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作文“月全食血月+超级月亮+蓝月”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1-03-25 21:15: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1年高三作文“月全食血月+超级月亮+蓝月”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试题回放】

1月31日晚,“月全食血月+超级月亮+蓝月”三景合一的天文奇观,引发观看热潮。其实,用天文望远镜看这个悬挂在天空上的星体,只是一张坑坑洼洼灰秃秃的麻子脸。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的内涵很丰富,有嫦娥奔月,有中秋赏月,有清风明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作文解析】

1、作文类型:单概念作文

2、作文话题:月的联想

3、题材实质:文化类作文

4、写作范畴:月的内涵

有嫦娥奔月——传统文化中独特意象,神话传说

有中秋赏月——传统节日,文化奇观

有清风明月——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

【标杆文】

1号文 科学当为幻想留下余地 48

传统文化是蕴藏着人类原始幻想的朦胧美感与千年岁月洗涤后的温柔。然而随着科技进步,这种朦胧被打破了。当现代科学为传统打上“幻想""愚昧"的标签,我们当如何应对呢?

不得不说,科学是为人类的生活作出极大贡献的。虽然三景合一的天文奇观在天文望远镜中只映出“坑坑洼洼的麻子脸”,但这却是人类探索精神取得回报的体现。人类是有前进和探求的欲望的,从第一个“航天人”的椅子上绑上火药开始,这种精神不断得到发扬,终于,我们有了飞机,有了工业文明,有了今日的美好的生活。科学探索是必要的。

但科学与美学往往相悖。因为美学往往蕴含对朦胧意蕴的追求,而科学是那样冷静地企图窥明一切。蒙纸纱的窗很美,可科学创造了玻璃,不美,但很实用。古时的神话多来源于幻想,天有雷雨,于是幻想出雷公雷母;月有圆缺,于是有了嫦娥月兔,有了赏月团圆……这些由主观世界创造出的幻想,名为文化,不科学,但很美。

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跨入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人类一度试图以科学毁灭文化,毁灭美,不给幻想留一丝余地。西方人拆毁教堂,试图将进化论的发现者捧上神域;东方人破除孔教,去除年俗,试图以现代化的西方文明建立新纪元。其结果当然是信仰的空虚与道德的沦丧。《局外人》中的默尔索,洞悉神的无力与死亡的轻,理性,却也冷漠。人类试图用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却忘了"数罟不入垮池”的教诲,以至于烟霾处处,病殁横生。我们愿意这么活着吗?

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那些绮丽的幻想也是民族的根,某文化的魂,不可动摇。因此,当以科学驱除愚昧,守护文化的精华,而不可以之打破美好的幻想。嫦娥奔月、清风明月,这些文化要素是我们身为中华民族,而非美利坚民族的原因,而清晰的望远镜,是我们为民族探索未来的未来,提升实力的手段。若后者打破前者,手段和目的倒置,我们就算对宇宙都一片清明,又如何?

我们应当守住幻想,回归传统,以传统文化为根,以科学手段为翼,我们的民族,才能振翅向远方。

2号文 理性与感性之花共同绽放 48

在天文学中,月亮只是一个长着坑坑洼洼灰秃秃的麻子脸的冰冷星体;但在文学作品中,月被赋予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意境,令人心生向往。可见,单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去探索探寻更美的风景。

感性是对理性思维过于冰冷的一种缓解。霍金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但他并未被理论所拘泥。他本人风趣幽默,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款款讲述了宇宙的奥妙,写有巨著《时间简史》。可见,单一的科学是令人闻风丧胆,过于晦涩的,但经文学的演绎之后,便豁然开朗。单一的理性思维也会使人性冰冷。近年来,高材生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他们的思维被僵化,渐渐对世界冷漠,这正是理性思维匮乏的体现。所以,在教育中也要人文与科学相结合,避免出现培养出大批“高智商低情商”人才的尴尬局面。

然而只重感性不重理性是更不可取的。中国自古便有“重文轻理”的教育体系,致使中国的工业发展多年来停滞不前。而在如今网络言论自由的时代,感性占上风的危害更是极大的。人们肆意抒发不理性言论,致使社会舆论混乱,这时就应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理性地解决,并回归理性的讨论。可见,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理性思维都在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只有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才会出现国家富足,百姓安定的盛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对孩子理性与感性的双培养。在南开与北大等高校,在注重学生学术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养成教育,小到起床收拾床铺,让学生从一点一滴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升人文素养,拥有爱心与善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学术研究,因为此时他们心中不再只是计算着数字,更是有了一份信念与爱。

拥有理性,能使我们冷静的分析问题,公正但有些许无情;拥有感性,能使我们享受诗和远方,但有些许无为。唯有理性与感性之花共同绽放,才是最美的风景!

3号文 楔 47

中国人自古对月亮带有浪漫情怀,嫦娥玉兔、吴刚伐桂的美好传说人尽皆知。自从人们探测到月球只是一个坑洼的“麻子脸”,会不会产生幻灭之感呢?

有人说,科技破坏了传统文化中的美感,破坏了一个童话。其实大可不必悲观。人们赏月观月,创作神话传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说这些传说多是在那个蒙昧之时,人们为追求精神寄托所编造出来的产物,但在科技发达、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大大提高的今天,仍有重要作用。

神话传说中的确有愚昧迷信成分,但使一个传说能淘洗于历史长河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定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民族精神与美好品德。就像月亮的美好寓意,即使人们都已知其荒凉与坑洼,但月亮的美好传说,月亮承载的众多情感,包括月亮在诗词歌赋中的地位,使人们不会忘记月亮。况且,正是全人类对月亮的独特情感,激发着一代人迈向月球的脚步,精神力量最终转化成了科技进步,推动着社会发展。

科技与文艺、与文化从不是矛盾对立的,当人们的视野中只有月亮时,我们登上了月球;而我们冲出地球,冲出这个人类的襁褓后,我们开始向往宇宙。看看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优秀科幻小说吧,文艺为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而科技拓展了人类的视野,激发了更多的文艺的可能。

不久前,SpaceX火箭成功发射,同时带上了一辆特斯拉汽车。汽车中播放着酷玩乐队的《Don't panic》,使人类对宇宙的向往之声、茫然之音,响彻宇宙。车上还带了一本《银河系搭车指南》,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件事,小说中的想象终将成为现实,人类将在宇宙中驰骋。SpaceX、特斯拉的老总马克斯不愧被称为“浪漫至极的理工男”,科技与文艺相碰撞出的巨大火花,点燃每个人的最灵敏的神经末梢。

正如李政道《楔》中所说,文艺与科技同样给人们带来共鸣,都能冲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激发人类最大的创造力,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都像“楔“一样,启发人类思考,引出人类文明的大乐章,撬动地球,开辟新境界,达到真正意义上“舍破离”。

4号文 论物质与精神 45

在月全食的夜晚,你是否也走向街头寻找“那一代的清风明月”?或许月球并不像月盘,那为何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我认为,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坑坑洼洼的表面,是他的形象,是我们评判他的物质标准。而月亮内涵的广博,是其精神内涵,是从古至今的人们评判他的精神标准。为什么月亮如有如此丰富的表意?归根到底,是人们对于事物所蕴含的想象与寄托远超于对事物外在的认识,即精神标准高于物质标准。

精神标准更能表现我们对一件事物、一个人的态度。“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无论是对人,对事,不浮于表面,而是深层次的认识确实非常重要。古代人看到了月在阴晴圆缺,自有了中秋赏月以寄托一份圆满团圆的心意;近代人看到了明月成为晚间播洒大地的一束亮光,自有了用清风明月寄托美好的景象,美好的精神品格的心意。由此看来,古人所见月亮,所见月光,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月亮的特点相结合,产生了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赏月文化。以此看来,是在这样的物质标准中,古人发展出的精神标准流传至今。

古人之见于月,肯定不如当今生活中的人们见识真实,当我们看见了月亮的“真面貌”时,可能会对月亮的评价大打折扣,甚至会对古人的做法产生质疑。是不是如果他们看到和我们一样的月,就不会发生如此丰富的情感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大潮中,我们对于事物的表面特性认识得更加清楚了。显微镜已经可以让我们看清病毒了,望远镜可以让我们遥视光年外的事物。但我们不能因此丧失那一份精神追求,那一份情感蕴藉。多进行心灵的探求吧,通过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与认识,才能为事物添加更多人化的内涵,正如同明月至今,我们同样需要将自己的思想内涵传承。

物质与精神,本就是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时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存在于事物中。我们应当以精神标准为主,如此才能是事物获得传承中的魂,获得永续生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e2fbe1bb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95.html

《2021年高三作文“月全食血月+超级月亮+蓝月”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