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姓名 院(系) 指导教师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曲彦翰 081140115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吕刚
2012 6 6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摘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享有“童话诗人”的美誉。诗人一直保有一颗童心,始终是用孩童的单纯天真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他一直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眷恋,将自然的山川、太阳、云彩、小兽作为他诗歌的主角,来表达他那对世界对生命的思考。
之所以称顾城的诗为朦胧诗,是因为顾城的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他用意象作比时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使诗歌的主题呈现出多义性,增加了诗歌朦胧的韵味。这样的诗歌读来如雾里看花,回味无穷。
顾城用童心和自然之美构建了他内涵极其丰富的童话世界。本文对顾城诗歌的意象入手,体味其诗歌意象的精妙之美。

关键词:顾城 意象 朦胧诗 童真
1


Abstract
Gu Ch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poet of the Misty camp, enjoy the fairy tale poet's reputation. The poet has been to maintain a childlike innocence, always look at things in the world with a child's pure and innocent eyes. He has been a special attachment to nature, natural mountains and rivers, sun, clouds, small mammals as the protagonist of his poetry, to express his thinking of the world of life. The reason that the Poem for Misty, is unique because Gu Cheng's poetry performance practices. He used the image to be compared to things for skillfully than when faded, the theme of the poem showing ambiguity, increased hazy charm of poetry. Read this poem, such as smoke and mirrors, food for thought. Poet innocence and natural beauty to build his extremely rich content of the fairy tale world. Poet Poetic Images start to appreciate the exquisite beauty of its poetic images.
Key Words: Gu Cheng image Misty innocence

2



1引言 ............................................................. 1 2.顾城的人生信仰以及与其诗歌意象的关系 ............................. 1 3 顾城诗歌意象表现手法 ............................................. 2 3.1象征隐喻法 ................................................... 2 3.2抽象变形法 ................................................... 3 3.3感觉沟通法 ................................................... 4 3.4物象叠合法 ................................................... 4 3.5物人转换法 ................................................... 5 3.6因意取象法 ................................................... 5 3.7省略跳跃法 ................................................... 5 4 顾城诗歌的审美维度:意象的发掘 ................................... 6 4.1顾城诗歌中意象的生命意识 ..................................... 6 4.2顾城诗歌中意象的死亡意识 ..................................... 7 4.3顾城诗歌中太阳意象的审美内涵 ................................. 8 4.3.1 在顾城诗歌里“太阳”意象积极的一面 ....................... 8 4.3.2 在顾城诗歌中“太阳”意象消极的一方面 .................... 10 4.4顾城诗歌中意象选择中强烈的童话色彩 .......................... 11 5.顾城后期诗歌意象艺术的特点 ...................................... 12 6.结语 ........................................................... 14 7.参考文献 ........................................................ 16 8.致谢 ............................................................ 17



3



1引言
顾城是上世纪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当时以及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其诗歌天真空灵的风格,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誉。他用诗歌构筑了他绚丽多姿的童话王国,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成为了他童话王国的砖瓦。
目前,朦胧诗以其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引起学术的界百家争鸣,但其研究的领域多集中在诗歌的主题等方面,对诗歌中意象运用的方面研究还相对比较单薄。本文试从顾城诗歌的意象运用出发,比较系统地阐释顾城诗歌艺术意象的根源、意义及其作用。
2.顾城的人生信仰与其诗歌意象的关系
1956年,顾城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顾工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在他刚刚读完初一上学期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他跟随其父下放到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养猪,这一去就是十几年。他的童年不像普通孩子一样天真烂漫,而是充满了单调乏味以及备受歧视。童年中与他为伴的是草叶下的小虫、气势磅礴的大海、天上飘着的云彩,还有和他们父子相依为命的猪。这些猪成为了顾城童年的美好回忆,顾城还分别给他们起了名字。从那个时候,顾城就养成了无声地与自然相处,欣赏自然的习惯,小小年纪就开始沉默寡言。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异常丰富的。那个物质极端困乏的年代也造就了他非凡的想象力,这段生活经历,为顾城以后的诗歌创作和人生轨迹打下了深深地印记。
也正因为他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下长大,这种记忆使他在有限的时空内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与世无争,与自然为伴,绚丽多彩,富有传奇特色的童年生活。而构建这个童话世界的材料都是顾城亲身经历的童年生活中本身存在的。这样顾城生活的世界就深刻的影响了顾城的创作。虽然,孤独的童年造成了他的视野不开阔,领域狭窄,个人与外界隔绝,但在这个世界内部却有着丰富的内容,精微的感知,他把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在这个狭隘的世界里泼洒得淋漓尽致。在他诗王国里,延续着他童年的梦境,阳光、沙滩、松树、海浪、瑚草、昆虫这些他童年里的事物是他诗中永远不变的主角,他用自己的一生尽其所能地为这个童话世界添砖加瓦。“我是一个在硷滩上长大的孩子,那里的天地是完美的正圆形。没有山,没有树,甚至没有人造的几何体——房屋。当我在走我想象的路时,天地间只有我和一种淡紫色的小草,”顾城如是说。[1] 我们在顾城的诗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农村的生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的生活也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痕迹。也或者可以说是城市与农村 1


的巨大差异在他的诗歌中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农村闲适恬淡的风光,善良淳朴的人性深深浸染着他的思想,在长久的濡染后渗入其灵魂,化作一种难以抹去的恒久记忆和生命底色。他极其深刻地体验到的“倾斜的天空,是动摇的土地,是国家。[2]习惯了北方的草滩,历经了农村的苦难,熏染了浓重的黑烟。当他回到北京后,由于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格格不入的陌生感和不适感油然而生。于是,他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童年的幸福时光,回想在农村的一切,加深对他们的热爱,从而自觉的将自己的灵魂放逐于童年和自然的乡间。这也是顾城诗歌题材和意象选择的一个原因,这也是顾城极力创造他的童话世界并努力维护的原因。
3 顾城诗歌意象表现手法

顾城意象的表现手法可谓多种多样,主要有象征隐喻法、抽象变形法、感觉沟通法等一下7种手法。
3.1象征隐喻法

象征隐喻法是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它打破了直白写实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诗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也无所指,但深层却有无穷的含义,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3]。是的,诗的魅力不体现在直观和如实地描绘,而是体现在对象征性的加以启迪。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中的“由此至彼”“言此意它”的比兴手法极其相近,从根本上说,象征也是一种比兴,或者比兴是象征的一种表现手法,比指诗的形象化,兴是指诗的言外之意,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诗歌主题也就呈现了多义性。例如他的代表诗作《一代人》,它是由“黑夜” “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加上题目的指示,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的阴影;“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是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睛,是一双渴望发现的眼睛。诗中的“我”是一个抽象的代词而不是感性的形象。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具有暗指性,他往往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通过隐喻创造的意象,诗人的 2


情感往往藏得很深,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仅仅是意象的直观世界,而要进一步体会“幕后”的心灵世界,需要一段路程。诸如他在诗中这样写:“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生命幻想曲》)前一节里用“瀑布”来隐喻“阳光”,随之又用瀑布洗黑人的皮肤,来隐喻阳光晒黑的皮肤,而皮肤被晒黑,原是一种健康美的标志,因此,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巧妙的隐喻结构所形成的意象正如一位意象研究者所说的:“两个视觉意象形成我们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并且合起来提示了一个与二者都不同的意象。[4]更妙地暗示出了诗人渴望于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锻炼得更强壮这样一种健康的情调。后一节里,用“纤夫”来隐喻“太阳”,又用“绳索”来隐喻“强光”,用纤夫背着绳索我在逆流中前进,来暗示这一种昂扬的气概,光明的信念,鼓舞着生命的力量,使他在任何险恶的困境中奋力前进。
3.2抽象变形法
顾城诗歌意象的第二种常用表现手法当属抽象变形法了。 随着现代生活的进展,人们的鉴赏口味不断地转移,鉴赏周期也不断地缩短,艺术变形越来越多得受到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变形就没有艺术”[5]。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纲领宣称“准确描绘不一定是真实的”[6],这和司空图所说的“离形得似”真是不谋而合,而新诗潮关于意象的创造常常脱出古典主义的夸饰而致力于“变形”,直觉、幻觉、错觉,瞬间感觉印象很容易产生变形,而变形的关键则在于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真实的对立怎样巧妙地变成“无理之中的有理” 例如诗人眼中脱落的叶子能够露出干燥的内脏,诗人眼中的美丽的口花竟然是一片血腥。诗人也照样可以把感觉外化出来,改变对事物原有状态的摹写,比如:“阳光象木浆样倾斜,浸在清凉的梦中。”诗人意象的变形其实是诗人内心心态的体现,情绪的流露,就顾城而言,他的童年充满梦幻,而少年时代的他,梦幻则被现实击的粉碎,面对文革中红海洋中的暴行,躁动和血腥味道,他敏感的心变得恐惧,以至有些畸形。他极度渴望纯蓝的天,纯白的云,纯洁的人生和爱情,可现实的污染和残酷却更加导致他内心的悲哀,他笔下的世界往往开始是纯美的,是用“纯银”的声音和色彩去构制的一个梦幻的“天国”但最终却都归于悲哀心情下灰色视线中的一片灰暗的世界。诗人的心灵被扭曲,诗人的视线也被扭曲,因此视觉中的一切改变了原有的形态。在他的世界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法则所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界线消失了,时间和空间模糊了,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产生变形,这种变形, 3


不是哈哈镜似的--人和世界在其中被简单、粗暴的歪曲。诗人的主观意识犹如各种凸形凹镜,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接近照相式反映现实的效果,它的效果是一种表现歪曲了的内在真实,从而带着极强的刺激性。
3.3感觉沟通法

诗,而诗的含量也骤然增大,在优秀的诗作中,颜色可以有温度,感觉沟通法,即我们常说的通感。 通感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早有运用,比如一个愁字可以有长度,“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横江词其二》声音可以有气味,“风来花底鸟声香”(《明诗纪事》,而庞德认为现代派诗歌的通感就是取于中国古典诗歌,而现代诗学中的通感范围则大大超过古典声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气味可以有锋芒。[7]由于五官的相互沟通,彼此相生,诗的联想空间得到今非昔比的开拓。听观嗅味触等感觉的相互“转移”所产生的综合性效果支撑和强化了诗的主体性,可以预计,一种具备质感重感“雕塑型”的立体诗可望与平面式的“小小感情画面”相抗衡了。 顾城诗中有大量的关于通感的运用,诸如顾诚在《爱我吧,海》里有这样一个意象:“声音布满/冰川的擦痕”这里声音本无形,而诗人笔下的声音却是一个有形的躯体,身上布满被冰川擦伤的伤痕,无声的听觉形象被表现为有形的视觉形象,即视觉与听觉彼此打通。 再如诗人意象世界中的建筑是新鲜的,也是愚钝的,诗人笔下的梦是深红色的,夜晚是淡绿色的,等等。 通感的运用使客观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并且物物沟通,各种感觉互相沟通,在诗中创造了广阔的世界。
3.4物象叠合法
即不同的物象在注入作者主体情感之后交叉叠合在一起,进而成为另一种物象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往往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渗入物象所致。此如顾城在其诗《眨眼》中这样写道:“彩虹/在喷泉中游动/温柔地顾盼行人/我一眨眼—/就变成了一团蛇影。”这里彩虹和蛇影是美丑截然分明的两种物象,而诗人眨眼之间彩虹变成蛇影,蛇影又和彩虹叠合,两者互动互换,使无形中映射出另一个物象,即诗人的无形的心灵世界。在他的心中崇尚美,渴求美,但往往美的东西会在瞬间被摧毁,变得丑陋不堪。这样一种物象叠合实为诗人不同情 4


感的叠合,情感依靠物象来流露,而物象又真实地反映内心情感,二者互为依存,构制了眼中象和心中意境的巧妙结合。

3.5物人转换法

即把诗人的主体情感完全倾注于客观物象,通过把物象拟人化来表达以物言人的目的。它有点类似于传统诗歌中的拟人,但又比传统诗歌赋于物象更多的主体情感,使其具有更多的深意和更广的人性。诸如顾城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有这样几句:“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8]。诗人通过树熊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自己真实的心态和内心深处深挚的渴望。树熊没有家,坐在树枝上发愣,不知该去向哪里,有的只是许多甜美的梦想和一双渴望幸福的眼睛,作者把树熊拟人化,树熊实为诗人的影子,通过物人转换,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比直叙其事直抒其情来得富有韵致,诗歌的暗示性再一次得到体现。
3.6因意取象法
就是利用想象,即知觉与表象的功能,然后以错觉或幻觉去感受这些知觉中的表象,完全抛开作为客观实在的客观物象。诸如在顾城诗歌《我不知道怎样爱你》中这样写道:“我还在叫/制造着回声/在软土中鳞闪耀/风在粗土中叹/扁蜗牛在舔泪迹”诗中并没有出现能够使人产生如上的听觉和视觉的客观物象。诗中诗人是在“以情合景”“因意取象”“创造性想象”中使审美物象完成错觉化与幻觉化的。这种意象构成方法的运用,扩大了诗歌的取象范围,诗人因减少客体的限制而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可以把自己复杂,微妙,难以言说的感情诉诸实用性规范语言的审美情感,通过这种新奇,生动的感性画面诉诸直觉,投向心灵,收到更积极主动的意象效果。
3.7省略跳跃法
即诗的前前后后似是毫无联系,完全是没有关联的意象,只是那么并列着,不同意象之间完全是跳跃式的,省略了其中的过渡或某些有关联的词句。诸如《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而延 5


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这里四组意象毫无关联,就这么并列着,并列的基础就在这四组意象所共有的“弧线”,这种并列形式的处理方式有点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意象同样在于要把一个个浸透诗人思想感情的局部画面组合成动人心弦的完整形象。所以《弧线》中的叠加意象可以称之为诗歌的蒙太奇,是一门关于诗歌画面组合的方法。只是它不是靠摄影机去拍摄,而是靠语言来表达。而这种语言又不是平白的语言,而是省略的,跳跃性的句子,这样从语言转化来的画面不可能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是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4 顾城诗歌的审美维度:意象的发掘 顾城诗歌意象中渗入了他对生命的赞颂和对死亡了理解。具体来说,顾城对生命是一种崇拜,对死亡是一种敬畏。
4.1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在顾城的诗歌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世界的好奇、关注以及崇拜。其诗歌中不断出现天空、月亮、云、海、树枝等意象。15岁所作的《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诗中通过无名的小花自比,通过与秋菊、牡丹的对比而表达一种朴素的美好,对生命的崇拜。
再如诗人创作于15岁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太阳烘着地球/象烤一块面包……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融进了/我的生命/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在宇宙中共鸣”《生命幻想曲》)少年诗人已经深切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但在这样的无奈中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喷薄而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阳光”这一意象被诗人比喻成瀑布,阳光的照射则顺理成章地“洗”黑我的皮肤;而“太阳”这一意象则被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处理转而成为“我的纤夫”。尽管被阳光“洗黑了皮肤”被太阳“用强光的绳索拉着”但诗人依然不屈服于强压之下而是“赤着双脚/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图章”这一意象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标志,一种无法抹杀的力量的象征,更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6


用“阳光”“太阳”这两个意象与“图章”这一意象作对比,更显示了诗人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的勇气,更要让这种勇气有了承担的载体——“图章”。最后诗人更是“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小“我”不小,与宇宙的融合彰显了人类的力量。连顾城的父亲顾工在提起这首诗时都说:“我和十四岁的顾城在河滩上晒着黝黑的肢体。他用手指在沙砾中写了一首歪歪扭扭的《生命幻想曲》——我至今还在为那些美妙的诗句而惊喜。多么好,我真惊奇他那细小,柔软的手指怎会划出这样的宏丽、壮美的句子。[9]这个“早熟”的少年已经有很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瘦弱而黝黑的身体中蓄积着强大的力量,骨子里的倔强透露出对命运的反抗。
4.2顾城诗歌意象中的死亡意识
很多事情生来就注定了,就象生命一旦降生则注定了死亡,在顾城的诗歌中“死亡”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用诗歌解读着生命也解读着死亡,从另一个角度讲,死亡就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生命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也正是生命意识的另一个侧面。
顾城的诗和生命几乎是同步的,他经历着怎样的生命就将其幻化在诗歌中,而诗中表达的思想正是他生命的最真实写照。顾城在13岁时就写出了“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美》)小小年纪就已经意识到了不管多美的生命到了最后也终究不过成为灰烬,一种无奈和失落油然而生。诗中虽未出现明确的“死亡”意象,但“灰烬”这一意象已暗指死亡。在明白了生命最终要消失的悲哀之后,诗人进一步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昨天/象是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它活着/是那样冷/死了/更不会热/它曾在/许多人的心上/缓缓爬过/留下了青/涂去了血色……”《昨天象黑色的蛇》)诗中“黑色的蛇”这一意象虽指那个特殊的年代,但我们依然能从那对死亡的阴森恐怖的描写中窥见一个少年对未来死亡的恐惧。而慢慢地当诗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之后转而品味死亡甚至颂扬死亡,我们来看看他的《就义》“站住!是的,我不用走了,路已到尽头。虽然我的头发还很乌黑,生命的白昼还没开始……风,别躲开,这是节日,一个开始;我毕竟活过了,快乐的,又悄悄收下了,这无边无际的礼物……”诗人借助“头发乌黑”“风”“礼物”等意象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死亡。没有什么比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加残忍,但面对这样的死亡,诗人却说“我毕竟活过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死亡的态度已比以前“超然”许多,而到了最后,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最终转向一种宿命的归宿,诗中也越来越热衷于谈论死亡。如“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7


《墓床》)顾城也多次说过:“死亡是没有的,死亡是文化的结果,死亡是我们的想象,所以它是没有的。”在顾城的头脑中生命是永恒的,是抽象的;生活是暂时的,生命是永恒的。他的生命指挥着诗歌,诗歌牵引着生命,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引入“死亡”这一意象,但是没有哪一个诗人象顾城一样热衷于对“死亡”的讨论和描写,也没有哪一个诗人如同顾城一样用死亡来完成对生命的扪问。张捷鸿曾说:“他的死不同于海子、骆一禾等诗人的死。他的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深刻的本质的生命的死亡,是典型的从灵魂到肉体的人的死亡。[10] 顾城很多次谈到他小时候有过的一次经验。那时他还小,有一次大人都出去了,他一个人被关在一个亮着灯的屋子里。忽然,他从被灯关照着的墙壁上看到了一双双眼睛象从雾里慢慢浮起来,这些眼睛都是空洞洞的,一种迷茫的无可奈何的感觉。他感到害怕,而且马上知道,人死了就要变成灰烬涂在墙上,他自己迟早也会这样。他说他从那一刻起,对世界的看法就形成了。他的短短一生充满着对生命和死亡的启示。只要说到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死亡。毕光明和樊洛平曾说:“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生命意识成为顾城诗歌的主旋律,为什么他的诗勾勒的只是一条永恒生与死的轨迹,这完全为一种生命的直觉体验所决定。[11]
4.3顾城诗歌中太阳意象的审美内涵

在不同的时期, 顾城诗歌里的“太阳”意象呈现出不同色彩。总体归纳其诗歌的“太阳”意象的表征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 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4.3.1 在顾城诗歌里“太阳”意象积极的一面
(1 表童贞
“诗心即是童心”, 世人称顾城为“童话诗人”, 儿童看世界的眼是清澈, 儿童的心是纯洁的世界。诗人的童心为诗人构筑了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 而这种童话世界已不是孩童式的幼稚的童话世界, 而是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对现实的规避。这种有意的规避则洗涤了诗人现实生活的阴霾, 给作者留下了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 太阳普照着诗人的心, 在阳光里诗人留住了纯真, 留住了属于他的童趣。“太阳”作为童贞的意象主要体现在顾城早期的诗歌里: “太阳用光焰的扫帚, /扫除着———/冬天那冰雪的足迹。《春分》)其中的太阳是孩子明净的眼里的太阳, 它还不曾赋予任何成人的复杂的感情。 (2表真理
8


尼采的悲剧主义哲学观对顾城的诗歌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尼采一样, 顾城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然而对真理的追求却是不逊于尼采: “我们相信/所有愉快的梦都能通过/走向黎明/我们相信/在这条路上/我们/将和太阳的孩子相认”(《我们相信》诗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 由于这种悲剧意识与酒神精神结合在一起, 即产生了诗人所独具的意念, 更由于特定的历史对诗人心中造成的思维观念, 也就促成了其对真理的内在渴求。随着对现实生活的反叛,他对生命的执著,对真理的执著也就愈演愈烈。然而天生对外界的抗拒和诗人固有的多疑,在他追求真理的途中也就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一个人决定/要像布鲁诺那样/坚持真理/他在傍晚/写下了遗嘱和自传/交代了一生/然后/跟着黄昏星/走向鲜花广场/行人三三两两/正在谈论航天旅行他/站定/然后大声宣布/地球是圆的/它在绕太阳转动//奇怪/怎么没有掌声/有两人斜了斜眼/———神经”(《无名“英雄”长期以来对“死亡”潜意识的追求, 让诗人产生了一种对崇高的死的渴求, 希望以身殉太阳, 殉真理, 然而在那个没有崇高的时代, 等待诗人的只有嘲笑。 (3表爱和力量
尼采精神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上文谈到了日神精神在顾城诗歌的体现,而日神精神经过顾城的内化,与强力意志结合起,形成了诗人独有的意念形态,这种意念形态通过意象而外化,而能担当这个意象的只有太阳。太阳成了日神精神和强力意志之间最好的嬗递。太阳以其固有的光和热带给诗人无限的力量, 给了诗人存活下去的勇气: “我觉得我的生命一天天变得白热起来, 在太阳下山的时候, 我的生命依然充满了阳光; 我觉得我应该赞美世界”这种力量不是汹涌的洪流, 而是暗波涌动, 长期处于受伤和自我保护境地的诗人, 一颗受伤的心已经结痂,厚厚的痂不仅保护了他的一颗敏感的心, 还给了他温暖。这份温暖给了他力量, 产生了强力意志, 让他暖己及人:“你将在静默中得到太阳/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不是再见》出于儿童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内心的强力意志给了诗人无限的自信, 让他超越了“本体”, 与太阳融为了一体。这种“爱”与“力量”得到了升华, 让诗人由小写的“我”转化为超越的“我”, 像太阳一样普照万物: “我要走向那个绝望的/地方/走向她……我要吻去她心脸上的泪水/我要摘去她心上的草芒/要用哥哥的爱/和金色的泉水/洗去一切不幸/慢慢烘干她冰凉的头发/我要成为太阳”(《我要成为太阳》 这种爱, 这种力量使诗人超出了原本被冰冷世界的禁锢, 从渴求温暖,呼唤力量, 到靠近温暖, 靠近力源, 最后融入温暖, 融入力量:“在临近的一刹那, 在你热爱的一刹那, 生命醒来, 白色的光明在你心中醒来”“你的凝视使气流现出颜色/在你的目光里活着/永远被大地的光束所焚烧 9


/为此我成为太阳, 并且照耀”(《我是你的太阳》
4.3.2 在顾城诗歌中“太阳”意象消极的一方面
1)表生命的短暂
从永恒中看出世界的瞬息万变是人类莫大的悲哀, 时间的不可重复性使人时时有着“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的感慨。太阳的永恒反衬出人生的短暂: “墙的那边是幼儿园/孩子在拍手/阳光在唯一的瞬间闪耀”(《东方的庭院》诗中用孩子这一初生的事物与太阳这一永恒的事物进行比较, 结论却是阳光(美好在一瞬间闪耀。顾城曾坦言: “对我们人间来说,美、光明、上帝永远永远是一瞬间, 生命也是一瞬间, 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我们在这一个小小的轮转中间, 我们无法抗拒它, 白天、黑夜、生命死亡, 是我们的事情, 但对太阳来, 没有黑夜, 也没有死亡”。陈仲义对《颂歌的世界》评价为: “阳光这一意, 很体现作者的艺术直觉, 是不是无意中也反讽了那个假大空的宣传时代, 并非没有可能。在这个异常明亮的世界里, 小甲虫与老太太在时间年龄的对比, 忽然明亮世界消失, 黯淡心境形成强烈的反差, 时不时泄露了人在大好世界中消亡的悲哀, 而这种哀曲却是由平静、明丽略带嘲讽的调子谱成”[12]这种对生命短暂的反复的叹息在顾城的诗歌里较为常见, 诗人日臻成熟的生命因太阳的永恒反衬出时间的短暂也就更加敏感。
2)表灵魂的伴侣
太阳是永恒的, 而世间万物不变的却是变, 太阳孤独的永恒与诗人孤独的心灵在异域空间结合, 让诗人产生一种永生感, “与光同往者永驻, 与物同驻者俱注———互为像”在火道村孤独的日子里, 顾城思念着朋友, 可是他很快地明白“我看见‘友谊’像花朵/我知道花会凋零/我看见‘友谊’像纯洁的雪/我知道雪会溶化”可是太阳它不会有黑夜, 也不会死亡, 让诗人的一颗渴求安定的灵魂找到了皈依: “在这条路上, 我们将和太阳的孩子相认”(《我们———给姐姐和同代人》 3)表希望的破灭
在《静静的顿河》中, 葛利高里在埋葬了阿克西妮亚后“抬起脑袋, 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太阳”那是一个充满诡异色彩的太阳, 一个没有温暖的冰冷的太阳。同样, 受伤时顾城的太阳也被吸去了温暖。此时在诗人眼中“太阳像月亮般地出现了”, 没有温暖。顾城的诗歌就像他的绘画一样, 外部看似安静和一个完整的世界, 但是其内却是一个支离破碎和纷繁复杂的异域空间, 如他的“月光图”是以一种倒三角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内在复杂的世界, 倒三角在绘画中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形式是内在思想的外 10


, 这种不稳定的形式是否预示了当时诗人的心理也处于一种烦躁、焦灼的状态呢? 而在《七日》中,诗人这样说: “我希望有人/送我/握着手/很多人在山坡上/把太阳遮住” 。孤独和避世, 渴望人群却又害怕与人接触; 一向要想做太阳的诗人, 却回避太阳, 躲避阳光, 想要在人群的喧嚣里躲避阳光。这首诗与“月光图”创作于同一时期, 早年的癔病和后来因生活的动荡在诗人心灵留下的创伤像雪球一样在顾城的心里越滚越大。这一点或许还可以从顾城生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回家》得到印证。该诗写于199393日顾城回激流岛的飞机上。从内容上可见, 是写给他的独子杉的, 诗的开端写道“我看见你的手/阳光下遮住眼睛/我看见你的头发/被帽子遮住/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子/在笑”, 像是回光返照一样, 诗人写到了最纯最美的阳光, 此时他感受了杉的童贞, 像回到当初的自己: “你那么小/就知道了/我会回来/看你/把你一点一点举起//你在阳光里/我也在阳光里”(《回家》顾城后期的诗歌多是回顾其早年在北京的生活, 常年的漂泊不仅使他的肌体感到疲惫,更使他的心灵装满了回家的渴望。当他想到自己的儿子杉时,他想到了家,有了希望,沐浴阳光。此刻的太阳早已不是初生的太阳, 而是傍晚时分的紫霭。1993108, 顾城终结了生命。
总的说来, 顾城诗歌里的太阳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 早期他眼里的太阳是他孤独时心灵的伴侣, 由于与外界的隔离, 太阳这一意象主要表现为自然性的一面;中期, 即“文革”之后, 顾城颇受尼采哲学的影响, 其诗作中“太阳”这一意象的内蕴得以深化, 太阳代表了真理、爱和力量等;晚期, 由于种种现实处境之变, 太阳开始显得朴素迷离, 最后诗人在独子“杉”那找到了归宿, 时把太阳传递到了杉的手里, 完成了太阳的交接仪式———当然, 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
4.4顾城诗歌意象选择中强烈的童话色彩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13] 简单的说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顾城的诗歌中他的意象的选取有着浓郁的童话色彩,顾城的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便是他的童话意识。在长期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过程中,顾城发展了他的审美直觉捕捉能力,透过大自然光和影的奇妙变化,顾城窥见了生命的另一重自由境界,大自然从而同化于他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他内在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4]所以在顾城的诗歌中的意象大多以自然意象为主,在 11


他的诗歌创作中充分体现了他的“童年经验”,由于顾城10岁时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 后随父下放到山东农场,在那儿顾城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所以他的童年生活是与自然为伴绚丽多彩的。同时受法布尔的《昆虫记》的影响,他的诗歌中有很多大自然的物象和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可以说他童年的梦境在他的诗歌王国中得到了延续。
顾城的诗歌中的意象多以自然意象为主,将这些意象进行和谐有序的的组合,“大海,阳光,月色,沙滩,蒲公英,蝴蝶,蜜蜂,蟋蟀,紫云英,鸟儿,花儿”等等都成为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是大自然中未加任何修饰的,在顾城的心中犹如他自己的心灵世界那样原始而不受腐蚀污染,如《睡莲》“在绿影的摇荡中/你梦着/使最纯的云朵/都显得陈旧/ 不是雕栏/不是晴空闪过的长窗/不是蜜蜂的低语/或彩蝶礼貌的吻/ 是颗晶亮的水珠吧/它被石子溅起/石子来自海岸/曾装在一个顽童的兜里”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中自然意象,诸如“云朵”“蜜蜂” 彩蝶”“水珠”的运用非常频繁,几乎是信手拈来;并且自然意象的组合相当自然流畅,在诗中还流露出对童年时代的顽童经历的一种深深地怀念和不舍,一直用一颗单纯质朴的童心来感受世间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不仅如此,他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还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他的眼中自然中的万物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还是和人类有着一样的感官和行为意识,《我赞美世界》“我赞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话多的诗” 从诗中我们看到一个可以与人进行交流的自然世界,自然有着人类的表现形式与人类进行思想的交流。在他的眼中石头有着:“善良的牙齿”并“会粗糙地微笑”《小花的信念》“树冠在反复追忆着你的歌”《就义》“每朵花都有轻柔的翅膀”《梦》[15]这种贯穿于诗歌中的深刻的生命意识成为顾城表现他自身内心世界的一个映照,外在的单纯无忧的大自然犹如顾城自己的心灵,不愿意受到社会世俗污浊的影响,而是想逃避当时的现实而选择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一个童话的世界,所以顾城也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我相信我的听众——天空 /海上迸溅的水滴/他们将覆盖我的一切”诗歌中世间万物都融为一体,他们有着同样的呼吸和自由构成一个灵动、和谐、自由、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对大自然执着的热爱让顾城的诗歌用大自然纯洁的意象来有机地筑造了一个宁静、美好却又不失生机趣味的童话世界。
5.顾城后期诗歌意象艺术的特点
纵观顾城的诗歌, 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到他前后期诗歌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1992年底, 顾城把自己诗歌他作的演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即自然阶段 ( 1969- 1974、文化阶段( 1977- 1982、反文化阶段( 1982- 1986、和无我 12


阶段( 1986 年以后, 这里, 我们就以1982年诗人的“反文化” 阶段为界, 分析一下顾城作品后期诗歌意象艺术的特点。 在意象、隐喻与象征的处理上,顾城后期诗歌走的是一条与现代诗歌相悖的道路,它把现代诗歌中的神秘与反知性成分发展到极端,通过对意象的客观化与零散化处理,和对具象与经验的直接呈现,剔除隐喻与象征中的理性因素,从而把意象、隐喻、象征三者连为一体并神秘化。如果说在现代诗歌中“ 一般的过程是,意象变成隐喻,隐喻再变成象征”(《文学理论:意象、隐喻、象征、神话》 那么,顾城后期诗歌则以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代替意象向隐喻与象征的偏移和过渡,从而避免现代诗歌以象征为终点的意义化过程;而以原型意象(原型或原始意象 为核心的隐喻和象征,无论在本体论还是方法论上,又都能确保自然之境在呈现和建构时的直接性。
诗中的意象主要有风、花朵、蜜、昆虫、叶子,花朵和叶子是两个中心意象,围绕中心意象的是两个隐喻:“鲜艳的亲吻”(花朵,生命 “干燥的内脏”(,死亡 ,而“亲吻”和“内脏”同时又是两个拟人化的隐喻性意象。连系两个中心意象和两个隐喻性意象的,是一组连续性的行为动词(“摇动”“摆脱”“脱落” 和作为动作行为原因的两个意象(“昆虫”“风” 。意象和隐喻的融合,展示世界的两面:暖风亲吻花朵的盎然生机(,圆满 和风中落叶的飘零枯萎(昆虫,坏损 起首两句:“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 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则使这个世界对象化为无分别的统一体。“孤寂的住所”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它暗示“灵魂”的“孤寂”和“住所”的“孤寂”。而此,“灵魂”的对应物,已不是一般意象或中心意象,而是潜藏其中并包容一切的象征性原型意象, (诚如荣格所言,“象征不是比喻,不是符号,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意识内容的意象”, 即具有神秘本性的荣枯盛衰同时并存的“自然”,它同时也是上述一系列自然意象的抽象化和具象化。这样,围绕原型意象进行的隐喻和象征,其意味就若隐若显地呈现出来:灵魂甘于孤寂,安于自然,俯视生死并超越生死。这是一个典型的顾城式主题。而这个看似凌驾万物“灵魂”,它到底在“自然”之内还是之外,也是晚期顾城的一个意蕴玄奥、不乏矛盾的分裂性主题。
顾城诗歌的意象,尽管越往后期越显得破碎、零散,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具有规律性和规范意味的形式基因。“反文化”阶段的作品,大抵以自然意象为主,意象的美感色彩和意象组合的有序性仍有所遗留,中心意象多属于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这与前期自然意象以动植物居多相比是一个微妙变化 ,如海(重要诗作《倾听时间》《海的图案》《方舟》《爱我吧, 海》 , (《溯水》《来源》《月半》《我知道了,什么是眼泪》 , (《风的梦》《是树木游泳的力量》 13


《风的样子》《兼毫》 ,以及火、光、石头、木头等,其中个别已具有荣格(C. G.J ung 所谓的原始意象的性质。“无我”阶段的意象,逐渐从前一阶段社会化的自然意象,如墙(《有墙的梦寐和醒》 和桶(《没有注满的桶》 ,过渡到纯粹的社会性意象以至具象,组诗《鬼进城》《城》是典型代表。这一时期, 象的“意”(知性 “象”(感性 被客观化为纯粹偶然的个人经验,一种无“意义的具象。如组诗《城》中的《知春亭》:“那么长的走廊/ 有粉笔/把手伸得高高的”《新街口》“杀人是一朵荷花/ 杀了就拿在手上/ 手是不能换的。”这些梦境似的分裂性社会意象(具象 ,是臻于自然之境的诗人心理经验(包括潜意 的自然产物,它的“意义”,只能从它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境构成的隐喻的或象征的关系去体认。
对隐喻与象征和诗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的意义本质,修辞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顾城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一般说来,隐喻无非两类,即用有生命的事物来比拟无生命的事物的隐喻,用无生命的事物来比拟有生命的事物的隐喻。前者本质上是诗人的神话式想象,它把个人人格投射到外部事物上,赋予自然以生命和灵魂。这也是前期顾城的隐喻和隐喻性意象的特点。后者截然相反,它在陌生、异己的事物中摸索,它使自己失去生命和主观意识;这种隐喻和神秘象征“是毁坏生命的(de - animizing“它们召集另一个世界,即无生命世界、不朽的艺术、物理的法则”,是一种“把生人化成石头的愿望”, “在根源上是一种对生物学上的生命的强力摧毁,一种有意的隔绝”[16]而它的心理本质则是对人作为“正在死亡的动物”的超越和对“永恒”和“永恒的世界”的追求。顾城后期诗歌对无机自然,尤其是晚期对水银(组诗《水银》 、石头(《城》和《鬼进城》的“城”是石头的另一种形 等隐喻性、象征性意象的偏执,[17]与曹雪芹对石头、狄金森(E. Dickinson 对石化经验、叶芝( W.Yeat s 对黄金锻造的执著如出一辙,都是“把文学意象用作一种巫术的- 象征的意象”,而实质上“巫术式的隐喻是自然世界的一种抽象”[18]由此看来,诗人追求的自然之境,反过来对他所运用的意象、隐喻与象,又有着潜意识的深层影响。
6.结语
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这样的一个审美特征: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在诗人的童话世界里,有一个爱幻想的“任性” 14


的孩子。正如他的诗歌所言,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寻找光明。



15


7.参考文献
[1] 洪子诚.朦胧诗新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9月版.145-150 [2] 顾城.顾城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月版.56-59
[3][5][6][7]洪子诚 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2月版.332-341 [4] 滕永文.解读顾城其人其诗[J].文学研究.20079.5-7
[8] 古远清.海峡两岸朦胧诗品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11月版.18-20 [9] 姚家华.朦胧诗论争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39-44
[10]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91.30-33 [11]毕光明 樊洛平.顾城:一种唯灵的浪漫主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2.25 [12]陈仲义.中国朦胧诗人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78-81 [13]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南昌: 百花洲出版社.2002.14. [14]齐峰 任悟 阶耳.朦胧诗名篇鉴赏辞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2.74 [15]王建永.从“童心”到“童话”——顾城诗歌创作的童心视角[J].批评与阐释·当代文坛.2009414-15
[16][18] 雷纳·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西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225-130 [17]顾城.顾城的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356


16


8.致谢
毕业论文暂告收尾,这也意味着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四年的学习生活既将结束。回首既往,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这样的校园之中,能在众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的出谋划策及家长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源泉。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吕刚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他都费尽心血。没有吕刚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

17



1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4e0a11866fb84ae45c8d47.html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