友。微信 4.0,开放平台,微信 4.3,引入了公共账号平台,彻底的从一个单纯的沟通工具转变为一个移动平台,这个平台上囊括了多种产品形态,从社交到购物,再到 O2O,更多的时候,微信承担了一个渠道的角色。

在今年 4 月微信刚刚推出 4.0 版本的时候,极客公园的文章《微信,平台化梦想》从一个平台的角度对微信的产品形态做出了分析和判断:

微信的插件正在逐步实现与腾讯旗下产品的整合,从而能够利用腾讯庞大的客户基础,可以邀请自己的 QQ 好友加入微信,导入 QQ 关系,将自己的腾讯微博私信、自己的 QQ 邮箱与微信打通

微信 1.0,语音是基础,微信 2.0,加入了群聊。微信 3.0 加入了陌生人交友。微信 4.0,开放平台,微信 4.3,引入了公共账号平台,彻底的从一个单纯的沟通工具转变为一个移动平台,这个平台上囊括了多种产品形态,从社交到购物,再到 O2O,更多的时候,微信承担了一个渠道的角色。

微信的插件正在逐步实现与腾讯旗下产品的整合,从而能够利用腾讯庞大的客户基础,可以邀请自己的 QQ 好友加入微信,导入 QQ 关系,将自己的腾讯微博私信、自己的 QQ 邮箱与微信打通

这样当你收到了微博私信或者邮件的时候,能够同时在自己的微信上收到信息。从1.04.0,微信渐渐淡化了曾经重点推广的对讲机功能,从主打语音的社交产品向移动社交应用演变。

微信正在从过去的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变成了功能型软件,你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通过 API 实现任何你想实现的功能,而微信做的,只是控制整个平台核心,提供极简的平台构架,开放用户资源,通过第三方的插件,不只可以实现 Path 或者 Instagram 类功能,更多的新功能,也会不断实现。国外先进的移动分享和社交模式加上了 QQ 成熟的 Qzone 模式,通过开放引来更多的创新,将其在微信这个新平台上进行打通,那将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而在 4.3 的版本里,微信更新了公共账号平台,但由于有微博营销在微博上获得了所谓的成功的先例(臭水沟),好知者想把在微博上的营销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复制,跑马圈地,试图把微信的公共平台用做营销之用,在文章《看似美好的微信营销》对微信营销的可能性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营销角度来说,关键在于平台的规模效应和关注度,在于受众越多越好、传播越快越好,信息的传播和流动速度决定营销结果的好坏,但微信的本质在于一个沟通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用来做客服似乎更符合他的工具属性。

再者,众多企业和社会化营销家们试图在微信上重演微博营销的热潮,从微信的场景和需求上来说也不能得到满足。

在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宣布微信在 O2O 方向的布局。紧接着,腾讯生活电商部的戴志康也在财付通沟通会上发表演讲,阐述了二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给线下商家带来的改变:通过与财付通的绑定,微信将通过二维码识别,把商家和用户建立起联系,形成熟人形式的SNS社交平台。财付通通过与微信的合作,未来将可以通过微信直接向好友转账;而二维码扫描与支付的结合将能够使用户实现即拍即买。从用户到价值,微信在不断探索着自己的方向。

微信的变革与探索

时间翻回2011年,在20115月举行的极客公园线下活动即时通信的移动变革里,微信的产品总监曾鸣对微信的产品形态做出了一些解读:曾鸣把微信解读为一个个人信息的数据中心,里面将会加入更多的小功能,这种功能都是插件式的,不排除接入到其他公司的业务,不一定是 QQ 的业务。让微信成为个人私有信息的数据中心,包括邮件也好,聊天记录也好。

再看现在的微信,不能说完全偏离的了当初个人信息的数据中心的梦想,但与当时的产品形态已经千差万别了,微信不仅仅局限在属于一款通讯工具,而是已经丰满到可以搭建一个基础的生态链了,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承载了通讯工具、通知平台、熟人社区、交友社区、移动营销、O2O、公众账号等等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各种形态和尝试,这是微信做出的变革,也是探索。当然,这一切还在继续……

一讲座受到腾讯保密协定约束,因此其中令人惊叹的新产品特性演示不可以对外公开。同时,腾讯大讲堂举办的这一公开课的目标群体是腾讯两万余员工中的产品经理,其中涉及大量腾讯公司业务也不宜对外公开。因此,作为唯一的受邀外界自媒体,我只能根据授权部分内容进行阐述。因此,腾讯相关人士请先阅读下一段落的内容:

作为腾讯前员工,我清楚地知道这一课程的全部视频和PPT资料都储存于腾讯KM平台,请务必在阅读本文前完整浏览一次8小时20分的视频资料。张小龙关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全部思考和分析,都在这8小时20分的视频之内。其中,所有内容都来自张小龙业余时间用手机记录下来的产品心法300余条。经过精炼和分类之后,形成了长达180余页的PPT文档。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素材,完整记录了一个产品经理的个人思考和感悟。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前后文逻辑背反抵触之处,很容易地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纠结。它很清晰地给予以下启示:

1、一个亿级用户的产品经理,无需做到透彻思考人性和产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结论,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产品。

2、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把它们作为整体一并接受下来,彻底去除其中的相对性,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因此,我的体系化阐释和原文相比,完全落到了下乘。阐释只是为了便于受众接受和理解,但是永远无法和原文素材相提并论。因为实际操作的产品经理在实践中,并未受到任何体系化阐释的指导和影响。相反的,这种阐释很可能成为个人理解的障碍。以下内容和张小龙的PPT内容并非一一对应,完全基于我个人对张小龙的认知和理解衍生而成。请在完整浏览视频资料之后,再行继续阅读本文:

一、微信的演化

201011192358分,张小龙在腾讯微博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我对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 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

第二天,20101120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一年零8个月之后的20127月,随着微信4.2版本的发布,可以看到那一晚张小龙关于iPhone5的所有狂想都在微信上得以实现。而就在此时此刻,张小龙都未必意识到一个简单的念头会在一年多之后如此深切地影响到一亿多用户;意识到一个普通用户此时此刻,仅凭一台iTouch和网络就可以完全改变以往有电话相随的生活。 

产品经理之美就体现在这里。

微信1.0版的诞生是完全出自纯粹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考虑,立项后2个月,微信1.0版的释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KiK的启示---在新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必将出现相应的移动通讯工具。KiK是一种免费短信,它很可能成为QQ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强大竞争对手。因此,从战略角度分析,腾讯必须开发一款移动通讯工具,这就是微信诞生的缘起。

尽管开发速度惊人,从立项到产品上线仅仅经过了2个月。但是微信1.0的免费模式在中国并不受欢迎。和欧美不同,中国运营商提供了丰富的套餐服务,正常用户每个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费不完。以省短信费为卖点的类KiK产品,在中国完全没有出路。 

微信1.2版迅速转向了图片分享。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人们在有限的载体上没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对图片的消费量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于是,微信1.2的主体功能变成了图片分享。然而市场对此反应冷淡,数据冷酷地证明了用户对手机图片分享没有兴趣,根本无法构成一种基本需求。

微信2.0的推出是微信团队在极短时间内的第三次试错。免费短信在利益上毫无吸引力,图片分享市场并不认可,产生内容的门槛远比预计要高。从用户在手机上输入内容的便利性出发,微信2.0将产品重心完全投入了语音通讯工具。作为一种重要指标,新浪微博每分钟出现一条关于微信的搜索结果,确立了微信2.0快速流行和传播的基调。

微信3.0是教科书式的经典产品开发节奏教程。当时,微信的竞争对手米聊拥有先发优势。米聊的产品经理甚至预判微信3.0的新功能是抄袭米聊的涂鸦功能。但是,微信此时已经初步明确了产品方向,没有做涂鸦功能,而是依托用户基础,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视频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成为微信的爆发点,从此微信开始使用QQ邮箱和腾讯自身资源,进行强推广,用户突破2000万人大关,产品日新增用户以数十万量级增长,确立对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

当用户超过一亿之后,微信4.0推出朋友圈,建立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开放API接口打造移动社交平台。微信4.2推出视频通话功能,彻底封闭手机通讯工具上的任何其它可能。从此,微信确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产品地位。未来一系列新功能的演进,都将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进行。任何试图以节省电话费、短信费作为竞争卖点的产品,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竞争的可能。因为微信提供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讯服务,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除非竞品能够提供一种更为便利和流行的模式,否则无法构成竞争关系。

2、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

手机作为一种联系工具,天然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群而非个人。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人群,主要工作是研究人类群落的行为模式。用产品为人群提供服务,并且要预判人群卷入之后行为模式的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人类群落也处于演进过程中。早期人类是村落人群模式,村落中的每个人认识每个人,人际关系以非常实际的亲戚关系和职业关系为纽带。现代人类是社会化人群模式,人群数目极大增长,人际关系依托于抽象的社会生产关系:契约、合同、雇佣关系……产品经理曾经是村落里的铁匠,他认识每个村民,每个村民也认识他。而在今天,产品经理完全退居幕后,他不可能认识每一个用户,用户甚至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因此,产品经理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各种选择:他可以提供某种基于熟人群落的旧式服务,以增进熟人群落的情感为产品目的;他也可以提供某种基于大数人群的新式基础服务,以便于人们彼此认识,协调工作,从自利为基础的无序活动中自组织处有序活动;或者,他也可以提供某种中间类型的产品,帮助人们平滑度过两种人群模式,减少由于变化而产生的阵痛。

但是,产品经理的主流应该是服务于未来。先于人众接触新技术新知识,并把这种认知转化为产品,利用产品提供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人群。尽一切可能,降低学习成本,利用人类的本能设计产品,使得人群得以顺利滑入新的产品使用场景。 

在所有这一切之上,产品经理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社会美和善和总量。 

三、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素养

1、敏锐感知潮流变化。移动互联网产品会从相对匮乏时代进入相对富足时代,用户可以选择的产品会随时日流逝而日渐增加,产品终将成为一种时尚业。产品经理若是沉溺于各种新鲜玩意儿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错过真实的时代潮流,无法把握人群的真实需求。

2、放弃理性思维。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变化极快,传统的分析用户,调研市场,制定产品三年规划,在新的时代里已经落伍。人类群落本身也在迁移演变,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把握用户需求。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3、海量的实践。尽管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没有任何人可以自称是领域内的专家。但是,这不意味着存在天降天才的可能。《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他们需要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5、负责的态度。拥有合适的方法论和合适的素养,成功的产品经理还应该有对自己和产品负责的态度,唯其如此,产品经理才能足够偏执,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抵挡住来自上级和绩效考核的压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不变形、不妥协地执行产品策划。

四、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原则

1、绝不考虑Web形态,一切考虑都基于APP

2、产品优先级:

有趣高于功能,产品必须有趣,必须Cool,才可能形成传播和口碑。

功能高于交互,明确的功能满足明确的需求,用户不会在意炫酷交互效果。

交互高于UI。便捷、快速的交互设计为先,围绕具体功能实现UI,而非有优质UI方案为此专门设立一个功能。

3、聚焦:一个APP只做一件事情,一个大而全的APP意味着全面的平庸。

4、永远一维化:让用户在一个维度里解决具体的问题,TwitterTimeline就是一个好的范例。而类似FacebookPath那样的滑出式菜单则是一个灾难,因为这使得产品拥有两个维度,加大了用户理解的困难。

5、保持主干清晰,枝干适度。产品的主要功能架构是产品的骨骼,它应该尽量保持简单、明了,不可以轻易变更,让用户无所适从。次要功能丰富主干,不可以喧宾夺主,尽量隐藏起来,而不要放在一级页面。

6、不要让用户选择。同一个页面之内,有多个入口;同一个功能,有多个实现方式;同一个界面,有多个展示方式。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痛苦而非享受,因为他们只会因此而感觉到困惑和恐惧。用户宁可采取重复操作漫长而固定的操作路径,也不愿意使用多变的快捷方式。

7、隐藏技术,永远展现简单的、人性化的、符合人类直觉的界面。开发不可以为了炫技而展示功能,产品不可以为了炫耀而功能堆砌。

8、拒绝个性化。除了依靠设计特色而立身的APP,换肤一类的个性化设计,除了让产品经理幻觉自己做了许多工作而自我满足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只能证明产品经理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因为自信的产品经理凭借默认皮肤就可以满足用户。延伸开去,一个好的产品,其功能应该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无需为地区做特别定制化。

9、产品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性中的贪嗔痴,这是用户的痛点。能把握住之后,产品经理应该超越其上,用产品帮助人们得以解脱。

10、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不去迎合上司,不去讨好用户,不去取悦自己。

11、分类!分类!分类!这是产品经理在确定产品主要功能构架之后,唯一应该为用户做的事情。分类无助于降低产品使用的难度,但是可以帮助用户认知产品和周边的世界。

12、永远围绕功能而做设计,永远不要倒过来做这件事情。

13、一个产品的基本功能不受用户认可,做加法也无济于事。

14、想不清楚一个功能点之前,宁可不做。

15、千万不要让用户在产品里管理什么。

五、自然流的设计思路

好的产品应该隐藏产品经理的个人意图,用户仅仅凭借直觉和经验就可以顺利使用,以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坏的产品提供产品说明书,其恶劣程度和Tip和文字说明数量正相关。为此,好的产品经理可以和用户之间平等对话,无需刻意谄媚、恶意卖萌,产品本身就会说话。

自然流的产品,它本身就可以可用户交流。针对用户的任意一个动作,给出唯一的、清晰的反馈,并且能让用户没有任何偏差地接受。它没有人造物的冰冷生硬,而有一种温暖的人性存在。例如在IOS中微信朋友圈里的评论按钮,按下之后弹出评论弹窗。这一弹窗快速向左滑动,然后像碰到什么东西一样快速向右反弹一个很小的距离,然后才最终停下来。用户可能根本未能意识到这一微小的停顿,但是在潜意识里,他们会感受到这个弹窗并非全然的人造物。因为根据生活经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运动直接变到绝对静止。

绝对不要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产品经理的伟大和聪慧,产品经理应该完全隐没在产品之中。用户应该可以不假思索地上手,按照设计意图行事,从中获得既定的正向反馈。这一切应该自然而然地发生,用户感觉似乎产品天生就应该这样使用,从产品还未出现之前很久就应该如此。好的产品不会强调自己存在于世界之上,它只是努力地、毫无痕迹地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做自然流的产品,必然会在美学上倾向于简单,反逻辑。产品经理必然的选择是做减法,在诸多功能中选取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在诸多特性中选取最符合直觉的一项,于是产品也就拥有了优雅和简洁,让人难以忘怀。极简和极自然,使得模仿无法存在,因为没有人可以造出更好的体验来。

随着微信用户突破2亿的消息,微信持续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热点。从用户量与用户增长等各种指标来看,微信无疑都是一款成功的产品。但是如果退后一步,从腾讯旗下产品布局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微信的成功除了产品本身的成功之外,更是腾讯以微信为移动互联网战略重心使然。

从功能上讲,微信的核心功能——语音对讲——其实在手机QQ上已经可以实现,但微信做为一个独立产品、独立品牌出现,腾讯并没有把各种功能整合至手机QQ而是集成至微信上,更突显了腾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希望另立门户减少“QQ”品牌影响的意图。值得一提的是,微信的另立门户并未真正脱离腾讯的产品体系,而更像是一种去QQ化的品牌战略转身,从功能上看,其后台仍然是与QQ打通的。

这样的战略保证了腾讯产品在移动互联时代的领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品重叠的资源浪费,并且导致了其旗下产品的内耗。

从产品用户量上来看,20112012年,微信的成长伴随着腾讯其他产品在移动端使用的减少,其中,手机QQ的使用率明显下滑,而手机腾讯网更是在其他主要门户网站使用率全部上升的情况下产生了一定的下滑,如下图与表所示。

 

图:手机QQ与微信两年份额对比

(第一象限手机人调查;样本量:52412011年;50002012年)

表:手机门户网站用户比例两年变化

(第一象限手机人调查;样本量:52412011年;50002012年)

再以腾讯旗下四种产品为例,20112012年,腾讯的四个主要产品中(未列入QQ)的使用率之简单相加之和上升了近40%,但净用户比例实际是上升了7%左右。这个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腾讯产品对用户的覆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实际总用户比例增长未来空间有限,更多需要依靠用户的新老迭代来实际,另一方面也说明腾讯旗下产品会越来越多的以内部竞争的方式来完成增长,而增长的代价或者是旗下部分产品使用率下降,或者是产品的使用尝试有所下降。

 

表:手机门户网站用户比例两年变化

(第一象限手机人调查;样本量:52412011年;50002012年)

微博曾经成为非常热的一个词和工具,对于这个软件迷人的地方,是它其实构建起一个在当下中国相对自由宽松的发言环境,以及由明星带动的明星围观效应.与其说这是款有创意的软件,还不如说,它刚好符合了当下中国的语境.但微博的一大问题是,它太能掀起公关危机了,而企业处理公关危机的方法不多的话,很容易造成对品牌的伤害,这都来自于它能够非常快速的普适性的传播方式.以及转发所造成的影响面上,它比微信的瞬间影响力来得强大,这让企业很苦恼,但就目前微博的发展趋势看,它的走势已经有些疲累,实际上它并没有特别贴近网民的需求,特别是现在越来越严格的言论管控机制,限制了一个自由发言的氛围,从而造成大量网民在重新寻找一种既私密,又可以随便说话的渠道.path就是其中一个软件,path的问题是,path本身运行服务器在国外,它的用户体验并不好,而且path其实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非常特别的营销收益,因为path太私密,它基本上只能有好朋友,或者好朋友认识的朋友加入.除非好朋友用了某个品牌的产品,而这个品牌产品又特别研发了针对path的应用.才有可能通过这个人去达到品牌主动传播的目的,比如nike+的系列跑鞋和它的app.目前来看,实际上微信具有一些迷人的优势,它具有一些path和微博所没有的特质.以及非常好用的功能.在用户体验上,它几乎不容易让人烦,加上微信依托腾讯庞大的用户群.其广泛应用的前景非常辉煌.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微信大量用户来自25岁一下年轻人,而微博用户来自中年人.用户群不同,企业在微信上的推广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微信:

以下为转载 

一、 微信:从0到亿的突变,让品牌营销成为一种可能 

回溯到2011121日,腾讯推出了即时通讯应用微信,它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时隔一年多,2012329日,马化腾通过腾讯微博宣布微信用户突破一亿大关,微信的注册用户达到了新浪微博的三分之一。 根据201111月微信团队公布的官方数据,大部分微信用户都是从腾讯旗下各种产品过渡而来。微信的用户群体中,25-30岁的估计超50%;他们主要分布在一线大城市,最多的用户职业是白领(超过24%)。 

微信用户数量实现从0到亿的突变,依靠的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关联产品的用户基数、简单即美的产品理念、对用户心理诉求的洞察,共同支撑起这个庞大的数字和成果。 

1、 微信关联产品的用户基数: 

伴随着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快速普及,腾讯帝国旗下各产品线,尤其是qq所维系的庞大用户基数,为微信的曝光打通了第一道防线。整合了图片、音频、视频、群聊功能,微信或可成为短信和QQ的升级版。 

2、 简单即美的产品理念: 

正如张小龙所说,群体的效应是很难预料,产品规则越简单,越能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就像微信的摇一摇功能。摇一摇是人类本能,无需习得。而懒惰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普罗大众即使是追求新奇事物,也期望它有便捷的准入制度。如果微信对用户的生活不构成骚扰,用户卸载它的动机不会强烈,它极有可能成为手机的标配。 

微信的产品理念重在引导,它在群体里起到加速器、催化剂的作用,而不是要把用户当成无脑的群体,砌条小胡同让他们只能按照设计的路线,一步一步的走。 

3、 洞察用户心理: 

乔布斯曾这样形容iPhone用户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而我们创造的东西就是用户需要的!而微信从诞生伊始就注重挖掘用户的心理诉求,引导用户需求,而不是停留在满足用户要求的层面上。比如微信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用户私密性的担忧。微信可以被人们用来显摆,满足个把虚荣心,但又避免了无意义的围观。因此,微信可能造成的危机远小于微博。 

这三点为微信从约炮神器进化为营销利器,提供了广阔的可能和空间。 

二、 品牌的微信营销:营销手段多样化,移动营销驶入快车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更何况微信拥有如此庞大的隐形用户群体。随着微信产品本身的不断演进,利用微信辅助品牌营销的占位战已经打响。通过手机这一物质载体,让品牌随时传递微信的信息成为了可能,更何况,以微信作为营销手段的市场尚不饱和,利用微信推送信息,暂时不会像在微博上那样,被迅速湮没。 

借助微信做营销,首先需要建立并沉淀用户关系,随后考虑如何推送好内容,做好创意。根据微信产品开发的最新动态,微信公众平台,也能为品牌信息的传递打造一个动态的生态链。如今,我们已能看到一些企业运用微信的营销案例。他们是怎样运用营销手段的呢? 

1、 建立并沉淀关系 

营销工具——漂流瓶 

漂流瓶的主要功能和玩法:

扔一个,用户可以选择发布语音或者文字然后投入大海中,如果有其他用户到则可以展开对话;

捡一个,顾名思义则是大海中无数个用户投放的漂流瓶,到后也可以和对方展开对话,但是每个用户每天只有20次捡漂流瓶的机会。

营销案例:招商银行的爱心漂流瓶用户互动活动案例 
Campaign期间,微信用户用漂流瓶或者摇一摇功能找朋友,就会看到招商银行点亮蓝灯,只要参与或关注,招商银行便会通过小积分,微慈善平台为自闭症儿童捐赠积分。和招商银行进行简单的互动就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这种简单却又可以做善事的活动,颇为吸引人。 

 

根据此前行业营销人员的观察,在招行展开活动期间,每捡十次漂流瓶便基本上有一次会捡到招行的爱心漂流瓶。虽然漂流瓶可能存在过于频繁且缺乏一定活性的不足,容易让用户产生参与疲劳。但营销人员也设想到,如果用户每一次捡到爱心漂流瓶都会产生不同的活动或者能有一些小小的语音游戏,或许会提高用户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营销工具——查看附近的人 

微信也结合了LBS功能,在微信的朋友们选项卡中,有个查看附近的人的插件,用户可以查找自己所在地理位置附近的微信用户。系统除了显示附近用户的姓名等基本信息外,还会显示用户签名档的内容。商家也可以利用这个免费的广告位为自己做宣传,甚至打广告。 

营销案例:饿的神、K5便利店微信签名档营销 

营销工具——人工客服、陪聊

微信也可以实现与粉丝的互动与聊天,跟粉丝建立起沟通渠道,做好用户的体验,这样用户对你的粘度就会大大的增加,从而使你的营销更具有人性化

营销案例:小米、御马旗舰店

营销案例:微信也

  

营销工具——二维码扫描 

在微信中,用户可以通过扫描识别二维码身份来添加朋友、关注企业账号。企业可以设定自己品牌的二维码,用折扣和优惠来吸引用户关注,开拓O2O的营销模式。 

营销案例:大悦城开通微生活特权开通移动会员体系 

微生活会员卡是首场针对地标购物中心的大型活动,微信用户只要使用微信扫描朝阳大悦城专属二维码,即可免费获得朝阳大悦城微生活会员卡,凭微生活会员卡可以享受到众多优惠特权。此后,用户不必携带会员卡,也能第一时间得知商家信息并享受特权。星巴克等餐饮商家,Levi’s、玛花纤体、贝黎诗等40多家朝阳大悦城品牌商户成为首批商城微生活会员卡的支持商家。商圈中的商家也有可能开辟一套新的会员管理系统。 

 

2、 内容推送,创意执行 

营销工具——开放平台 

利用微信开放平台,应用开发者可通过微信开放接口接入第三方应用,还可以将应用的LOGO放入微信附件栏中,让微信用户方便地在会话中调用第三方应用进行内容选择与分享。 

营销案例:美丽说微信开放平台应用营销案例 

424日美丽说宣布成为首批登录微信开放平台的应用之一,用户可以将自己在美丽说中的内容分享到微信中。用户通过微信,可以使一件美丽说上面的商品得到不断的传播,通过微信做口碑营销。 

 

 
营销工具——语言信息 

用户偶尔会厌倦了发短信打字,发视频又过于耗费流量,既如此,用微信发送音频信息,就确实是省时省力又省钱的信息传递方式。 

营销案例:超级星播客打造奥运传播新体验

2012727日首播的超极星播客开创了国内第一档基于移动互联端的手机语音播报节目,让中国体育迷在指尖上过了一把奥运瘾。 

超极星播客节目由英特尔与腾讯共同构思并打造,727日伦敦开幕式正式播出至 812日奥运结束,特邀专家董璐、名嘴孟非,全程陪微信用户走完奥运17天,麻辣评述奥运话题,犀利解说奥运热点,每天三个时段,第一时间与用户实现端对端的互动。微信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或添加微信用户超极星播客IDStar_broadcasting)即可收听该节目,第一时间获知奥运赛况和点评。 

超极星播客使微信用户在奥运期间,每天早上醒来第一时间就能听到前一晚最新的战况,还能全天沉浸在麻辣点评的欢乐气氛中。精彩的奥运赛事,也可以快乐地听。 

3、 在公众平台上打造品牌信息传递的生态链 

最近开放的微信公众平台,真正是无门槛。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一个 QQ 号码,打造自己的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微信公众帐号可以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普通公众帐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内容。认证的帐号则有更高的权限,不仅能推送单条图文信息,还能推送专题信息。据称,在推送的打扰方面,下一版本的推送将全部取消声音提醒,以便把私人信息和内容消息区分。 

营销案例:凯迪拉克微信公众账号运营 

凯迪拉克的微信公众账号,基本上每天只发1条信息,以图文活动内容为主,他们也曾将原本用在广播上的30秒左右的语音信息发送、以及莫文蔚的广告歌曲。 

运营一周的成绩:利用新浪和腾讯上的微博推过2次,拥有近470名听众。每条信息有20条左右的回复。也有听众会在微信上表达对品牌的热爱,整体还是非常有趣的。 

近期凯迪拉克刚好有一波#发现心中的66号公路#活动,微信公众账号上每天会发一组最美的旅行图片给用户,以引起共鸣。其他的内容,基本以车型美图为主,如海外车展、谍照等。凯迪拉克也利用账号发布实时内容,如前几天上海暴雨橙色警报时,就做了一个安全出行提醒。 

  

三、 品牌微信营销,何以为继? 

通过观察既有的一些微信营销案例,笔者尝试归纳出一些品牌微信营销的方法,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预判一下,未来品牌该如何利用微信来做营销。 

1、 engage为纲,持续突破 

任何人可以注册微信公众号,但是申请认证则至少需要 1000 人个关注。品牌开通微信账号后,并不能自动获得关注,而是要依仗用户主动扫描二维码的行为。不过,如果用户想关注你的品牌,只需要二维码扫一扫,很便捷。从另一个角度看,用户的主动关注,就意味着精准。品牌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的engage,来辨清用户关注的点在哪里。 

因此,品牌的微信营销,要考虑如何调动用户需求,激发用户主动性,增进关注者的黏着度。 

社会化营销中品牌要像一样沟通,微博的媒体属性较浓,更多的是一对多的沟通,而微信本质是一对一的沟通,消费者也会因此而更加敏感,万不可因话痨而丧失关注者。这也就更考验品牌的内容营销能力。 

2、 把好内容营销的关口 

微信账号上,品牌的自然露出有两个途径:二维码中潜入品牌logo,个人信息中公开的品牌订阅信息。微信可以借助个人关注页和朋友圈,实现品牌的病毒式传播。用户可以在个人信息页,展现其所关注的品牌 LOGO 

笔者认为,品牌在微信上应该谨言慎行,避免成为噪音。应根据品牌的服务领域和特点,善用微信的相应功能,规划该采用哪些微信营销工具来进行品牌宣传。

品牌微信的内容营销,对内容推送的创意度要求很高。虽然目前微信在后台可以把用户分群,但要了解用户,仍然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另外,品牌微信发布的频度不可过高,信息不要过于复杂,也尽量不要外链到复杂的网站或者发送过大的视频,以免导致用户取消关注。 

3、 打造私密的品牌社区 

目前,关注同一公众号(品牌)的用户之间也没有(社交)交集,人们关注,可能只是更直接的获得有用、有趣的信息。

利用微信的产品特征,品牌在未来或许可以打造一个半公开的品牌社区。通过设置符合品牌特征的、合理的、可实现的信息交互比例,分配一对多(信息推送)与一对一(CRM)的精力。 

4、 挖掘微信的客服职能 

微信的机制基本上是点对点的,这个特点符合客户服务的原则,因为客户服务本来就是点对点的。利用微信做客服,能够防止无关者的围观,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微信支持语音信息传递,这一点也便于客户工作的开展。不过,微信客服同样考验了品牌进行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未来或许也会出现针对微信的call center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微信营销的赛程,由微信平台开发者、用户群和品牌运营人员共同控制,一切才刚刚开始。让我们握紧方向盘,出发! 

对于微博,我们也来做一个分析.群体特点:人群年龄跨度大,年龄范围为10—60岁,其中以18—35岁的青年,中年为主体。用户职业的构成比例变得非常多层次化,涉及各行各业。普通网民是发博文(包括原创及转发)的主体,其群体博文数量占总博文量的百分比与其人数占微博总人数的百分比相近,所以普通用户之间是裂变式传播(1nn),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 

使用微博目的:1、随时随地表达自己观点 2、与他人共同讨论热点话题 3、了解最新资讯 4、体验web2.0新产品 5、关注别人(熟人,朋友,陌生人,名人,明星,专家)

使用微博行为:1、写微博,发表观点或发泄情绪 2、浏览关注人微博更新动态 3、随便浏览,了解资讯 4、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 

常见博文类型:1、个人心情感受 2、生活工作琐事 3、对社会时事的评论 4、与他人交流沟通讨论 4、转发精彩博文(内容上包括笑话,语典,哲理等,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

 从上面的对比看,微博能够让品牌介入的方式还是没有那么明晰,可能微博会分析用户群,之后精准的把广告推到用户群里去.但目前的发展可以看到,实际上微信已经有非常良好的工具,而且因为它无法很好控制网民的裂变传播而让公关危机处理难度加大,微博仍然没有找到方法.它仍然在不停开发针对用户群的应用.但它的致命伤是明显的.这是微博之所以走颓势的主因.

那么微信的问题是什么?

其实使用微信和微博作为营销推广手段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企业要非常谨慎的发言和维护用户,而微信因为要加入到一对一的维护用户方式上,其运营成本将大幅增加,特别是当沟通失败之后,微信用户会利用微信朋友圈里类似path的高亲近度的用户群,对品牌造成非常厉害的伤害.,无论微信还是微博,都将对企业的公关技巧技能提出很高的要求.

最近,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场合,如果你看见有人拿着手机当成对讲机用,而且你是完全不知道他们是在做什么,那么你就落伍了。智能手机上出现的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型通讯沟通软件正风靡大街小巷,这是一种全新的通讯的方式,正在成为年轻人的通讯新宠,人们在惊呼新一轮的营销盛宴来临。

  这一幕是否让你想到的微博兴起的时候的场景似曾相识,当时年轻人拿着手机织围脖,当微博出现时,人们惊呼营销进入了社会化时代,品牌传播的模式不再是大众媒体时代的单向度线性模式了,营销必须互动起来了。

  随着一种营销方式的兴起,必然引发一轮的争议,以及对现有的营销方式造成冲击,无疑微博被摆上战场,业界的如今无非就两种观点:微信的营销效果比微博更有价值、切勿捧杀微信,微信的营销的价值难以超越微博。两种的争论都占据一定市场,这是事实,就像每次的社会改革总会有旧有的利益集团与新兴的利益集团的争斗,其实哪个的营销方式更有价值,还是交给历史来判断,我们还是来好好的说一下微博与微信。

  媒体平台与社交平台

  微博自诞生就是一个媒体式的平台,尽管各种的微博一直利用各种的手段为其添加社交属性,为其进行宣传,试图搭建一个用于信息交流的社交平台,从现在看来,最后还是失败,微博的更多用于发布信息的平台;而微信的诞生的目的就是一个社交的平台,是基于用户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

  微博的媒体平台,信息才是重点,用户可以是发布者,也可以是接受者,微博的信息都是来源于用户,平台是建立在信息的创造与传播上的;微信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微信更加注重的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是一切的核心。

  曝光率低影响力大与曝光率高影响力低

  在微博里面,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账号的微博,发一条微博能够超过几百的转发就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因为微博的粉丝的类型形式多样,而且更多的是僵尸粉的,转发率也是万分之一,如果的微博的营销更多的是拿转发数据、粉丝数据、评论多少来做汇报,曝光率低,但是微博聚集着众多的名人资源,很多的有影响力的信息都在微博传播,曝光率低,但是影响力大;微信最大的武器是推送,用户信息的传播是通过许可式的发送的,只有用户允许才可以推送,信息的达到率极高,相应的曝光率高,但是影响力,至今看来还没有传播出有影响力的信息,没有多少的营销的案例,所以现在谈营销价值其实都是在估量。

  侧重点不同:微博偏于广告,微信偏于人的对话

  玩过微博的都知道的,如今微博更多的是信息传播,是用来宣传的地方,用微博做危机公关与品牌的建立于维护,是很多清楚意识到微博的作用的企业都在坚持做的,微博的很多功能都给予广告的便利,如@ 他人无论你讨厌或者不愿意好,你都是被接收,这种的广告的形式类似于垃圾邮件,微信更多的是许可式的营销”;私信也是其中一个被用得极致的东西的,用到私信的账号受影响的概率比@工具低很多,更多的潜水的式的、私下式的;微博从设置就是基于沟通而来的,没有转发等骚扰,所有的信息都是私密的,是不需要公之于众的,但是它的传播力以及影响力因此而下降,所以说微博与微信的侧重点不同,不能一概论之,很多的论断都是历史来证明。

  新浪与腾讯的斗争

  其实无论微博还是微信,其实在角力的还是两大电商企业:新浪与腾讯,腾讯的微博慢了新浪一步,始终被新浪给压制的,无论怎么的解释或者数据都无法否认新浪微博是神坛的第一人,我们都知道腾讯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复制,谁知道微信是不是也是从什么地方复制出来的,微信的出来其实是用来打击微博的地位。

移动互联网成创新高地

  Compuware公司刚刚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截止2011年末,全球移动用户达60亿,有22%手机用户每月都会访问移动网络;预计2014年移动网络的使用率将超过传统桌面电脑。基于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也将突破基数的障碍,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16年,全世界87%人口都是手机用户。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已经具备了最基本外部的条件。

  在移动互联网火热的大背景下,国内各大互联网厂商也加快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腾讯HTC开展系列合作;阿里巴巴与天宇合作推出云手机;百度推出E手机系列;而小米则已经在手机市场占据了一定的用户基础。此外,新浪、盛大等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布局手机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重兵投入,抢占手机终端入口,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争夺,已到了白热化阶段。

  移动IM最需要创新

  从2010年的微博2011年最火热的微信,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通讯类应用一直牢牢占据着数据业务的中心位置。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3季度中国移动IM市场累计账户数达到了5.61亿。环比增长7.3%从移动IM活跃账户数来看,2011年第3季度移动IM行业活跃用户数规模达到3.06亿,环比增长7.8%

  2012年,该趋势则更加明显。国外有FacebookTwitter,国内有微信、米聊、微博,不断涌现的社交工具与即时通信工具在移动互联网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Fackbook借助快速创新引领和推动了业界趋势,也让社会关系链得以加一步加深和拓展。社交网络尝试发展IM的功能,IM也向社交网络渗透和融合。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吸引了国内众多领先企业跻身其中:先是有微信和米聊等具有雄厚技术背景的科技公司推出的拳头产品,随后还有奇虎360口信和盛大有“KIKI”等试水之作;最后运营商也不甘心要分一杯羹,最近,三大运营商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服务,中国电信的翼聊,中国移动有飞聊,中国联通沃友”……一时间,移动IM市场呈现了竞争激烈的态势。

  微信引领风向

  在众多移动IM产品中,微信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一个。在最新推出的微信4.2版本中,创新的视频聊天功能,又将微信推上了风口浪尖。

  自20111月份上线以来,微信凭借创新的功能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在短短的433天,注册用户数突破一亿,而后在短短的3个月内,用户数迅速超过1.2亿,在最新更新的微信4.2版本中,微信新增网页版及视频聊天功能,引起业内的广泛议论,对此,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创始人胡延平预测说微信用户数2012年稳超2亿,2015年前后实际用户数会超过QQ

  微信的飞速发展为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创新提供了标杆。去年5月微信推出的语音对讲功能,让大街上对着手机只发一言,笑而不语的人群成为一种风尚;随后推出的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等陌生人社交功能,则为成为城市白领的最爱,成功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而今年4月更新的微信4.0版本中创新的朋友圈功能则将SNS功能发挥到极致,让好友之间的有更顺畅自然的沟通渠道;近期微信4.2版本推出的视频聊天功能又将微信的应用领域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微信缘何大受好评,有用户表示理由很简单,微信拥有短信、通话、朋友圈等类熟人微博的丰富功能,同时给了更自由的社交模式选择,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有行业专家如此评价微信的重要性,就像13年前的QQ,微信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正以一种创新的应用形式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e1185c10661ed9ac51f33f.html

《很有份量的一篇微信产品的推广与宣传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